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農民收入關系探究

2013-09-14 09:19向彥臻薛宇婷
水土保持研究 2013年4期
關鍵詞:純收入農民收入城市化

向彥臻,薛宇婷

(1.長安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西安710064;2.四川大學 商學院,成都610064)

農村剩余勞動力是中國社會發展轉型過程中的一個不能回避且亟待解決的問題,它涉及到經濟產業結構調整、三農問題,也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1]。陜西省的發展相對落后,是西北地區的農業大省,城市化程度低遏制了城市工業化對勞動力的需求,也限制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影響了農村消費市場的規模。逐漸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束縛、增加農民收入、用農村消費需求推動城市經濟發展、通過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快城市化進程,是當前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對我國經濟快速健康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

目前許多學者對勞動力轉移規模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歸納和實證分析,卻未對社會最關心的農民收入,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及二者的關系進行探討。要使農民富裕必須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業人口、發展非農產業和勞務經濟,反之,農村剩余勞動力比重大,也是農民增收的潛力。本文擬在對陜西省的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以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為目標,對兩者的關系進行探究,為陜西省的城市化建設和經濟發展提供相關建議。

1 陜西農村勞動力及收入現狀分析

我國的每個城市都有很多進城的農民工,然而在不同的地域聚集的農民工人數也有很大的差別,收入高低也有一定的差距。2013年我國農民工總數超2.6億,人均月收入2 290元,陜西農民工總數達459萬人,且城鄉收入差距較大。近年來農民工已成為城市建設各個方面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滯留和逐漸進城務工的現象已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目前陜西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陜西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省,農業人口眾多,2006年末,陜西省總人口3 735萬人,其中農村人口為2 725萬人,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3%,其中農村勞動力人口為1 450萬人,占陜西省農村人口的比例為53.2%,比1990年增加了8.6個百分點。陜西省農村勞動力基數大、增長快,但是轉移的速度較慢,造成了剩余積累,而且二元經濟結構日趨強化,城鄉收入差距逐漸拉大。

第二,陜西省可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省內空間分布很不平衡,區位資源配置不合理[3]。陜西省是我國典型的農業地域,在農業內部,小農經濟又占據了主要部分,因此,耕地面積的多少成為制約陜西農村經濟吸納勞動力數量的關鍵。勞動力資源增長和耕地面積減少的逆向運動,使得有限的土地承載的勞動力數量急劇減少,造成了陜西省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量存在,從而形成了絕對剩余。

第三,生產條件改善,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城鄉失業率比值增大。城鄉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有所下降,造成城鄉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4]。盡管陜西城鄉差距由1990年的2.97倍擴大為2004年的4.01倍,但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到,假定其他條件不變,如果沒有農民進城務工,這個差距會更大。

第四,陜西省作為西部較落后的省份,城市化進程緩慢、城市化水平低,與此同時,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相對于產值比重,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顯著偏高,而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嚴重偏低,出現了產值與就業不協調的狀況,未能發揮第三產業吸收就業的優勢。

第五,陜西省作為我國的一個相對不發達的省份,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偏低,各年在全國各省中排名普遍靠后,且一直與全國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值有一定差距,在西北五省中也相對靠后,年增長率較低緩??鄢齼r格因素,1995—2000年陜西省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年增長率在13%左右,2001—2005年實際年增長率從1.3%增至6.9%,2006—2012年實際年增長率平穩。

2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影響因素的模型分析

2.1 指標選取的依據

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出現了這樣一個現象:一方面是為數眾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滯留在農村,一旦涌現在城市,又形成了波濤洶涌的“民工潮”。一方面卻是沿海發達地區普遍出現用人緊缺的“民工荒”。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受到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與農民自身的能力、生活現狀和相關轉移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有密切的聯系[5-8]。農民會因為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對生活水平現狀的滿意程度而作出相應的選擇,這會對其向城市轉移的時間長短和轉移城市的選取有影響;而轉移城市的經濟發展能力,城市相關的教育、文化水平的高低也會影響轉移規模的大小,一個城市如果經濟發展快則會吸納相對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9]。綜上,選取能夠反映農民生活水平現狀的農村百戶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農民人均純收入,反映城市發展狀況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率、城鎮失業率作為模型研究的指標[10],對陜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規模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見表1。

