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堿食物的傳說與真相

2013-02-24 01:35云無心
讀者·原創版 2013年3期
關鍵詞:酸堿性偽科學酸堿

文 _ 云無心

酸堿食物的傳說與真相

文 _ 云無心

“堿性食物改變酸性體質”“酸性食物不能多吃”是流傳甚廣的傳說。許多醫學專業人士表示“酸堿體質完全是個偽科學概念”,而又有營養界人士說“食物代謝之后確實形成酸性或者堿性產物,所以食物酸堿性的概念是存在的”。于是,人們一頭霧水:食物到底有沒有“酸堿性”?如果有的話,對健康又有什么樣的影響?

我們先從人體的酸堿性說起。人的新陳代謝由無數生化反應組成,每一個反應都需要特定的酸堿環境。在科學上,酸堿性用PH值來表示。PH值在0到14之間,小的那頭是酸性,大的那頭是堿性。血液對生命活動的進行至關重要,其PH值非常精確地維持在7.35到7.45 之間,超出了這個范圍,不管是低還是高,生命活動都無法正常進行。這個PH值范圍屬于“弱堿性”,所以如果說要維持人體的“弱堿性”,也沒有什么不對。

吃“堿性食物”來維持“堿性體質”的說法由此而生。但醫學人士說“酸堿體質是偽科學”又是怎么回事呢?

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它們是一對冤家,一個多了另一個就少。溶液的酸堿性(或者專業點,用PH值來衡量)由其中的氫離子決定,氫離子越多,酸性越強,PH值越低。在溶液中加入酸,氫離子濃度就增加,PH值就降低;加入堿,氫氧根離子跟氫離子結合變成水,氫離子減少,PH值就升高。

但是某些溶液對外加的酸堿有一定的“緩沖”能力。比如,如果水中同時含有蘇打和小蘇打,加入酸的時候,氫離子會跟蘇打的碳酸離子結合,因此不會增加溶液中的氫離子濃度;如果加入堿,氫氧根離子結合氫離子變成水,但是小蘇打的碳酸氫根離子會釋放出氫離子來補充。這樣,不管加入酸還是堿,溶液中的氫離子濃度都不改變,PH值也就不會改變。這樣的溶液被稱為“緩沖溶液”。

血液就是這樣一種緩沖溶液。它不停地循環,在肺部進行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二氧化碳溶于血液中形成碳酸,碳酸又離解出碳酸氫根。如果碳酸氫根少了,就會有更多的二氧化碳溶于血中;如果多了,溶解的二氧化碳就會變少。這為血液提供了第二層緩沖能力。此外,腎臟會對血液進行過濾,不管是酸還是堿,含量高被腎濾去的就多。

這三層“緩沖”構成了強大的緩沖能力,把血液的PH值控制在了7.35到7.45這個精確的范圍。通常吃的食物,哪怕是連喝幾瓶酸性飲料,也會被“緩沖”掉而不至于把血液變成“酸性”。所以,醫學專業人士說“酸堿體質是偽科學”也言之有理。

如果把食物燒成灰,再把灰溶解到水中,會發現不同食物的灰的確有的是酸性,有的是堿性。這也是營養界人士區分“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的基礎。這種理論認為,酸性的食物在體內經過代謝之后,產物會增加血液的酸性;而堿性的食物,它的代謝產物則會增加血液的堿性。

從理論上說,這種說法也能站得住腳。一般而言,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和米、面等高淀粉食物中含有較多的硫、磷等元素,代謝之后會生成酸性物質;而蔬菜、水果、奶等食物中含較多鉀、鈣等礦物質,代謝產物的堿性較強。一定要按照這種標準去把食物分為“酸性”和“堿性”,也可以自圓其說。而且,按照這種標準劃分出來的堿性食物,比如水果、蔬菜、奶等,被推薦為“多吃”的健康食品;而“酸性食物”,比如肉、蛋、淀粉,被認為是應該“少吃”的食物種類?!八釅A食物說”的流行或許也與這一想象不無關系。

但實際上,不管是酸性食物還是堿性食物,在正常人的飲食范圍內都不會改變血液的酸堿性。20世紀30年代就有學術論文探討過此事。橘子、牛奶、香蕉都是典型的“堿性食品”,一次性地分別喝下一升橘子汁或牛奶,或者吃下一斤香蕉,沒有觀察到血液PH值發生變化。而吃下近1斤肉,4位實驗者中有3位的血液PH值沒有發生變化,另一位發生的些許變化也很快就恢復了。

簡而言之,如果非要根據代謝產物的酸堿性來區分,確實可以把食物分出“酸性”“堿性”來,不過這種區分沒有什么意義。不管是“酸性食物”還是“堿性食物”,在正常飲食范圍內都不會對人體血液的酸堿性產生影響。作為“堿性食物”的蔬菜水果固然應該多吃,但作為“酸性食物”的肉類和蛋也是均衡營養不可或缺的部分。

云無心,清華大學生化學碩士,美國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學博士,“科學松鼠會”作者。2009年出版了科普文集《吃的真相》。

猜你喜歡
酸堿性偽科學酸堿
判斷電解質水溶液酸堿性的簡單模型
高中化學實驗生活化的策略與案例剖析——以“酸堿中和滴定實驗”為例
德媒:偽科學期刊已泛濫成災
溶液酸堿性的檢驗
俄認定“順勢療法”為偽科學
華盛頓大學開“反胡說八道”課
偽科學在社區和學校的揭秘
第十單元酸和堿
弱電解質的電離和溶液的酸堿性考點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