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產能過剩行業貸款風險的加速暴露

2014-01-12 08:59解磊
商品與質量·消費研究 2014年9期
關鍵詞:貸款風險產能過剩銀行

解磊

【摘 要】化解產能嚴重過剩是中國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所在,在此背景下銀行業要警惕產能過剩行業貸款風險的加速暴露,加快信貸結構調整,加強銀行研究隊伍建設,完善信貸資源配置和考評體系。

【關鍵詞】產能過剩;貸款風險;銀行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4)09-0019-01

產能過剩(Excess Capacity)即生產能力總和大于消費能力總和。生產能力是反映企業所擁有的加工能力的一個技術參數,與生產過程中的固定資產數量質量、組織技術條件有很大關聯,因此,有種說法認為產能過剩并不意味著產品過剩是有道理的。早在2013年7月,工信部公布了2013年首批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包括19個行業的1294家企業;隨后的8月,發改委發文稱,將堅決遏制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并將鋼鐵、水泥、有色金屬冶煉、平板玻璃和船舶列為產能過剩重點行業。

按照國際標準,產能的正常利用率在79%-83%之間,超過90%則說明產能不足,低于79%則說明產能過剩。以五大產能過剩行業為例:目前中國粗鋼產能占全球產能的46%,產能利用率為70.8%;電解鋁產能占全世界的42%,產能利用率約為72%;水泥產能占全世界的60%,利用率為73%;平板玻璃產能接近全球1/2,利用率為68%;造船業產能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這表明上述五大行業均屬于產能過剩行業,而一些行業只有50%的產能利用率,說明當年加杠桿上產能的舉動多少帶有很大的盲目性。

一、微觀層面分析:五大產能過剩行業基本上都屬于重資產、高杠桿行業,平均資產負債率達到67%,有息負債率達到45%,這使得其日常經營對利率指標的敏感性很高。如果保守按照負債成本7.1%計算(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浮15%),那么,五大行業平均財務費用會影響其ROA約4.2個百分點。除負債成本壓力外,五大行業還面臨資金可得性的壓力,在去產能政策導向性越來越明顯之際,這種壓力也在不斷增加。由于產能過剩行業普遍缺乏信用支撐(如融資平臺的政府信用)和盈利保證(房地產行業仍有較高盈利能力),銀行在宏觀調控政策指揮棒下或快或慢地退出產能過剩行業等相關領域,使企業財務狀況雪上加霜。五大產能過剩行業都屬于高耗能、重污染的行業,在經濟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其相應的環保成本也會不斷上升。以寶鋼股份為例,其在2012年度的《可持續發展報告》中稱,當年環保成本總計約32.7億元,當年寶鋼股份產鋼量約為2400萬噸,噸鋼環保成本約136元。中國年鋼鐵產量約為7億噸,假設噸鋼環保成本100元,則僅環保支出就高達700億元,這樣會大致影響行業ROA約1.1%。

二、宏觀層面分析:同為高風險行業,產能過剩行業與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業仍有所不同,拿政府的“有保有壓”的政策舉例,產能過剩行業是屬于堅決要“壓掉”的行業,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為不去產能,經濟無法調結構,保增長也無從談起。而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雖然也要壓,但卻不像產能過剩行業那樣幾乎是無條件地打壓,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一些地方政府還有保的意思。以房地產業為例,最近各地不斷放松限購的政策即為明顯的現身說法。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高度依賴投資的現象,而投資往往會造成產能過剩,這意味著中國的產能過剩,與長期的投資主導型增長方式有關,而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然要求消除產能過剩。目前,五大過剩行業的產能都接近甚至超過全球產能的50%,而中國GDP僅占全世界的10%左右,過剩行業的產能明顯與中國當前的經濟體量不相匹配,產能去化趨勢無法逆轉。而且,大部分企業也不具備在海外市場競爭的成本和技術優勢,過剩產能外部消化渠道也走不通。此外,產能過剩行業長期以來難以有效進行產能去化的重要原因,除了地方政府的刻意保護外,還在于中國長期以來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的增長模式。在強調“調結構”為主的新型調控思路的背景下,這種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難以持續。而且,從投資的效率來看,這種模式也已經日薄西山了。

