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緣政治學與復雜性科學

2013-08-15 00:47苗東升
賀州學院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復雜性世界體系

苗東升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北京 100872)

有國際關系就有國際地緣政治,即依據相關國家的地理特征、地緣關系而展開的國際政治行為。地緣政治學在西方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主要是為資本主義強國爭奪、維護霸權服務的。一百年來,世界地緣政治隨著世界經濟、政治、文化、軍事格局的不斷變化而變化。今天,中國在不斷崛起、美國試圖拉攏一些國家利用特定地緣關系遏制中國的背景下,如何挫敗美國的圍堵戰略,確保中國和平崛起的成功,建設平等、公正、和平的國際新秩序,亟需中國學者以新思維研究國際地緣政治,建立社會主義的地緣政治學。

一、地緣政治蘊含系統思想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依托地球的地理環境展開的,而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的不同則直接影響人類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就影響作為經濟、文化之“集中表現”的政治。一定的政治要為其經濟基礎服務,需要認識和利用它可能涉足的地球范圍的地理因素,必然產生地緣政治觀念,即對地理因素如何影響不同政治勢力、不同國家或國際勢力之間政治關系的認識。地緣政治思想古已有之,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在中國至晚可以追溯到孫子,軍事家都有自己的地緣政治思想和地理分析方法。對孫子等人的古代地緣政治思想,以及嚴復、梁啟超等人對西方現代地緣政治思想的介紹和發揮,劉從德有簡略的論述。孫子從軍事角度研究地理環境,提出一套地理分析方法,所概括出的普遍原則“不僅適用于局部的戰爭和沖突,同時也為權力爭奪者們制定全局的戰略提供了依據”[1]32。其中蘊含的系統思想鮮明而精深,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有地緣政治思想不等于有地緣政治學。事實上,只有到19世紀末地球人類被資本主義殖民擴張連成一體,帝國主義爭霸成為世界生活的主題之后,才出現了作為一門學問的地緣政治學。它是世界進入帝國主義時代的理論表現,是這個時代歷史地需要的學問。地緣政治學首先誕生于德國,因為德國在開拓殖民地過程中落后了,德國資本主義精英們強烈要求改變這種落后狀態,使本國成為支配世界的強大帝國之一。德國人拉策爾第一個把握了時代脈搏——提出了這一要求,成為地緣政治學的創始人。那個時代,不少歐洲小國積極參與殖民進程,面對強大帝國爭霸局面,為周旋于大國之間以維護自己的獨立性,并從中分得一份殖民紅利,它們也關注地緣政治。這種局面使瑞典人契倫成為地緣政治學的另一個創始人。

地緣政治學剛剛誕生,便迅速走紅于老牌帝國主義英國和法國,以及新興的美國。這些國家逐漸出現了各具特色的地緣政治學學說和相應的學術帶頭人,如麥金德(英)、維達爾(法)和馬漢(美)等,地緣政治學呈現出一派繁榮局面。今天回首這段學術史可知,這種被稱為舊地緣政治學的學問散發著濃厚的資本帝國主義意識形態氣味;但是,它試圖以科學的方法為列強重新劃分勢力范圍尋找學理上的合理性,并進而提供行動方案的理論根據,符合帝國主義的時代要求,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此外,它積累了大量世界地理知識,蘊含了相當鮮明的現代系統思想,表現出一定的科學性。

