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德縣清流河生態清潔流域治理模式探討

2013-09-08 12:54王衛紅
中國水土保持 2013年9期
關鍵詞:隆德縣水保清流

王 文,杜 輝,王衛紅

(1.寧夏水利科學研究院,寧夏銀川 750021;2.隆德縣水務局,寧夏 隆德 756300)

寧夏的水土保持工作基本上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但小流域治理模式的同質化和群眾生活貧窮狀況一直沒有太大改觀,致使治理成果得不到長期保存,長期處于“治理—貧窮—破壞—治理”的惡性循環。清流河流域自2009年中央立項以來,通過3年的治理,解決了流域治理反彈和治理模式同質化問題。我們利用清流河2009—2012年調查資料,從治理模式、措施途徑和運行機制等方面分析了其成功原因,為寧夏黃土丘陵溝壑區同類型小流域提供了新的治理途徑。

1 清流河流域基本情況

清流河流域地處隆德縣城以東,屬渝河一級支流,面積42.91 km2,年土壤侵蝕厚度3.56 mm,強烈以上侵蝕面積29.66 km2,占流域總面積的69.15%。屬半干旱氣候區,近30年平均年降水量502.1 mm、蒸發量1 336.4 mm、氣溫5.3℃、10 cm地溫7.5℃、相對濕度65.0%。土壤為灰褐土、陰黑土和侵蝕黃綿土,土層較薄。流域內溝壑縱橫、地形支離破碎,峁具有土石山區的特性,坡臺地、溝具有黃土丘陵溝壑區丘Ⅲ副區的特征。

經過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達到27.4 km2,特色水保措施是533.3 hm2苗木基地,品種主要為油松、落葉松、樟子松和云杉等。2010年,隆德縣政府以流域生態經濟開發為主線,協調水務局、財政局和農業局等相關單位,圍繞生態保護利用、生態經濟開發和生態景觀休閑,在清流河流域進行生態清潔流域治理試點,力爭建成一個具有良好生態功能、示范功能和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示范區,達到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的目標。截至2012年底,水保措施全面完成,經濟產業開發初具規模,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2 清流河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模式

根據流域地勢,將流域劃分為“峁、坡臺地、溝”3個層次,按照清流河流域自然條件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現狀,結合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以流域綜合治理、節水高效灌溉、生態科技示范、新農村建設等工程為統領,穩步推進流域生態經濟開發和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了“頂部生態保護利用、中部生態經濟開發、底部生態景觀休閑”的治理模式(見圖1)。

經過3年的治理,項目區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67.0%提高到89.1%,林草覆蓋率由33.1%提高到52.4%,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2 990元提高到3 550元,解決了流域治理反彈問題。其主要經驗是中央資金支持、地方政策優惠、企業大戶帶動、群眾積極參與;具體做法是以生態保護為基礎、經濟開發為龍頭、景觀休閑為目標;主要成效是治理程度提高,農民增收顯著。

2.1 頂部生態保護利用

清流河流域頂部屬于黃土梁峁邊緣,25°—35°土地面積8.3 km2,占流域面積的19.3%,35°以上土地面積1.5 km2,占3.5%,海拔2 200 m以上主要為針葉森林草原帶。為涵養水源、提高地下水源補給能力,對海拔2 200 m以上區域進行封育,封育面積9.47 km2,其中人工補植面積2.14 km2。與此同時,在殘林、疏林中平茬復壯、修枝間伐、擇優選育,增加封育效果。

圖1 清流河流域治理效果

2.2 中部生態經濟開發

清流河流域中部為坡臺地,坡度在5°~25°之間,該區雨強大,最大日降水量達131.7 mm,致使坡臺地地形破碎,不集中成片。針對該區域特點,按照立地條件,建設苗木基地533.3 hm2、生態科技示范園57 hm2,其中發展花卉種植2 hm2、中藥材引種馴化6 hm2、林藥間作18 hm2、育苗16 hm2、水土保持生態植物園15 hm2,在保持水土的同時,為流域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生產發展、村容整潔”為切入點,硬化鄉村道路3.8 km,栽行道樹0.4萬株,解決給排水260戶,建垃圾收集點11處,投放太陽能灶1 167個,做到水土流失治理與水源保護、人居舒適相適應,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了農民收入。

在坡臺地適宜區域建設集水池和小高抽,在溝谷建設淤地壩和谷坊,攔蓄和利用降雨徑流,為苗木基地和生態科技示范園發展節水高效灌溉提供水源。

2.3 底部生態景觀休閑

清流河流域底部為溝谷地貌,面積6.65 km2,占流域總面積的15.5%,該區域距離隆德縣城和六盤山景區均較近,市民有生態休閑、娛樂度假、健體康復的需求。通過疏浚河道、整治岸坡,植樹種草,修建攔河壩、景觀水道、休閑設施,使清流河又煥發出新的生機,如今的清流河兩岸綠草如茵、花草盛開、環境優美、人水和諧[1]、經濟發展,已成為群眾滿意的縣城后花園。

