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山大佛二題

2013-08-30 08:04陳華昌陳黎清
中華文化論壇 2013年1期

陳華昌 陳黎清

【摘要】當今學術界多認為凌云寺大像閣毀于宋元之際,元代時日僧雪村友梅曾游過凌去寺,所作詩提供了大像閣還存在的證據。唐司空曙《題凌云寺》乃最早描寫大佛盛景的詩,但系年是個問題。有些詩詞選本干脆回避,傅璇琮《司空曙考》系于貞元四年(788),文航生《司空曙詩集校注》系于建中三年(782)。該詩應作于大佛完工、韋皋寫《大像記》的貞元十九年(803)。確定了該詩的系年,為推翻聞一多、傅璇琮定司空曙卒于貞元六年(790)左右提供了又一有力證據。

【關鍵詞】大像閣;昝萬寺;雪村友梅;司空曙;生卒年;題凌云寺;系年

【中圖分類號】K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139(2013)01-0046-6

一、大像閣毀于何時

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于唐德宗李適貞元十九年(803)大佛工程完工后,寫下《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記》,敘述歷時90年的大佛工程的始末。這是研究大佛建造史的最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但全文僅815字,歷史事件的許多細節都被省略掉了。

關于后人詩文中出現的“大像閣”,韋皋的記文中竟不置一辭。這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韋皋未建大像閣,二是韋皋建了而未記。韋皋未建當然不可能記,建了而未記就失于粗疏。大像閣可是整個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何苦害得后人勞心費力,爭論不休呢?

筆者同意羅孟鼎先生的意見,大像閣是韋皋所建。據羅先生考證,從韋皋建成大像(803),到唐咸通中(860—874)任嘉州刺史薛能寫《凌云寺詩》“像閣與山齊,何人置不梯”時,其間60多年,四川動亂不止,沒有一個如韋皋那樣的能臣來擔負修建大像閣的重任。70多米高的大像閣,在由盛而衰的中唐時代無疑是一項最宏偉的木結構工程,沒有安定的社會環境,沒有組織調動大量人力資源的權力,沒有巨大的財力,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歷史的重任只能落在韋皋的肩上。

遺憾的是,我們沒有眼福瞻仰大像閣的風采了。那么,輝煌壯麗的大像閣究竟消失于何時呢?

古人認為大像閣毀于明末。清代大詩人王士禎于康熙十一年(1672)九月二十五日從成都陸行往嘉州,十月初一到,初二由東門坐船渡岷江,上岸后步行至山門,然后登上凌云山,在凌云寺游覽,在竟秀亭小飲,循山門西麓而下'至大像閣下登舟,過烏尤山,晚達犍為。他的《蜀道驛程記》詳細記載了游凌云寺的經過,并對凌云寺興廢有如下記載:

寺創自開元,巨麗為西南第一。明末,袁韜,武大定作亂,寺為灰燼。江岸大佛,開元(713—741)中釋海通所鑿,未競示寂,韋皋鎮蜀始成之。舊有佛閣,亦毀于兵。

民國《樂山縣志》也承襲了這種說法,認為大像閣毀于明末。

當代學界占主流的觀點認為,大像閣毀于宋元之際,以后再也沒有恢復重建。其理由主要有兩條。

一是宋元之際在嘉州發生了長期激烈的戰爭,大像閣無人維修,自然零落破敗?;蛘叱鲇谲娛滦枰?,或者出于寺僧需要,逐漸將其拆除,材料改作他用。

二是元人的詩文中,未見大像閣的蹤影。明人的詩文基本可說明大像閣已不復存在了。

讓我們先考察一下宋元之際的嘉州戰爭。在金滅亡之前,蒙古對四川的戰略地位就非常重視,多次借口與西夏、金的戰爭侵入南宋統治的四川。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蒙、宋聯合滅金后,四川便成為南宋抗擊蒙軍的西線戰區。蒙古軍不斷深入四川腹地,造成極大破壞。端平三年(1236)秋,蒙古汗窩闊臺次子闊端自大散關攻入四川,十月攻破成都,焚燒搶掠后返還,留下都元帥塔海繼續在四川攻掠。塔海分兵大掠彭州、蜀州、邛州,同時順岷江而下,踐踏眉州、青神縣、嘉定府。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塔海再次攻人四川,蒙軍又到達峨眉、嘉定、雅州、碉門等地,大肆搶掠。淳祐元年(1241)十一月蒙古軍再次攻進成都。同月,蒙古汗窩闊臺病死,蒙軍北歸。蒙、宋戰爭暫告一段落。在這階段七年的戰爭中,蒙軍兩次攻破成都,兩次攻入嘉州~帶搶掠,但并未攻破嘉州城。