任何科學思想都是社會實踐的產物?,F代系統思想產生的歷史大背景,首先在于世界的系統化。千萬年來,地球人類一直以非系統方式存在著。西方資產階級開拓殖民地的過程,就是地球人類從非系統到系統的演化過程。人類歷史上這一意義巨大的演變,在19世紀上半葉已接近完成,因而在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已有理論上的反映。這一進程最終完成于19世紀末,隨著全部非洲被殖民地化,特別是屹立于世界東方且農業文明最發達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整個地球成為資本主義支配的一統天下,世界系統最終形成了。自覺地、系統地參與了這一歷史進程的歐美各路精英最深切地感受到這種系統化的不可抗拒,他們成為現代系統思想的提煉者。特別是西方社會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性轉變,帝國主義爭霸的主觀愿望和客觀條件相聚,這些促使各國精英們把本國放在世界系統的整體中考察,從各自的地緣政治條件出發認識世界局勢,謀劃各自的行動。這成為產生現代整體觀、系統觀的豐饒土壤。學界早已注意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濟、軍事發展的需要是孕育系統科學和復雜性研究的土壤,但比較而言,地緣政治對系統科學和復雜性研究的需要更強烈、更直接,也更易于產生系統思想,更易感受到復雜性帶來的困惑。由于這一點,當運籌學、控制論等還處在孕育階段時,地緣政治學已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在現實存在的所有系統中,有一類系統的特點是規模巨大、分系統之間聯系比較松散,稱為體系更為合理。地緣政治就是這樣的系統,稱世界地緣政治體系,優于稱世界地緣政治系統。研究世界地緣政治體系的構成、性質、演變之一般規律的是基礎地緣政治學,研究地緣政治主體政治行為中如何應用地理條件的是應用地緣政治學,兩者都是政治學與地理科學交叉的產物。由于誕生于世界系統化的完成期,列強爭霸必須把世界作為整體來考慮,故地緣政治學一開始就有明確的整體觀,其奠基人懂得任何國家的地緣政治訴求都須放在整個世界范圍來考察。拉策爾已有明確的整體觀,如帕克所說,他的“基本理論觀點是,國家和自然界的事物一樣是一個有機整體,對其行為的解釋最好是將之看成是一個有機整體的行為”[2]23。這表明,地緣政治學一開始就應用了系統觀點,而且是有機系統觀。

說到底,系統科學是關于整體涌現性的科學技術,具有整體涌現性是系統最根本的質性。這一觀點的通俗表達是: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難能可貴的是,契倫比貝塔朗菲早半個世紀已經有了相當明確的整體涌現性觀點。契倫認為地緣政治學是“以國家為對象的科學”;關于地緣政治體系,他指出:“正是其作為地理空間的統一體的特征,使之轉化成了某種根本的東西,而不僅僅是組成它的部分之和”[2]26。這是舊地緣政治學具備科學性的突出表現。不過,早期的地緣政治學還只是一門學問,算不上嚴肅的科學,最終淪為納粹思想武器并非偶然。盡管地緣政治研究是系統科學和復雜性研究的重要思想準備之一,其系統思想水平之高至少不亞于同一時期的其它研究領域,但系統科學界在追溯本學科的歷史淵源時絕口不提地緣政治學。原因就在于它一度成為納粹的意識形態,遭到學界鄙視,并隨著二戰結束而被拋棄。這雖有一定歷史的合理性,但也有片面性,任何片面性都將隨著歷史前進而被消除。

二、世界地緣政治體系的復雜性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地緣政治研究重新為學術界接納,首先出現在美國,接著傳播到歐洲列強各國,形成了所謂新地緣政治學。這既有政治歷史原因,也有科學發展的原因。二戰后形成的冷戰地緣政治體系,自身不久便開始孕育著巨大的變革。以美國為盟主,一心想打贏冷戰的西方世界強烈地需要新的地緣政治學,前蘇聯也需要這門學問,新地緣政治學便應運而生。從學理上清除了納粹思想的污點之后,地緣政治研究的客觀性和必要性重新被人們肯定,學者們認識到二戰后全盤否定地緣政治研究不是科學態度。更重要的是,科學作為系統整體上已進入轉型演化的歷史時期,簡單性科學的主導地位開始被復雜性科學取代。特別是在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期間,系統科學取得很大發展,這為地緣政治學提供了科學方法論,使自覺而系統地應用系統科學于地緣政治研究成為可能。