表1 陜西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比重及其影響因素

由表1可得,Y 與X1,X2,X3,X4,X5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51,0.971,0.983,0.985,0.756。對上述變量做回歸分析,刪除相關分析中對勞動力轉移無顯著影響的變量,保留相關度較高的變量,并采用后向剔除法對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的因素進行逐步回歸,X1和X3先后被去掉。其回歸方程為:Y=-2427.039+0.184 X2+0.898 X4-0.108 X5,判定系數R2=0.982,調整的判定系數為R2=0.973,模型的擬合度高,故模型選擇較好。F=109.397,sig=0.000,故方程顯著性成立。

2.2 基于模型對各影響因素的分析

由模型可知,選取的指標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規模Y均是正相關,其相關性從大到小依次是城市化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村百戶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城鎮失業率。其中影響最大的兩個經濟因素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表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會吸引農民進城務工,推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而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加,會改變家庭收入狀況,緩解從農村獲得收入的壓力,使得更多的勞動力從務農中釋放,向城市尋求新的就業意向,說明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勞動力的轉移。以上分析正好與學術界的一種觀點,城鄉收入差距帶動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相關聯。農村百戶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也與Y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農村百戶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是指與生產經營活動直接發生聯系的各類固定資產原值,其增長變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務農的效率提高和收入的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規模與城市化率、城鎮失業率也存在顯著的關系,其值越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規模越大。

在回歸分析中,根據自變量影響的重要性,依次刪除了X1,X3,回歸方程中包含解釋變量X2(農民人均純收入)、X4(城市化率)、X5(城鎮失業率),可以得出,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加會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城市化率增大、城市擴張會產生越來越多的用工需求,能夠吸納相當規模的農村勞動力,促進其轉移?;貧w方程中城鎮失業率與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呈負相關關系,可以說明有一種情況是,當城市提供的就業環境下降、崗位減少或是接納的人員近乎飽和時,會降低農民進城務工的機會,阻礙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由以上研究分析可知,農民人均純收入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密切相關,以下結合相關經濟學理論,以農民收入這一絕對數出發,就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農民收入的關系進行進一步分析。

3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農民收入關系的理論分析

農民純收入是反映農民生活水平最直觀的指標,2008—2012年陜西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年增長率均在9.2%以上,而這與近年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加快有很大關系(圖1)。在經濟學理論中,二元經濟結構理論、推拉理論常被用于研究勞動力的轉移問題,以下將結合各理論闡述農民收入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關系。

圖1 2008-2012年陜西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及其增速趨勢注:數據來源于2012年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3.1 二元經濟結構理論

劉易斯提出的二元經濟模型影響最為廣泛,他指出了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根本途徑。他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劃分為農村傳統部門和現代工業部門[11]。農村傳統部門存在著大量的隱性失業勞動力,邊際勞動生產率很小,甚至是負數,此時勞動力存在無限供給的狀況;經濟發展的源動力來自于工業部門,對其獲利進行再投資,可進行資本擴張。根據二元經濟理論,現代工業部門的發展產生了勞動力缺口,而農業發展產生了農業剩余,剩余勞動力逐漸從農業向工業轉移。

然而,我國的農村人口基礎大、增長快,加之20世紀60,70年代我國推行了以重工業優先增長的工業化模式,使得資本從農村流入城市,從而阻礙了農業的發展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隨之產生的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越來越大[12]。并且由于工業的發展進程已不再依賴資本積累,而是由市場需求決定,農村收入水平低下,對工業產品的需求減少,這樣的情況會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為了打破這種局面,提高農民收入,打開對工業產品的需求,可以促進工業發展,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3.2 推-拉理論