3 清流河流域經濟產業發展模式

清流河流域在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基礎上,依托流域的自然資源,以科學技術為支撐,通過招商引資、大戶經營、種植能手培養、村民互助等方式,突出發展苗木、花卉、中藥材產業,其中苗木產業已成為流域經濟的支柱產業。

在治理過程中,根據流域不同部位需求實施相應的治理措施,一方面以生態保護促進植被恢復以及利用[2],另一方面以生態經濟開發、生態景觀休閑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3]。

3.1 提高水土保持措施自身經濟效益的措施和途徑

清流河流域主要水保措施有基本農田、水源涵養林、溝道治理工程、坡面生態林(草)、生態移民等,對主要水保措施在提高經濟效益方面采取的措施有:

(1)基本農田。為保障流域內糧食安全,對15°以下坡耕地實施基本農田建設[4],要求是梯田集中連片、田面寬大平、適宜機械化作業的“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并引進快速土壤培肥技術,實現當年收獲一茬秋糧;引進優良品種和先進的種植技術,重視種植能人的帶動作用;引進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節水高效灌溉。

(2)水源涵養林。水源涵養林是在不適宜發展農作物的陡坡,采取自然修復和人工治理相結合的辦法,按照種草起步、草灌先行、喬灌結合[5]的原則進行綜合治理,做到宜林則林,宜草則草,使植被快速地成長起來。水源涵養林可增加水源,通過收繳水費、生態補償等可提高經濟效益,并為碳排放交易預留了交換空間。

(3)溝道治理工程。建設小型水利設施,利用庫壩池窖聯合高效利用水資源技術發展家庭農場。

(4)生態移民。實施生態移民,逐步減輕環境的人口壓力。多年的實踐也證明,生態移民不僅使移民擺脫了貧窮落后的生活,而且可置換出大量的生態恢復空間,實現“小開發、大保護”。

3.2 提高產業經濟效益的措施和途徑

清流河流域治理后,隆德縣各部門積極招商引資,培養種植能手,大力發展經濟。目前,綠化苗圃已成為流域內的支柱產業,生態植物園發展勢頭強勁。

(1)充分利用流域的自然優勢,發展綠化苗圃,一方面引進技術提高苗木質量,另一方面建立苗木銷售體系,保證種植、管護、銷售環節通暢。

(2)結合六盤山旅游及已建成的小水庫、文化廣場、農家樂、生態植物園和花卉基地,大力發展生態休閑游,吸引縣城居民及外地游客休閑娛樂。

4 清流河生態清潔流域運行管理機制

為保證清流河流域治理的順利進行,實現“高、精、效”的水保治理思路,隆德縣開展了“水保搭臺、政府導演、部門配合、項目整合、資金捆綁、群防群治”的管理模式,這樣,資金能保證,治理速度快,標準高,效益好。

為打破水土保持與農村經濟貧困惡性循環的鏈條,隆德縣從經濟發展角度研究水土流失問題,采用經濟手段和技術措施相結合的辦法開展水土保持,消滅區域性貧困,通過土地流轉、租賃、農業合作社等形式, 盤活經營權,穩定了流域治理成果。

5 結論

清流河流域在治理實踐中,重點抓住了“五個結 合”,即流域治理和產業開發相結合、和新農村建設相 結合、和文化旅游科普培訓相結合、和水資源的開發利 用保護相結合、和政府投資及招商引資相結合。目前, 生態保護利用初見成效,生態經濟開發勢頭良好,生態 景觀休閑后勁十足,在一條流域中,將生態安全、生態 經濟、生態景觀貫徹在流域治理當中,有效防止了流域 治理后的反彈問題。

流域治理是一個完善的系統工程,到底哪種模式 適合哪種類型的流域,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特 殊需求決定。在經濟發達地區適宜生態景觀休閑和生 態保護利用;在經濟落后地區,流域治理工作要以生態 經濟開發為主,兼顧生態保護利用和生態景觀休閑。

[1]徐項.生態景觀型山區半山區小流域治理初探[J].科技創 新導報,2010(31):119-120.

[2]張本強,張鐵英.禁牧種草實現生態保護與農民增收雙贏 [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07(2):18-20.

[3]劉平,曹文洪.關于寧夏南部山區發展生態經濟流域的思 考[J].中國水土保持,2012(6):9-10.

[4]卜崇德,陳廣宏,薛塞光.寧夏水土保持實踐與探索[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315-318.

[5]嚴國民,段文中,康清海.草灌喬結合是黃河上中游地區水 保生態建設的好形式[J].中國水土保持,2002(10):24-25.

猜你喜歡
隆德縣水保清流
扎根基層不動搖 傾情奉獻為水保
農村水利水保工程建設難題及解決措施
記一次寫生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野蠻時代終結,動保行業要自律,水保協會年會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質量監督與管理
富有地域特色的清流客家三角戲——以供坊村三角戲為例
《中國村落》找尋那股最原始的清流
連片特困地區推進精準扶貧的實踐與思考
隆德縣縣屬國有企業發展現狀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