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化人類學視角的民俗旅游的理解與認知:以喬家大院木雕為例

2013-09-19 05:44武雅嬌劉小宇
大連民族大學學報 2013年6期
關鍵詞:喬家大院民俗旅游木雕

王 輝,武雅嬌,苑 瑩,劉小宇

(遼寧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081)

一、前 言

民俗可以理解為民間習俗,是當地人們集體創造的一種生活文化。如今,民俗被賦予了旅游的標志,將原有的世俗抽象化,經過加工的各種民俗事項,在很大程度上既保留了民俗的本真,又展現著地方性和特色性,以獨特的地域特色吸引著旅游者的關注,總之,民俗旅游屬于以民俗事項為主要觀賞內容的文化旅游活動,它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用文化人類學作為理論指導,分析民俗旅游,探求某一地區人類社會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以此挖掘旅游目的地民俗旅游的文化內涵和發展潛力。但目前這類旅游大多數停留在單純的旅游產品開發,忽視了游客對當地民俗民風的向往,本文以喬家大院木雕為例,從文化人類學角度解讀民俗文化,以進一步增強旅游者對民俗文化的深層次感知。

二、文化人類學與民俗旅游

1.文化人類學歷程回顧

文化人類學最先形成于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后逐漸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在各個主要國家和地區相繼發展。19世紀70年代,西方人類學家開始對文化的基本概念進行闡述,被稱為文化人類學之父的英國人愛德華·泰勒(1832—1917)所下的定義受到人們的肯定,他在《原始文化》“關于文化的科學”一章解釋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被作為社會成員的人類所獲取的所有能力和習慣的總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風俗等內容”[1]。這一定義對文化人類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世紀初至20年代,人類學作為一門學科傳入中國,開始了中國人類學的發展;30年代到40年代,中國人類學取得了初步的進展;新中國成立以后,人類學的發展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得到全面提倡,但它的分支文化人類學卻得到迅速發展[2]。

2.文化人類學基本概述

文化人類學是研究人類的文化和各種社會現象,闡述各民族文化的內涵,并從變遷的角度探尋人類文化與社會發展規律。在《人類文化啟示錄》一書中,闡述文化人類學關注的主要問題:首先,人類文化的“同”與“異”問題??梢岳斫鉃槿祟惿罘绞皆跁r間和地域上存在很大的差異,而在種種差異背后也存在某種共同的特征,即異中有同。其次,社會文化體系中的“一”與“多”,主要側重于指文化的統一性和個體差異性[3]。具體而言,文化人類學是從物質生產、社會結構、人群組織、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研究整個人類文化的起源、成長、變遷和進化的過程,如圖1所示,并且比較各民族、各部落、各國家、各地區、各社團的文化差異,以發現文化之間的普遍性以及個別的文化模式,以此總結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4]。其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解釋人類文化的異同,探索人類文化發展的共同規律,尤其重視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項,這些也構成民俗旅游過程中旅游者探求異地文化差異的各個要素。

國內學者認為:“文化人類學是指人類從動物界分離出來之后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這是研究人類社會諸多屬性的學科。目前的發展可以看出,文化人類學主要包括民族學、民俗學、歷史學、考古學等”[5]。研究文化人類學有其自身的現實意義,它積累了很多關于人類自身及其在生物、技術、文化等發展史方面的知識,可以幫助不同文化群體的人相互交流,理解對方行為的內在含義或意圖,增進相互之間的理解。這一研究方向為旅游的研究產生巨大的支撐,旅游者可以通過文化人類學了解即將到達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民俗民風等方面的內容,為自己下一步旅程奠定基礎,從而獲得更好的旅游體驗。

3.國內民俗旅游發展歷程及內涵

中國的民俗旅游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進入90年代后,各地紛紛推出了很多新的民俗旅游項目。雖說民俗旅游剛剛起步,但在各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績,1989年何學威在《民俗旅游學:極富魅力的應用科學》一文中,最早提出了“民俗旅游學”的概念;1997年12月,云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鄧永進、薛群慧、趙伯樂三人合著的民俗旅游專著《民俗風情旅游》,全書7章22萬字,是目前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民俗旅游的學科建設的書籍[6],這些民俗理論的發展為民俗旅游提供了理論參考。民俗旅游學把民俗旅游概括為歷史的、地域的、民族的民俗游,它闡述并傳達民俗遺產的價值,將過往歷史遺存以商品化的形式傳遞,這一過程可使民俗文化實現價值轉換。但旅游者在了解各地域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需站在當地居民的角度,根據當地的生活習俗、宗教觀念,分析其獨有的民俗文化內涵。