“推—拉”理論認為勞動力由農業向非農業遷移主要是農村內部推力和城市外部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學術界一部分認同的“城鄉收入差距”是影響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因素,正是“推拉”理論的應用[1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較高,對農村勞動力起到“拉”力的作用,吸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民會因對遷出地的生活環境等的不滿,被“推”出本地,從而實現勞動力的轉移。然而由于現狀,并非收入越低越能產生“推”力,自身條件的限制也會阻礙著人口遷出,例如受教育程度、家庭溫飽等與收入低的相互牽制,會使得外出務工的選擇機會少,甚至沒有必要外出。陜西省農村的發展相對落后,改善教育狀況,提升農民工的就業機率,提高農民收入可以緩解務農的壓力,勞動者可根據自身狀況和需求外出尋找更多就業機會,使勞動力資源分配更加合理。

4 解決建議及結論

第一,提高農民素質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基本前提。建議各級政府將職業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使大部分農村青年能夠掌握一定的致富技術,并對農民開展有計劃、有組織的培訓,為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奠定基礎。

第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重要保證。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保證進城農民享有子女基礎教育、公共衛生、醫療服務等基本權利和服務,徹底消除城鄉差別[14]。同時,改革就業、教育、醫療、住房和保險等制度,使離開土地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平等的社會保障,從而順利地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

第三,加速城鎮化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必由之路。要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小城鎮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完善小城鎮基礎設施,并大力發展三產商貿、文化旅游等產業,提高小城鎮產業聚集度,真正使其成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陣地。

第四,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就業率,增加城市需要的勞動力數量,吸引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從而加快城市化進程,推進陜西省的經濟發展[15]。我們應從戰略層面上重視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針對不同的因素采用多種手段,多管齊下。

農民收入是當前社會建設十分關注的問題,本文以陜西省的統計數據構建模型,選取了5個指標對陜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規模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農民收入與農村剩余勞動力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在此基礎上運用發展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進一步探討得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互有較大的影響。一方面,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加快了城市化建設,增加了就業,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生活等環境,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顯著地增加了農村居民的收入,使廣大的農村居民不再只依靠種植農作物生活,并且也享受到了經濟增長的好處。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是當下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今后我國還應繼續加快城市化建設,讓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更快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

[1] 劉學明.試論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J].管理觀察,2010(35):23-24.

[2] 樓旭明,段興民,簡康農.國內外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模式對陜西的借鑒[DB/OL].中國科技論文在線,http:∥wenku.baidu.com/view/a0a4990302020740be1e9b8c.ht ml.

[3] 李仙娥,楊勇.農村剩余勞動力遷移與城鄉收入差距的相關關系分析:以陜西為例[J].生產力研究,2006(12):28-30,49.

[4] 張威.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問題研究[D].福州:東南大學,2007.

[5] 曾雁.增加農民收人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J].農業經濟,2004(5):51-53.

[6] 廖禮華.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途徑探析[J].才智,2011(2):82-84.

[7] 廖禮華.貧困農村剩余勞動力出路研究:以湖南省新化縣為個案[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5.

[8] 陳廣桂.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分布、質態及轉移對策的研究[D].福州:東南大學,2005.

[9] 戴衛東.灰色關聯理論運用于農民收入分析的研究[J].財貿研究,2007(5):41-42.

[10] 崔玉玲,李錄堂.陜西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13):6182-6184.

[11] 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12] 薛茁.從農民收入變化看我國城市化必要性[J].遼寧經濟,2002(9):20-21.

[13] 楊茹.影響陜西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因素的實證分析[D].西安:西北大學,2008.

[14] 戴衛東.流動大潮背后的農民養老保障[J].調研世界,2002(5):41-42.

[15] 蘇福祥.強化農村勞務開發加快勞動力轉移步伐:對四川省仁壽縣農村勞務開發與轉移的調查與思考[J].農村經濟,2004(10):95-97.

猜你喜歡
純收入農民收入城市化
陜西農民收入:一路爬坡過坎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單靠出門打工——搬遷后農民收入來源報告
◆2018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超14600元
“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民收入年均增長6.5%
失衡的城市化:現狀與出路
農民收入增長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農民增收實現“十連快”城鄉居民收入比連續4年下降
四川農民收入增速 連續四年高于城鎮
軌道交通推動城市化工作
前沿趨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