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化社會背景下武術發展論析

2013-01-30 12:08張長念
浙江體育科學 2013年6期
關鍵詞:傳統武術競技武術

張長念,邱 潔

(首都體育學院 武術與表演學院,北京 100191)

0 前 言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凝聚著華夏民族的杰出智慧,其影響深遠,內涵和外延廣泛而豐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深化、社會和諧程度的不斷提高、社會文化的不斷豐富和多元、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武術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產生了豐富的時代特點和時代內涵。自明清時代武術成為集套路、散手、醫療、養生和哲學的文化綜合體以來,到現在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F如今武術已經以各種形式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武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在當今社會中更體現了其中蘊含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然而,武術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并非一帆風順,仍舊有很多因素制約著它的復興和發展。馬克思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使得武術無論是作為一種存在,還是人們的意識形式,都必然是時代的一部分。因而,只有與時俱進,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不斷豐富和完善,滿足當代人對武術文化的多元化和多層次化要求,才能把武術這項中華民族的瑰寶不斷傳承和發展。本文將通過分析武術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背景,對其在當今多元化時代的發展道路進行論述,針對不同時代對武術本體產生的影響和不同時代武術的特點,提出當今社會武術的發展之路。旨在通過剖析武術社會存在的適應性和問題所在,為當今武術發展提出一定的意見和建議,希冀這些建議能夠為其他學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參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

對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萬方數據庫、超星電子圖書數據庫、中國圖書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以及首都體育學院圖書館圖書進行檢索,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背景知識,為本研究提供幫助。

1.2 訪談法

針對多元化社會背景下武術發展的問題向武術及武術學術界的專家與學者求教,征求他們就本研究的看法,為本研究的進行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1.3 邏輯分析法

在撰寫論文中綜合運用比較與類比,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等邏輯分析方法。

2 武術產生和發展的歷史社會因素

之所以要討論武術產生與發展的歷史,是由于武術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存在,而是一個歷史的存在、一個現實的存在和流變的存在,我們必須以武術的歷史性作為邏輯的起點才可能全面地分析和討論它與整個社會存在之間的關聯。馬克思關于人本質的第一組命題就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即是說人的一切自然活動和社會活動存在的前提就是人的需要,那么存在于武術內部的一切屬性(包括本質屬性)都要以此為基礎,并以此為原點邏輯地順延出來。武術根源于人的需要,同樣發展和成熟于人的需要,也必因人的需要而不斷延伸下去。武術的存在是歷史性和情境性的,實質上這種必然的存在形態源于“需要的歷史性和情境性動態存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的需要不同,武術的屬性特質也不盡相同,在原始社會,上古的先民生活在“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與靡鹿共處,在鶩鳥攫老弱,猛獸食顆民”的惡劣生存環境當中,原始人要生存就必須學會利用一切條件獲取食物、保護自己,那么原始武術的存在基礎便是人類保護自身生命安全、獲取食物的本能需要,所以武術的存在和發展首先是以人的需要作為邏輯起點的,又以其文化作為母體而誕生成長起來的。

2.1 武術母體產生的時代背景

我們所說的母體是指一種文化現象具備體系化、多元化和進入主流化社會的特征。任何社會文化現象的誕生都與其時代特征息息相關,明、清以后形成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各類拳種及器械技術,大量的武術大師和武術著作在這一時期集中涌現;與此同時,武術和導引功有了緊密的結合,使得內家拳成為獨樹一幟的武術流派,太極拳作為最優秀的代表也是在這一時期迅速發展起來的。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國古典政治學和哲學達到了高峰,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把中國哲學進行了實用化改造,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論,并結合儒、釋、創立了完善的實踐理論。另外古典哲學《易經》所代表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深入人心,以陰陽為基礎的辯證法和老子的“道”成為這一時期哲學的重要理論依據,這使得武術尤其是八卦掌、太極拳等內家拳術的創造者把中國古典的辯證法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到拳術當中,從而達到內外兼修的目的,達到 “練形以合外,練氣以合內”的效果,因此,武術之存在和綿延除了受人們需要的支配以外,還依存其母體——中華母文化,母文化的走向同樣決定了武術的發展和存在本身。

2.2 古代武術的變化和發展

馬克思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武術作為一種以文化意識催生的文化產物,必然受到社會存在的影響,因此在不同的社會時期武術具備不同的形態。在社會動亂年代武術所表現出的必然是具有強烈技擊性和軍事含義的搏擊技術,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春秋角試”、“露臺爭交”等徒手對抗比賽,具有宏大場面提升軍隊士氣的“軍儺”,此時的武術與戰爭頻繁的社會現實是密切相關的。

