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海浮游動物群落結構及季節變化

2013-09-07 07:24杜明敏劉鎮盛王春生張東聲
生態學報 2013年17期
關鍵詞:橈足類水蚤水母

杜明敏,劉鎮盛,* ,王春生,張東聲,章 菁

(1.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 310012;2.國家海洋局海洋生態系統與生物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杭州 310012)

中國海為北太平洋西部的邊緣海,跨越了溫帶、亞熱帶和熱帶3個氣候帶,受沿岸流、黃海冷水團、黑潮暖流等水系的共同作用和影響,海洋浮游動物的物種多樣性非常豐富。浮游動物是海洋的次級生產者,其種類組成、數量分布以及群落結構變動直接或間接制約初級生產力水平,在海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中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近海開展了多次大型的海洋綜合調查工作,其中海洋生物與生態的調查是必不可少的內容。開展我國近海海洋浮游動物的調查研究,將有助于對海洋浮游動物的時空分布和變化規律的認識,為我國海洋生態學研究、海洋生物資源的持續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中國近海浮游動物的研究已有大量的報道,其中,對中國近海浮游動物多樣性研究[1],闡明了中國海洋浮游生物的現狀及其發展前景;有關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域的浮游動物群落生態和時空分布的研究[2-12],揭示各個海區的種類組成和群落特征;此外,有關中國專屬經濟區浮游動物也有較系統的研究報道[13],但已報道的研究結果基本局限于近海單一海區或中尺度海域,對中國近海全海區大尺度的浮游動物群落結構及季節變化的研究,未見系統報道。本文根據“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908專項調查的結果,報道中國近海浮游動物群落結構及季節變化,探討浮游動物群落結構變化與環境的關系,為中國近海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海洋生態研究與海洋生態環境評價提供基礎資料及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域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海域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4個海區。2006年7—8月(夏季)、2006年12月—2007年2月(冬季)、2007年4—5月(春季)和2007年10—12月(秋季)對中國近海浮游動物等多個學科進行4個航次的綜合調查,研究海域共設930個觀測站(圖1)。用裝有進口流量計(德國HYDRO-BIOS公司-生物網口流量計E-Flow)的大型浮游生物網(網口內徑80cm,網長280cm,篩絹孔徑為505μm;采集水深>30m的浮游動物樣品)或淺水I型浮游生物網(網口內徑50cm,網長145cm,篩絹孔徑為505μm;采集水深<30m的浮游動物樣品),從底層至表層垂直拖網采集浮游動物樣品。

水深>200m時,從200m至表層。垂直拖網采集的樣品立即裝入塑料樣品瓶,加入體積分數5%的甲醛溶液固定保存,帶回實驗室分析。在室內挑去雜質后,用濕重法稱量浮游動物生物量,然后,在體視顯微鏡下對浮游動物樣品進行分類鑒定和計數。海上調查采樣及實驗室分析鑒定方法均按《海洋生物生態調查技術規程》[14]的規定執行。在采集生物樣品的同時,對水體葉綠素a(Chl a)、水溫(T)、鹽度(S)、水深(D)、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磷酸鹽()、硅酸鹽()、溶解氧(DO)、pH等參數進行了同步觀測,其采樣和分析均按《海洋生物生態調查技術規程》[14]、《海洋化學調查技術規程》[15]和《海洋水文氣象調查技術規程》[16]的相關規定實施,由總項目其他相關專業組分析研究。

由于908專項調查海域廣、航次多,參加生物鑒定分析人員復雜,因此,對已獲得的調查數據分析處理過程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對浮游動物分析數據,應用Excel軟件,根據統一標準數據格式整編,進行嚴格審核,以確保數據的可靠性。在浮游動物同種異名的問題上,參考《中國海洋生物名錄》[17]、《中國海洋生物種類與分布(增訂版)》[18-21]和世界海洋生物多樣性注冊網站數據庫等進行同化處理,力求調查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圖1 中國近海海洋生物與生態調查站位圖 (2006-07—2007-12)[21]Fig.1 Investigation stations of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in China sea(2006-07—2007-12)