4.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除了具有旅游所共有的那些特征外,還具有自身的特點,主要包括:(1)地方性,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空間位置的不同是構成民俗旅游的主要誘因;(2)民族性,是對民俗民風原貌的展現,也是各民族的經濟文化資源,反應不同民族各自的特色,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性;(3)民間性,是民俗旅游的本質屬性,從根本上展現“俗”的民族氣息,具有當地居民最樸實的文化內涵[7]。

從文化人類學角度看,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是使旅游者產生旅游行為的重要誘因。民俗旅游就是利用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在遵循民族文化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開發旅游地的旅游資源,讓旅游者感受不同于母文化的特色旅游,體驗民俗文化的魅力,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人類學家把文化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顯在文化”,另一部分是“隱性文化”[8]?!帮@在文化”即顯露在外的、與特定的物質關系緊密相連、有明確的物質形態與之相對應,是人們可以直接感知的文化,如實物、服飾、建筑、交通設施等?!半[性文化”主要是指人們的精神生活,并不以特定的物質形態表現出來,不容易被人們所感知。而民俗旅游屬于顯在文化的展現,他展現出當地特有的民俗民風,以其獨有的房屋建筑格局、雕刻藝術、人文軼事、服飾、飲食等,吸引著來自各地的旅游者。

三、解析喬家大院的木雕建筑

1.研究對象——喬家大院木雕

喬家大院位于祁縣喬家堡村,原名“在中堂”,從1755年始建老宅,到1938年棄家出逃,前后有六代人生活在這里,歷時180余年,這座建筑群集中體現中國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獨特風格,凝聚著晉中一帶建筑的精華,尤其是木雕裝飾藝術,在院落中分布較廣。喬家大院建筑風格獨特,其為全封閉城堡式建筑群,采用對稱結構,院中套院,院院相通,恰似一個龐大的雙“喜”字。大院內有六個小院,院中木雕造型精巧,匠心獨具,巧奪天工,尤其木雕藝術最為突出,木雕的雕刻手法精湛、寓意豐富,都可以堪稱是木雕的上品。

2.研究方法——田野調查法

以喬家大院木雕為例,通過采用田野調查法中的觀察與參與觀察、主位與客位研究法進行研究。憑借多年生活經歷,體驗當地民俗民風、節慶禮儀等,直接參與觀察、感受喬家大院旅游的發展。喬家大院主要展現當年晉商的輝煌歷程,這種與眾不同的晉商精神吸引著來自海內外各界人士紛紛前往,同時,它體現著山西民居的獨特風格,尤其是大院木雕裝飾,呈現典型的清代民居雕刻裝飾風格的特點,顯示著晉商大院獨特的建筑裝飾藝術魅力。

3.研究內容——喬家大院木雕裝飾

表1 木雕內容、特點及民俗寓意

一院是老院,木雕裝飾最為明顯,主院第二門匾額書寫“勿不敬”,見表1。整體上是左右對稱,中間花板上是“福星、祿星、壽星”三星高照。中間是祿星,他頭帶官帽,身上穿著官服,是三星中身高最高的一位,祿星的頭部比福星和壽星更為靠前,更為醒目;福星和壽星被周邊裝飾紋路很自然的呈現半圍合狀態。這幅雕刻充分展現著中華傳統文化中“百善孝為先”的理念,警示子子孫孫都要尊敬長輩,恪守孝道。

二院的第二個門樓也有雕刻。木雕的中心雕刻有“天官、地官、水官”,人物動作夸張,但是他們的衣著簡單,四周沒有其他的裝飾紋樣,在人物上部雕刻有兩棵白菜,兩旁刻有八匹駿馬,馬頭的方向和它們的行為細節稍微產生一點變化,有一種靈動的感覺,靠近中心花板的兩匹馬身前各雕刻有一個在奔跑中手持韁繩的人物形象,兩旁下端還各有一個香爐,見表1,畫面中既包含著人物的活潑靈動又顯現出雕刻技藝的高超。

三院主院的牌匾內容是“錫暇”二字,上面雕刻有葡萄藤蔓,葡萄的顆粒較大,體積感較飽滿,葡萄的造型比其他院落的更為簡化,四周的裝飾紋樣采用菱形和方形加以組合,葡萄藤蔓的曲線和四周的幾何圖案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做到了直線與曲線的和諧統一,但是這組雕刻的中心花板已受到損壞,略有殘缺,見表1。這組雕刻的內容展示著大院主人對葡萄多子民俗寓意的信仰,表達他們希望家族能夠興旺昌盛的樸素愿望。

