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文化研究的時空概念及未來趨勢

2013-08-30 08:04司冬梅
中華文化論壇 2013年1期
關鍵詞:多學科時間整體

司冬梅

【摘要】區域文化研究應注意文化區域的時間性和空間性,注意自覺借鑒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拓寬深化區域文化研究的新領域,進一步加強文化傳播與跨區域文化研究,處理好整體與區域之間的關系,科學審視區域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關鍵詞】文化區域;時間;空間;多學科;跨區域;整體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139(2013)01-0169—4

嚴格意義上的地理區域概念是西方文化人類學家較早提出并逐漸在歷史學、地理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普遍使用的。19世紀末,德國著名民族學家巴斯蒂安在他的《地理區域說》[1]中明確提出“地理區域”的基本概念,他認為,每個民族文化都有一個分布的地理區域,并受地理環境的影響。20世紀的美國人類學派不少學者更加注意文化要素的分布和傳播問題。被譽為現代人類學之父、現代人類學的建造者和設計者的博厄斯在整理民族學資料,進行陳列品分類時提出了“文化區域”的概念[2]。以后,魏斯勒在他的《美洲印第安人》一書中,把美洲大陸印第安人文化設定為15個文化區域,并繪制了一系列文化現象的分布地圖。魏斯勒把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分為兩大“文化區”,即原始狩獵文化區和農業文化區??肆_伯在《北美土著民的文化區域和自然區域》一書中,將北美土著民的文化區域分為6個大區和21個小區。他認為從中心向周圍的文化影響是逐漸減弱的,在空間上沒有明確的界限。他非常重視自然植被區域,而且欲從植被變遷的類比中去理解文化變遷的過程。由魏斯勒和克羅伯等創立的文化區域研究,是美國人類學派所獲得最有效的文化地域研究方法之一。繼20世紀30年代中國學術界對吳越文化的研究,30年代末到40年代對巴蜀文化的研究之后,隨著田野考古工作的全面展開與區系類型理論的建立及文化人類學、歷史地理學等學科體系的益趨完備,在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熱潮的推動下,區域文化的研究蓬勃發展,并日漸呈現出空前繁榮的發展態勢,“古代區域文化研究可以說已經達到了開始成熟的階段”[3]。在此特定的學術背景下,對區域文化的相關理論進行更為深入和理性的思考,不僅有助于推進區域文化研究的進一步深化,而且有益于對區域文化研究未來發展趨勢的科學把握。本文以區域文化的時空概念為探討重點,并對目前區域文化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略陳管見,以期求教于學界同仁與方家。

一、文化區域的時間性與區域文化的時間維度

文化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它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脊艑W家對考古學上的夏文化如此定義:夏文化是指夏代在其王朝統轄地域內夏族(或以夏族為主體的人群)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遺存??脊艑W家將夏文化限定在一定時間、地域和族屬范圍內,其既不包括夏代其他各族的遺存,也不是指夏族從始至終的文化。按照先秦時期的歷史發展進程,歷經湯武革命,商文化覆蓋并取代夏文化,周文化覆蓋并取代商文化,不僅實現了夏商、商周之際的兩次王朝更替,同時通過借用、涵化等途徑,不斷加速著原有舊的文化因素的消亡和變遷,形成新的文化區。夏商周文化區域不斷被解構與重構的史實充分說明,人類歷史上并不存在永恒凝固的文化區域和區域文化。秦漢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疆域空前遼闊的第一個大一統時期,班固《漢書·地理志》卷末以《史記-貨殖列傳》為基礎,分述了以秦、魏、周、韓、鄭、陳、趙、燕、齊、魯、宋、衛、楚、吳、粵(越)等古國劃分的全國一些主要區域的世系、沿革、疆域、城邑、風俗、物產等,肇中國古代區域文化研究之端緒。目前,國內不少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強化學術研究特色,陸續成立了巴蜀文化、吳文化、齊魯文化、楚文化、趙文化、越文化等文化的研究中心、研究所乃至研究院,推出了不少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對于區域文化研究的深化與繁榮,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學者對于以上區域文化的時間概念,并不明確,自然在認識上更難統一。有專家指出,“以方國轄區命名的齊魯文化、燕趙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是相對于從夏商周至秦漢這一歷史時期的方國文化的空間分布”,“但秦漢以后中國的地域文化實際上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統一中央帝國的建立并導致行政區劃的不斷變化,大規模移民引起各地居民成分的改變和經濟、政治、文化重心的轉移,加之中國古代文化內涵與特質本身也在不斷地演變發展,因而以先秦的方國文化來表述以后兩千多年的中國地域文化,確實也有很大的局限性?!?sup>[4]由此可見,目前的學術界對區域文化的時間性要素,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故難免在認識上存在一定的誤區。