1.2 數據分析

浮游動物豐度的計算公式: N=n/V

式中,N為單位體積海水中浮游動物個體數(個/m3),V為采集浮游動物樣品過濾海水體積(m3),n為樣品鑒定計數所獲得的所有浮游動物個體數。

應用PRIMER6.0軟件包中的 BIOENV程序分析中國近海浮游動物豐度與其它環境因子間的關系。BIOENV程序是將浮游動物的豐度和環境因子的數據輸入軟件形成原始矩陣,對非生物數據本身進行分析,再將所得的多元圖形與生物數據加以比較,兩個圖形的匹配程度反映環境矩陣對生物矩陣的解釋程度,就可找出生物數據形成最佳匹配的一個環境變量子集[19]。本研究分析選用的主要變量:葉綠素a、水溫、鹽度、水深、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磷酸鹽、硅酸鹽、溶解氧、pH。

2 結果

2.1 中國近海浮游動物群落結構組成及季節變化

研究表明,中國近海4個季節共鑒定出浮游動物7門19大類群,1330種,浮游幼體47類。浮游動物群落中,橈足類為最優勢類群,有364種,占浮游動物總種數的27.37%;水母類(包括刺胞動物門和櫛板動物門)有336種,占浮游動物總種數的25.26%;節肢動物門中有端足類148種,糠蝦類67種,磷蝦類36種,十足類41種,介形類87種,枝角類27種,連蟲類11種,等足類1種;軟體動物62種;環節動物多毛類52種;毛顎動物36種;尾索動物62種 (表1)。

分析表明,中國近海不同季節浮游動物群落組成較相似,水母類、橈足類、端足類、介形類、毛顎動物、尾索動物為優勢類群,其種類數合計占浮游動物種類數75%以上。不同季節各類群的組成有差異,浮游動物種類數有明顯季節變化: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表1)。春季、夏季,水溫適宜,有利于浮游動物生長繁殖,浮游動物種類豐富,分別為930種和998種,占中國近海全年出現浮游動物種類數的69.92%和75.04%。秋季,隨著水溫逐漸下降,浮游動物種類逐漸減少,為889種,占全年出現浮游動物種類數的66.84%。冬季,浮游動物種類豐富度明顯低于其它三季,為838種,占全年出現浮游動物種類數的63.01%。

表1 中國近海浮游動物群落組成及季節變化(2006-07—2007-12)Table1 The seasonal vari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zooplankton community in China sea(2006-07—2007-12)

2.2 4個海區浮游動物群落結構及季節變化

2.2.1 春季

春季,隨著水溫逐漸上升,不同海區浮游動物類群的組成有明顯差異(圖2)。從中高緯度向低緯度,浮游動物物種多樣性逐漸升高。渤海共鑒定出浮游動物8大類群,21種,浮游幼體4類,浮游動物主要類群為水母類(5種)、橈足類(6種)和磷蝦類(4種)。黃海共鑒定出浮游動物16大類群,90種,浮游幼體18類,浮游動物主要類群為水母類(28種)、橈足類(28種)和糠蝦類(10種)。東海共鑒定出浮游動物17大類群,537種,浮游幼體34類,浮游動物群落主要類群為水母類(112種)、橈足類(200種)和端足類(48種)。南海共鑒定出浮游動物18大類群,778種,浮游幼體31類,浮游動物群落主要類群為水母類(175種)、橈足類(232種)和端足類(101種)。

圖2 春季中國近海浮游動物群落類群組成(2007-04—2007-05)Fig.2 The group composition of zooplankton community of the China Sea in spring(2007-04—2007-05)

2.2.2 夏季

夏季,渤海共鑒定出浮游動物9大類群,59種,浮游幼體16類,浮游動物群落主要類群為水母類(25種)、橈足類(16種)和糠蝦類(6種)。黃海共鑒定出浮游動物16大類群,130種,浮游幼體22類,浮游動物群落主要類群為水母類(57種)、橈足類(30種)和糠蝦類(11種)。東海共鑒定出浮游動物18大類群,532種,浮游幼體35類,浮游動物群落主要類群為水母類(82種)、橈足類(212種)和端足類(44種)。南海共鑒定出浮游動物18大類群,832種,浮游幼體40類。浮游動物群落主要類群為水母類(208種)、橈足類(242種)和端足類(88種)(圖3)。