四院的南廳門樓匾額上寫有“靜宜”二字,雕刻有多串葡萄,顆粒較小但體積較大,它們之間沒有割裂,顆顆相連,整個雕刻相對豐滿、充實。中間花板上刻有天王送子,前面是天王,后面有一名孩童,所刻的天王像形象樸實,他的身下騎著一匹駿馬,左手牽韁繩,好像是勒住韁繩想讓駿馬停止前行,右手拉著孩童的左手,整個雕刻的場面甚為歡快,見表1[9]。天上神將降臨人間為家族帶來新生,更加鮮明的透露著他們對子嗣昌盛這一美好夙愿的向往與追求。

以上幾個院落屬于大院木雕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幾處雕刻,像這樣寓意深刻、技藝精湛的木雕藝術品在大院中隨處可見,顯示晉商喬家大院建筑裝飾獨特的藝術魅力,是明清時期出現在山西民居建筑中的木雕藝術精品,是封建社會晚期建筑中的一顆奪目的明珠。

4.木雕建筑蘊含著的文化內涵

(1)大院木雕顯現晉商輝煌。喬家大院的建筑主要展現曾叱咤中國商界的“晉商”,為了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古老的一輩人走出山西,他們縱橫商海,游走國內外,待創業成功后衣錦還鄉,建筑豪宅,在家宅建筑中滲入大院主人淳樸的思想追求和美好愿望,由此誕生了今天所見到的大院豪宅以及各種精雕藝術。

晉商在國內稱雄5個多世紀,書寫著近代中國金融商貿史的輝煌,創下了燦爛炫目的晉商文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主要在于他們能夠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揚特殊精神,后人把他們歸結為“晉商精神”[10]。雖然在500年前晉商人修建豪宅是為了光宗耀祖,但是卻為后人留下了巨宅大院,同時也為世界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今游人置身其中,除了欣賞那些富麗堂皇、巧奪天工的建筑藝術之外,最重要的是深刻的感受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2)木雕內涵揭示人類夙愿。大院木雕表達民俗意蘊的角度不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榮華富貴、多子多福、安詳喜樂等的追求[11]。表達方式則主要有“顯性表意”和“半顯性表意”,譬如,刻有麒麟送子,寓意著宗族繁衍,多子多福,這是顯性表意。如刻有各色人物,即福祿壽三星、財神等人物形象就需要旁邊人物或事物作為背景,以此傳達所表達的信息,這就屬于“半顯性表意”。這些民俗信息的意涵,即是對吉祥、完滿、生命力等正面的希冀[12]。

木雕達到了明清時期的“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意蘊[13],其中麒麟送子圖,體現喬家主人對子嗣昌盛、吉祥如意的美好追求,也蘊含著喬家人在行事為人方面恪守著中庸之道。在大院中游覽隨處可見門樓上刻有白菜,取其諧音“百財”,展現喬家主人從商的淳樸思想。院落中“駿馬圖”展現著剛性之美,人物和駿馬雕刻的力度、形象方面都很勁道,毫無軟弱無力之感;葫蘆藤蔓的枝條展現的則是一種柔和之感,正所謂“剛柔相濟”。院落建筑在裝飾性、寫實性、欣賞價值等矛盾中尋求整體的統一,展現著喬家的主人追求古代藝術的最高目標——“中和”,它要求在美和善、剛和柔、形式和內容、文和質等方面不能偏廢,而且做到彼此協調,突顯著大院古樸自然的本色。

(3)大院木雕中的宗教文化。杜爾克姆認為文化人類學下的宗教應從兩方面界定,一方面是神圣與世俗的對立,因為人們認識世界本可以分為神圣的世界與世俗的世界;另一方面是信仰與儀式,認為“宗教是與神圣事物有關的信仰與儀式活動”,而這種神圣物包括人格化的神與靈魂,也有非人格化的力量[14]。民俗旅游中存在的宗教信仰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對各種事物的崇拜及信仰形成的,并通過各種雕刻藝術把這種信仰表現出來,用藝術作品展現當地居民的宗教信仰,這也是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行為的又一主要原因。

喬家大院木雕屬于文化人類學中宗教信仰的研究內容,各種雕刻都是大院主人及當地居民的圖騰信仰,雕刻動物、植物或天上神仙,把某種無名的和無形的力量存在于雕刻的客體之中,也就是說,這些雕刻物本身無法喚起人們各種神圣的情感追求,而是把人們的信仰投射到這些物體上,使這些雕刻物顯現出神圣的東西,換句話說,這些雕刻藝術品只是一種象征物,它所代表的是人們某種信仰,代表的是當時的社會現實。