地理系統和政治系統都是錢學森所說的兼具開放性和復雜性的巨系統,地緣政治的復雜性歸根到底來自地理系統和政治系統,兩者的復雜性交互作用而升華為地緣政治的復雜性。如果說舊地緣政治學還不可能把復雜性作為一個科學概念來對待,那么,二戰后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世界地緣政治體系的新特點,復雜性科學興起所營造的科學文化新環境,遲早會在地緣政治學中得到有力的反映。這一點可以從兩本著作看得分明。帕克的《地緣政治學:過去、現在和未來》,發表于1998年,是一本地緣政治學簡史和要義綜述??贫鞯摹兜鼐壵螌W:國際關系的地理學》,發表于2009年,被譽為“一本最好的地緣政治學專著”(亨里克森)。兩書都撰寫于復雜性研究成為世界科學前沿熱點之后,必然受到復雜性科學的強烈影響。帕克反復提到“復雜的世界地緣政治格局”[2]99,“地緣政治形態的復雜性”[2]125,對現行地緣政治學“試圖簡化復雜的現實”提出批評[2]197??贫魇褂昧恕绑w系復雜性”概念[3]6,承認地緣政治體系越來越復雜,強調全球化“一般會帶來一個更加復雜得多的地緣政治體系”[3]9,認為地緣政治學理論應當“適應地理環境動態的和復雜的性質”[3]15,還引入一些復雜性科學提出的新概念(如分叉、網絡、陣發性等)。這表明,地緣政治學界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研究對象屬于復雜性科學。

歷史地看,地緣政治學誕生以來的一百年中,眾說紛紜,學派林立,中心地帶說與邊緣地帶說,海權說與陸權說或空權說,東西方說,南北方說,等等。這恰好反映出地緣政治體系的復雜性。自覺到自身屬于復雜性科學,必然促使地緣政治思想產生飛躍。我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察這種復雜性,它們在科恩著作中或明或暗都有所表現。

世界地緣政治體系的內在異質性。地緣政治有兩大要素,即地理環境和政治過程。按照科恩的理論,環境又分地理特征和地理模式。在世界政治格局不斷變化下,不變的地理特征顯示出不同的經濟、文化、軍事價值,形成不同的地理模式。政治過程包括那些在國際層面活動的勢力和影響國際行為的國內勢力。兩大要素互動互應,使得地緣政治作為系統的成分而形形色色,夠得上錢學森所說的“花色品種多”。麻煩在于很難明確定義地緣政治單元,不同學派有不同的定義,給出不同的劃分,恰好表露出地緣政治體系的內在異質性。

世界地緣政治體系的層次復雜性。復雜系統都是多層次、跨層次的,典型的復雜系統往往有多少層次、層次間如何劃分也說不清楚。地緣政治體系顯然具有多層次、跨層次結構,但如何劃分層次相當困難,至今沒有共識??贫鲃澐譃槿髮哟?地緣戰略轄區為宏觀層次;地緣政治區為中觀層次;再低的地區屬于微觀層次。筆者認為,稱微觀很不準確,三個層次都屬于宏觀,劃分為高、中、低三層次似乎更合理。鑒于許多地區不能劃歸此三層次,科恩又補充了破碎地帶、壓縮區、門戶去、匯合區。這表明被譽為“天才著作”(德姆科)作者的科恩,無法準確地給出地緣政治體系的層次劃分,面對地緣政治體系特有的層次復雜性,他顯得才智不足了。

世界地緣政治體系的動態性??贫髡J為:“地理環境與政治過程都是動態的,每一方影響著另一方,又被另一方影響”[3]15。而且這種變化在加速進行,與以往相比,20世紀世界地緣政治版圖的變遷速度更快,范圍更大,內容更豐富多樣。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發動的每一場戰爭都在改變著冷戰后的世界地緣政治。關心時事的人們都看到,隨著美國圍堵中國戰略行動的展開,我國的地緣政治環境也在發生變化。

世界地緣政治體系的非線性特性。學界已經明確注意到地緣政治體系的動態性,至今卻未提及它的非線性特征。但現實的復雜系統都是非線性動力學系統。實際上,地緣政治學文獻中提到的動態現象,如階段性演變、變化的加速性,等等,都是非線性系統才有的現象,它們不會出現在線性動態系統中。冷戰地緣政治體系崩潰這樣的巨變,更是強非線性、本質非線性系統才會有的現象。所以,世界地緣政治體系實質上是非線性動力學系統,同時具備非線性和動態性這兩個產生復雜性的主要根源。