圖3 夏季中國近海浮游動物群落類群組成(2006-07—2006-08)Fig.3 The group composition of zooplankton community of the China Sea in summer(2006-07—2006-08)

2.2.3 秋季

秋季,渤海共鑒定出浮游動物12大類群,39種,浮游幼體9類。浮游動物群落主要類群為水母類(17種)、橈足類(9種)、糠蝦類(3種)、毛顎動物(3種)和被囊類(3種)。黃海共鑒定出浮游動物17大類群,131種,浮游幼體25類。浮游動物群落主要類群為水母類(46種)、橈足類(46種)和糠蝦類(9種)。東海共鑒定出浮游動物439種,18大類群,浮游幼體35類。浮游動物群落主要類群為水母類(81種)、橈足類(170種)和端足類(46種)。南海共鑒定出浮游動物729種,18大類群,浮游幼體34類。浮游動物群落主要類群為水母類(162種)、橈足類(237種)和端足類(80種)(圖4)。

2.2.4 冬季

冬季,隨著水溫下降及北方寒流的頻繁影響,四個海區浮游動物物種多樣性均明顯下降。渤海共鑒定出浮游動物8大類群,22種,浮游幼體3類,浮游動物主要類群為橈足類(7種)、糠蝦類(5種)、水母類(2種)、端足類(2種)和毛顎動物(2種)。黃海共鑒定出浮游動物15大類群,91種,浮游幼體19類,浮游動物主要類群為水母類(29種)、橈足類(28種)和糠蝦類(6種)。東海共鑒定出浮游動物18大類群,388種,浮游幼體25類。浮游動物主要類群為水母類(76種)、橈足類(169種)和端足類(27種)。南海共鑒定出浮游動物17大類群,742種,浮游幼體28類,浮游動物主要類群為水母類(186種)、橈足類(228種)和端足類(86類)(圖5)。

圖4 秋季中國近海浮游動物群落類群組成(2007-10—2007-12)Fig.4 The group composition of zooplankton community of the China Sea in autumn(2007-10—2007-12)

2.3 浮游動物群落生態類群

中國近海南北跨度大,不同水文、地理環境對浮游動物群落分布產生重要影響,浮游動物生態習性呈多樣化,根據浮游動物群落中不同種類對溫度、鹽度的適應能力及地理分布特點,參考《海洋浮游生物學》等專著[13,20],將中國近海浮游動物群落大致劃分為以下6個主要生態類群:

(1)近岸低鹽類群 其分布范圍從渤海、黃海、東海到南海沿岸水域,包括部分浮游動物低鹽河口種,種類和數量非常豐富。主要代表種: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腹針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中華假磷蝦(Pseudeuphausia sinica)、強壯濱箭蟲(Aidanosagitta crassa)等。

(2)低溫高鹽類群 主要分布在渤海海峽以東、黃海中部和北部海域,其種類數較少。如:太平洋磷蝦(Euphausia pacifica)、細足法蟲戎(Themisto gracilipes)等。

(3)高溫高鹽類群 主要分布于東海受暖流影響較大混合海域、東海和南海外海海域,其種類和數量豐富。代表種如:伯氏平頭水蚤(Candacia bradyi)、鼻錨哲水蚤(Rhincalanus nasutus)、海洋真刺水蚤(Euchaeta marina)、肥胖軟箭蟲(Flaccisagitta enflata)等。

(4)低溫廣鹽類群 主要分布于黑潮鋒面及黑潮分支以東的暖流海區和南海水體深層,種類較多,數量少。代表種有雙毛紡錘水蚤(Acartia bifilosa)、尖額諧猛水蚤(Euterpina acutifrons)、孔雀唇角水蚤(Labidocera pavo)、等刺擬浮瑩(Paraconchoecia aequiseta)等。

圖5 冬季中國近海浮游動物群落類群組成(2006-12—2007-02)Fig.5 The group composition of zooplankton community of the China Sea in winter(2006-12—2007-02)

(5)高溫廣鹽類群 主要分布于受西北太平洋暖流影響較大的東海和南海海域,數量稀少,但分布廣。代表種有錦麗哲水蚤(Calocalanus pavoninus)、左突唇角水蚤(Labidocera sinilobata)、湯氏長足水蚤(Calanopia thompsoni)、晶槳水蚤(Copilia vitrea)等。

