?

滇黔桂石漠化區水土資源維護的文化視角與防治對策

2013-01-27 10:00
中國水土保持 2013年9期
關鍵詞:水土資源石漠化苗族

胡 勇

(1.貴州省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所,貴州貴陽 550006;2.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4)

滇黔桂石漠化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跨云南、貴州、廣西3省區,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邊境地區于一體,是中國石漠化問題最嚴重的地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資源環境承載力低,干旱洪澇等災害頻發,水土資源緊缺,尤其土地對水資源的截留能力極低,除了通過水土保持工程來應對其水土資源維護外,需要從文化等多元的視角,系統梳理各民族水土資源維護的方式與經驗,尋求相應的防治對策。滇黔桂石漠化區生活著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他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了系列水土資源維護的本土生態知識,不自覺地形成了低成本的生物式的生態型水土資源維護模式,因此系統歸納相應的原理,并探索相應機制,利于滇黔桂石漠化區的和諧共生。

1 滇黔桂石漠化區水土資源維護的現狀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強調統籌城鄉區域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縮小發展差距、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特別強調對連片特困地區在生態維護中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滇黔桂石漠化片區是連片特困地區中較為典型的一個。滇黔桂石漠化片區涉及廣西、貴州、云南3省(區)的15個地(市、州)91個縣(區、市),是全國14個片區中扶貧對象最多、少數民族人口最多、所轄縣數最多、民族自治縣最多的片區。其廣泛分布的碳酸鹽巖是形成石漠化的地質背景;崎嶇的地表為石漠化提供了動力;成土緩慢且土層薄使其允許侵蝕量小;受氣候因素的影響巖溶地貌發育,土壤易“丟失”;人口的增長及不合理的行為導致植被破壞后恢復困難,易造成水土流失[1]。

滇黔桂石漠化片區中最為典型的數貴州片區。貴州以峰叢洼地/峰叢峽谷為主要地貌類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喀斯特發育典型,生態脆弱,環境封閉[2],尤數麻山地區為最?!奥樯健币幻家娪谇宕浼?,當時所指范圍涵蓋今天貴州省的紫云、望謨、惠水、長順、羅甸五縣的毗連地帶。清雍正“改土歸流”前,貴州麻山地區屬于“生界”,改土歸流過程中先后向這一地區引進多種外來農作物,致使當地傳統生計方式發生改變,尤其是引進的外來作物玉米等與當地特有的自然與生態背景存在一定的不兼容性,沖擊了當地自然與生態結構的脆弱環節,對水土資源造成破壞并經長期積累后,以“石漠化”生態災變形式暴露出來。楊庭碩分析貴州麻山地區200余年間的歷史過程后指出,生態災變“集中表現為決策的初衷與其導致的生態后果相背離”[3]。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涉及方方面面,就地理區位來說,其為珠江支流——西江的中上游,該地的石漠化程度不斷加劇,將導致珠江水系的不穩定性,即增加珠江水系中下游雨季的防洪壓力和旱季時的缺水壓力以及珠江下游地區海水倒灌的壓力等諸多問題。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土層瘠薄,土壤的粒度過細,對水資源的截留能力極低,植物以巖縫及溶蝕坑中的土壤為依托,構成了“獨特的石縫里的生存藝術”——藤蔓叢林。隨著滇黔桂石漠化區藤蔓叢林的蛻變和地表溶蝕湖的消失,水土資源流失嚴重,雨水通過地漏斗挾帶土壤顆粒流入地下溶洞,水往往穿過暗河直接流向下游,而土壤則滯留在溶洞內,水和土分離,水土資源使用價值下降。若不轉變滇黔桂石漠化區這種水土資源運作方式,洪災與旱災將不斷發生,而這種有害方式的轉變需要關注當地人群長期以來的耕作模式與土地利用方式。

2 滇黔桂石漠化區水土資源維護的文化視角

滇黔桂石漠化區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處于變化之中,尤其是不斷變化的土地資源利用方式沖擊著當地生態系統的脆弱環節,加重了石漠化。滇黔桂石漠化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土地綜合生產能力低下,生態惡化與農村貧困呈惡性循環,加強水利水保建設是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如坡改梯,生態林、經濟林建設,生態林、疏幼殘次林封禁保護,節柴灶、沼氣池推廣,截排水溝、灌溉溝渠、水塘、護地堤、蓄水池、生產道路建設等[4],通過上述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可以緩解當地水土資源維護難題。同時,我們需要從文化視角,關注滇黔桂石漠化區的水土資源維護。

