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優秀儒家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三個維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視角

2013-08-15 00:50王新紅
大連干部學刊 2013年7期
關鍵詞:儒家文化價值體系儒家

王新紅

(昆明學院 社會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214)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 “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儒家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系,弘揚優秀的儒家文化應當成為思考的重心。筆者試從內容維度、表達維度和接受維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視角就如何建設優秀儒家文化的傳承體系,弘揚儒家文化作些思考。

一、內容維度:內蘊詮釋的常態化

建設優秀儒家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并弘揚之有一個前提就是認定 “何為優秀的儒家文化”?對于這個問題目前的學界理解、闡釋不一,可謂眾說紛紜。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源于儒家文化本身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異常復雜和豐富,更重要的是伴隨著儒家文化的發展和變遷,不同時代的知識分子對儒家文化內蘊的詮釋也不同。在一定程度上 “中國傳統儒學在詮釋中生長”[1],詮釋是儒家文化生命延續的方式。

按照詮釋學的看法,理解總有一個前理解的問題,對儒家意義的解讀取決于詮釋者的視閾和詮釋者的境域,不管如何最終是詮釋者賦予儒家核心概念、范疇以具體的意義。不同時代的知識分子也是依據當時的主導意識形態對儒家文化進行闡釋從而發展了儒學。在當下文化多元的中國,詮釋者的境域和視閾無疑當屬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范疇,與其是一致的。換言之,在理解 “何為優秀的儒家文化”時,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視角來對傳統儒家文化進行詮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本質價值向度的彰顯,一些學者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分成內核、層次、外延等是有積極意義的,事實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保持內核穩定的基礎上呈現出變動性的特征,尤其是作為其靈魂的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指導思想,我們先后根據外部情勢的變化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等的實踐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又包括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這樣的情境下,對儒家文化的現代詮釋當然也不會是靜止的,而應當是與時俱進的??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相適應,優秀儒家文化內蘊的挖掘和詮釋也應當呈現出常態化的特點。惟此,儒家文化才能保持時代性和生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

同時,儒家文化與外來馬克思主義之間具有相通性,這種相通性也是需要深入挖掘的。美籍華裔學者竇宗儀主要是從哲學認識論和辯證思維方法方面去找二者的相似性;馮俊教授則認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在知行觀、民本觀、和諧觀、德治觀和社會理想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有的學者則更加注重儒學中的某些具有普遍意義和超越性的思想內容,認為這些是可以與馬克思主義相契合的主要之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審視和開掘優秀儒家文化資源的內蘊,對其進行現代詮釋,是雙向互動的過程,是連接傳統和現代的橋梁,一方面,它有利于儒家文化的現代轉換, “梳理、使用傳統儒學中的重要概念范疇,并通過詮釋賦予新的內容,這是傳統新生的方式,亦是民族精神家園存續與構建的方式?!保?]另一方面,它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眾化。儒家文化作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 “集體無意識”,其運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過程無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對儒家文化的現代詮釋與其在實踐中的應用是不同的,儒家的精華和糟粕是比較復雜地與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結合在一起的,即使我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標桿將其精華內蘊挖掘了出來,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應用中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以 “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等為轉移。換言之,要將優秀儒家文化放在具體的環境下、具體問題上來分析,不能抽象地或者簡單就理論上來談它的精華。否則,精華也會成為糟粕。從這個角度來看,對儒家文化的現代詮釋只是 “萬里長征走過的第一步”,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的實踐應用將更為復雜和艱難。

二、表達維度:話語轉換的民族化

話語在20世紀90年代由國外引進,從文學的概念逐步進入到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中。米歇爾·???(Michel Foucault)在 《知識考古學》中提出著名的話語建構知識的話語觀,指出話語造就知識,知識在話語中得以生成。特定文本的意義需要通過一定的話語來表達,通過一定的話語言說,特定的文本才呈現出自己的意義世界,脫離了一定的話語,特定的文本也就喪失了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呈現出一定的意義世界,其最終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認同、理解和外化不僅在于其內容的科學性、真理性,還取決于其話語、言說方式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需要通過特定的話語來表達。 “按照話語理論的解釋,一種話語一旦形成,它便擁有了自己的意義世界,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規范和概念,構建了自己的言說方式,它們一般都要回答 ‘誰在說’、‘說什么’、 ‘怎么說’這樣三個問題”[3]就目前的話語體系來說,西方明顯占有優勢的地位?,F在講價值體系,我們更多地想起的是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平等、博愛等,這些價值范疇簡單、通俗,很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從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一直延續到現在,滌蕩著中世紀封建主義的黑暗統治,激勵著西方社會的文明進步,并對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贏得了大半個世界。相比之下,我們盡管也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理論化,深奧,能不能象西方那樣總結出對世界產生影響的我們民族的價值范疇呢?現在除了 “和諧”以外好象沒有什么印象深刻或者對國際上產生重大影響的,這與我們的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是不符合的。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需要提煉、濃縮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是要體現出我們的本土特色,只有價值范疇具有本土特色,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才能最終被百姓所接受,只有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能是世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絕不應當僅僅是個“和諧”,還應當有其他的范疇。換言之,我們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上形成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進而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發出我們的聲音。

