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資本規制及戰略選擇

2013-12-20 04:03張首先
理論導刊 2013年9期
關鍵詞:規制資本文明

張首先

(成都醫學院思政部,成都 610500)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執政理念,從“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的高度反復強調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全球生態環境壓力造成的生存焦慮和發展困境,促使民族-國家必須作出面向未來的戰略選擇。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全球化視域下國際資本生態殖民的外在壓力和國內資本的內在壓力,迫切需要對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各類資本運行進行嚴格的生態規制。

一、全球化視域下的生態殖民與國際資本的生態規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殖民主義體系逐漸發展形成。如果說老殖民主義的主要特征是軍事入侵、領土殖民,那么,新殖民主義的主要特征就是經濟(文化) 入侵、生態殖民,發展中國家在新殖民主義的結構暴力中被迫淪為發達國家的資源供給國和廢物儲放地。福斯特認為,當代生態帝國主義已經擺脫了特定生態系統的束縛,加速對全球資源和能源進行全面、瘋狂的掠奪,這種掠奪性思維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分割和征服,對自然的無情分割和征服正在“制造出全球性的環境危機,并將地球生態置于危險可怕的境地”。[1]1992年披露于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的薩默斯備忘錄,向世界表明了帝國主義的掠奪本質,備忘錄公開宣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污染型產業、傾倒大量有毒廢料、掠奪各種有限資源的經濟邏輯是無可指責的,我們應當勇于面對。盡管薩默斯對世界窮國的輕蔑態度和荒誕邏輯遭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抨擊,但是,薩默斯的最后結論依然是,“社會和人道主義反對這種世界廢料貿易的觀點可以不予理睬?!盵1]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生態冷漠和暴力主要是通過資本輸出、產業轉移等生態殖民的方式來實現的,在生態殖民過程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面推動了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提高、工業改造、管理創新和一定程度的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對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經濟控制、政治干預和文化滲透。阿根廷是遭受生態殖民主義侵害最早的國家,生態殖民催生了阿根廷經濟社會發展的多維困境。為了發展經濟,阿根廷以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為代價,在國際壟斷資本的操縱下,放棄工業化的發展戰略,把自身定位于農牧業初級產品出口國,從而陷入國際分工體系的最低端。由于對農業的過度透支,導致土壤污染、水源破壞、森林退化、資源枯竭等,整個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破壞進而又影響了阿根廷的經濟發展,1913年阿根廷人均GDP為3797美元(當時相當于美國人均GDP的80%),經過近一個世紀后,人均GDP降至2100美元,欠外債近2000億美元,50%以上的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2]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無法避免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態殖民,據《中國產業地圖》報告顯示,由于國際外來資本以各種形式對中國重要的礦產等不可再生資源進行掠奪式的開采甚至非法控制,已導致中國稀有戰略資源大量流失;大量的高污染密集型企業,比如化學原料、皮革制品、紡織印染等通過貿易或直接投資的方式轉移到中國,嚴重的環境污染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甚至子孫后代造成了難以彌補的災難性影響;發達國家為了優化自身環境,把本國早已淘汰或禁止使用的嚴重破壞環境的有害、有毒設備、產品及技術,以各種名義投放到中國,甚至把大量的生產生活垃圾傾倒在中國,對中國環境的破壞程度難以估量。被稱為“電子垃圾第一鎮”的廣東貴嶼鎮,環境污染問題觸目驚心,街道上難聞氣味令人窒息,當地超過80%的兒童鉛中毒,婦女的流產率和癌癥發病率高于其他地區;另外,外來物種入侵對中國生態環境的破壞也非常嚴重,水葫蘆、福壽螺、食人鯧、美國白蛾等外來物種對中國生態環境的威脅讓人防不勝防,農業部有關專家認為,在最具危害性的一百種外來生物中,中國就有50多種,而最嚴重的11種已經給我們國家造成每年大概600億元的經濟損失??傊?,外來資本對中國的生態殖民已是不爭的事實。

加強對外來資本進行嚴格的生態規制,有效抵抗和拒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態殖民,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其緊迫性和重要性,都不容忽視。

二、生態約束下的資本邏輯與國內資本的生態規制

盡管國際外來資本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造成了很大壓力,但是,國內資本對中國資源的破壞、環境的污染同樣不可小視。資本邏輯本身所蘊含的資本的逐利性、貪婪性、短視性,必然滋生出資本的滲透性、殘酷性,資本的冷酷和無情無疑會破壞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共生共榮的和諧關系。因而,無論是國際外來資本還是國內資本,只要破壞資源、環境,就應該對其進行生態規制,如果只對國際外來資本進行生態規制,國內資本就會肆無忌憚,甚至會和外來資本相互勾結,給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造成更大壓力。對二者的生態規制,不應厚此薄彼,而應在嚴格的生態規制面前一律平等。