而到了我國大一統的封建時代,武術表現出來的特性則更偏重于表演性和舞蹈性。例如唐代的劍舞、宋代的“套子”。在大一統的穩定王朝統治下,除了國家安寧、社會穩定、人民生活水平較高以外,統治者普遍禁止民間從事武術活動,以防止民亂,因此在這種條件下,武術融入了戲劇、舞蹈,成為其中的表現形式,很多武器,例如大槍,被改造成為銀樣蠟槍頭,成為了舞臺表演藝術的一部分。在拳術方面,以太極拳為例,到了清朝中葉陳式太極拳原本的發力、震腳、跳躍等動作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趨向柔和輕靈,成為當時滿洲貴族們習練的“體操拳”,技擊性已被削弱。這種現象恰恰是伴隨著國家的政局和社會的穩定而產生,楊露禪陳家溝學拳之后幾經輾轉開始在北京的滿洲貴族中傳拳,由于習練楊露禪太極拳的滿洲貴族經過長期安逸的生活,根本不能不適應大運動量的陳式太極拳,為了便于學習,他刪減了部分發力和跳躍的動作,后經過不斷演變經楊澄甫定架形成了目前流行最為廣泛的以渾厚飽滿、舒展大方、瀟灑流暢、連綿不斷為主要特點的太極拳,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吳、武、孫等流派也具備類似特征。綜上可以看出,武術是根據人的需要而存在的一種社會形態,隨著人需要的改變,武術不同的功能屬性就會因變制宜產生并凸顯。

因此,武術的演變發展過程也是是對社會存在不斷地適應過程。不同的歷史背景必然產生不同的文化現象,同時文化又深刻的影響著文化產物,而文化產物又會反映這個時代的特征。大混亂年代武術的技擊性特點必然被強化,而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時期,武術的功能性則體現在注重其養生保健和美學藝術的作用上。

2.3 近現代武術的變化

近代中國不斷遭受歐洲列強的侵略和掠奪,伴隨著大量西方思想的涌入,武術思想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隨著人們逐漸對西方體育思想的接受,中國武術逐漸與西方體育相融合,成為一個運動項目進入了中國近現代體育發展的行列。從民國開始,以“中央國術館”為龍頭,各地的國術館如雨后春筍一般紛紛建立,當時被稱作“國術”的武術進入了一個短暫的快速發展時期。然而好景不長,隨后中國陷入了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的漫長時期,武術在這一時期受到了巨大影響,甚至在戰爭中銷聲匿跡,但在另一個方面,很多武林界的仁人志士血灑疆場,為國家的獨立和解放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悲歌。

新中國建立以后,政府明確武術為體育運動項目,武術教育和人才培養從??粕?、本科生、碩士生到博士生的教育體制開始形成,并在這一時期真正完成了它的體育化進程。就在這一時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武術體育化、競技化、健身化、藝術化成為了當代武術的主要發展方向,和平時期的武術開始承擔屬于和平時代的歷史任務。

3 阻礙當今武術的發展的多元因素

古代社會是一元社會,因此文化現象也呈現出一元化趨勢,而當今社會是一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工業化和信息化社會,更是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社會,任何文化要想在這樣一個社會中存在發展,勢必具備多元化的特點和強大的活力。以跆拳道為例,它的發展和壯大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正是由于其蘊藏了多元化的強大活性。

首先,跆拳道具著重對“道”的精神追求,擁有跆拳道的道服、綬帶儀式、禮儀等,這些對于習練者來說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其次跆拳道具有合一性,即表演性和擊技性為一體,在習練過程中具有觀賞性,同時經過長期訓練可以達到防身御敵的效果;第三,跆拳道承載了韓國文化,具有“文化附著性”并借助著著韓流成為強勢文化客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武術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在質性上同樣具備深刻的精神內涵,具有表演性和技擊性統一的特點,但相較跆拳道傳播的廣泛性和習練人群的絕對數量的確具有不小的差距。換而言之,武術套路沒有被我國最具活力的階層——年輕人所接受,即處在社會學范疇中的“亞文化圈”,這種現象是值得深思和擔憂的,一種文化要得以廣泛傳承和發展,必須被社會中流砥柱的年輕階層廣泛熱愛。那么,是什么因素阻礙了與跆拳道具有相似屬性的武術的發展呢?