為加強西線的軍事防御,南宋任命余玢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淳祐三年(1243)余玠入蜀后,為了對付蒙騎兵,利用四川江河縱橫、山高坡陡的有利地形,在幾條主要江河兩岸的關隘修筑城堡,控制水陸交道要道。據不完全統計,這些用于屯兵,積糧的城堡有數十處之多,沿沱江流域的有二處,沿涪江流域有六處,沿嘉陵江流域有十處,沿通江、南江、巴河、渠江流域有七處,沿長江流域有十四處,沿岷江流域的有四處。此外,還有很多只見于記載而情況不清楚的山寨。

沿岷江的四處城堡是:

女城山,在天全州東十五里……相傳宋、元間楊招討家女將守此,壘石為城?!?/p>

三龜山,在今樂山市城關東北,隔江。宋將昝萬壽守此。

九頂山(凌云山、青衣山),在今樂山市城關東,隔江。宋將昝萬壽守此。

紫云城(子云城),今犍為縣城關東南十五里。淳秸年間于此筑城置守。

四座山城,除女城山在今雅安市天全縣外,其他三座都在今樂山市境內,由宋將昝萬壽駐守。樂山地方文史專家唐長壽曾專程前往犍為縣紫云山考察,證實南宋時的紫云城就在此山上。[2]

在與嘉州隔岷江相望的三龜山、凌云山上修建城堡,就形成一把大鐵鎖,鎖住了岷江的咽喉。并且,三龜山、凌云山的城堡與嘉州古城形成呼應之勢,強化了嘉州的防御。

宋寶佑年間(1253—1258),蒙哥汗進攻四川,占領成都,川西基本為蒙軍占有。宋軍占據以重慶為中心的川東地區和川南瀘州、敘州(含宜賓)等地。嘉定府便成為蒙軍從成都順水東下和南下的咽喉,也成為宋反攻成都的根據地。

在以后的理宗景定(1260—1264),度宗成淳(1265—1274)年間,蒙軍多次進攻嘉定,但規模都不大。宋軍也從嘉定向成都地區發動過幾次進攻。成淳元年(1265),四川都統昝萬壽進攻金堂峽、云頂山。這段時期,昝萬壽采攻勢,而成都的元軍居守勢。

咸淳七年(1271),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加強了對南宋的進攻。進攻的重點是襄漢地區,控制長江中下游,截斷四川與南宋臨安朝廷的聯系。同時,四川元軍也配合主攻方向加強了進攻。咸淳十年(1274),川東元軍攻取了渠州禮義城,次年(1275)正月,又攻占開州,招降達州等多處城寨。川南敘州、瀘州投降,昝萬壽也以三龜、九頂、紫云城和嘉定府投降。

咎萬壽投降,受到元朝的封賞,嘉定城和三龜、九頂城受到的破壞相對較小,凌云寺應該不會遭到大規模的人為破壞,大像閣更不可能遭到人為破壞。要想摧毀高達70多米的大像閣,最省事的就是放火,但經樂山文物部門的多次考察,大佛附近從未有火燒的痕跡。要人為拆除大像閣,恐怕不會比修建省事多少。況且,拆除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為了得到木材移作他用,三龜山、九頂山上有的是樹木,砍伐樹木也比拆除依懸崖絕壁而建的大像閣容易得多。毋庸置疑,凌云寺的僧眾一定會盡力保護大佛和大像閣,不可能將其拆毀。從元軍方面看,忽必烈在1252年南征云南大理,招降吐蕃,召見藏傳佛教薩迦派五祖八思巴,從受密教灌頂。1260年,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封八思巴為“國師”,并“授以玉印,任中原法主,統天下教門”。至元六年(1269),升八思巴為“大寶法王”,“統領天下釋教”,次年加封“帝師”。入主中原的蒙古貴族普遍皈依喇嘛教,上自皇帝,宗室、后妃,下至王公、大臣、顯宦、庶士無不歸禮佛法。因此,蒙軍也沒理由在已投降的凌云山上大肆破壞佛寺殿堂。