(6)廣溫廣鹽類群 廣泛分布于中國近海陸架交匯混合水域,四個不同季節均有出現,其種類和數量很豐富。代表種有中華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亞強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小擬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等。

2.4 浮游動物群落結構與環境因子關系分析

應用PRIMER 6.0軟件中的BIOENV程序,對中國近海浮游動物種類豐度與葉綠素a(Chla)、水溫(T)、鹽度(S)、水深(D)、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磷酸鹽()、硅酸鹽()、溶解氧(DO)、pH等環境因子進行生物與環境變量關系分析。結果表明,浮游動物群落結構主要與水溫、鹽度、水深、溶解氧、硝酸鹽等存在相關關系,但在不同季節存在差異(表2)。

3 討論

3.1 中國近海浮游動物群落結構變化

中國近海緯度跨度大,受陸源徑流、沿岸流、黑潮暖流等水系共同影響和作用,海洋生態環境復雜,直接或間接影響浮游動物群落種類組成及季節變化,浮游動物群落結構呈現復雜多樣性[21-26]。

表2 中國近海浮游動物群落與環境因子相關性分析Table2 The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zo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 factors in China sea

據研究報道,在全球部分海域,出現水母類暴發及其多樣性上升,海洋生態系統出現全球性膠質化現象[30],浮游動物水母類數量和多樣性的變化與全球氣候變暖密切相關[27-30]。研究表明,中國近海浮游動物群落種類數增加,多樣性上升,群落結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水母類物種多樣性明顯上升[21]。渤海水母種類數在夏季(25種,圖2)、秋季(17種,圖3)浮游動物群落結構中均為第一大類群,黃海夏季浮游動物群落組成中,水母種類數(57種)超過橈足類種類數(圖2),種類數在浮游動物群落中列首位。本研究與20世紀90年代末期歷史資料[13]比較結果表明,水母類種類數,南海從113種增加到297種,東海從113種增加到168種,渤、黃海雖然缺少直接可比數據,但水母種類數升高是毋容置疑的,中國近海水母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與全球氣候變暖及海洋環境變化有關。

在浮游動物群落中,東海、南海橈足類種類數的優勢地位未改變。在春、夏、秋、冬季中,東海橈足類的種類分別為200、212、170和169種,在四季浮游動物群落組成中均列首位(圖2—圖5),但隨著群落中水母物種多樣性的上升,橈足類種類數在浮游動物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南海,春、夏、秋冬季橈足類的種類數分別達232、242、237和228種,在四季浮游動物群落結構組成中,均占最優勢地位(圖2—圖5)。渤海、黃海夏季,橈足類種類數雖然少于水母類種類數(圖3),但橈足類豐度在浮游動物總豐度中最優勢的地位未改變[21]。氣候的變化影響著海洋環境,致使海洋生物的分布范圍發生變化,出現暖水性生物分布區擴大,冷水性生物分布區縮小以及物種北移的現象[31-32]。在浮游動物群落結構中,部分暖水性種,如:小齒海樽 Doliolum denticulatum等的分布邊界出現北移現象,成為黃海北部秋季優勢種,對黃海北部海區浮游動物群落組成產生季節性影響[21],其他類群的種類數雖有季節變化,但在群落中所占的比例及地位變化不明顯(表1)。

3.2 浮游動物群落結構與環境因子關系分析

浮游動物群落結構及季節變化與水文、化學等其它環境因子密切相關。浮游動物群落結構與環境因子相關分析表明,溫度和鹽度是影響浮游動物群落結構最重要環境因子,這與渤海、黃海、東海等海域大量相關研究報道的結果一致[21-26]。