3.1 舉國體制與大眾武術的脫節

所謂舉國體制是指以國家利益為最高目標,動員和調配全國有關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質資源,攻克某一項世界尖端領域或國家級特別重大項目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在體育上,就是以世界大賽的冠軍(特別是奧運會)為最高目標,統一動員和調配全國有關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質資源,來奪取比賽運動的好成績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這是在蘇聯體育模式影響下形成的一種體育事業運行機制,新中國成立以后,體育事業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組成部分,決定了它必須由國家主辦,由于當時的社會環境不具備體育發展的物質條件,國家無力使整個體育事業同步發展,因而將發展重點集中在競技體育上,形成了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的局面。

舉國體制在很多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尤其在奪取奧運金牌方面起到了相當明顯的作用,使得我國競技體育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競技武術作為競技體育的重要項目,同樣在“舉國體制”下運行。正是由于該體制,競技武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技術水平得以迅速提高;然而伴隨著越來越發達的競技武術,屬于大眾體育的民間武術項目的技術水平卻發展緩慢,習練者多為老年人,而且動作規格和技術水平較低,因而留給廣大人民群眾的一個主要印象就是武術就是中老年人清早在公園做的一種廣播體操。雖然習練者眾多,而優秀的教練員、教師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很少,分布不均。舉國體制培養出的運動員和教練員重新流回到其體制內部,與社會推廣產生了脫節,進而阻礙了大眾武術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發展。在學校武術方面,我國陷入了“有大綱規定,有教學內容,有教學計劃,但在許多學校無人教、無人學”的局面,強化的武術指導綱要和弱化的武術教學實踐形成強烈的反差。學校武術的確出現了“誰來教,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處于一個“學生喜歡武術,不喜歡武術課”、“有教材,無人教”、“有人教,無人學”的尷尬局面。武術的發展亟待進行一場全面的革命。

3.2 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的不融合性

中國武術的發展經歷了三次融合,第一次是武術與體操的融合;第二次是武術與體育的融合;第三次是武術與西方競技運動的融合。競技武術同樣經歷了這三個階段。當代的競技武術比賽根據“高、難、美、新”的武術競技精神進行了巨大的變革,從國家制定各種拳術的國家競賽套路,到現在的配樂自選長拳、太極拳劍比賽,僅僅不到二十年。

在現在的競技武術比賽場上,觀眾看到的是動作優美,具有大量騰空轉體、提膝獨立的高難度動作的體操動作。很多武術界的人士指責這種現象破壞了傳統武術的基本精神,即技擊性,失去了技擊性的武術套路變成了武舞和武術體操。為什么這樣的武術仍然繼續存在并發展呢?有學者明確指出:“存在即具備合理的社會根源?!币驗樗w現出了武術范疇中的藝術美,這種美是武術本身所具備,而競技武術把這種本身所具備的美加以藝術化和夸張化,使其成為一種新的元素專門發展。長拳的閃、展、騰、挪、起伏、轉折、節奏明快;太極拳動作的非圓既弧,周身皆圓,而圓是自然界最唯美的解構,因而藝術性是武術與生俱來的特征。

武術套路同樣屬于藝術范疇,中國古代有公孫大娘舞劍,杜甫有詩云:“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又有楚漢時期項莊與項伯的舞劍,三國時期甘寧與凌統的雙乾對舞等。由此可見古代“舞”“武”同源,屬于同一項群,武術同樣是武舞的統一體。

1997年的電視劇《太極宗師》曾一度引起太極拳熱,十年后2007年春節晚會的“行云流水”同樣引起廣泛關注。要想把一種文化元素在大眾中廣泛傳播,首先就要吸引大眾,成為大眾文化。

然而競技武術過分強調其動作的高難性和優美性使其自身走進了死胡同,武術的核心含義趨于消失。而傳統武術動作的簡練與淳樸,注重擊技性的特點使得它的美隱藏于內而不能表現于外,因此缺乏對大眾人群的吸引性。正是這種兩走極端、互不融合阻礙了武術套路在大眾人群中的廣泛傳播。

3.3 武術產生的經濟效益不足以使其發展壯大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寫道:“每個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無形’的手牽著去實現一種他根本無意要實現的目的,……他們促進社會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們真正想要實現的還要好[1]?!斌w育項目本身雖然不是商品,但其所帶來的副產品卻是一個收益巨大的產業鏈,以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為例,每年僅ABC(美國廣播公司)、ESPN及AOL時代華納公司的電視轉播費就達到7億美元,門票和派生產品的收入更是驚人。這極大地促進了NBA的快速膨脹性發展。