因宋元戰爭而人為摧毀大像閣的可能很小。那么,大像閣是木結構建筑,會不會因為戰爭而無人維修,最終自然朽毀呢?

南宋范成大《吳船錄》記載,他于淳熙四年(1177)從成都舟行入朝,六月到嘉州,在凌云、峨眉一帶游覽,親眼見到“為樓十三層”的大像閣。從那時到昝萬壽降元,約百年左右,如果—直未有人維護,大像閣有可能自然朽壞。但在此期間,凌云寺一直有僧人,保護佛像和寺廟建筑是他們神圣的責任,自覺的行為。木結構建筑的殿堂樓閣雖不如西方用石材建造的教堂堅固,但木結構建筑穩定性好,易于維護,朽壞部件可以更換,如不是火燒或人為拆毀,保存期是很長的。梁思成、林徽因發現的山西五臺縣大佛光寺,其主體建筑東太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59),距今1100多年。與梁思成、林徽因失之交臂的五臺縣南禪寺,大殿梁下保存有墨書題記,準確無誤建于唐建中三年(782),距今1200多年,比大佛光寺東大殿還早。因此,說大像閣在一百來年間—定會自然毀壞也是缺乏說服力的。

支撐大像閣毀于宋元之際觀點的最有力的證據是,元人的詩文中再無大像閣存在的有關記載。

但是,在2011年凌云寺舉辦的第二屆彌勒文化學術研討會上,釋宏濤發表了《人元日僧雪村友梅及其樂山行跡略考》卻提供了新的證據,動搖了傳統的觀點。這是一篇很有學術價值的論文,拓寬了樂山佛教文化研究的領域,第一次從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視角考察凌云寺和樂山大佛。該文主要目的是“探討雪村友梅的生平以及在樂山時的行跡和詩歌創作”,提供了雪村友梅見過大像閣的證據。

雪村友梅《凌云訪鑒堂不值和壁間韻二首》寫道:

其一

巖花凋玉暈,江月琢冰痕。

對此兩萍梗,懷君幾曉昏。

筆端真個活,身外若為論。

賺我凌云頂,空留翠鎖門。

其二

捫蘿詩性爽,隔巖市聲喧。

春水橫浮閣,暗嵐對浥軒。

籜龍那可問,花鳥自忘言。

細讀摩崖篆,坡仙學有源。

第—首詩寫在春末巖花凋零之時,應約登上凌云山頂拜訪友人鑒堂和尚,但主人卻不在。第二首詩寫詩人的心情并未受到影響,在山上到處游玩,細細品讀蘇東坡等前人留下的摩崖文字,忍不住詩興大發,寫了這兩首詩。值得特別注意的是,他可能“捫蘿”攀援,游玩了大像閣。釋宏濤認為:

由于覆蓋大佛像的天寧閣從遠處看就像是橫浮于江面之上,是以雪村在詩中用“春冰橫浮閣”一句將其形象地描述出來。另外,“細讀磨崖篆”中的磨崖,即是指雕刻于大佛龕窟右側臨江一面懸崖上的《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摩崖碑?!捌孪蓪W有源”句中的“坡仙”指的是宋代詞人蘇東坡,又是雪村友梅到過凌云山“東坡

樓”的憑證。

筆者基本同意釋宏濤的意見,“春水橫浮閣”之“閣”,就是唐之大像閣,宋之天寧閣。因為凌云寺之閣樓都在山上,只有這個大像閣在三江交匯處,才能產生浮在江水之上的感覺。

但是,釋宏濤認為雪村友梅“細讀磨崖篆”“即是指雕刻于大佛龕窟右側臨江一面懸崖上的《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卻是錯誤的。

