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柔石作品中的個性表達與藝術探索

2013-12-04 21:22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李雯
辦公室業務 2013年11期
關鍵詞:柔石人道主義人性

文/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 李雯

在中國20世紀20年代,有一批年輕人,他們既是革命家同時又是文學家,著名的“左聯”五烈士就是他們中最優秀的代表。他們將自己的青春與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匯入滾滾的革命洪流中。

一、人道主義探索

革命文學作品大多充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一批從革命前線轉到文學創作領域的革命文學作家,他們以高昂的革命激情塑造了在政治舞臺上的工人階級和共產黨員的形象;在他們的作品中以革命者對革命事業和社會前途的堅定信念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表達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如蔣光慈的《短褲黨》、馮鏗的《紅的日記》、洪靈菲的《在洪流中》等。而柔石作品更多的是人道主義的悲憫情懷,柔石的作品之所以能夠震撼人心,也正是因為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人道主義思想,他對苦難中人們的關注超越了階級的人道主義同情和關懷。他以人道主義為武器,強烈批判腐朽殘忍的封建主義制度,他以人道主義探索整個中國社會,這其中蘊含了他深深地憂患意識。

最完整體現柔石人道主義思想的還是他的中篇小說《二月》。該作的故事情節較為簡單,他沒有正面去描寫斗爭,而是把觸角伸到了寧靜的江南小鎮——芙蓉鎮。他講述了主人公蕭澗秋在芙蓉鎮兩個月來的生活遭遇,通過他側面反映了在當時那個年代的青年知識分子的無奈、徘徊和探求的心境,揭露當時社會的動亂和黑暗,提出知識分子的出路在何處的重大社會問題,這也正是柔石多年在思考的問題,這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做著同樣的思索。

《二月》表現出的人道主義思想,其實正是柔石的自我表現。在柔石的自傳體作品《生日》中,柔石就曾寫道,蕭彬(即柔石)為了幫助可憐的賣花小女孩,他幾乎決定買下她所有的花,憐惜之心油然而生;還有他在一家小餐館里結賬時,發現掌柜因為一個小伙計打碎了一只盆子而打這個小伙計時,他正色作笑道:“那讓我賠償你吧,不要打他了?!比崾纳屏急拘栽谒淖髌分须S處可見,他對窮苦的人充滿著同情,所以,他筆下的蕭澗秋具有人道主義思想完全是一種本能的表現。在芙蓉鎮,蕭澗秋的人道主義沒有影響到任何一個人,甚至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陶嵐,她的人道主義思想也是盲目的,她僅僅是出于對蕭澗秋的愛慕,才去與他一起幫助文嫂母子。因此,蕭澗秋是孤獨的,人道主義在芙蓉鎮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但是他又不滿在這種污濁的環境中生活,于是他只得又一次去漂泊,去尋找新的開始。

我們可以發現,柔石的小說作品中具有強烈的人道主義思想傾向,這給社會帶來了積極地影響。柔石的人道主義思想是明顯的,就像他的一生一樣光明磊落。對社會底層人們的深切同情,對女性形象的關注,對封建制度的批判,對國民劣根性的解剖等,都反映出了他耿直的精神。應當說,柔石為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別人無法取代的。

當然,由于人道主義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這也必然會造成柔石小說中人道主義思想上的缺陷。人道主義在西方歷史上作為推翻封建主義的銳利武器發揮了巨大作用,功不可沒。但是,它并非靈丹妙藥,歷史證明,當它面臨社會的巨大變革,社會的矛盾激化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所以當社會制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時,呼吁著社會救助和人性解放,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而柔石的小說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人道主義是否能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最佳途徑?隨著“五四”的退潮和新的革命斗爭的醞釀,社會斗爭的形勢并不能簡單的依靠人道主義就能夠解決,社會需要更果斷的決定和更充沛的勇氣,蕭澗秋們必須重新振作起來!