實際上,將儒家文化應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象的話語體系的過程。焦國成在 《道德與文明》上發表《試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理念》一文,指出應當將 “人本”、 “公忠”、 “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理念。筆者認為,將儒家文化運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煉上,一方面應當堅持馬克思主義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將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國情相結合,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角度進行,體現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相比較的優越性。另一方面要使話語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聯系?;诖?,從傳統儒家優秀文化的視角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當是 “仁愛”、 “富?!?、 “公正”、 “中庸”、 “和諧”。當然,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范疇,是對傳統道德觀的繼承和超越。換言之,這五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范疇既揚棄了傳統的內蘊,又融入了時代的特色。具體來說, “仁愛”表征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價值追求,要以人為本,以實現好、維護好、保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富?!北碚髦袊厣鐣髁x現代化建設關于社會物質基礎的要求,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公正”即公平正義,表征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于社會政治倫理及其規則的制度要求,比太陽還要光輝; “中庸”表征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文化上的要求,尊重差異,包容多樣, “極高明而道中庸”; “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關系的要求。

“仁愛”、 “富?!?、 “公正”、 “中庸”、 “和諧”五位一體,彼此依賴、相互滲透、互為前提,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體系,規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發展趨向,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應予遵循的基本價值理念、原則和目標。首先,這樣的價值范疇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不僅僅是黑頭發,黃皮膚等自然屬性,更在于其身上流淌的文化基因、價值觀念,是中國人區別于外國人的本質之所在;其次,簡單、易記、順口等特點適應了全球化、市場化、工業化等背景中人們日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這樣的話語體系更容易進入精英階層、中等階層和普通民眾的生活世界,進而對其產生影響;最后,胡錦濤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強調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疑將在文化傳承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將儒家文化應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形成本土特色的核心價值范疇需要不斷調整,也就是說,為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話語體系需要不斷創新。

三、接受維度:形式載體的系統化

傳承、弘揚優秀儒家傳統文化的關鍵是深入研究大眾的接受機制、接受心理和接受路徑,在可操作層面下工夫。然而,目前在文化宣傳、大眾傳媒和教育的可操作層面,還缺乏有效的機制、手段、方法和途徑。如何傳承、弘揚優秀儒家文化?借鑒儒家文化在古代的實現手段、措施和途徑是必要的。陳寅恪曾指出: “儒者在古代本為典章學術所寄托之專家”,而 “秦之法制實儒家一派學說之所附系”;漢承秦制, “遺傳至晉以后,法律與禮經并稱,儒家 《周官》之學說悉采入法典。夫政治社會一切公私行動莫不與法典相關,而法典為儒家學說具體之實現。故二千年來華夏民族所受儒家學說之影響最深最巨者,實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方面”[4]。從這段話中我們會發現儒家文化在封建社會的實現與封建制度緊密結合在一起是有很大關系的,甚至可以說封建制度就是儒家的制度,是儒家思想的表現。儒家文化古代之所以能得到很好地踐行盡管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有很大的關系,但其圍繞著接受主體——“人”而展開是很有啟發意義的。中國哲人關注人在生存世界中如何能夠安身立命、如何修道成性以完善自己的人格。在這樣的背景下,古人對道德在人身上的踐行作了很多努力:首先就是將 “人道”與 “天道”結合在一起,對道德合法性進行論證,使人們樹立起對道德的信仰、對道德的敬畏;其次,立足于人趨利避害的心理設計出了一整套賞善罰惡的措施,諸如將道德與法律結合在一起,實際上封建社會的法典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法;再次,立足于人既是感性動物又是理性動物的特點采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潤物無聲的方式促進行為主體接受和踐行道德要求。 《孝經》是典型代表;再次,立足于人的社會性采用勸喻與垂范的形式進行道德教化,前者諸如古代朱元璋頒發的 “圣諭六言”,康熙的 “上諭十六條”,雍正的 《圣諭廣訓》等,后者比如將顏回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亦不改其樂的道德風范樹立為榜樣等;最后,立足與人們追求長壽的普遍心理將修德與養生緊密結合在一起。從孔子的 “仁者壽”(《論語·雍也》),到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的 “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千金要方》),說的都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對其健康和壽命的影響。這是古人很高明的地方,成為促進中國古代儒家道德踐履的強大動力。