《大像記》乃韋皋撰文,張綽書寫,與蘇東坡無關。雪村友梅怎么可能在“細讀”之余得出“坡仙學有源”的結論?這“磨崖篆”很可能是蘇東坡的詩作,并且內容與竹有關。其信息蘊含在“籜龍那可問,花鳥自忘言中”一聯詩句中。

“籜”本指筍殼,“籜龍”即竹筍。唐代詩人盧仝《寄男抱孫》詩有句云:

竹林吾最惜,新筍好看守。

萬籜苞龍兒,攢進溢林藪。

吾眼肯不見,心腸痛如掐。

宅錢都未還,宅利日日厚。

籜龍正稱冤,莫殺入汝口。

丁寧囑托汝,汝活籜龍不?[3]

盧仝寫信叮嚀兒子要看護好竹林,不要吃竹筍。這便是“籜龍”典故的由來。

蘇東坡《筼筜谷》詩云:

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

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

這首詩是寫給表兄文與可的。文與可其時任洋州知州。簣篤谷在洋州西北五里,谷中多竹。文與可是當時大畫家,尤擅長畫墨竹,于是在簣篤谷內筑亭,經常游玩賞竹,并請蘇軾為筼筜谷題詩。據蘇軾《筼筜谷偃竹記》記載,蘇軾詩送到時,文與可正和妻子在筼筜谷燒筍晚食,看到此詩時忍不住大笑,把口中的飯食噴了一桌子。

蘇軾的詩寫得生動活潑,玩笑開得十分高明,既贊揚文與可清貧,又巧妙地揭示了他畫竹藝術高超的原因:胸有千畝成竹。

盧仝將竹筍稱為“籜龍”、“龍兒”,表現了愛竹之情。蘇軾用典而不拘泥,意在言外,內涵顯然豐富得多。

雪村友梅雖是日僧,但漢學造詣頗深,熟知詩詞典故,作詩也愛用典?!盎X龍那可問”既反盧仝“汝活籜龍不”之意而用之,又稱贊蘇東坡學養深厚。

雪村友梅這首詩雖然沒有明確點明“閣”就是天寧閣,但誰也不能斷然說不是天寧閣。這首詩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天寧閣在元代還存在。要確切證明天寧閣不是毀于宋元之際,需要更多的證據。隨著更多史料的發現,模糊的歷史印跡會逐漸清晰起來。這需要我們在地方史和佛教文化史的研究中不斷開拓進取。日僧雪村友梅與嘉州的結緣,以前從未進入樂山地方文化史研究的視野。釋宏濤這篇文章無疑給我們以新的啟發。

二、司空曙《題凌云寺詩》作于何時

唐代詩人司空曙有一首《題凌云寺詩》歷來為樂山地方文化史專家所重視。這是因為司空曙與韋皋是同時代人,并且還在韋皋的幕府任職,《題凌云寺》詩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描寫凌云寺大佛、大佛閣勝景的最早一首詩。

這首詩如此重要,故有關樂山及大佛的詩文集都將其收入,并被學術論著廣泛引用。其詩云:

春山古寺繞滄波,石磴盤空鳥道過。

百丈金身開翠壁,萬龕燈焰隔煙蘿。

云生客到侵衣濕,花落僧禪覆地多。

不與方袍同結社,下歸塵世竟如何。

魏奕雄編注《大佛烏尤詩文選注》在該詩《作者簡介》中說:

司空曙,字文明,廣平(今河北永年縣)人。唐代宗大歷年間進士,任洛陽主簿,長林縣尉。貞元年間,在劍南西川節度使節韋皋手下任檢校水部郎中。為“大歷十才子”之_。其詩多寫自然景色和鄉情旅思。有《司空文明詩集》。[4]

這段簡略的介紹沒有詩人的生卒年,也沒有該詩的作年。龍駒編注《樂山大佛詩選》[5]在該詩的《作者介紹》中也沒有詩人的生卒年和該詩的系年。樂山市市中區地方志辦公室編《樂山歷代詩集》在該詩的《作者介紹》中明確注明了生卒年:“司空曙(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钡珜Α额}凌云寺》詩同樣沒有系年。

