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軍事技術史研究回顧與展望*

2014-01-11 08:18楊愛華曾華鋒
軍事歷史 2014年4期
關鍵詞:火器火藥科學技術

□ 楊愛華 曾華鋒

軍事技術史研究屬于跨學科交叉研究,它既歸屬于軍事歷史的研究范疇,也是科學技術史的重要分支。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中國軍事技術史的研究經歷了一段曲折的發展歷程,同時也積累了較為豐厚的研究成果,比如在軍事技術發展的歷史分期、軍事技術通史、軍事技術專門史(尤其是火器史)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這不僅拓展了軍事歷史、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視域,而且培養了一支從事軍事技術史研究的專業人才隊伍,在世界軍事學術研究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為推進國防科技創新和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曲折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軍事技術史研究在中國經歷了孕育時期、積淀時期及躍升時期三個主要發展階段。

(一)孕育時期:軍事技術史研究艱難起步。中國有關軍事技術史的研究起步較晚,改革開放前最具代表性的官方成果是中國軍事史中的《兵器》卷,該卷以研究戰爭的物質基礎為起點,以大量史料和諸多考古發現為基礎,配以豐富的圖片,重點介紹了中國上自先秦,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歷代兵器的發展演變情況,即中國兵器從戈矛到火器的過渡,其中包括石兵器、銅兵器和多種火器,以及這些兵器的發展對戰術的影響等。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個人研究成果當推歷史學家馮家升的《中國火藥的發明和西傳》。他早年在燕京大學學習歷史,在美國工作時曾與美國人富善合寫了《關于中國火藥之西傳》一文,回國后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多篇有關火藥的文章,并出版了《中國火藥的發明和西傳》。①馮家升:《中國火藥的發明和西傳》,上海,華東人民出版社,1954。

(二)積淀時期:軍事技術史研究全面拓展。改革開放后,特別是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之后,學術思想逐步得到解放。1980年中國科技史學會成立,下設10個學科委員會。同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創辦了《科學史譯刊》和《中國科技史料》,創刊于1958年的《自然科學史研究》也在多年??笥?982年恢復。作為科學技術史的分支,這一階段軍事技術史研究的代表性官方成果是由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科學技術部主編的《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古代兵器分冊),該書系統介紹了中國古代的各種兵器。①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科學技術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古代兵器分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此外,一大批研究當代中國國防建設史的官方史料與叢書出版,其中許多涉及中國軍事技術史的研究。如:《當代中國》叢書系列中的《當代中國的兵器工業》、《當代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當代中國的軍事工作》、《當代中國空軍》、《當代中國海軍》、《當代中國裝甲兵》等都涉及了當代中國軍事技術通史或者專門史研究的部分相關內容。

這一時期的個人代表性研究成果當首推英國學者李約瑟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叢書的第七分冊,該分冊主要研究火藥與火器史,由李約瑟、何丙郁、魯桂珍和王鈴共同執筆,于1984年出版;第六分冊是軍事技術卷,由李約瑟、王鈴、果里柯夫斯基與葉山共同執筆,于1994年出版。此外,軍事歷史、科學技術史等研究領域的學者也發表和出版了較為豐富的軍事技術史研究成果。例如:《中國火器史》②王兆春:《中國火器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中國古代兵器》③王兆春:《中國古代兵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中國古代火炮史》④劉旭:《中國古代火炮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武器與戰爭:軍事技術的歷史演變》⑤劉戟鋒:《武器與戰爭:軍事技術的歷史演變》,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日新月異的矛和盾:近現代軍事技術發展簡史》⑥許錫揮:《日新月異的矛和盾:近現代軍事技術發展簡史》,廣州,花城出版社,1981。、《從弓箭到導彈》⑦龔學軍:《從弓箭到導彈》,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中國火藥火器史話》⑧許會林:《中國火藥火器史話》,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86。、《軍事技術發展縱橫史略》⑨馬書珂:《軍事技術發展縱橫史略》,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88。、《核生化武器的歷史與未來》⑩盧輝:《核化生武器的歷史與未來》,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等著作以及一系列相關論文。

(三)躍升時期:學科建制化取得一定進展。從1998年開始,國內的軍事技術史研究在學科建制與人才培養方面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其主要標志是一些軍事院校的碩士點與博士點專門設立了軍事技術史的研究方向。例如,1998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獲得科學技術哲學碩士學位授予權,在該學科下面專門設立了軍事技術史的研究方向,開始招收從事軍事技術史研究的碩士研究生。這一時期,裝甲兵工程學院、軍械工程學院、解放軍理工大學、海軍工程大學等軍事院校也相繼獲得科學技術哲學碩士學位授予權,這些院校都在科學技術哲學碩士點下專門設立了軍事技術史研究方向,開始培養專攻軍事技術史的碩士研究生。2005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獲得科技哲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在科學技術哲學博士點下開始培養專門研究軍事技術史的博士研究生。2007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論證的“科學技術與軍事變革的哲學分析”被列為教育部“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該項目專門設有軍事技術史研究的子項目,以此項目為平臺,國防科技大學的軍事技術史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