世界地緣政治體系的社會屬性。由于地球人類是被資本帝國主義系統化了的,由此形成的地緣政治體系,以及它后來的變種,都深深地打上西方國家特有的階級的、民族的、歷史的印記。在西方國家的操弄下,這些歷史陳跡仍然在現實地緣政治中不時發酵,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種種麻煩。僅就中國來說,許多地緣政治難題,如中印邊界線之爭,中日釣魚島之爭,南海之爭,臺灣遲遲不能統一,都是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爭霸造成的歷史錯誤,至今仍在被他們利用來制肘中國。

美國人盡管標榜“美國基于國際正義的地緣政治學”[3]14,但欲蓋彌彰,所謂新地緣政治學主要是為美國爭奪和維護霸權服務的。它在20世紀70至80年代為美國與蘇聯爭霸服務,20世紀90年代以后為美國獨霸世界服務,今天則重點為遏制中國崛起,試圖為扭轉美國的衰落態勢服務。從美國正在實施的重返亞洲戰略中看到,地緣政治學是其不可缺少的理論武器,世界地緣政治空前的復雜性是今天美國精英津津樂道的話題。這種局面必須改變,也必將改變,地緣政治話語權應該屬于全人類。

三、新中國的獨特地緣政治思想

迄今為止,國際地緣政治學界不提中國人在這一領域有什么獨特的貢獻。但存在決定意識,實踐出智慧。既然全世界已經演變為一個系統,中國已成為世界地緣政治體系的重要參與者,遲早會獲得觀念形態反映。從世界范圍看,地緣政治體系的第一個歷史性轉折點是十月革命,它打破了此前完全由資本帝國主義國家構成的體系。十月革命不僅造就出一個另類的地緣政治實體,而且把馬列主義向廣大被壓迫民族傳布,激發出改變世界地緣政治版圖的強大力量。首先得益的是中國,從那時以來近一百年中,中國與世界地緣政治體系的關聯越來越密切,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復雜激烈的百年實踐,獨特的文化積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三者整合起來必然涌現出獨特的地緣政治思想。在新中國,之所以地緣政治學長期被忽視,是因為我們缺乏學科建設的自覺性。

中國獨特的地緣政治思想,首先反映在毛澤東的實踐活動和理論思考中,筆者按五個階段給以簡要說明。

大革命失敗后,對紅色政權在中國能否存在這個重大問題。中共當時的主要領導、斯大林都持否定態度,唯獨毛澤東給出肯定的回答。毛澤東在論證紅色政權能夠存在時,分析了中國自身的地緣政治特點,指出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地方經濟和帝國主義劃分勢力范圍的分裂剝削政策,造成“白色政權間的長期的分裂和戰爭”[4]51,從地理條件上為紅色割據提供了客觀可能性。另一方面,南方諸省工農大眾經過革命運動的洗禮,存在一些受到工農群眾衷心擁護的正規紅軍,全國革命形勢在繼續發展,又有共產黨領導,具備了紅色割據的政治條件。這兩方面相結合,造就出小塊紅色根據地得以存在的“奇特”地緣政治條件。這是孫子地緣政治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并在20世紀民族解放運動中產生過世界范圍的影響,其科學性已經被歷史驗證了。

中國抗日戰爭屬于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史上的大事,孰勝孰敗,都會極大地影響戰后世界地緣政治體系。面對當時甚囂塵上的亡國論和速勝論,毛澤東又從地緣政治的視角給出科學分析。從國際地緣政治看,中國大而弱,又屬于國際進步陣營,具備既不會滅亡、也不會速勝的客觀可能性;日本小而強,屬于反動的法西斯陣營,雖然一時囂張,卻注定要失敗。就中國內部看,國土廣大,地理復雜多樣,給實行運動戰、游擊戰以充分的地理條件支持,因而能夠采取持久戰的戰略方針。歷史同樣驗證了這一分析的科學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后,中國進行了兩種命運的決戰。它發生在二戰改變了的世界地緣政治環境中,而中國內戰的結局又將深刻改變這一環境。毛澤東深知這一點,從《論聯合政府》到《唯心歷史觀的破產》都反映出他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思考的結果集中反映在建國后重大國策的選擇上,就是向蘇聯一邊倒。這對戰后世界地緣政治體系演變的影響是巨大的。盡管此決策今天引起某些非議,也確有可討論之處;但在當時的情形下總體上是正確選擇,對于新中國的鞏固和初期發展意義重大,不容否定。換個角度看,這也表明世界地緣政治復雜多變(非線性、動態性)的特點,值得從理論上給以科學的總結。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毛澤東于1946年提出“中間地帶”概念,是對戰后世界地緣政治演變趨勢的科學預見,超越了西方所有地緣政治學家。