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無論是國內資本還是國際外來資本,只要對保護生態環境有利,我們就要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反之,我們就要運用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等各種手段對其進行嚴格的生態規制。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處于“晚發外生”的歷史境遇之中,國內矛盾錯綜復雜、世界形勢復雜多變,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嚴峻的生態約束:一是中國能源結構不合理,調整治理任務異常艱巨。能源結構的調整直接影響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而能源結構的調整不僅受到資源結構的制約,而且受到資金和技術的制約;二是中國水資源現狀令人堪憂,水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面臨巨大挑戰。水是生命之源,直接影響每一個人的生命健康,甚至整個民族的生死存亡,《2010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中國地下水質量問題非常嚴重,水質為優良—良好—較好級的監測點總計為1759個,占全部監測點的42.8%,2351個監測點的水質為較差—極差級,占全部監測點的57.2%;[3]三是中國土壤污染問題十分嚴峻,改良和保護土壤面臨諸多困境。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造成了社會恐慌,許多食品的某些原材料在種植養殖階段就遭到污染。長期以來,我國在環境污染防治方面,對土壤污染防治重視不夠,加之污染主體難以確定,污染治理難以監管,治理質量難以保證,治理工作無章可循,因而導致土壤的毒化、鹽堿化、荒漠化、石漠化等現象非常嚴重;四是中國海洋生態明顯脆弱,海洋資源開發能力急需提高。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中國是海岸線比較長的國家,一方面,海洋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戰略資源,另一方面,我們也面臨著各種海洋災害的威脅?,F階段來看,中國對海洋環境監視監測的能力還需大大加強,應對海洋災害的預警能力和應急響應能力還遠遠不能滿足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需要;五是森林資源狀況不容樂觀,森林資源的保護和開發面臨發展瓶頸。雖然中國綠化面積在不斷擴大,但總體森林資源不足,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不斷增大,而可供植樹造林的土地越來越少;六是農業經濟不發達,自然災害連年不斷,糧食安全問題存在隱患。我國人多地少,農業生產條件較差,生產結構不太合理,生產質量不高,潛在退化趨勢明顯,發展處于不穩定狀態,糧食安全問題存在隱患。

三、制度創新與科學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選擇

1.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創新。全球生態危機是在工業現代性的“漠視”中產生的,事實證明,推動工業現代性的相關制度存在著內在的“不合理性”,這種內在的“不合理性”要求工業現代性自身進行辯證的否定,在大規模的生態災難還沒有爆發之前,工業現代性應該提前進行反思,“只要災難本身還沒有成為事實,正是反射和反思的結合才能使工業現代性通向自我批評和自我轉變之路?!盵4]對現有制度問題的自我批評和自我轉變,就是對制度“不合理性”的揚棄,通過反思、揚棄從而建立新的制度的過程就是制度創新。制度創新的目的就是不斷彰顯正義、實現正義。[5]生態文明制度創新追求的首要價值就是生態正義,生態正義不僅僅謀求代內正義,而且還著眼于代際正義;不僅僅追求國內生態正義,而且還著力推進和實現全球正義;不僅僅追求生態效益,而且還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因而,生態文明的制度創新是一個著眼未來、關注現在、反思過去的系統創新工程。

2.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公民意識。生態文明建設的公民意識是一種責任意識,這種責任意識不僅體現在法律層面、道德層面,還體現在“人類共同體”層面。從法律層面上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公民意識體現在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或者他人的環境權利,履行環境保護義務;從道德層面上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公民意識體現在從個人理性出發,把保護環境內化成一種道德人格,外化成一種道德義務;從“人類共同體”層面來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公民意識是一種“家園”意識,需要國際、國內多元主體的共建共享,需要全球社會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3.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全球合作。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國際社會的全球合作,因為生態危機所造成的危險是一種普遍性的危險,烏爾里?!へ惪苏J為,“普遍的危險有一種相同的效果,它會削弱階級、國家、人類和自然的其他物之間,文化的創造者和直接動物間……人類和沒有靈魂的事物間的被精心設立的邊界?!盵4]發達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具有一定的技術、資金優勢和先進的管理經驗,為了面對共同的危險,在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下,發達國家有能力有責任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和幫助,發展中國家應積極地加強和提升國際合作的層次和水平。

4.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研究。高科技人才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主體,尤其要重點培養一批有國際視野、自主創新能力強、專業特長突出、國際影響力較大的生態文明建設研究團隊,著力加強生態系統結構、生態系統能量轉化、物質循環、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研究,在重視自然科學的同時,不能忽視哲學社會科學的先進思想的引領和導航作用。

5.統籌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發展。離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的協調發展談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就會喪失物質基礎和持續發展的各種動力;反之,離開生態文明建設單純地發展經濟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人與自然關系的徹底破裂只能導致人類社會的毀滅。[6]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和貫穿于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和全過程之中。文明的發展是一個整體,各種文明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并且保持著一種美好的平衡關系,而這種平衡關系的維持需要統籌兼顧、需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前提。

四、結語

全球面臨的生態威脅已向人類發出嚴重警告,在共同的威脅面前,全球社會已產生了共同的危機意識和語言視域,正如烏爾里?!へ惪怂裕骸吧鷳B威脅絕沒有強化和證實現代性的普遍的無意義性,它創造了一個實實在在的規避、預防和救助的語言視域?!盵4]發達國家必須放棄生態殖民的卑劣手段,國際社會應從各個層面對破壞資源環境的資本運行進行嚴格的生態規制。破壞生態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因而,對資本的生態規制,就是充分發揮各類資本對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防止資本對生產力發展的消極破壞作用。

[1][美]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 [M].耿建新,宋興無,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曾昭耀.經濟全球化:現代化進程面臨的新的挑戰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岳躍國.地下水污染還要潛伏多久?[N].中國環境報,2011-08-29.

[4][德]烏爾里?!へ惪耍澜顼L險社會[M].吳英姿,孫淑敏,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張首先,潘昱洲.科學發展觀的創新品質與制度創新的價值生成[J].理論導刊,2009,(10).

[6]張首先,王麗娟.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資源與動力基礎[J].理論導刊,2010,(5).

猜你喜歡
規制資本文明
請文明演繹
主動退市規制的德國經驗與啟示
漫說文明
保護與規制:關于文學的刑法
對不文明說“不”
論《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制范疇
VR 資本之路
“零資本”下的資本維持原則
內容規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