研究表明,水溫和鹽度是解釋春季浮游動物群落結構最佳環境因子組合(ρ=0.742),NH4和pH也是浮游動物群落的主要影響因子(表2)。春季,水溫的回升,促進浮游動物的生長繁殖,浮游動物種類回升。由于中國近??缍却?,水溫從南到北逐漸降低,浮游動物群落種類數也隨著緯度升高呈明顯遞減趨勢,南海、東海、黃海、渤海浮游動物種類數分別為778、537、90、21種,表明浮游動物種類數與水溫密切相關(圖2)。鹽度對浮游動物群落組成產生一定的影響,隨著沿岸陸源徑流逐漸增多,在長江、珠江等河口沖淡水混合海域,分布著近岸低鹽性浮游動物種類(如:真刺唇角水蚤、腹針胸刺水蚤等),廣溫廣鹽類群(中華哲水蚤、亞強次真哲水蚤等)浮游動物也日漸增多,另外,東海區黑潮暖流和臺灣暖流勢力逐漸增強[26],出現部分浮游動物外海高溫高鹽種類(如:伯氏平頭水蚤、鼻錨哲水蚤等),不同生態類群浮游動物在近海不同水域出現頻率上升,因此,春季中國近海浮游動物群落種類逐漸增多,達930種(表1)。

夏季,水溫、鹽度和水深是解釋浮游動物群落結構的最佳環境因子組合(ρ=0.510),NO3也是影響浮游動物群落結構的主要因子(表2)。夏季,隨著水溫升高,長江、黃河、珠江等陸源徑流進入豐水期,入海徑流量達全年峰值,由于陸源徑流帶來豐富營養物質,浮游植物生長代謝速率高,對硝酸鹽需求增加,而浮游動物是浮游植物的主要消費者,因此,浮游動物種類豐度與硝酸鹽呈現相關性(表2)。長江、珠江、黃河等河口海域,浮游動物低鹽性種類(如:真刺唇角水蚤、中華假磷蝦等)分布范圍向外擴展,外海暖流入侵勢力強盛,帶來大量高溫高鹽性外海種類(如:伯氏平頭水蚤、海洋真刺水蚤等),而黃海冷水團聚集一些低溫高鹽種類(太平洋磷蝦、細足法蟲戎等),浮游動物群落結構組成豐富,物種多樣性高,中國近海浮游動物群落種類數夏季出現四季峰值,達998種(表1)。浮游動物群落種類數也隨著緯度升高呈明顯遞減趨勢,南海、東海、黃海、渤海浮游動物種類數分別為 832、532、130、59 種(圖3)。

秋季,水溫、鹽度和水深是解釋浮游動物群落結構最佳環境因子組合(ρ=0.599),SiO3和pH對浮游動物群落結構也有一定影響(表2)。秋季,隨著水溫下降,沿岸陸源徑流逐漸減少,水體營養鹽濃度下降,浮游植物的生長代謝速率降低,影響浮游動物的攝食和生長繁殖,因此,浮游動物群落結構與硅酸鹽呈相關性。臺灣暖流、黑潮等外海暖流勢力仍維持較強盛地位[26],受其影響的海域,浮游動物群落中暖水種(小齒海樽等)和外海種仍占有一定的比例。隨著水溫的進一步下降,部分熱帶暖水種從渤、黃、東海中消失,浮游動物群落種類數也出現下降,中國近海浮游動物種類數為889種(表1)。浮游動物群落種類數仍隨著緯度升高呈明顯遞減趨勢,南海、東海、黃海、渤海浮游動物種類數分別為729、439、131、39種(圖4),顯示浮游動物種類數分布與水溫有關。

冬季,水溫和鹽度是解釋浮游動物群落結構的最佳環境因子組合(ρ=0.627),DO和水深也是浮游動物群落結構的影響因子(表2)。冬季,沿岸陸源徑流進入枯水期,近海鹽度升高,近岸低鹽種類逐漸減少。受北方冷空氣和寒潮的頻繁影響,冷水團勢力增強,外海暖流的勢力減弱,中國近海水溫明顯下降,部分浮游動物暖水性種類從較低水溫海域消失,隨著浮游植物現存量和初級生產力明顯降低,浮游動物生長繁殖下降,導致浮游動物群落物種多樣性降低,浮游動物種類數為四季最低值,僅838種(表1)。然而,浮游動物為適應冬季低溫等水文環境的變化,其代謝速率增強,需氧量增加,對海水中溶解氧含量趨于敏感,因此,浮游動物群落結構與溶解氧含量存在相關性。浮游動物種類數分布與水溫密切相關,其種類數隨著緯度升高呈明顯遞減趨勢,南海、東海、黃海、渤海浮游動物種類數分別為742、388、91、22種 (圖5)。

致謝:香港科技大學劉紅斌教授對本文寫作給予幫助,王小谷、王雨參加部分工作,特此致謝。

[1] Xu Z L.The past and the future of zooplankton diversity studies in China seas.Biodiversity Science,2011,19(6):635-645.