新中國建立之初進行的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又一個重大地緣政治事件,昔日的半殖民地國家戰勝帝國主義國家組成的聯盟,是數百年來的頭一次。它對世界地緣政治體系及未來演變的深遠影響,或許現在還不能完全看清楚。在顯在的層面上,它有力地遏制了美國在東亞的重大地緣政治圖謀,暴露了美國力量的有限性,二戰后快速演變的世界地緣政治體系至此基本穩定下來了。潛在的層面,世界頭號帝國發現了一個新的地緣政治對手,他的正氣、勇氣、智慧以及獨特傳統文化令美國人從內心里深感敬畏。此種心理是這個帝國主義盟主從來沒有過的,直到現在仍然潛在地影響著美國精英們的地緣政治分析??傊?,新中國的建立,抗美援朝的勝利,在十月革命之后又一次改變了世界歷史行程的方向,具有深遠的地緣政治意義。

二戰后,兩大陣營相對抗的地緣政治格局原本為社會主義提供了一個意義重大的歷史機遇:遵循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高舉和平、進步、發展的旗幟,挫敗帝國主義稱霸世界的野心,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關系新秩序。但是,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后期的蘇聯干涉別國內政,發動侵略戰爭,致使兩大陣營對抗演變為美蘇兩大國爭奪霸權的冷戰結構,阻撓世界的進步,威脅中國的國家安全。毛澤東、周恩來最先認識到這種動向,及時采取果斷的地緣政治新措施——改善中美關系。在理論方面,毛澤東把“中間地帶”概念發展為“三個世界”的地緣政治理論,明確了中國在新的世界地緣政治體系中位置,為我國外交政策確定了科學依據?!袄鋺饡r期,毛澤東的‘三個世界’戰略思想準確把握了國際關系的基本結構和第三世界整體興起的時代特點”[5]52。這種地緣政治理論的形成和實踐的展開,成為冷戰結構走向解體的重要推動力?;粮袷堑鼐壵螌W在20世紀70年代復興的第一推手,基于對世界地緣政治格局新動向過人的敏感,他協助尼克松從美國方面作出打破中美關系堅冰的努力。這一奇特經歷又使他進一步認識了新中國的地緣政治價值,預感到中國對世界地緣政治體系未來演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直到今天,他在這方面的認識仍然比美國執政精英們的更為清醒。

毛澤東之后,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都對自己主政時期的世界形勢做過適時的地緣政治分析,采取了相應的對策,推動世界地緣政治體系向著有利于人民的方向演變。積累到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地緣政治體系中舉足輕重的力量之一。隨著中美兩國領導層完成新的換屆,開創世界地緣政治體系新局面的進程又要開始了。

四、建立社會主義的地緣政治學

把西文geopolitics譯為中文的地緣政治學,不僅頗為科學,而且富含人文精神,符合人類未來發展的需要。不同種族、民族、國家、地區的人類依一定的空間地理因素而發生關系或聯系,本來是大自然聯結人類的“緣分”。漢語早有“人緣”、“地緣”、“天緣”等詞,意即是人就有緣,同在一個地球上就是緣分,同在一個蒼天下就是緣分。大自然造成的地緣關系本應該用于不同部分的人類和平友好地往來,相互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共同繁榮。但在私有制支撐的階級社會,統治階級卻利用地緣關系謀取少數人、少數國家的一己私利,導演了無數地緣政治的悲劇?!叭耸离y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6]291。這種悲劇在資本主義時代走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現在是扭轉歷史方向的時候了。