二、文化區域的空間性與區域文化的解構及重構

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戰爭及自然災害等因素引發的人群流動,往往不斷在舊文化因素的基礎上催生出具有不同特質和內涵的新的文化,從而形成新的文化區域。區域文化在不斷解構與重構過程中,區域空間不斷隨之發生變化。諸如秦王朝完成天下一統,“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b],在此背景下,舊的文化區隨著新的行政區的劃分被重構。從中國古代的歷史實際看,歷代統治者在劃分行政區域的空間范圍時,往往要綜合考慮自然的、人文的因素,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政治上的統治和管理。與此同時,“在行政權力充分支配社會生活的古代中國,行政區域的建置對文化區的形成或強化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j。顯然,隨著秦滅六國,以方國轄區命名的文化區諸如前文所舉齊魯文化、燕趙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由于人群流動和文化融合,到秦漢以后逐漸被新的地域文化所取代。與此同時,具有更為鮮明地域特征的區域文化,諸如河洛文化、關隴文化、湖湘文化、嶺南文化等則分別以新的區域空間和文化特質,培育出中華文化的一支支絢麗多姿的奇葩。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相互吸收融合,共同奠定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的根基。

和傳統的區域文化研究不同,近年來學術界更加關注到文化區域解構與重構現象,研究特色更為鮮明。如客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整體組成部分之一,其植根于河洛文化,肇因于大規模的移民南遷,客家人在語言、信仰、民俗、民居建筑等諸文化要素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有特色的文化體系。一些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以客家文化作為研究對象,取得了一批豐厚的成果?;罩莸貐^自唐宋以后逐漸形成了以宗族制為基礎的獨特的社會結構,并形成和積淀了獨特的區域文化,一些徽學研究中心則充分發揮多學科優勢,以徽州典籍文獻與文書、徽州社會經濟史、徽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為研究方向,推出了一大批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見,區域文化的研究領域正在不斷拓展,學術研究不斷深化。

三、區域文化研究未來趨勢的幾點看法

目前的區域文化研究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筆者就目前區域文化研究的發展趨勢略陳管見。

(一)自覺借鑒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拓寬深化區域文化研究的新領域

文化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因而成為多學科探究、闡發、爭鳴的對象。2005年10月,由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辦、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中華文化論壇》編輯部協辦的“巴蜀文化研究新趨勢國際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即圍繞巴蜀文化研究中的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與人類學等方面的新發現、新問題、新成果和發展趨勢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巴蜀文明特征、國家與文明起源、城市、青銅器、文字、民族、宗教、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新成果。2010年9月由廣東省政協、河南省政協和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主辦的第九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上,議題涉及文學、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藝術學、文化人類學、地理學、政治學、社會學、人口學、天文學、宗教學等學科領域,與會專家從不同視角、不同的維度,探討河洛文化與嶺南文化的承傳與互動、升華與發展,以進一步挖掘、彰顯河洛文化和嶺南文化的時代價值。多學科的交叉、滲透是目前學術研究的普遍趨勢。同樣,區域文化研究領域的拓寬與深化,有賴于加強多科際之間的整合,自覺借鑒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