四、民俗旅游對文化人類學的映射

1.民俗旅游彰顯人類文化

從人類學角度分析,文化與審美之間雖不具有直接決定的關系,但是文化會對人類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強制性的限定。旅游的過程是在接受不同文化熏陶的過程,個體的精神生活、文化認知與傳統文化之間會找到交集,從而激發個體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本文以民居建筑中的木雕藝術為載體,展現一個時代建筑師的創意和思想,揭示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人民集體智慧結晶的內涵,具有鮮明的民俗特性。各地旅游學者以及景區經營者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向旅游者傳達文化人類學思想,利用旅游者對異類文化的好奇心和對未知文化探尋的欲望,有效地開展各種旅游活動,方便旅游者更好的了解這一地區的民俗文化內涵以及當地居民各種文化習俗。

2.民俗旅游傳遞人類文化

民俗旅游是一種文化旅游,這種文化是經歷過世代居民的生活生產積淀,延續下來的寶貴資源。對旅游者而言,民俗旅游中文化的范疇主要包括:當地的手工藝品、雕刻、服飾以及具有綜合性民俗文化的民居建筑。在整個旅游過程中,他們感受不同的生活環境,探求近乎于返璞歸真的世界。景區開發者利用旅游者對異文化的向往,可把民俗文化以實物的形式展現,滿足旅游者對異地文化的求知欲,而目前眾多旅游藝術品都是為了謀取經濟利益,有的甚至改變了原有的文化內涵,出現諸如文化失真、文化商品化等問題,這些也是文化人類學家最關心的問題??傊?,人類文化不斷進步、變遷,各地區文化之間相互交流、互動,彼此滲透,民俗文化并不是一味的“傳統”,而是以傳統為根基,不斷發展和創新,經歷這個過程,人類文化才能在保護與開發中得到新生。

3.民俗旅游豐富人類文化

民俗旅游是向各地旅游者展現人類文化智慧,在旅游過程中,逐步喚醒人們對本民族的歷史記憶,透過當地的生活習俗、宗教文化、雕刻藝術等,向旅游者呈現傳統的思想觀念,以此來增強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內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民俗旅游在規劃設計時會有意塑造地方形象,使當地文化顯現出動態、靈活的特征,利用現有資源提升原有資源的價值,增強旅游資源的文化含量,也為當地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促進作用,以旅游的形式開闊當地人的經營思路,打破當地居民“與世隔絕”的生活現狀,這樣,民俗旅游就成為推動人類文化交流的最有效的活動,為人類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五、結論與討論

從文化人類學視角解讀喬家大院木雕建筑,時刻滲透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獨特情調,擁有不同于一般旅游景點的建筑風格,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始終注重對原生態建筑雕刻藝術的保護,這是文化人類學的根本思想所在。山西晉商游受到來自五湖四海旅游者的青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項民俗旅游是一項文化性很強的旅游活動,宣揚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旅游者離開自己的生活環境投入到異地文化環境,體驗不同文化,可謂文化有“同”有“異”。所謂“同”是作為本國旅游者對于大院木雕所展現的文化內涵能夠更深刻的感知,特別是雕刻藝術所傳達的百善孝為先、多子多福多壽人生觀,祈求福祿、平安、吉祥的理想觀,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所謂“異”是相對于外國游客而言,他們對異國文化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充滿好奇,在旅游體驗過后,會對母文化和別國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喬家大院在旅游開發過程中需要采用文化人類學作指導,更有針對性的對這一民俗旅游景區進行開發和規劃,以促進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1]金哲會.試論文化人類學[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3(3):85-88.

[2]陳國強,孫遠謀.中國文化人類學回顧[J].民族研究,2000(3):22-29.

[3]周蔚,徐克謙.人類文化啟示錄[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4]黃海.文化人類學在國際旅游市場中的應用——以日本旅華市場為例[J].旅游學刊,2001,16(1):43-46.

[5]李艷婷.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中國神話[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3):36-38.

[6]吳忠軍.民俗旅游學論綱[J].旅游學刊·旅游教育???,1998,12:75-78

[7]周霄.民俗旅游的人類學探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0(5):10-13.

[8]陳興貴.人類學在民族旅游開發中的作用[J].貴州民族研究,2007,27(3):59-64.

[9]賈海洋.喬家大院木雕騎馬雀替裝飾藝術[D].太原:山西大學,2006.

[10]李文彬.從晉商文化中解讀晉中大院—以喬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為例[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20,(10):152-153.

[11]溫文.晉商民居門飾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0.

[12]陳媛媛.喬家大院木雕裝飾藝術[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8,11(1):138.

[13]陳麗.徽州民居木雕藝術價值研究[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33(1):156-157.

[14]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文化研究的歷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100-102.

猜你喜歡
喬家大院民俗旅游木雕
喬家大院“被摘牌”警示了什么
苦等兩年喬家大院終究還是得不到商標使用權
木雕工藝品如何保養
我國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研究
昌平區民俗旅游持續增長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發展對策研究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
木雕魚
自然形木雕
東陽木雕選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