真正科學的地緣政治學,其目標應該是消除霸權主義,實現國際關系平等和公正,消滅戰爭、實現全人類可持續發展;這就是社會主義的地緣政治學。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已提出一些基本的思想原則,蘇聯前期也積累了一些寶貴的實踐經驗。由于歷史的局限性,社會主義自身不成熟,加上斯大林的形而上學,蘇聯沒有建立這樣的地緣政治學,后期反而照搬西方那一套為推行大國沙文主義政策服務,在共運史上留下了慘痛的教訓。建立社會主義地緣政治學學的主要任務,歷史地留給中國人。

應該說,世界發展到今天,完成這個任務的歷史條件已經基本具備。其一,世界一體化達到今天這樣的程度,建立為全人類共同發展服務的地緣政治學已成為歷史的必要;其二,地緣政治學一百多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只要清除其為霸權主義服務的思想毒素,經過創造性的轉化,都可以為我所用;其三,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和生態文明建設日益受到重視,人類的信息意識、生態意識、環境意識、全球意識迅速覺醒,發達國家出現了對資本主義的新批判。反映在地緣政治思想上,就是“挑戰了兩極觀的冷戰地緣政治學”的普遍主義地緣政治學[3]30,著眼于全球經濟發展,引入生態保護觀點,倡導重建相互合作的全球體系,明顯地包含了社會主義的思想要素;其四,復雜性科學經過60多年的開拓,正在為地緣政治研究完全成為一門科學準備著必要的理論和方法;其五,新中國幾十年和平外交實踐,從毛澤東、周恩來到鄧小平,到江澤民,再到胡錦濤,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實踐經驗基礎。

20世紀末以來,國內學者撰寫的地緣政治學著作陸續出版,這廣改變了中國在此學術領域的空白狀況。張妍從科技革命和世界信息化的角度切入,分析科技革命和信息化對地緣政治的影響,提出“科技權”等新概念,注意到地緣政治的復雜性,特別是有關信息化時代中國地緣政治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獨創性。這些工作,應視作有中國特色地緣政治學的起點。

一門科學的建立需有足夠充分的實踐基礎,迄今為止的社會主義實踐還不足以建立完整的社會主義地緣政治學。作為一門復雜性科學,地緣政治學不可能以實驗室的可控性實驗為基本實踐方式,它的實踐基礎只能是全人類建立、改革、發展世界地緣政治體系的現場實踐[7]326。社會主義的地緣政治學要在批判、抵制和清算帝國主義地緣政治體系及其理論表現的實踐中,特別是建立和發展取而代之的地緣政治體系的長期實踐中,逐步產生、發展起來。此種實踐機會已經歷史地出現了,這就是中國挫敗美國圍堵、實現和平崛起的歷史過程。這同樣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反復進行的過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吸收地緣政治學已有成果,總結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提出新的概念、原理、方案,再回到地緣政治的實踐中去檢驗、修正,再實踐,再認識。近幾年,美國重返亞洲、圍堵中國崛起的地緣政治新布局初現雛形,這種狀況為我們參與地緣政治博弈提供了高明的對手,為我國學者創立社會主義地緣政治學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實踐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只要中國學者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勇于實踐,勇于理論創造,敢于并善于用和平手段戰勝霸權主義的地緣政治圖謀,社會主義地緣政治學必定會建立起來。

量變導致質變。當美國圍堵戰略最終失效、中國和平崛起成功之時,世界地緣政治體系必將發生質的變化。

[1]劉從德.地緣政治學:歷史、方法和世界格局[M].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英)杰弗里帕克.地緣政治學:過去、現在和未來[M].劉從德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3](美)SBCohen.地緣政治學——國際關系的地理學(第二版)[M].嚴春松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一卷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5]張妍.信息時代的地緣政治[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

[6]毛澤東.讀史[A].公木.毛澤東詩詞鑒賞[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1.

[7]苗東升.開來學于今:復雜性科學縱橫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猜你喜歡
復雜性世界體系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PFNA與DHS治療股骨近端復雜性骨折的效果對比
簡單性與復雜性的統一
我愛你和世界一樣大
應充分考慮醫院管理的復雜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數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直腸腔內超聲和MRI在復雜性肛瘺診斷中的對比分析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