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英兩國在人文科學領域的合作與對比研究*

2013-09-15 14:21
圖書與情報 2013年4期
關鍵詞:發文次數學者

徐 昕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江蘇南京 210093)

1 引言

人文科學是指以人類精神生活為研究對象,對人的存在、本質、價值及其發展等問題進行自我反思,對人類思想、文化、信仰、情感、美感和精神表現進行探究的一門學問。人文科學作為一種科學,它既要求把握人類精神活動的規律性及其產品的客觀真實性、合理性,又要為人類構造一個價值世界和意義世界,使其對人類自身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起著正面的積極的作用。該學科涉及范圍較廣、研究內容豐富,具有極強的地域性歷史、文化特征,與社會現有的生產力水平和物質文明程度無必然的因果關系,但具有極強的個體性或流派性的研究視角和方式。

人文科學在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中已產生、繁衍和發展數千年,自人類發源開始,受到地域、語言、交通和戰爭的影響,各種意識形態的人文思想無法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則通過竹制、紙制文檔進行傳播。近百年來,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帶來了科技的不斷進步,世界各地區人民已然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不同人文知識,通過翻譯學者孜孜不倦的努力和英語語言的大量普及,為不同地域、不同語種的人文學者提供了更廣闊的交流平臺,創造了人文科學領域更多學術合作機會,促進了世界文化極大的融合。例如馬建忠先生所著《馬氏文通》首先采用了對比研究的方法,是中國第一部涉及語言對比研究的著作,而中國的語言對比研究是在西方語言學理論和語法學著作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從17 世紀末到18 世紀中期,英國社會流行起“中國熱”,英國對中國的文化如哲學藝術產生很大興趣。在18 世紀前,1622 年耶穌會士就用拉丁文翻譯《大學》,稱它做《中國圣書》。趙欣曾撰文概述在“中國熱”期間,中國的室內裝飾、飲茶和瓷器文化逐漸滲透進入英國皇室和平民的日常生活。錢鐘書先生旁征博引英國文學、哲學思想史等作品,對十七世紀中國在英國褒貶不一的形象進行討論和分析。Allinson, R.E.和Hansen, C.都曾從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模式等方面對中國哲學思想進行探索和研究。

中英兩國均擁有燦爛的文化,在歷史的不同階段都促進了世界文明的極大進步。中英兩國眾多文學、哲學和語言學等著作、文獻都顯示,兩國學者已對雙方人文科學領域卓越的思想成果進行了深入的對比研究。本文以中英兩國在人文科學領域發表的論文為樣本,統計和分析大量的數據來探討兩國在該領域各自取得的成果,評估兩國在人文科學領域合作交流的現狀,為兩國今后在該學科領域的規劃發展提供適當的決策支持。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文數據來自1999~2011 年Web of Science 收錄的中英兩國人文科學領域論文的發文量和被引次數,以及中國與英國、美國、德國、法國、日本五個國家歷年合作發表論文數量與合作論文被引量,采用文獻計量法來分析和評估中英兩國在人文科學的各個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增進兩國雙方在該領域研究狀況的了解,加大彼此的合作與交流的力度,促進兩國在人文科學研究領域的共同發展。本文所列人文科學研究領域包括:linguistics(語言學)、humanities multidisciplinary(人文綜合)、philosophy(哲學)、history(歷史)、literature(文學)。

3 對比分析

通過檢索我們得到,1999~2011 年Web of Science 收錄的人文科學論文968,747 篇(包括5 個子領域),其中中國在該領域的發文量為4,690 篇,占總量的0.48%,與國際間存在合作關系的論文有489 篇,占中國發文量的10.43%,合作的國家/地區達到62 個,中國發文的累計總被引次數為4,066 次。英國在該領域的發文量為107,670篇,占總量的11.11%,其中與國際間存在合作關系的論文有5,279 篇,占英國發文量的4.90%,合作的國家/地區達到94 個,英國發文累計總被引次數為85,670 次。

