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語境下讀者的文化圖式與語篇理解

2013-02-19 10:32馬玉梅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3年9期
關鍵詞:孫楊禪師圖式

馬玉梅

(廣東商學院公外部,廣東廣州 510320)

人們對話語的理解,不是被動地接受語言信息,而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主動發現和推斷語言在特定語境中的意義。其推理能力來自對世界的經驗和認識,即大腦中所存儲的關于被學習語言背景知識的文化圖式。它可以幫助個體儲存其關于所處文化的推斷性和概念性的文化信息,并且協助其理解文化經歷和文化表達的概念結構。在這一理解過程中,相關原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它是人類認知假設的條件。人類認識世界,學習知識是通過自身的認知假設去理解話語,交際成功的前提是雙方具有一個共享的認知環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只有在這個互相顯映(Mutualmanifestness)的認知環境中,聽話人才能明白說話人的明示刺激,接收新信息,并在自己大腦認知假設的集合中,提取相關信息,進行推理,構建新的認知語境,形成新的文化圖式,完成交際。

一、認知語境觀的動態語境說

認知語言學認為認知包括感知覺、知識表征、概念形成、范疇化、思維在內的大腦對客觀世界及其關系進行處理從而能動的認識世界的過程,是通過心智活動將對客觀世界的經驗進行組織,將其概念化和結構化的過程。

語境(context)即語言發生的環境。人們對語境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被看成是“具體語境學“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研究者們往往把語境當做交際場合的種種可見的具體因素。認為語境是固定不變的知識,它先于交際過程靜態地存在于人們的思想之中,交際者被動地根據話語選擇語境因素從而達到對話語的理解。一是”認知語境觀“階段。這個階段以Sperber和Wilson為主要代表。認知語境觀認為語境是一種心理結構體(psychologicalconstruct),是人對世界假設的子集。認知環境(cognitive environment),是由一系列可以被感知或者推理,即可顯映(manifest)的假設構成的集合。交際雙方通過搜尋各自大腦中關于世界認識的假設,找到對應信息,則交際成功,否則失敗。成功的原因是新信息(話語內容)與舊信息(語境信息:the individual’s representation of theworld—個體對世界的認識)相關;失敗是因為交際一方語境信息的缺失。因此認知語境觀的語境不僅包括上下文和說話時的社交環境,還包括交際雙方大腦中相關的語境知識;語境不是預先進入對話雙方的獨立主體,而是外部世界輸入的或可感知的當前信息從記憶中所提出的經驗信息以及兩種信息中所推導出來的新信息。如His Name is Jordan,NOTGod.(他的名字叫喬丹而不是上帝?。?。喬丹不是上帝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語句?原來1996年NBA總決賽,公牛遭遇打法彪悍、防守積極的超音速,裁判判罰尺度成為爭議,超音速球迷便打出這條標語,表示出不滿裁判對喬丹明星哨,“他又不是上帝,干嘛對他那么照顧”。該例中,喬丹和上帝都是已知信息,但當把兩者放在一起時,就需要重新組合,聯系與兩者相關的其他信息,從而推斷出新的意義,這就是新的語境。由此可見,認知語境下的語境是動態的,是可以建構的。