在學術交流方面,國內軍事技術史的研究也逐步與國際接軌。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與俄羅斯科學院自然科學與技術史所于2006年在莫斯科聯合舉辦了首屆“中外技術交流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的主題之一是中俄(蘇)軍事技術交流與轉移;此后,2008年和2012年國防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與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中國科技史學會技術史分會、俄羅斯科學院自然科學與技術史所、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大學等多家機構又聯合召開了第二、第三屆“中外技術交流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歷次研討會的重要主題之一都包含了“中外軍事技術交流史”,將中外軍事技術交流史的研究視域拓展至中、蘇、美、德等國和地區之間的軍事技術交流與轉移。

經過6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軍事技術史研究隊伍已初具規模,研究方向比較明確,研究視野比較開闊,整體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不僅涌現出一批軍事技術通史著作,而且也涌現出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專門性軍事技術史著作,大大豐富了科學技術史與軍事歷史的研究。

二、研究視域及重大理論突破

新中國軍事技術史研究始終堅持以軍事技術發展的歷程、規律、特點研究為基礎,以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為參照,以推進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及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為目標,在探索中逐漸形成了寬闊的研究視域、獨特的學科范式,并在某些理論問題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一)不斷拓展的研究視域

1.軍事技術通史。作為歷史學科視域下的研究,通史的梳理、歸納和概括是從事歷史研究的基礎,軍事技術史研究同樣如此。60多年來,新中國軍事技術通史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國防科技大學軍事技術史研究團隊撰寫的《自然科學與軍事技術史》,2003年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首次將自然科學發展史與軍事技術發展史相結合,是由點及面的通史研究成果。國防科技大學劉戟鋒所著《武器與戰爭:軍事技術的歷史演變》,不僅從歷史的角度詳細考察了軍事技術從萌芽階段到現時代的發展脈絡,而且從軍事技術與社會的視角,考察了影響軍事技術發展的若干問題,是一部集軍事技術內史與外史研究于一體的通史型著作。劉戟鋒所著《兵器進化之路》,2004年由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基于科學技術社會學的研究視角,詳細考察了兵器的發展歷程,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軍事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和沖擊。裝備學院郭世貞所著《軍事裝備史》(上下冊),2007年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該書按編年史的體例系統介紹了冷兵器時期、火器時期、機械化時期和信息化時期的各種軍事裝備的發展,是軍事裝備系統領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軍事科學院鐘少異與王兆春分別于2008年在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史》上古至五代卷、宋元明清卷,這兩部著作著重分析了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的發展與戰爭形態、戰爭方式演進的交互關系,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與諸多相關技術的密切聯系,國家因素在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發展中的重大作用,以及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的獨特性等等?!吨袊糯娛鹿こ碳夹g史》宋元明清卷,勾畫了中國軍事工程技術900多年的輝煌歷史,闡述了北宋至清前期軍事技術各方面的發展概況,展示了其創造性成果,介紹了中外軍事工程技術的交流,分析了軍事工程技術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歷史作用,并探討了軍事工程技術發展的某些規律。

2.軍事技術專門史。通史與專門史相結合是科學技術史研究的基本范式,在軍事技術通史的研究范疇內,一些學者同時展開了對軍事技術專門史的研究。中國是火藥的故鄉,在軍事技術專門史研究中,關于火藥與火器史的研究最多。代表性成果有:軍事科學院王兆春所著、1992年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火器史》,將900多年來中國火器由獨領風騷、向國外傳播到轉而向外國學習、跟蹤仿制這一曲折發展的歷史脈絡清晰地勾畫出來。作者不僅介紹了火器技術自身的發展,還介紹了對火藥和火器各種研制與運用作出貢獻的科學家以及反映火藥和火器研究成果的著名史籍、兵書與專著等,是一部關于火器的內史與外史研究相結合的上乘之作。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潘吉星在火藥與火箭技術史方面頗有研究,劉旭出版的《中國古代火炮史》、《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①劉旭:《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等都是關于火藥、火器、火炮研究的專門史代表性成果。河南科技大學的劉鴻亮②劉鴻亮在火器、火炮研究方面發表了近20篇論文,主要涉及鴉片戰爭時期中英火炮技術對比研究等問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的尹曉冬③尹曉冬在火藥與火器研究方面發表近10篇論文,主要涉及中國火器制造技術、彈道知識、西方火器技術傳華等問題。在火藥與火器的研究方面發表了一系列的論文,是青年學者在火器專門史研究領域的代表。此外,在槍械、航空武器等領域也涌現了一些相關成果,例如劉學昌的《槍史》④劉學昌:《槍史》,北京,兵器出版社,2003。、孫連山等編著的《航空武器發展史》⑤孫連山、梁學明:《航空武器發展史》,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4。等。