何劍平《中晚唐的劍南西川節度使與樂山佛教——建寺、造像及信仰》對于該詩的系年作了如下敘述:“司空曙詩大致作于貞元四年(788),時作者在韋皋劍南節度使幕中任職(水部郎中)?!弊髡哂衷谧⒔庵姓f明了系年的根據:“傅璇琮《司空曙考》,收入《唐代詩人叢考》,中華書局2003年5月第1版,537--538頁”[6]。

劉潔《凌云山詩中的彌勒大佛》對司空曙的生卒年作了標注:(約720--790)[7]。司空曙的生卒年和《題凌云寺》詩的系年是兩個問題,但兩個問題又有密切的聯系。因為該詩不可能作于詩人生前或去世后。

司空曙的生卒年歷來不清楚。其事跡散見于《新唐書·盧綸傳》附,荷載《劍南西川幕府諸公圖贊》、《極玄集》卷上、《唐詩紀事》卷三〇、《唐才子傳》卷四。

今人對司空曙的生卒年,生平事跡作了系統研究,意見也不統一。魏奕雄《大佛烏尤詩文選注》和龍駒《樂山大佛詩選》不介紹詩人生卒年,采取了謹慎態度?!稑飞綒v代詩集》標明“720--790”并非杜撰,是采用傅璇琮的觀點。

文航生《司空曙詩集校注》[8]是第—本司空曙詩集注本,填補了空白,是唐代文學研究的重要成果。該書的《前言》對司空曙的生卒年和一生行跡作了翔實考證,頗有發明和駁正。聞一多《唐詩大系》對司空曙的生卒年認定為:740--7907傅璇琮質疑其生年,改定為720年,同意其卒年在貞元六年(790)前后。文航生同意聞一多將其生年定于公元740年,但不同意聞一多,傅璇琮將其卒年定在貞元六年(790)前后,“推定在永貞元年(805)8月以后”。

據文航生考證,司空曙一生行實如下:

代宗永泰元年(765)前即已進士及第,入仕后始任主簿,大歷五年(770)后任門下省左拾遺。大歷十四年(779)十一月以前,在左拾遺任中因事遭貶,遷謫至江陵郡長林縣任縣丞。德宗建中二年(781)遇赦,同年進入西川節度使張延賞幕府;貞元元年(785)七月后,留在繼任西川節度使的韋皋幕府,直至順宗永貞元年(805)。卒于順宗永貞元年(805)八月以后。

司空曙不可能卒于德宗貞元六年(790)前后的理由,文航生舉出司空曙晚期詩作中有一首《和盧校書文若早入使院書事》作為證據?!八^使院,是使節度使出征、入朝,或死后未有后代,皆有留后攝其事(稱節度留后),而節度留后治事之官署,即稱使院?!庇镭懺辏?05)八月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卒,韋皋部下御史中丞,支度副使劉闢自為西川節度留后。盧文若是劉闢的同僚好友,于是進入劉闢自置的“使院”。司空曙與劉闢、盧文若都是韋皋幕府的同僚,在韋皋卒后也保持了良好關系。司空曙在盧文若人劉闢的使院后還與他詩書往來,證明了他不可能死于韋皋逝世之前。如果司空曙生于傅璇琮主張的720年左右,則永貞元年(805)司空曙已85歲。在那個時代,要活到如此高齡,實屬鳳毛麟角,而且還要與朋友寫詩唱和,似乎在仕途上還有新的想法,則是完全不可能的。

解決了司空曙生卒年的大致時間,再來說《題凌云寺》的寫作年代。何劍平采用傅璇琮的考證認為該詩“大致作于貞元四年(788)”,是根本錯誤的。韋皋《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記》說“貞元五年(789),有詔郡國伽藍,修舊起廢。遂命工徒,以俸錢五十=萬匠其費,或丹彩以章之,或金寶以嚴之?!表f皋在貞元五年(789)才開始續修大佛。在此之前,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曾續修大佛,完成了自肩至膝部以上的工程。玄宗天寶五年(746)章仇兼瓊進京為“戶部尚書”,工程便停止了。從天寶五年(746)至貞元五年(789)中間相隔43年,大佛身上及周圍早已樹生草長,那來司空曙詩中“百丈金身開翠壁,萬龕燈焰隔煙蘿”風光景象?