二、圖式的相對靜止與動態的認知語境

圖式是一種抽象的包含著空檔(slot)的知識結構。它的每一個組成成分為一個空檔。用以填補空檔的內容不一定來自話語中的信息,而有可能是說話者或聽話者或讀者自己提供的。當有足夠的具體事例填充了圖式的空檔時,圖式便具體實現了。也就是說,圖式是一個個存儲于人類大腦的模塊或者“建筑砌塊”,每個圖式間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人類交際、理解、學習的過程就是喚起自身或者對方腦中圖式的過程。只有自身或者對方腦中圖式同時被激活,交際、學習才能正常進行。2012年倫敦奧運會,當劉翔摔倒的瞬間,BBC主持人激昂解說,Liu Xiang gothis Heelof Achilles.央視解說員解說為“劉翔遇到了他的阿喀琉斯之踵”。這個翻譯對大多中國觀眾而言是一個陌生的信息,因為阿喀琉斯之踵是古希臘神話故事,講的是美貌仙女忒提斯為了讓她與凡人泊琉斯寶貝兒子阿喀琉斯煉成刀槍不入之身,在他剛出生時就將其倒提著浸進冥河,但是被她捏住的腳后跟卻不慎露在水外,成為全身留下的惟一一處“死穴”。阿喀琉斯之死就是因為其被射中了腳踝。所以“阿喀琉斯之踵”具有一定的寓意,即:即使是再強大的英雄,也有致命的死穴或軟肋。只有聽眾頭腦中有這樣的圖式,當聽到解說時才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關聯論認為,圖式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概念表征的集合,是構成思維和理解的認知環境。當人們進行交際時會在這個認知環境中激活相關的概念,通過與新信息的聯系推導出發話人的交際意圖。而這些可被調用并激活的各種因素的動態組合即是認知語境。這一過程可以用明示--推理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model)來解釋。語境認知理論認為語言交際的過程就是明示—推理過程。在交際過程中,說話人通過明示傳達給聽者一定的信息,并希望聽者做出適當的反應。聽話人這時就會把這種信息當成一種刺激,并按照關聯原則,通過邏輯推理,推斷出說話者的意圖,并在自己的認知語境中找到相應的認知假設,從而實現交際雙方互相顯映,以此來完成交際。這里有一則笑話:孫楊曾經遇到過一位禪師,他對禪師說:“奧運就要來了,您能給我指點一下嗎?”禪師把兩個葫蘆瓢放在水里,一個豎著平行于水流方向,一個橫著垂直于水流方向,只見橫著的瓢游速較慢。孫楊恍然大悟:“我明白了!要學會借助水的力量!”禪師笑了笑,說:“我的意思是,瓢太橫是贏不了的?!比绻x者不知道韓國選手樸泰恒瓢太橫)是中國選手孫楊有力的競爭對手這樣的相關圖式,會真的以為橫著的瓢速度慢,那就有悖說話者借助諧音引人發笑的初衷,雙方無法產生共鳴。

上例中,禪師用瓢在水中的流速給出明示,孫楊根據明示進行推理,得出的結論跟禪師本意不符,造成了溝通的誤區,因為其找禪師的目的是要求他指點一下,應該是期待一種超靈的指引,頭腦中的語境認知是跟水有關的圖式,但是禪師的目的卻是通過行為的方式來給孫楊信心,他的語境認知是通過壓低對手,提高孫楊的自信。當禪師說出“瓢太橫是贏不了的”的時候,讀者或者孫楊都會會心一笑,因為這時雙方的認知達到了統一,只通過聲音,很容易將“樸泰恒”和“瓢太橫”聯想在一起,達到交際雙方的互相顯映。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圖式具有相對靜態的特點,它存儲于人的大腦中,當外部交際需要時,它被激活,滿足人們的理解需求,而認知語境具有相對動態的特點,人們會根據自身的需要,使各種信息產生關聯,構成新的信息。在交際環境中,只有雙方自覺或不自覺地激活相關的圖式,形成新的認知語境內容,才能實現交際目的。

三、讀者的文化圖式與語篇理解

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通過對圖式理論進行應用實踐得出這樣的結論:提高閱讀理解可靠的方法是提供閱讀前導(advance organizers),即為閱讀者提供圖式框架,特別是當閱讀材料內容生疏,語言生澀時。如:

Ihad travelled here to Henson’s last home…to learn more aboutamanwhowas,…,an African-American Moses.

句中的Moses是專有名詞,具有宗教意義。雖然文本的尾注對Moses做了這樣的解釋:Moses(in the Bible)the leader who brought the Israelites outof slavery in Egyptand led them to the Promised Land.通過這個注釋,讀者只是了解到摩西是帶領在埃及過著奴隸生活的以色列人,到達神所預備的流著奶和蜜之地的領袖,但不足以使學生體會作者將喬塞亞.亨森比作摩西,突出亨森的偉大之處的用意。只有當他們理解了最偉大的先知,猶太人中最高的領袖,希伯來人的立法者并且世世代代受人敬仰的摩西如何犧牲自我,拯救他人并引領重獲自由者到達流奶之地的故事之后,也就是頭腦中儲存了一些相關信息的圖式之后,他們才能理解作者的主要意圖,才能對喬塞亞·亨森這個人的作為有更深的了解,也才能和作者產生互明,明了作者對喬賽亞·亨森的評價之高。