3.軍事技術交流史。中外軍事技術的交流、傳播與轉移是新中國軍事技術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相對軍事技術通史與專門史研究而言,基礎較為薄弱,興起時間也相對較晚。早期涉足中外軍事技術交流史研究的是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的潘吉星,他出版的《中外科學技術交流史論》⑥潘吉星:《中外科學技術交流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系統探討了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農業等各個學科領域的中外科學技術交流,其中包括了中外軍事技術的交流,如中西方在火器火藥等方面的技術交流。劉鴻亮在多篇論文中對鴉片戰爭期間中英火炮技術的交流與比較進行了深入研究,是近年來在火器交流史研究領域難得的成果。由彭德懷軍事秘書王亞志口述、沈志華和李丹慧整理的《回顧與思考:1950年代中蘇軍事關系見證》,采用批判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系統全面地回顧了20世紀50年代中蘇軍事合作與交流,其中許多內容涉及中蘇在武器裝備、軍事技術方面的合作、交流與轉移。

國防科技大學科技史團隊近年來在中外軍事技術交流方面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主要涉及中蘇、中德軍事技術交流,發表了一系列相關論文。如:20世紀50年代留蘇軍事學生的群體分析;蘇聯對中國空軍實施技術援助的方式、特點及影響;1960年蘇聯援華軍事專家撤走情況及影響;蘇聯專家與中國空軍教育的建設;蘇聯援助與新中國軍事工程教育的開端;蘇聯對中國海軍技術教育的援助;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技術發展與私人企業關系;權力對軍事技術的影響等。

(二)重大理論突破

軍事技術史研究的重大理論突破主要表現在關于軍事技術發展的歷史分期問題。關于軍事技術發展的歷史分期,較具代表性的有“三分法”、“四分法”。杜普伊在《武器和戰爭的演變》中,將軍事技術的發展分為冷兵器時代(公元前2000~公元1500年)、黑火藥時代(1400~1815年)、技術變革時代(1800年迄今)三個時期。①杜普伊:《武器和戰爭的演變》,1~5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5。與上述從編年史角度對軍事技術發展進行分期不同,國防科技大學劉戟鋒在所著《武器與戰爭:軍事技術的歷史演變》中提出:從古至今的武器發展,若按照不同的能量傳遞或轉換關系,可明顯地區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古代冷兵器階段(機械能轉換為機械能)、近代火器階段(化學能轉換為機械能、熱能)、現代核武器階段(核能轉換為熱能、光能、機械能等)。1995年7月,錢學森在國防科工委首屆科學技術交流大會上的書面發言中,將人類戰爭分為徒手戰爭、冷兵器戰爭、熱核戰爭、機械化戰爭及核威懾下的信息化戰爭。劉戟鋒認為:錢學森的分法雖然概括了信息戰,給人以啟發,但徒手戰純屬偶然,因為你無法想象,作戰雙方會事先約定,戰爭中既不用石塊,也不用樹枝;而機械化戰爭與熱兵器戰爭、信息化戰爭之間又難免出現交叉重疊。為更準確地概括戰爭的發展歷程,有必要對科學技術應用于戰爭的歷史進行重新定位和思考。劉戟鋒教授自1996年,根據技術的基本組成要素是物質(材料)、能源(能量)和信息的觀點,又提出軍事技術發展歷史分期新的劃分法:材料對抗時期、能量對抗時期、信息對抗時期;與之相應的是武器裝備對軍人素質的要求經歷了體能較量階段、技能較量階段、智能較量階段。②劉戟鋒等:《自然科學與軍事技術史》,5頁,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這是根據科學技術與戰爭的關系對軍事技術發展歷史分期進行的全新劃分,是軍事技術發展歷史分期的重大理論突破。

三、存在問題及未來展望

作為科學技術史與軍事歷史研究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分支,軍事技術史研究旨在從歷史層面透視科學技術的發展與軍事的關系,旨在從“中遠距離”把握軍事技術發展的歷史分期、發展規律及與社會的關聯。中國軍事技術史研究經歷了60多年的發展,從小到大,從“知己”到“知彼”,在軍事技術發展的歷史分期、軍事技術的發展規律、軍事技術專門史、中外軍事技術交流史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在篳路藍縷的開拓前進中建立起了較好的開展學術研究與對外交流的平臺。

盡管如此,目前國內軍事技術史研究在研究視域、學科建制等方面還存有不足。從研究視域看,目前關于軍事技術通史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但是宏觀的軍事技術專門史的研究成果較少;軍事技術史的重大個案研究成果也不多,比如中國國防科技工程史等領域的研究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從學科建制來說,目前在中國科技史學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軍事歷史分會等大型學術社團還沒有設置專門的軍事技術史專業委員會。雖然有些軍事院校設有軍事技術史的研究方向,但這一研究方向基本都隸屬于科學技術哲學學科范疇之內,并沒有獨立的軍事技術史這一學科。

總的來說,由于軍事技術史研究在國內發端較晚,目前成體系、有分量的研究成果還不是特別多。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在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軍事技術史研究在堅持依托自己獨特的學術傳統努力開拓進取之外,仍需積極吸取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的精華,軍事技術史的研究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與前景。

猜你喜歡
火器火藥科學技術
神奇的火藥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2021年CCF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名單(2)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火藥的來歷
成也火器,敗也火器
“火藥弟弟”
高空滅火器
簡述元明清三個時期的幾種火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