三、產能過剩行業貸款風險正在暴露:從信用風險角度看,目前銀行業主要面臨著三大信用風險:即政府平臺貸款風險、房地產貸款風險、產能過剩行業貸款風險,這三個方面的貸款合計為40萬億元。根據審計署的統計,地方政府債務約18萬億元,其中銀行融資約12萬億元(主要包括銀行貸款和信托融資);而銀行業表內房地產貸款約為15萬億元,表外貸款規模大約在5萬億-10萬億元,整體規模約為20萬億-25萬億元;產能過剩行業貸款規模約為5萬億元,主要集中在鋼鐵、有色、水泥、造船和電解鋁等行業,其中鋼鐵行業占比最大。與其他兩類貸款相比,由于產能過剩行業貸款是當前調控限制的重災區,其風險不但會率先暴露,而且還有一個逐漸擴散、蔓延的過程。政府平臺融資主體雖然缺乏有效的還款來源,但依托較強地方政府信用支撐以及各類行政資源做后盾,即使在當前調控不斷深化的情形下,其仍具有較高的融資可得性,通過“借新還舊”、“同業非標”等創新手段使得平臺貸的問題可以在相對較長的時間里得以持續下去。而房地產企業目前盈利能力仍較強,在房價未出現大幅調整前仍具備變現能力較強的抵押物,況且許多大型房企也樂于接受較高的貸款利率,因此,它們仍是銀行較為偏好的貸款投放主體。而五大產能過剩產業由于盈利能力差,資產負債率高,缺乏有效的信用支撐,銀行對其態度基本上是限制放貸,甚至是逐步清退,具體分析,產能過剩行業有以下幾個劣勢:1.盈利能力差。加權ROA水平為1.9%,遠低于工業企業7.8%的平均水平;2.負債率高,融資可得性弱。五大行業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7%,并且相較融資平臺和房地產業,其在信用支撐、抵押物和盈利方面均處于弱勢,銀行對其基本持逐步清退的態度,使其面臨著較大的流動性風險的壓力;3.產能嚴重過剩。中國五大行業產能占全球的40%-60%,產能利用率在50%-70%,遠低于正常產能利用率80%的標準。因此,相對融資平臺貸款和房地產貸款,產能過剩行業貸款風險會較早暴露,在經濟上行周期中,銀行業不可避免發放了大量此類貸款,在產能去化的背景下,它已成為銀行業信用風險暴露的第一棒。

四、銀行業對產能過剩貸款的化解之道:銀行業要警惕產能過剩行業貸款風險的加速暴露,同時加快信貸結構調整,加強銀行行業研究隊伍建設,完善信貸資源配置和考評體系。截至2013年年底,鋼鐵、水泥、平板玻璃、有色金屬冶煉、船舶五大產能嚴重過剩行業貸款余額為1.65萬億元,較年初減少555.43億元,降幅為3.26%。事實上,自2013年以來,各大銀行對化解產能過剩行業的風險早已提前布局。名單制管理、上收信貸審批權限、環評一票否決等信貸政策相繼出臺,目的就是銀行業對產能過剩企業的新增貸款要進行有效的控制。中國銀行對產能過剩行業等重點風險領域采取的對策是,“情況要明,動手要早,思路要新,辦法要多,管理要試,撥備要做”??傮w來說,各商業銀行尤其是大型銀行目前通行的做法是以堵為主、疏堵結合。五大行雖然在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領域均有大量信貸投放,但對象主要是產業里的龍頭企業,因而在逐步減少信貸存量的同時,適當進行新增信貸的投放更有利于風險的逐步釋放。但對過剩行業中的中小型企業則采取區別對待的政策,只能“以堵為主,積極化解”?;猱a能嚴重過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所在。此前出口部門開始產業整合,令中國銀行業資產質量承壓已經超過了18個月,預計將持續至少兩年。而此次調整產能過剩對銀行業資產帶來壓力的持續時間只會比兩年更長,因為它的問題更大,銀行和政府需要平衡的利益更多,會在一個更長的時間里持續釋放壓力。

參考文獻:

[1] 王政,左婭.產能過剩愈演愈烈[N].人民日報,2013-07-30

[2] 尚福林.在2013年上半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暨經濟金融形勢分析(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Z].銀監會通報,第17期

[3] 顧宗勤.中國重點化工行業產能過剩分析[J].化學工業,2013,(5)

猜你喜歡
貸款風險產能過剩銀行
晉商銀行貸款風險管理研究
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風險及對策研究
中關村銀行、蘇寧銀行獲批籌建 三湘銀行將開業
銀監會再批三家民營銀行
第三家互聯網銀行創立 四川新網銀行于近期開業
中國僵尸企業現象的經濟學分析
撫松農發行開展貸款風險排查
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研究
煤炭行業的現狀、挑戰與機遇分析
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識別及應對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