武術套路同樣具備體育的一切屬性,是我國古老的體育項目。人們每當提到促進一項體育項目的發展時總會想到國家應該做出怎樣的努力,提供怎樣的優惠政策。這種說法無可厚非,尤其是對于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我國政府更應當予以大力支持。但是政府的支持只能作為這項體育項目的其中一個支點,真正能把該項目推向大眾并使其蓬勃發展的最主要的支點是他能否產生經濟效益。高效益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從事該項活動,只有更多的人從事該項活動才能更好的促進它本身的快速發展。

因此,當今武術的發展仍然受到經濟因素的制約,僅僅靠國家的支持和部分武館產生的經濟效益遠遠不足以支撐其未來的快速發展。武術沒有形成產業化是制約其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武術要實現產業化大發展,勢必要使作為文化資源的武術轉化成為作為文化資本的武術。市場經濟的基本運行規律就是資本的運轉。不能完成和實現這種轉化,武術就只能在資本和市場中舉步維艱。

4 結論與建議

在這個復雜多變的社會里,武術要想繼續生存壯大發展必須適應社會存在的客觀要求,只有適應時代的存在特質才能融入這個時代,從而成為主流文化,被人們熱愛和追捧。正是由于當今的多元化社會,武術被賦予了多元化的外延。武術能夠不斷演變至今說明其具有強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即可與多元社會相適應的多元結構特性。在當今這個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時代,只有具備這種特性的文化體才能在變幻莫測的時代洪流中不斷壯大。未來我國社會發展的速度將會更快,社會發展將更加多元化豐富化,要保持武術的可持續性發展應該克服制約它的種種不利因素,發揚其中最優秀的文化內核。

4.1 貫通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的發展

無論時代怎么變化,社會如何更新,競技武術之魂都是傳統武術所賦予的,因此可以說,競技武術的任何一步發展都離不開傳統武術的滋養;同樣,信息化和商業化的時代要求傳統武術具備新鮮的活力氣息,那么也可以說,傳統武術的發展也離不開競技武術所帶來的宣傳和媒介作用,所以傳統和競技、繼承和創新是相輔相成的一對辯證體,必須徹底打通兩者之間的關聯才可以使得武術的發展真正符合其自身和時代的雙向特質。

4.1.1 尋求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的平衡點。應該在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中間找到平衡點,即競技武術可以在保持其高、難、美、新的動作風格特點的基礎上,要求從事這個項目的教練員和運動員必須正確理解這些特點,例如對于高的要求,其實質是完成的動作質量高,符合武術動作的規格。如果片面地認為“高”是指跳躍動作“跳得高”,這樣就歪曲了“高”字的本義,使武術的本質特征在技術發展方向中失去了應有位置,就會得出競技武術套路“體操化”的錯誤結論。在套路的訓練的過程中教練員應該為運動員講解他所做動作的技擊含義,并知道如何正確表達這一含義。同時競技武術也應該集散手和套路為一體,協調發展,這樣才能保持武術套路的內涵,同時把內在美表現在外部形態中,以得到更廣泛的關注。

4.1.2 培養武術教育人才。廣泛培養優秀的武術教師和武術體育社會指導員,使我國體育在某種程度上離開舉國體制的束縛,加快發展大眾體育的步伐,把正確的練習方法、動作規格傳給大眾習練者,使大眾逐步深化對武術,尤其是太極拳的認識,改變一些人思想中“太極拳等于老年拳”的誤解。

4.1.3 武術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因材施教。由于武術具有多元化特點,所以可以針對不同的人群相應制定不同的套路和競技形式,比如針對孩子應該注重其趣味性,把推手中的技巧性作為主要教學內容,讓他們進行適度的對抗性練習,令生性頑皮的孩子容易接受;而針對青少年應在套路中加上一些有氣勢和動感十足的動作,例如長拳中的一些折疊、發力、跳躍等動作;針對中老年人可以使用比較柔和的套路,注重養生保健。所以,武術套路得教學也應該因人而異,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實現武術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的轉換