數據顯示,英國學者在人文科學領域的發文量是中國學者發文量的22.957 倍,英國國際間合作論文數量也達到中國國際間合作論文數量的21.070 倍,其國際間合作論文占其發文總量的比例卻低于中國同類比例。從被引角度上看,中國學者在該領域論文的篇均被引次數為0.867 次/篇,高于英國的0.796 次/篇,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學者在人文科學領域論文的被引價值略高于英國,具有更大的學術影響力。在人文科學研究的各個子領域中,中國學者的發文量和論文的被引次數上都遠不及英國,國際間合作論文的數量和被引量也低于英國。在國際間合作論文的篇均被引次數方面,中國略低于英國,但兩國該數值均遠高于各自人文科學領域論文篇均被引次數,說明國際間合作論文的學術借鑒性和研究性較高。

3.1 中英兩國發文量統計及被引分析

在人文科學領域中,中國學者的發文量遠遠低于英國學者,為了分析中國和英國1999~2011 年在該領域歷年發文量的變化情況,我們統計和整理了相關的數據,如表1 所示。

從表1 的數據可以看出,英國在人文科學領域的發文量是中國的22.957 倍,中國在人文科學領域的發文量增長迅速,在2011 年達到峰值(1,087 篇),英國在該領域歷年發文量則維持在8000~10000 篇左右,且逐年緩慢遞增。雖然中國在該領域發文量年平均增幅高達24.52%,英國僅有2.14%,但中國論文基數較小,與英國論文數量的差距仍較為明顯。圖1 反映了兩國論文數量的年度變化趨勢。

我們對中英兩國1999~2011 年在人文科學領域發表論文的歷年被引情況作了統計(見表2),以分析中英兩國學者在該領域論文的被引價值,以及各自的學術影響力。

從表2 可以看出,英國論文被引總量達到中國論文被引總量的21.070 倍,主要是因為英國學者論文的數量遠遠高于中國學者,被引次數也相應較多。從論文篇均被引次數角度來看,中國學者在人文科學領域的論文篇均被引次數為0.867 次/篇,英國為0.796 次/篇,可見中國學者論文被引價值略高,學術影響力略大。

表1 中英兩國1999~2011 年發文量統計(篇)

表2 中英兩國發文1999~2011 年年被引量統計(次)

圖1 中英兩國1999~2011 年發表論文數量統計趨勢圖

基于表2 數據,我們繪制了中英兩國年度被引數據的對比圖(見圖2),圖2 更能清晰地展示中英兩國之間在人文科學領域年度被引的變化情況和趨勢。

圖2 中英兩國1999~2011 年論文被引統計趨勢圖

從圖2 可以看到,在人文科學領域,中國論文歷年被引次數都遠小于英國,近幾年的差距不斷拉大,在2011年,英國論文被引次數超過中國15,275 次。由于中國論文數量快速增長,中國近五年來論文被引次數以30%左右的速度逐年增加,這說明中國在該領域的論文質量不斷提高,逐漸為國際學者所認可,學術研究價值越來越高。英國學者論文的被引次數近五年的平均增幅達到19.19%,遠遠高于發文量的增長速度,可見英國學者在人文科學領域世界范圍內的學術影響力較大。

我們對中英兩國引文索引和會議索引收錄論文的被引情況分別統計和分析發現,中國引文索引論文的篇均被引次數為0.968 次/篇,會議論文的篇均被引次數為0.521 次/篇,英國論文該數值分別為0.744 次/篇和2.186次/篇。由上述數據可知,中國引文索引論文的學術價值略高于英國,而在會議論文方面,中國論文的質量則遠遠低于英國。為了解決中英兩國在兩大索引中論文數量和論文篇均被引次數的不平衡,兩國應該加大合作力度,創造更多的合作機會,營造良好的學術合作氛圍,共同提升兩國的學術地位。