滇黔桂石漠化區水土資源利用與維護,需要充分思考其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的運行情況,尤其應注意其脆弱環節的應對及生態失衡的修復。滇黔桂石漠化區生態失衡是當地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族際關系失衡或相關民族文化轉型而誘發的。我們知道,土地資源比較固定,而水資源流動性強,水土資源維護需要充分考慮各自的特性,即將流動性的水與固定性的土有機結合形成穩定性的水土資源,從而用土地資源儲養水資源,通過水資源優化土地資源的利用功能,進而結成一個整體,維系生態系統的穩定。滇黔桂石漠化區苗族、瑤族民族傳統文化及民族文化中所蘊含的本土生態知識和技術技能在水資源的再生、儲養、利用和維護上,具有極高的同一性,它們都表現為自覺地確保水資源儲養能力的穩定和擴大,以至于憑借對水資源的儲養能力,可以間接地評估相關民族文化適應水平的高低和延續能力的強弱。羅康隆對麻山苗族生計方式進行田野調查后發現,生息在這里的苗族積累有高效利用與精心維護喀斯特生態系統的經驗和技能,這樣的傳統的地方性知識和技能在石漠化災變救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價值[5]。文化與生態關系密切,民族傳統文化中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功能[6]。貴州麻山地區的苗族居民,在長期應對當地水土資源流失引發的災變時形成了相應的文化,通過與當地生態環境長期的磨合,部分積極文化因素上升為本土性生態知識,如不動土的藤蔓作物、小型喬木等復合種植方式,使得當地居民獲得了生存安全,體現了其生態智慧。吳正彪以貴州省南部羅甸縣木引鄉的苗族、布依族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利用方式為例,介紹了當地動植物資源利用與保護方式多樣性的傳統做法及在現代社會中所存在的問題,不同歷史時期與自然的關系反映了多元文化在生態保護中的價值和作用[7]。

滇黔桂石漠化片區水土資源緊缺,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當地居民在面對自然與社會生態環境的困境時,不自覺地建構起了系統而有效的地方性生態知識體系,并形成水土資源維護的生存性智慧,進而促使當地居民調整土地利用模式,協調好人地矛盾,調節好人地關系。民族傳統文化觀念在巖溶山區經濟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當然,巖溶山區存在的山地文化封閉性和典型的貧困文化特性及不合理的現代性轉換會導致區域生態惡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滯后[8]??沙掷m發展需要尋求社會、資源和生態三者的協調發展。在現代化進程中,滇黔桂石漠化地區水土資源系統演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受到社會、資源和生態影響。滇黔桂石漠化地區是一個山區環境,山區環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表現在山區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低,容易在外界因素的誘導下偏離生態閾值,甚至出現崩潰[9]。滇黔桂石漠化地區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封閉性、穩定性,但文化往往呈現多元性特點。滇黔桂石漠化地區原生的生態系統是建立在其水土資源系統上,涵蓋藤蔓叢林、灌叢草地、石漠化荒坡的演替過程。滇黔桂石漠化地區居民與水土資源系統的關系,既可以表現為關系緊張,又可以表現為關系協調,這樣的過程及結果由不同土地資源利用方式而引發。當地苗族、瑤族不同民族的資源利用方式在與當地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耦合運行過程中,有一定的適應性與偏差性,其中民族文化良性適應的結果,對水資源的儲養乃至整個水土資源的維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3 滇黔桂石漠化區水土資源維護的防治對策

滇黔桂石漠化區水土資源維護需要自然、文化、社會、制度等多重手段。在人口增長和自然資源需求增加的壓力下,通過社會投入對退化土地進行生態重建非常重要。新形勢下的水土保持工作,需要建立并實施水土保持政府目標考核制、實施最嚴格的水土保持生態保護制度、完善水土保持功能補償制度、建立水土保持危害事件責任追究制度,推動生態文明新機制新體制的建立[10]。滇黔桂石漠化區水土資源維護除了自然手段、工程手段、制度手段外,特別需要關注文化視角的防治對策,依靠當地苗族、布依族等多元文化及其建構的文化制衡格局,依靠當地居民所擁有的本土生態知識,不斷獲取維護水土資源良性運作的永恒動力和生存智慧。