文航生對司空曙的生卒年考訂精審,但在《題凌云寺》詩的系年問題上也有失誤?!端究帐镌娂?13頁詩后注曰:“本篇當是司空曙在西川節度使幕府期間所作,即作于德宗建中二年(781)以后?!边@“以后”至司空曙卒年‘詠貞元年(805)8月以后”中隔24年,未免太寬泛了些。該書末《司空曙行年簡表》在建中三年(782)下云:“四十二歲。在西川節度使張延賞幕府做幕客。約于本年作《題凌云寺》、《晦日益州北池陪宴》詩?!逼鋾r韋皋還未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續修大佛的工程還未動工,司空曙根本寫不出那樣的詩。

那么,這首詩該系于何年比較合理?我認為,系于大佛完工,韋皋寫《嘉州凌云寺大像記》的貞元十九年(803)比較合適。韋皋續修大佛花費十九年功夫,并親自作記,可見他對這個政績、功德、形象工程非常重視。司空曙這首詩之所以能傳誦千古,除了他是當時有名的“大歷十才子”之外,還因為這首詩也寫得不錯?!端究帐镌娂Wⅰ返摹秴R評》云:

(清)黃生《唐詩摘鈔》:寺曰凌云,以山高故得名。首句是春山繞滄波,卻插入“古寺”二字。只此句安頓得有法,以后寫山處便是寫寺,寫寺處便是寫山,皆兩相映合,益見此句穿插之娩

(清)毛張健《唐體余論》:題寺詩充棟,此聯杰出(《百丈金身》)聯下。

我不知道當代詩人戈壁舟寫“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時,是否受到該詩和清人黃生評論的啟發。清人毛張健認為“百丈金身開翠壁,萬龕燈焰隔煙蘿”一聯在汗牛充棟的題寺詩中顯得特別“杰出”,確實不是浮夸。產生那樣氣宇恢宏,光彩斑斕詩句,需要兩方面的條件。從主觀方面來說,詩人須有大胸襟,大手筆;從客觀方面說,審美對象必須高大雄偉,金碧輝煌。這就是中國古代美學所強調的“境與性會”、“思與境偕”的創作境界。沒有韋皋續修完成大佛工程,“或丹采以章之,或金寶以嚴之”,哪來如此壯麗的詩句?可以說,樂山大佛最輝煌,最壯麗的時期就在韋皋建成大佛后的很短時期。

確定了司空圖《題凌云寺》詩的系年,又為確定他的卒年提供了有力證據。既然司空曙在韋皋于貞元十九年(803)十一月五日建成大佛后還寫了這首詩,那就證明聞一多,傅璇琮將其卒年定于德宗貞元六年(790)左右是錯誤的。

遺憾的是,文航生將《題凌云寺》系于建中三年(782),其時韋皋還未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大佛續建工程還未開工。對于他主張司空曙卒于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八月以后的觀點,司空曙《題凌云寺》與《和盧校書文若早人使院書事》是同等重要的證據。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就為愚者對學術進步作出點滴貢獻提供了機會。即使是學養深厚的大家,失誤在所難免。司空曙的生卒年和《題凌云寺》詩的系年問題,給我們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1]胡昭曦,略論南宋末年四川軍民抗擊蒙古貴族的斗爭[A],宋史研究論文集[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74--409.

[2]唐長壽,初探紫云城[A],嘉州山水[Z],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43—45.

[3]全唐詩:卷三百,計七[M].

[4]魏奕雄,大佛烏尤詩文選注[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3.7.

[5]龍駒,樂山大佛詩選[M],四川文藝出版社,1998.17.

[6][7]第二屆彌勒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M],548.333.

[8]文航生,司空曙詩集校注[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蘇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