表3 列出了中英兩國1999~2011 年人文科學領域五個子領域的篇均被引情況。

表3 中英兩國1999~2011 年人文社會科學各子領域發文篇均被引量

由表3 數據可以得到以下結論:(1)從發文量上看,中國在人文科學領域各個子領域的發文量都遠遠低于英國,雖然發文量逐年遞增,但數量不大,導致兩國發文量的差距不斷拉大;(2)從篇均被引次數上看,中國在人文科學領域各個子領域的篇均被引次數都低于英國,但中英兩國在人文科學五個子領域的篇均被引次數都不高,主要源于人文科學的根源性、歷史性和差異性,易形成各學術流派百家爭鳴的局面,人文學者更傾向于提出不同的觀點,而非直接引述他人論斷;(3)中國學者在語言學和文學領域的發文量分別占人文科學領域發文總量的35.03%和25.74%,英國學者在歷史學領域發文量最大,占發文總量的42.21%,其次是文學(21.77%)。說明中英兩國在人文科學領域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不排除中國的哲學和歷史學研究的區域局限性和語言限制特征,直接導致中國在這兩個領域英文文獻數量偏少;(4)人文科學領域世界性會議較少,致使中國和英國會議論文數量極少,各國學者缺少在該領域面對面探討學術的機會,無法促進世界各國各地區的不同文化、不同歷史,以及不同種族的人文交流。

面對中英兩國在發文量上的較大差距,以及英國發文量增長緩慢等問題,中英兩國學者應該借助政府和院校的平臺,舉辦質量較高的學術研討會議,增進彼此的了解,利用中國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共同提高雙方在國際學術上的話語權。中國學者也應該借鑒英國學者在引文索引論文上取得豐碩成果的經驗,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引文索引論文的數量,提高在人文科學領域的學術地位。

3.2 中英與國際間的合作發文量統計及被引分析

世界經濟發展的全球化促進了各國在人文科學領域的蓬勃發展,不同的文化、 制度在世界大熔爐里不斷碰撞,不斷融合,全球性的學術合作層出不窮,國際間合作的論文數量也不斷攀升。表4 為中英兩國1999~2011 年與國際間合作的發文量以及占對應年份論文數量的比例。

表4 中英兩國1999~2011 年與國際間合作歷年發文量統計

表4 的數據顯示,在人文科學領域,中國的國際合作度高于英國,但歷年合作發文量占對應年份發文比例波動較大,該比例在2007 年跌至谷底(6.41%),近年來已有所改善,國際間合作論文占總發文量的比例達到10.43%。反觀英國,雖然該比例逐年緩慢增加,國際間合作論文占總發文量的比例僅為4.90%。從合作的國家/地區數量的角度看,與中國存在合作關系的國家/地區為62 個(不包括臺灣、香港和澳門),與英國存在合作關系的國家/地區則達到94 個,可見英國國際間合作范圍更廣。在人文科學五個子領域中,中英兩國國際合作發文比例高低迥異(見表5),中國在語言學、歷史學領域該比例相對較高,分別為16.80%和9.94%,英國則在語言學和哲學領域占得優勢,該比例達到12.44%和8.66%。中英兩國各有優勢領域,應該實行優勢互補,促進不同領域的全面發展,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圖3 中英兩國1999~2011 年分別與國際間合作論文被引的年度變化圖

表5 中英兩國1999~2011 年人文社會科學各子領域國際合作發文量統計表

我們分別統計和分析了中英兩國1999~2011 年國際間合作論文的被引情況(見表6),借以分析國際間合作論文的學術價值。并根據合作論文的歷年被引量數據做出了兩國合作論文被引量的年度變化圖(見圖3)。

從表6 和圖3 中看出,中國國際間合作論文歷年被引次數遠遠低于英國,且差距逐年拉大,2011 年兩者的被引次數差距達到3,226 次。英國國際間合作論文的被引次數隨著合作發文量的增加而迅猛增長,總被引次數已經達到18,123 次,是中國總被引次數的14.69 倍。綜合表4中的數據,中國與國際間合作論文的篇均被引量為2.523次/篇,英國與國際間合作論文的篇均被引量為3.433 次/篇,中國與國際間合作論文的被引總量占到所有中國論文被引總量的30.35%,英國與國際間合作論文的被引總量占到所有英國論文被引總量的21.15%。由此可知,英國國際間合作論文的被引價值略高于中國,且兩國存在國際間合作關系論文的篇均被引次數都遠高于兩國各自論文的篇均被引次數,說明國際間合作論文獲得比非國際間合作論文更高的被引次數,被引價值更高,學術影響力更大。因此,加強中英兩國國際間合作成為了提高兩國學術影響力的必然趨勢。

表6 中英兩國1999~2011 年國際間合作論文的歷年被引量統計(次)