盡管現代社會與古代的環境有天壤之別,但立足于人的特點來建設優秀儒家文化傳承體系,弘揚儒家文化應當是相通的。筆者認為至少應當有以下方式、手段和途徑:

首先,在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導下,將儒家文化與國家制度相結合,將優秀儒家文化嵌入到教育制度中,從小學到大學乃至繼續教育合理安排一定的課程內容,這應當是建設優秀儒家傳統文化體系的主渠道和主陣地?,F在的小學生已經在讀諸如 《弟子規》等,實際是一種很好的現象。當然盡管在這個過程中也有關于精華和糟粕如何區分的爭論,但從幼年接觸、了解我們民族文化的角度上看是有積極意義的,也是應當提倡的。

其次,在傳承方式上將優秀儒家文化的經典推向市場,進入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世界,使儒家文化與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感受結合起來,使其獲得物質和精神的實際收益。國學走向市場,我們的眼界還不夠寬廣,手段還不夠靈活。應當積極鼓勵以現代傳播手段,如動漫、詩歌、小說、電影、戲劇等形式傳播儒家文化、創新儒家文化,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強市場監管。

再次,在傳承載體上在發揮傳統媒體諸如報刊、電視、雜志等的積極作用的基礎上,要更注重加強對于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利用,爭取構建一個靈活快捷、覆蓋廣泛、全方位、立體式的大眾化傳播體系。

最后,在傳承客體上要注意區分重點人群特別是加強對政治精英、企業精英和知識精英等的引導。

四、三個維度的內在統一

內容維度、形式維度和接受維度是相互聯系、互相作用,統一于儒家文化,應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中。對儒家文化進行現代詮釋是前提和基礎,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合理的中國文化的內核,話語轉換的民族化是將儒家文化應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要求,是構建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具體表現,接受維度是將儒家文化應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系統保證。

1.內蘊詮釋與話語轉換的內在統一

將儒家文化應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實踐不僅要求對儒家文化進行現代詮釋,揚棄舊義,而且也要考慮理論能否在實踐中應用,換言之,對儒家文化的詮釋能否為社會各個階層所普遍接受。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將儒家文化應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F實中經常有人抱怨理論在現實中受到冷遇,實際上除了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原因外,也有理論本身的原因,即理論脫離于實際,落后于現實。對儒家文化進行理論詮釋是必須的,但這種理論詮釋在實踐中的應用也要考慮全球化語境及在這種語境下作為受眾本身的特點,只有這樣,理論與實際才可能統一起來,否則理論只能束之高閣。這就要求經過詮釋的儒家文化必須從理論語境轉化為大眾的語境,適應大眾的要求和特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黨在全球化情勢、文化多元的背景下,特別是面臨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強勢影響的情況下,在文化建設方面的重大理論創新,希望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將儒家優秀文化應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本身在于使其內容更豐富,更符合現實情況 (這種現實即西方文化已經對我們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就十分必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歸為 “仁愛”、 “富?!?、 “公正”、“中庸”、 “和諧”首先就是滿足這種需要的體現,同時這樣的話語體系也適應了快節奏的時代特點,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2.內蘊詮釋與形式載體的內在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映內容并為內容服務。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應用儒家優秀文化,必須考慮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一方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視閾,對儒家優秀文化進行現代詮釋是對大眾進行理想信念信仰教育、道德規范教育、人格教育的資源性內容,對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這種內容傳遞給大眾需要根據不同受眾的特點采用適合的形式。當下社會處于多元化多樣化的情態中,大眾的接受心理和接收方式也明顯分化,所選擇的媒體也不盡相同,因此,需要科學分析不同年齡、不同行業、不同層次、不同背景受眾的心理特征,準確把握他們不同的理論需求和接受方式,及時調整理論研究和理論宣傳的內容及傳播方式,作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媒體比如報刊、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作為傳播載體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在內容選擇上應當與其適應。

3.話語轉換與形式載體的內在統一

特定文本的意義需要通過特定的話語體系表達,特定話語體系的表達需要通過特定的傳播方式和手段,三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方面,話語體系的選擇要考慮現實情況的需要,要考慮傳播方式、載體和受眾的特點。另一方面,傳播方式和載體的選擇也要考慮話語體系的內容和話語轉換的程度。

[1]高兆明.民族道德文化:從傳統到現代[J].哲學研究,2010,(4).

[2]高兆明.民族道德文化:從傳統到現代[J].哲學研究,2010(4).

[3]劉妍,王濱.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三個維度[J].社會主義研究, 2010(1).

[4]陳寅格.審查報告三 [R]//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附錄.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儒家文化價值體系儒家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研究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與盈余管理
游覽中華大地,體會儒家文化(二)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儒家文化影響下的漢服形制研究
《青花瓷藝術品價值體系建構》摘要
中國儒家文化視角下的跆拳道運動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從“以直報怨”到“以德報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論儒家的仁與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