(二)進一步加強文化傳播與跨區域文化研究

任何一種區域文化從來都不是獨立存在和發展的。以傳播的理論來解釋文化,自英國人類學家泰勒的《原始文化》一書1871年發表以來,便為人類學家所應用。以后,傳播學派的先驅德國人類學家拉策爾根據歷史和地理的事實材料,用實證的方法開創了文化傳播的研究。他認為,研究文化的地理分布對于研究各族歷史有特殊價值,各族間的聯系,包括諸如戰爭、貿易、通婚、遷徙等,都能導致各種文化現象的轉移。當代人類學家普遍認為,拉策爾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研究文化關系史的一種方法。2010年6月,中國先秦史學會、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重慶巴文化研究會主辦的“2010長江·三峽古文化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先秦史學會第九屆年會”上,不少學者分別就三峽古文化與周鄰地區古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系作了深入細致的探討,有的學者指出:“三峽地區與中原地區早在史前時期,就發生著一些聯系。夏商周時期這種聯系不斷加強。春秋戰國時期,三峽地區先后受到楚、秦兩地的直接影響,也間接受中原文化的影響。秦漢時期國家統一,三峽地區文化被以中原地區為代表的秦漢文化迅速同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sup>[7]有的學者指出:“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峽江地區,存在著城背溪文化、楠木園文化早期遺存、藕塘遺存和玉溪文化四類遺存,這些文化相互之間發生了非常密切的互動和交流?!?sup>[8]由此可見,不少學者更加關注文化傳播與跨區域文化的研究,這也昭示著未來區域文化研究的若干重要學術趨勢。

(三)處理好整體與區域之間的關系,科學審視區域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來區域文化研究蓬勃發展,但從整體上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氣氛十分淡薄,令人信服的整體研究微乎其微。學術界普遍贊同,區域文化的研究最終還是要回到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整體研究中來。正如李學勤先生所說,“分區域的研究不等于把整個中國歷史文化割裂,相反地必須以歷史文化的綜觀作為背景,才能透徹地認識各個區域文化的特質,并看到區域文化間如何交流融會,如百川之匯海,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的輝煌文化”[9]。這表明,在加強區域文化研究的同時,迫切需要繼續重視整體文化的研究。有的學者指出:“對整體和區域研究的整合和有機統一,這必將是未來中國區域文化研究的取向?!?sup>[10]在此學術背景下,重新科學審視區域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將顯得尤為必要。嚴文明先生指出:“近年來關于中國文明起源地的考古學研究中,位于江浙地區的良渚文化和燕遼地區的紅山文化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同時在海岱地區、兩湖地區、川西平原乃至隴東山地也都有十分重要的發現而為大家所矚目。相比之下,一向被人們所特別關注的中原,特別是作為中原核心的伊洛一鄭州地區,反而顯得不那么突出。這種情況使得許多人對于中國文明究竟是不是從中原發源的產生了懷疑,覺得有必要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模式進行深刻的反思。于是多元論或多元一體說應運而生。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由此人們對中國早期文明發生發展進程的復雜性開始有了嶄新的認識,因而也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但如果走到另一個極端,以為中原在中國文明發生期僅僅處于無足輕重的地位,那也決不符合事實?!笨脊艑W資料表明,在中國文明起源的過程中,各種區域文化所發揮的作用明顯是有差異的。長江流域上中、下、游文明的形成,均有黃河流域夏商文化的參與,其正式進入文明階段的時間也正是商文化最強大最具有外擴能力的時候。長江中游是直接納入商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下游和上游雖有自己原來的基礎,但商文化的影響,尤其是青銅器、玉器的制作與使用在長江下游和上游古國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的學者指出,以“滿天星斗”形容中國文明的起源符合歷史實際,是正確的。但夏、商文明在中國古代統—文明形成過程中起到了主導的、核心的作用也應予以充分肯定[11]。處理好整體與區域之間的關系,科學審視區域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則是目前區域文化研究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zur Lehere den Geographischen Provinzen,1886.

[2]Totems and reachers,Perspectives on the History of Anthropology,edited by Sydel Silverman,p,3,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81.

[3][9]李學勤,多彩的古代區域文化[J],文史知識,1989,(7).

[4][6]朱漢民,文化區域的空間性與時間性[N],光明日報,2005-5-25.

[5]漢書·地理志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2.

[7]程有為,論先秦時期的中原文化及其與中原文化的關系[A],長江,三峽古文化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先秦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重慶: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2011.

[8]趙瑞民,趙杰,試析峽江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發展軌跡[A]長江·三峽古文化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先秦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重慶: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2011.

[10]王健,李毅,整體與區域: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的空間轉換[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1).

[11]李伯謙,長江流域文明的進程[J],考古與文物,1997,(4).

(責任編輯 鄒一清)

猜你喜歡
多學科時間整體
關注整體化繁為簡
設而不求整體代換
關于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思考
時間消滅空間?
“時間”面前人人平等
湯姆?提克威影片的審美特征
地方高校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實驗中心的構建與實踐
基于多學科的應用型“數據結構”課程體系建設成果
十二星座5月整體運程
如何選擇整體法與隔離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