上兩例中宗教知識是讀者的閱讀前導,依靠這樣的前導信息,即相關的文化圖式,讀者的閱讀理解水平才能更快的提高。因為文化圖式是關于被學習語言的背景知識;是幫助個體儲存其關于所處文化的推斷性和概念性的文化信息,并且協助其理解文化經歷和文化表達的概念結構。根據圖式理論,人們對新事物的理解取決于頭腦中已經存在的圖式,在理解新事物時,需要將新事物與已知概念、過去的經歷聯系起來。理解的過程就是圖式的具體實現(instantiation)。而語言與文化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如尤·金·奈達所說:The role of languagewithin a cul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n the meanings ofwords and idioms are so Pervasive that scarcely any textcan be adequately understood without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its culturalbackground.。因此,要想正確理解一個語篇,一定要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讀者的文化圖式會幫助其更好地進行語篇理解。

語篇理解的圖式分三種類型:語言圖式 (linguistic schema)、修辭圖式 (rhetoricalschema)和內容圖式 (content schema)。語言圖式是篇章理解的基礎和前提,內容圖式,也就是文化圖式是作者寫作和讀者閱讀的目的所在。對讀者而言,語篇理解過程是與作者無聲交流的過程,是認知語境的創建過程,也就是激活相關背景圖式及創建新的圖式的過程。在這個認知環境中,語篇是作者給出的明示信息,其中包含了作者有關某個話題的文化認知語境;讀者是一個受話者,他要根據作者的明示信息,在自己的認知環境中搜索相關圖式并進行推理。如果信息相互顯映,則 表明理解了語篇。如無法相互顯映,就說明其認知語境需要更新或者是補充。這時讀者可以通過自己查閱資料或者課堂上教師的干涉介入學生的認知語境,通過將相關的文化信息輸入個體,創建新的認知語境使之顯映語篇中的信息,從而形成新的文化圖式存儲于大腦。因此,語篇理解實際是讀者不斷尋找互映,創建新的認知語境,形成新的文化圖式的動態過程。

四、結語

閱讀是一種書面的交際活動,是復雜的動態的認知過程。激活相關的文化圖式是理解語篇的前提條件。百科知識的積累有利于填補語篇中缺省的信息。圖式的填補主要依賴于認知語境的建構。建構認知語境對正確理解語篇以及作者的交際意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百科知識,豐富圖式內容,對正確理解語篇的內涵有重要的意義。

[1]曹劍波.認知語境論[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8,4):38-41.

[2]陳喜貝,劉明東,文化文化圖式理論研究綜述[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1,(6):125-129.

[3]高遠,李福印.喬治.萊考夫認知語言學十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4]何自然.“G ri c e語用學說與關聯理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4):23-27.

[5]胡霞.略論認知語境的基本特征[J].語言文字應用,2004,(3).

[6]黃華新,胡霞.認知語境的建構性探討[J].現代外語,2004,(3).

[7]季佩英,吳曉真,陳進.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3(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

[8]賴鵬.認知主義理論在文化導向型大學英語通識課程中的應用探討[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1,(1 2).

[9]王初明.應用心理語言學--外語學習心理研究[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2-3.

語教育出版社,2012.

[10]王江漢.認知語境的構建[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11]童肖瓊.論認知語境與語篇理解的關聯性作用[J].寧波 大 學 學 報(人 文 科 學 版),2010,(2).

[12]熊學亮.語用學和認知語境[J].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學報),1996,(3).

[13]徐學平.語境研究的認知觀[J].山東外語教學,2003,(5).

[14]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歡
孫楊禪師圖式
山東漢畫像石鋪首銜環魚組合圖式研究
去旅行
孫楊奪冠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圖式思維在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的應用
服從
孫楊的“反擊”
圖式思維在建筑設計中的作用解析
審美心理圖式與文學鑒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