文化也是一種資源,社會學稱之為“文化資源”。文化資源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形式,廣泛地蘊藏于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文化現狀之中。然而,文化資源本身并不產生經濟效益,其本身的價值是因其存在而存在的。然而,當今社會是一個商業高度發達的時代,一切價值都必須以資本的形式呈現,否則就會被人們遺棄和忘卻。因此,武術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實現其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的轉換,通過現代企業經營理念的三大識別,即理念識別、行為識別和視覺識別進行現代化運作。

4.2.1 通過理念識別進行運作。理念識別指的是以人腦和語言文字為載體的理念文化。理念文化是一個文化體的核心價值觀、文化精神和文化本質內涵的高度濃縮和概括,所以,武術資本轉化的首要條件就是真正挖掘和鞏固其文化精神本身。要想實現大眾對傳統武術文化的理念識別,就必須在發掘傳統武術文化底蘊和核心思想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即開發是保護的手段,保護和挖掘是開發的前提。以少林武術為例,要把少林武術打造成為武術品牌,首先就要對其理念進行定位,以其禪、武、醫作為其根本理念,充分契合當今大眾對修心、修身和醫療的廣泛心理需求,以其獨特的理念模式,實現文化資源的資本化。

4.2.2 通過行為識別進行運作。行為識別是指以文化核心理念為載體的行為文化。獨特的理念文化是一個文化體的靈魂所在。但是如果理念文化不能轉換成為活力充盈的行為文化,理念創新就不能轉化成為行動的創新,文化的種子就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所以,要真正實現傳統武術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傾力打造其核心競爭力,將“行為理念”模式深入到文化品牌的打造當中,構建一套以具有實體性質的文化材料和實踐方法為模式的行為文化。

因此,應專門針對傳統武術不同層面的各種養生價值進行綜合探究,從當代科學和傳統中醫學的多維視角對其養生作用做出更加深入的解析。突出武術“養德養心”、“心身同健”等文化特征,使之成為一種大眾可日常從事的行為模式,并能夠把這些行為模式融合到當代社會生活中,才可能實現資本符號(武術價值)的可識別化轉換。

4.2.3 通過視覺識別進行運作。視覺識別是指一種文化體以文化享有者或持有者為載體的隱性文化集合體。它可以通過武術文化所衍生出的一切物質形態作為文化形象視覺系統,在展現該文化體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何利用武術衍生品的文化語言展現其獨特的文化個性,而不是盲目融入西方體育或者文化體,才能夠突出武術的主體性。

把傳統武術的“養心”、“養德”、“養神”和“人與自然相和諧”的鍛煉方法以可視化的方式表現出來,就能像其他體育和文化項目一樣實現可視化和系統化整合,充分把其深刻的內涵和文化底蘊視覺化,成為受眾可聞、可見的影視資料、精致裝飾、養生藥物、時尚商品、藝術表演等等,使這種充滿古典神韻的文化穿上具有現代化色彩的外衣,成為可視化文化,突出其與眾不同的文化屬性,達成由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的轉型。

[1]亞當斯密.國富論[M].郭大力,王亞南,譯.上海:三聯書店,2000:127.

[2]花家濤.武術三元結構發展之路[J].中華武術,2009.

[3]喻德橋.論競技武術套路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武術研究,2005.

[4]徐偉軍.武術的嬗變與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5).

[5]王崗,邱丕相.中國武術:尷尬的境遇與發展的新策略[J].體育與科學,2006(2):26-28.

[6]于翠蘭.新世紀武術多元化發展的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5(12).

[7]游媛媛.成長型企業CIS傳播研究[D].西南大學,2012.

[8]劉舟,王宏軍.論傳統武術在現代社會背景下的簡化趨勢[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3).

[9]劉巖.企業形象策劃與企業文化建設的關系[J].中國經貿導刊,2011(3).

[10]鄒立昌,宋英.中國傳統武術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的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09(9).

[11]邱丕相,翁信輝.傳統武術發展的新思路──關于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對傳統武術人才招生改革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5(5).

[12]曹艷杰.中國傳統武術發展趨勢審視[J].體育文化導刊,2006(11).

[13]龔茂富.新中國武術發展的演進與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8).

猜你喜歡
傳統武術競技武術
TSA在重競技運動員體能測試中的應用
中華武術
近十年武術產業的回顧與瞻望
基于養生視域論傳統武術的現代傳承與發展
云南彝族傳統武術溯源
競技精神
傳統武術在高等教育中發展研究
新型涵道武術擂臺機器人
花與競技少女
萬籟聲的傳統武術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