[2] Bi H S,Sun S,Gao SW,Zhang G T,Zhang F.The characteristics of zo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Bohai SeaⅢ.Thdistribution of abundance and seasonal dynamics of major taxa except copepod.Acta Ecologica Sinica,2001,21(4):513-521.

[3] Meng F,Qiu JW,Wu B L.Zooplankton of the Yellow Sea Large Marine Ecosystem.Journal of oceanography of Huanghai&Bohai seas,1993,11(3):30-37.

[4] Jiang Q.Study on the Maero-zooplankton and Meso-zooplankton Community Ecology in the North Yellow Sea in Spring and Autumn[D].Qing Dao: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10.

[5] Bai X E,Zuang ZM.Studies on the fluctuation of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its main speciesnumber in the Bohai Sea.Marine Fisheries Research.,1991,(2):71-92.

[6] Xu Z L.Character of zooplankton community and its variation in the water near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05,24(7):780-784.

[7] Zheng Z Z.The structure of zooplankton communities and its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Yellow Sea and in the Western East China Sea.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1965,7(3):199-204.

[8] Chen H J.Studies 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iodiversity of Zooplankton in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D].Qing Dao: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10.

[9]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Academia Sinica.Report on the general Oceanographic Survey of the South China Sea.Bei Jing:China Sciences Press,1985·332-420.

[10]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 resources survey report on the middle of the South China Sea.Bei Jing:China Sciences Press,1988:162-207.

[11] Chen R X,Cai B J,Lin M,Dai Y Y,Lin JH,Lin G S.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zooplankton in Central South China Sea,Acta Oceanologica Sinica,1988,10(3):337-341.

[12] Li CH,Jia X P,Cai WG.Diversity of marine zooplankton in the north of South China Sea.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04,11(2):139-146.

[13] Tang Q S.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of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of China.Bei Jing:China Sciences Press,2006:307-358.

[14]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908”project office).Specifications for marine biological survey.Bei Jing:Ocean Press,2006.

[15]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908”project office).Specifications for marine chemical survey.Bei Jing:Ocean Press,2006.

[16]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908”project office).Specifications for marine hydrometeorological survey.Bei Jing:Ocean Press,2006.

[17] Liu R Y.Checklist of Marine Biota of China Seas.Be Jing:Science Press,2008.

[18] Huang Z G.Species and distribution of marine biology in China.Bei Jing:Ocean Press,2008.

[19] K R Clarke,R N Gorley.PRIMER v6:User Manual/Tutorial.PRIMER-E Ltd,2006:121.

[20] Zheng Z,Li SQ,Xu Z Z.Marine Planktology.Bei Jing:Ocean Press,1984.

[21] Wang C S,Chen X Q,Liu Z S.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in China Sea.Bei Jing:Ocean Press,2012.479-599.

[22] Bi H S,Sun S,Gao S W,Zhang F.The characteristics of zo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Bohai Sea Ⅰ.species composition and community structure.Acta Ecologica Sinica,2000,20(5):715-721.

[23] Chen Y Q,Xu Z L,Wang Y L.An ecological study on zooplankton in plume front zone of Yangze River estuarine area Ⅰ.Biomass distribution of dominant species.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1995,2(1):49-58.

[24] Wang K,Zhang W C,Wang R,Gao SW.The structure of zo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cetral and southern part of the Bohai Sea,China,in Spring and Autumn.Studia Marina Sinica,2002,44:34-42.

[25] Chen H G,Liu G X.Zo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Yangzi River Estuary and adjacent Sea in Summer 2006.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9,45(4):393-398.

[26] Sun S.Regional Oceanography of China-Biological Oceanography.Bei Jing:Ocean Press,2012.42-37,239-268.

[27] Lynam C P,Hay SJ,Brierley A S.Interannual in abundance of North Sea jellyfish and links to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2004,49(3):637-643.

