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特色所蘊含的民族認同——以小說《穆斯林的葬禮》為例

2013-12-12 17:28王婭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3年10期
關鍵詞:經堂穆斯林的葬禮回族

王婭

霍達的小說 《穆斯林的葬禮》(下文中簡稱 《葬禮》),通過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表現了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這部長達五十多萬字的小說,豐富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也揭示了華夏文化與穆斯林文化的撞擊與融合。之前的學者已對 《葬禮》進行過多種角度的探索,然而,在語言和民族認同方面的討論卻并不多見。本文將從該小說“回族話”的語言特點入手,探討其中所表現的民族認同問題。

一、中國回族的民族認同:內涵與發展

從社會心理的角度來說,我們每個社會個體,對他人以及他人的社會行為都持有一種感知。這種感知即是社會認知。社會認知涉及認知主體、認知客體以及情境因素等交互作用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正因如此,個體的言談舉止、行為習慣,都可能變成一種社會認知的途徑。

我們在此說的“民族認同”,正是這樣一種內容復雜、途徑多樣的綜合體。社會個體對某個群體歸屬認知、感情依附,都可稱作認同的一種,如對某個國家的認同、對某家俱樂部的認同、對某種民族的認同。進而,我們不難推知,民族認同也是個體對自己屬于某個民族這種身份的認同。這一認同同樣包含了兩個方面,即認知(知道自己屬于那種民族)和情感依附(對這種歸屬身份懷有感情)。然而,民族認同一方面讓社會個體充滿凝聚力,另一方面又讓這個群體的人感受到自己與其他群體的不同。

除了內容復雜之外,民族認同又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這一點是可想而知的,畢竟任何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都有著漫長的歷史,而與之相關的文化、心理特質,也必然需要較長的時間?;仡櫸覈刈宓陌l展歷史可知,從唐宋開始,穆斯林商人便僑居中國,開啟了中國回族的歷史。但唐宋時期的中國回族,仍處在一個外來人的地位。而從元代的“色目人”到明代,回族已經融入中華民族,成為一個真正的民族共同體。由此可見,漫長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種因素的發展,使中國回族的民族認同逐漸形成。

二、《穆斯林的葬禮》中的“回族話”所體現的民族認同

從中國回族的發展歷史來看,回教自傳入中國后,漸漸融入中國。同時,其本身的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也慢慢融入中國的本土文化。在此過程中,中國的回教學者們,在經堂翻譯經典或講演時,所使用的語言,也漸漸變成了經堂語。從語種的特點來看,經堂語的特殊之處在于匯集了三種語言,即漢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

經堂語在《葬禮》中常常出現。比如“朵斯提”一詞,便是波斯語“朋友”一詞的音譯,在小說中常作朋友、同胞等人的稱謂語。再如門楣上掛著的“經字堵阿”字樣,也是一個經堂語。這些四處可見的經堂語,很明顯充滿了異國文化的氣息。此外,在將經堂語用作“回族話”口語的時候,我們更能體會到與漢文化不同的地方。而這種不同,也正是回族通過語言這個媒介,所表現出來的民族認同。我們知道,語言是民族的一個重要標志。透過全書的這些回族話,民族當中最真實的歷史文化、社會生活及心理情感狀況,都得到了充分表現??梢哉f,這些讓其他民族看上去有些生疏的、由漢字組成的“回族話”,正形成了書中回族人物的內聚力,展現了一種具有排他性的民族認同感。這些阿拉伯語或波斯語詞匯,既是因為宗教儀式的需求而保留,又是一種區別于“漢族話”或其他民族語言而產生的。它們的存在,使回族交流起來倍感親切。正是考慮到了這一點,小說《葬禮》的經堂語使用,才給讀者帶來了一派異樣而特別的閱讀體驗。

[1]霍達.穆斯林的葬禮[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

[2]孫時進.社會心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3]王希恩.民族認同與民族意識[J].民族研究,1995(6):17-21,92.

[4]丁宏.民族認同意識與回族的形成和發展[J].寧夏社會科學,1995(6):92-98.

[5]丁士仁.“經堂語”的基本特征和關鍵語氣[J].西北民族研究,2008(1):48-53.

[6]劉春艷.《穆斯林的葬禮》中回族族群認同的高揚——兼論回族的發展與文化自覺[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2006(6):112-114.

[7]李娟,馬少彪,馬少虎.從回族語言解讀其民族認同[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9-41.

猜你喜歡
經堂穆斯林的葬禮回族
做了即完成
悲與美:《穆斯林的葬禮》的文化自信力
《穆斯林的葬禮》之“綠色意象”解讀
關于倫理之理的理性思考
回族文獻目錄工作述評
見證永恒之愛
回族族稱起源新辨
圓明園“含經堂”遺址的考古發現
趙府味經堂本《詩緝》糾謬
經堂教育存在問題述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