3.3 中英兩國與中美、中德、中法、中日之間合作分析

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基于科技的迅猛發展日益增進對彼此的了解,但不同文化的差異對經濟合作、跨國企業管理、著作翻譯、以及教育教學等方面帶來了諸多障礙。趙曙明提出文化差異給中國企業跨國并購帶來巨大挑戰,迫使其迅速轉型。楊紅升深入研究文化差異對認知的影響,發現文化的迥異給人們的心理活動和認知帶來深刻的影響。陶友蘭針對人們基于不同文化對古詩英譯中的接受程度進行分析,提出具體的處理方法。張宏偉從境外旅游的角度對不同文化背景游客的適應性建模分析,以期尋求最適合的旅游經濟文化。諸多實例和文獻資料顯示,在全球化進程中,文化背景的不同給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合作與交流帶來了不同程度的障礙。文化的積淀來自于各民族在幾千年的繁衍過程中形成的迥異語言模式、文學素養、哲學思維等,與人文科學的發展緊密相連、不可分割。人文科學自古以來,就在各個方面推動著人類自身及社會的發展,即便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市場規則主導的當今世界, 人們也都不知不覺地接受和運用著人文科學提供的思想、觀念、價值、態度甚至思維與生活方式, 享受著人文科學所帶來的實際成果,并通過人文科學的大融合促進全球經濟的蓬勃發展、 思想的不斷碰撞。中國和英國各自擁有璀璨的文學巨著、跌宕的歷史進程和獨立的哲學體系,為適應當今世界經濟和文化的相互融合和發展,中英兩國人文科學領域學者應為兩國各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提供文化差異的指導和咨詢,共同提高兩國在世界舞臺各領域的話語權和學術地位。

我們檢索了1999~2011 年中英、中美、中德、中法、中日在人文科學領域的合作發文量,以及歷年發文的被引量,詳細數據見表7~表11,并據此繪制圖4 來展現與中國存在合作關系的主要國家的數量及比例圖。

表7 中英兩國1999~2011 年合作發文量(篇)及被引量(次)統計

表8 中美兩國1999~2011 年合作發文量(篇)及被引量(次)統計

表9 中德兩國1999~2011 年合作發文量(篇)及被引量(次)統計

表10 中法兩國1999~2011 年合作發文量(篇)及被引量(次)統計

表11 中日兩國1999~2011 年合作發文量(篇)及被引量(次)統計

圖4 中國與國際間的合作論文數量與比例圖

從表7~表11 及圖4 中數據可以看出,在人文科學領域按合作發文數量統計,與中國合作的五個國家的排名為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及日本,其中與美國合作論文的數量最大,超出中德、中法、中日合作論文數量的十倍之多。近五年來中國與上述五國在人文科學領域合作論文數量雖有所上升,但數量仍不高。從篇均被引次數分析,中英合作論文的篇均被引最高,達到3.96 次/篇,其次是中美合作論文(2.65 次/篇),篇均被引次數最低的中法合作論文,僅為0.73 次/篇。由上述數據可知,中英學者在人文科學領域已經具有一定的合作基礎,合作論文的學術價值較高,但論文數量較少,增長速度緩慢。反觀中美合作論文,其數量環比增長較快,被引量隨之增加,繼而推動中美學者在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為對中英兩國1999~2011 年在人文科學領域五個子領域的合作發文情況進行分析,我們繪制了表12。

表12 中英兩國1999~2011 年人文科學合作發文量統計

從表12 可以看到,中英兩國各領域合作論文占該領域中國國際間合作發文比例都較高,但占英國國際間合作發文比例都低于6%。在語言學領域,中英兩國該比例都最高,說明兩國在該領域的合作已經取得較多成果。在英國國際合作論文數量較大的基礎上,兩國在歷史學和文學領域的合作論文數量分別為11 篇和10 篇,其他領域也取得了一定的合作成果。中英兩國各領域合作論文占各國該領域論文的比重都不高,兩國應該促進交流,在擴大優勢學科領域學術份額的同時,實現學科互補,不斷推進弱勢學科的發展,提升兩國在人文科學領域的學術話語權。

4 結論與建議

綜上數據分析,在人文科學研究領域,中英兩國應該增加合作機會,共同提升學術研究能力和學術地位,具體分析結論和建議如下:

(1)1999~2011 年中國學者在人文科學領域的發文量遠遠小于英國學者,且數量差距較大。中國的發文量增長較快,且增幅遠遠高于英國??v觀中英兩國論文的被引情況也可以看到,兩國論文的篇均被引次數都不高。為了緩解在人文科學領域學術影響力的疲軟問題,中英兩國學者應優勢互補,充分利用中國廣袤的人才市場,借助兩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學術影響力,實現在人文科學領域的學術共贏,在提高學術論文份額的同時,增大論文的學術研究性。中英兩國政府應該為人文科學領域的學者提供更好的交流平臺,支持各大院校舉辦世界范圍內的學術研討會議,在面對面的交流過程中,促進彼此了解,共同撰寫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

(2)從上述六國的國際間合作論文的數量和被引次數可以看到,中國和英國存在合作關系的論文數量占各國國際間合作論文的比例都不高,且被引次數也較低。其中人文科學領域的學科特征是主要原因,該領域研究的內容是基于各個國家亙古至今延續和發展起來的哲學、歷史、藝術等,由于地理區域的差異,中英兩國是在相對獨立的情況下各自繁榮發展,直到近代人文科學才開始有所交融,直接導致了中英兩國合作論文數量較少。中國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在人文科學領域獨成體系,眾多學者將目光聚焦國內學術期刊,忽視了外文期刊,而且很多中國該領域的專業術語沒有對應的英文翻譯,再加上中國該領域很多學者的英文水平無法撰寫學術深度較高的論文,這些都成為中英兩國學者在該領域學術了解和交流的障礙。

(3)為了促進兩國在人文科學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我們有以下幾點建議:中英兩國政府、院校應該設立更多該領域的合作項目,為兩國的學術交流提供良好的合作平臺;兩國各大院校應該設立獎學金制度,簽訂交換生、訪問學者協議,促進年輕學者的交流,為今后的學術合作提供大量的人力支持和智力儲備; 中英兩國業界學者應該商議確定中國在該領域固有學術術語的英文表達,促進兩國學者的相互了解,為今后的學術合作奠定基礎;為了兩國能無語言障礙的進行學術探討,以世界通用的英語作為交流媒介,中國該領域的學者應該逐漸提高英語水平;如今,眾多人文科學領域的學科與人文科學、計算機、統計學等相互合作,為人文科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中英兩國學者應該不斷促進各個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逐步增加兩國在人文科學領域的學術份額,逐漸提高兩國在該領域的學術話語權,實現學術共贏。

[1]鄭文濤.人文社會科學若干問題辨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141-148.

[2]陳先達.尋求科學與價值之間的和諧——關于人文科學性質與創新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2003,(6):14-22.

[3]趙永新.中國語言對比研究的發展[J].世界漢語教學,1995,(2):38-42.

[4]周玨良.英國十八世紀的中國熱[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67-72.

[5]趙欣.英國早期的“中國熱”[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61-65.

[6]Qian Zhongshu.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J].Quarterly Bulletin of Chinese Bi bliography,1941,(4).

[7]Allinson, R.E.An overview of the Chinese mind[A].R.E.Allinson (Ed.),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mind—the philosophical root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 ess,1989:1-25.

[8]Hansen, C.Language in the heart-mind[A].R.E.Allinso n(Ed.),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mind—the philosoph ical root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75-124.

[9]趙曙明,張捷.中國企業跨國并購中的文化差異整合策略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5,(5):32-41.

[10]楊紅升.文化差異的認知影響[J].心理科學,2007,30(4):1002-1005.

[11]陶友蘭.從接受理論角度看古詩英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J].外語學刊,2006,(1):93-97.

[12]張宏偉.中國入境旅游的文化差異效應測度研究[J].財貿研究,2009,(4):56-61.

[13]龐學銓.論人文科學的價值與功能[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9,(2):11-17.

猜你喜歡
發文次數學者
七部門聯合發文 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
最后才吃梨
俄羅斯是全球閱兵次數最多的國家嗎?
校園拾趣
爺孫趣事
以牙還牙
程門立雪
大學者
如何在IMS網絡中計算呼叫接通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