[28] Richard D B,Mills C E,Overland J E.Evidence for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gelatinous zooplankton in the Bering Sea,with possible links to climate change.Fisheries Oceanography,1999,8:296-306.

[29] Lindley J A.and Batten SD.Long-term variability in the diversity of North Sea zooplankton.Journal of the Marine Biological Association.U.K.2002,82:31-40.

[30] Liu Z S.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iodiversity of Zooplankton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D].Qing Dao: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12

[31] Stenseth N C,Mysterud A,Ottersen G.Ecological effects of climate fluctuations.Science,2002,297:1292-1296.

[32] Walther G R,Post E,Convey P.Ecological responses to recent climate change.Natrue,2002,416:389-395.

參考文獻:

[1] 徐兆禮.中國近海浮游動物多樣性研究的過去和未來.生物多樣性,2011,19(6):635-645.

[2] 畢洪生,孫松,高尚武,張光濤,張芳.渤海浮游動物群落生態特點 Ⅲ.部分浮游動物數量分布和季節變動.生態學報,2001,21(4):513-521.

[3] 孟凡,丘建文,吳寶鈴.黃海大海洋生態系的浮游動物.黃渤海海洋,1993,11(3):30-37.

[4] 姜強.春、秋季北黃海大中型浮游動物群落生態學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0.

[5] 白雪娥,莊志猛.渤海浮游動物生物量及其主要種類數量變動的研究.漁業科學進展,1991,(12):71-92.

[6] 徐兆禮.長江口鄰近水域浮游動物群落特征及變動趨勢.生態學雜志,2005,24(7):780-784.

[7] 鄭執中.黃海和東海西部浮游動物群落的結構及其季節變化.海洋與湖沼,1965,7(3):199-204.

[8] 陳洪舉.黃、東海浮游動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0.

[9]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海區綜合調查研究報告(二).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332-420.

[10] 國家海洋局.南海中部海域環境資源綜合調查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162-207.

[11] 陳瑞祥,蔡秉及,林茂,戴燕玉,林景宏,連光山.南海中部海域浮游動物的垂直分布.海洋學報,1988,10(3):337-341.

[12] 李純厚,賈曉平,蔡文貴.南海北部浮游動物多樣性研究.中國水產科學,2004,11(2):139-146.

[13] 唐啟升.中國專屬經濟區海洋生物資源與棲息環境.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307-358.

[14] 國家海洋局“908”專項辦公室.海洋生物生態調查技術規程.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15] 國家海洋局“908”專項辦公室.海洋化學調查技術規程.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16] 國家海洋局“908”專項辦公室.海洋水文氣象調查技術規程.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17] 劉瑞玉.中國海洋生物名錄.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18] 黃宗國.中國海洋生物種類與分布(增訂版).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20] 鄭重,李少菁,許振祖.海洋浮游生物學.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

[21] 王春生,陳興群,劉鎮盛.我國近海海洋生物與生態.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479-599.

[22] 畢洪生,孫松,高尚武,張芳.渤海浮游動物群落生態特點 Ⅰ.種類組成與群落結構.生態學報,2000,20(5):715-721.

[23] 陳亞瞿,徐兆禮,王云龍,等.長江口河口鋒區浮游動物生態研究 Ⅰ.生物量及優勢種的平面分布.中國水產科學,1995,2(1):49-58.

[24] 王克,張武昌,王榮,高尚武.渤海中南部春秋季浮游動物群落結構.海洋科學集刊,2002,44:34-42.

[25] 陳洪舉,劉光興.2006年夏季長江口及其鄰近水域浮游動物的群落結構.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5(4):393-398.

[26] 孫松.中國區域海洋學-生物海洋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43-268.

[30] 劉鎮盛.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浮游動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2.

猜你喜歡
橈足類水蚤水母
水蚤心率觀測的實驗條件探究
北方水庫水季節性浮游生物抑制方法與實踐
指向生命觀念培養的初中生物探究性實驗設計
——以“不同咖啡因飲料對水蚤心率的影響”為例
珊瑚和水母
水母奇觀
白洋淀枝角類和橈足類初步調查
“永生”的水母
水母觀察記
海洋橈足類生態學研究進展
水蚤和水蚯蚓的培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