二、創作模式多樣性

在創作模式上,革命文學注重“革命”+“戀愛”,追求“革命的羅曼蒂克”,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例如洪靈菲的《流亡》一文中就讓主人公在革命路途中還充滿著浪漫情懷。小說中沈之菲是一位革命者,同時也是位詩人,他流亡的豐富經歷本身就蘊含著浪漫情調,加上這位落難的革命者的身邊還有一位多情的黃曼曼小姐,就讓這流亡的革命路程充滿了希望。沈之菲感慨地說:“革命和戀愛都是生命之火的燃燒材料。把生命為革命,為戀愛而犧牲,真是多么有意義的??!”所以,“戀愛”+“革命”在沈之菲眼中根本就不存在沖突與矛盾,它們是相互促進和發展的。還有胡也頻的《光明在我們前面》,劉希堅和白華都是革命者,劉希堅信仰無產主義,白華是無政府主義者,但是這并沒有妨礙到兩人的愛情,相反,當白華的無政府主義信仰破產,而轉變成信仰無產主義后,兩人之間的感情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在愛情的路上,能維系他們之間感情的就是他們都是堅定的革命者,都是對人民、對社會背負一份責任的同志。

他們的小說大部分都有在革命路途中穿插著愛情這樣的故事情節,而柔石的小說就很少有“革命”+“戀愛”這樣的創作模式,他的創作模式多樣性:如離去——歸來——離去模式,此模式在小說《二月》中明顯的體現出來。蕭澗秋厭倦了都市的喧囂生活,于是答應陶慕倪的聘請來到芙蓉鎮這個江南小鎮來獲得情感的安慰和心靈的安靜??上к饺劓偛⒎鞘劳馓以?,對文嫂的幫助,對采蓮的關心,對陶嵐的情感,都在世人的流言碎語中一一被粉碎,最后他又只能帶著失望、無奈、苦惱的情緒不辭而別,首尾遙相呼應。

在小說創作模式上,柔石的小說還隱含著游記結構。例如他的《二月》、《V之環形》、《三姊妹》等都是應用游記結構組織全篇?!禫之環形》就是通過主人公V在同一地點的流連往復來揭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柔石通過對主人公V的刻畫挖掘出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那顆敏感、脆弱而又善良的心靈,整篇小說富有哲理,也顯得更加深邃。又如《三姊妹》中的章先生三次來去杭州,每一次的到來都伴隨著愛的希望,每一次的離去又以一個女子的不幸婚姻為代價。

三、苦難意識

所謂苦難,是指給人帶來巨大痛苦和不幸的事件和境遇。它是人類的基本命運,從古到今只要人類社會還存在矛盾和沖突,人類的苦難就不可避免,而表現苦難、尋求苦難的解脫一直是文學表現的最基本的主題之一。史鐵生說過:“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也需要它?!笨嚯y意識則包括人們對苦難產生根源的追索、對苦難存在意義的思考以及對苦難所持有的或消極(逃避、悲觀、絕望)或積極(承受、反抗、改變)的態度。作家柔石在他的作品中就凝聚著對苦難的沉重思考,苦難是他作品的永恒主題。

生存艱難是柔石對苦難書寫的核心,人類的首要問題也就是生存?!洞輾垺分心菍ω毢驄D雖然生了個孩子,但因無力養活初生嬰兒,于是被迫想把孩子送到育嬰室,再由妻子到育嬰室當乳母與兒子團聚,不料丈夫在路途中不慎將嬰兒悶死,最后夫妻還要面臨謀殺親子的罪名!柔石用血淋淋的事實表現出當時貧困人們生活的艱難,甚至窮人連有孩子的權利都沒有,這是多么蒼涼、多么悲愴!生活竟然淪落到了此種境地,為了度過這饑寒交迫的時期,人們受盡了世間的苦難?!稙榕`的母親》是一篇產生了國際影響的小說,其中對苦難的描寫讓人不能忘懷。文中的“春寶娘”具有中國普通婦女勤勞、善良、淳樸的美德,但從她身上體現出日常生活中艱難的生存境遇,“偏于瑣屑中傳出真情”?!按簩毮铩睘榱思彝ジ试笭奚约撼蔀樘鎰e人傳宗接代的工具,在受到身體精神雙方面折磨的同時,還要面對別人的惡語相向。她沒有自我,沒有自尊,沒有希望,甚至連生存的權利都沒有,這就是最悲慘的女性命運之寫照。他的丈夫本是個能干的人,做皮販,有時也做點農作。芒種時節,幫別人插秧,他能將每行插得非常直,給別人做標準,然而“境況總是不佳,債年年積起來了?!弊詈蟾纱嘧员┳詶?,將妻子當作商品典當。其中的秀才娘子,文中表現了她的霸道、她的陰私,但從中我們也能體會到她生存的無奈。從作者的敘述中,我們了解她與秀才感情不錯,曾經生過一個胖胖的兒子,可是在十個月時,兒子不幸夭折,她又沒有了生育能力。她本來有幸福的生活,但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時代,只好忍受丈夫“典妻”,讓另一個女人與自己“分享”丈夫。