滇黔桂石漠化區水土資源維護的防治對策要點具體如下:

一是立足群眾需求,調動各方力量,從文化視角進行科學規劃。滇黔桂石漠化區水土資源維護工作已有一定基礎,需要從當地民族文化視角進行科學規劃,建構科學的水土資源維護及綜合治理技術路線,鼓勵當地居民積極參與,全面發揮民族文化在水土資源維護和農業綜合開發中的作用。

二是進行文化整合以重建有利于社區發展的制度體系。通過對當地苗族、布依族等民族傳統生計之種類多、批量小等共性特點的改造,并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手段進行武裝,將生態示范建設、水土資源維護、人居環境改善有機結合,變“輸血”機制為“造血”機制,特別是注意重建有利于社區發展的制度體系,推動當地居民的文化創新和文化整合,支持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

三是發掘利用當地各族居民本土性水土資源維護的生態知識。應立足滇黔桂石漠化區的實際,關注當地少數民族居民的生產生活實踐,靈活運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多種辦法,發掘利用當地各族居民在世代積累中形成的整套人類活動與水土資源系統相互耦合演進的本土生態知識,并加以系統歸納與梳理進而形成水土資源維護的民族文化對策體系,應通過各種渠道,爭取使相關建議納入當地政府決策中,適時形成相對穩定的水土資源維護制度體系。

四是充分認識當地水土資源利用沖突的實際,處理好當地水土資源維護與珠江下游的關系,適時建構生態補償制度。在研究當地水土資源系統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滇黔桂石漠化區水土資源利用對下游可能造成的影響,著重挖掘相對穩定的原生生態系統與當地農牧業配置的兼容性規律,深入探究當地生態系統與相應水土系統相匹配的機理,并在此基礎上建構兩者相兼容的機制,通過生態補償等辦法,推進當地水土資源維護穩定、有序進行。尤其要深入發掘滇黔桂石漠化區苗族、瑤族不同民族的資源利用方式與當地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的適應情況,處理好當地水土資源維護與珠江下游的關系。實踐中,建立與其民族文化相適應的水資源儲養貢獻評價指標,適時出臺相關生態補償政策。

[1]董賓芳.我國西南巖溶地區石漠化問題研究——以滇黔桂三省區為例[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90-94.

[2]安裕倫.貴州峰叢喀斯特多民族山區人地關系的思考——以貴州麻山、瑤山及北盤江河谷地區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3):8-12.

[3]楊庭碩.論外來物種引入之生態后果與初衷的背離——以“改土歸流”后貴州麻山地區生態退變史為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35-40.

[4]吳洪偉.對滇黔桂石漠化地區實施農發水保項目的認識[J].中國水土保持,2012(5):17-18.

[5]羅康隆.麻山地區苗族復合生計克服“缺水少土”的傳統生態智慧[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34-39.

[6]宋蜀華.論中國的民族文化、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J].貴州民族研究,2002(4):15-20.

[7]吳正彪.多元文化構建在生態均衡中的實踐價值——以貴州省羅甸縣木引鄉的苗族、布依族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利用方式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01(3):52-56.

[8]李陽兵,王世杰,容麗.西南巖溶山區生態危機與反貧困的可持續發展文化反思[J].地理科學,2004(2):157-162.

[9]陳勇,陳國階,王益謙.山區人口與環境互動關系的初步研究[J]. 地理科學,2002(3):282-287.

[10]姜德文.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水土保持探索[J].中國水土保持,2013(4):10-13.

猜你喜歡
水土資源石漠化苗族
滇東北巖溶地區石漠化時空演變過程分析
魯甸縣石漠化發展趨勢及綜合治理對策
黃河流域農業水土資源時空匹配特征分析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與評價
廣西南寧市巖溶土地石漠化狀況及動態變化分析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節慶——苗族牯藏節
寧夏農業水土資源利用成功經驗與教訓
苗族老照片
苗族蘆笙制作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