面對生存的艱難,柔石用手中的筆關注著個體生命在生命過程中的種種困境,撫慰著每一顆處于生命邊緣掙扎中的破碎的心,以悲天憫人的情懷體諒著人性的悲涼與無奈。生存之艱易導致人性的扭曲。柔石作品中有一股直達骨髓的寒意: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生疏?!稙榕`的母親》中的皮販當妻子生下女兒時,他“用他的粗暴的兩手捧起來,如屠戶捧將殺的小羊一般,撲通,投下在沸水里了!”這時候的皮販完全沒有了人性,有的只是對生命的漠視?!秳W邮值墓适隆肺闹凶詈笠痪洹爱敋⑷耸羌螒?,世界是沒法變善了!”更是反映出人性的扭曲,國民的愚昧和麻木,呈現出獸性的冷酷和殘忍。

愛情一直是作家們所歌頌的對象,在文學作品中的愛情往往因它的凄美而更動人心弦。柔石在愛情的描寫上同樣呈現出悲劇苦難的意味,展現出超越一般意義的自我色彩。如《三姊妹》中的章先生先后戀上了如花似玉的三姊妹,卻一一把她們拋棄,使這三姊妹陷入到了悲慘的生活境地。小說末尾,章先生雖然良心發現而使他痛苦不堪,欲娶三姊妹為妻來彌補自己的過錯,但為時已晚,三姊妹都不愿意與他結合。小說以此來解剖人性,強調感情不可隨意玩弄,讓人們對愛情進行重新的思考,并對人類的道德加以批判。另外,作者又通過為真愛而發瘋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宣揚愛情的莊嚴與價值,歌頌世間純潔的愛情,控訴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如《瘋人》中在地主家當書記的青年與地主的女兒相愛,卻遭到地主的橫加干涉,后來逼死了自己的女兒,而青年也投江自殺!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從來沒有離開過苦難,也從來沒有間斷過對苦難的探詢。哲人烏納穆諾如此說道:“既然我們必得生活在矛盾里,并且是靠矛盾才得以活下去;既然生命是一場悲劇,一場持續不斷的掙扎,其中沒有任何勝算或勝算的希望,那么,生命便是矛盾?!泵鎸嚯y,有一部分人麻木的忍受著,而有一部分人在苦難中奮斗著。歷經苦難的體驗總要比一般體驗更能體現人的精神,苦難孕育了人類堅韌抗爭的精神。作家柔石在他短暫的一生中也經歷過種種苦難,記得揚州八怪之一金農有一幅撰聯,聯曰:“惡衣惡食詩更好,非佛非仙人出奇?!比崾颉皭阂聬菏场?,他的文章則更體現出了人間的苦難?!翱嚯y是人的不幸,也是對人的磨煉。如果沒有苦難,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會沉睡不醒,也就無法造就偉大的人??嚯y無法最終擺脫,但生命的意義注定體現在克服苦難、尋求幸福的旅途中?!比崾目嚯y意識是人性的意識,是對人性的審視,對生命的察覺,他的作品在這方面給我們當代人以極為深刻地啟發和感受,而對作者而言,苦難不僅是生存的確證,更是自身對藝術追求的一種超越。

[1]史鐵生.我與地壇[M].青島:山西畫報出版社,2002.

[2]孫中文.中西悲劇美學特征的比較[J].上海戲劇,2003(5).

[3]陳曉明.無邊的挑戰[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

[4]烏納穆諾.生命的悲劇意識[J].上海文學,1987(2).

[5]王慶,90年代農村小說的苦難意識[J].江漢論壇,2001(4).

[6]唐永進.人道主義——永恒的倫理原則[J].理論與改革,1998(3).

猜你喜歡
柔石人道主義人性
孫犁:中國鄉村人道主義作家(評論)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逼近人性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人道主義思想
人性的偏見地圖
跟蹤導練(一)5
婚姻的盡頭,藏著人性的底色
愛如朝花,明媚芬芳
相扶
相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