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社會背景下的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
——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為例

2014-02-03 09:11張才明楊曉智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 2014年6期
關鍵詞:應用型實訓信息技術

張才明,楊曉智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經濟管理系,北京100048)

[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

信息社會背景下的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
——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為例

張才明,楊曉智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經濟管理系,北京100048)

工商管理專業應用性技能必須適應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應用要求,信息社會背景下的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與質量保障體系必須重新構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教師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和體現,另一個是學生對信息技術本身的技能掌握和應用,從而適應信息社會的應用需求。

人才;模式;工商管理專業;信息社會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進入信息社會和經濟結構轉型的進一步加快,信息技術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得到廣泛普及,人類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社會,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對高素質工商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重視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是經濟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工商管理專業是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聯系的應用性專業,但是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發生困難,工商管理專業給人的感覺也越來越成為“萬金油”式的專業,感覺什么都學習了,但什么又做不了。信息社會本質就是變化快速的社會,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快速變化,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和需求發生矛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培養模式沒能做出相應調整。

因此,工商管理專業應用性技能必須適應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應用要求,信息社會背景下的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與質量保障體系必須重新構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教師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和體現,另一個是學生對信息技術本身的技能掌握和應用,從而適應信息社會的應用需求。這對于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和意義。

一、信息社會背景下的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意義

(一)貫徹落實國家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創新人才培養體制、以加強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為重點,實施重大教育改革和發展項目;《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則提出,要堅持能力為重,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這些綱領性的文件和規定表明,創新專業教學體系和方法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有必要從國家關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出發,加強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因此,新時期工商管理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必須要有堅固的專業基礎,也要有很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的技能掌握是在現實信息社會就業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手段。因此,對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模式進行創新研究,側重于信息社會需求的改革,突出并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二)行業辦學的特色需要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是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主辦的、以工會工作和勞動關系為特色的行業院校。自2003年轉制升本以來,學院已明確將辦學目標定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在滿足行業工作所需人才類型的同時,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如果培養的學生不具有相應的信息技能,是無法在信息社會立足,更談不上服務和建設信息社會。

(三)改進實踐教學的需要

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專業的教學組織必須要切合實踐,面向社會。當今信息社會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是日新月異,層出不窮,我們有必要通過創新的實踐教學方法和工具,培養學生的廣泛新穎的信息技術知識和能力、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實踐教學落實到實處,為學生就業和適應社會提供前瞻性的支持。

(四)整合和發揮現有實驗資源和提升實驗教學水平的需要

目前工商管理已經有了多種實驗資源,但都處于分散狀態,為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有必要整合這些資源,建立一個信息社會的虛擬環境,動態的支撐工商管理專業的實驗實踐教學,滿足教學目的更好的耦合信息社會的需求,也進一步提升了實驗資源的效能。

(五)促進學生了解社會、服務社會、提升專業素質和能力的有效途徑

基于信息社會背景下的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有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IT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解決信息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院與相關企業、產業、研究性機構的合作與交流。

二、信息社會背景下的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價值

基于信息社會背景下的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施將進一步提高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IT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具有很強的社會效益。具體而言:

1.提升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IT能力與素質。通過提高學生的IT應用能力提高了工商管理專業面對信息社會的適應性。

2.形成大學本科生實習實訓和畢業論文(設計)的新模式。校內外雙導師制度和信息技術前沿講座的方式讓學生真正了解和掌握前言信息技術,提高工商管理專業就業率,也促進了學生創業創新的發展。

3.通過本項目的改革,也提高了教師在教學和實踐中的IT能力,達到了教、學雙長效果,通過平臺建設和與外部資源的合作,加強產學研合作,擴大學院的影響力和辦學水平。

系統科學的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和質量保障體系,將對學生就業能力和社會適應性自然會大幅度提高。而學生走向社會之后,其在學院所培養的能力與素質將不斷給企業及社會長期帶來的持久的效益。

基于信息社會背景下的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一旦確立,將對每一級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產生積極作用,將大大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生在學校時期即深入接觸信息社會,了解信息社會需求,真正走向社會后,所學到的信息技術技能都會給用人單位、社會帶來長久的效益。通過該信息社會背景下的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施,也會提升教師隊伍的信息技術能力與實務能力,教師是學院的寶貴資源,教師能力的提升將有力促進學院的發展。

三、信息社會背景下的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內容

為支撐信息社會背景下的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與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需要在信息社會背景下創新式的設計、改革和優化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實踐教學和課程體系、實驗教學和課程教學方法、實習實訓、畢業論文(設計)以及實驗室規劃與建設等多方面內容。

(一)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的創新

工商管理專業培養具有優秀品德、扎實的工商管理專業知識以及較強地適應市場需求能力,包括較強的終身學習能力、溝通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和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的高素質的能夠勝任工商企業以及工會等其他組織基礎性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信息社會背景下的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最重要的突破點應該側重于學生的應用能力的創新培養。傳統應用能力培養的一貫思維通常會重視包括專業知識能力和技能的應用能力,甚至也包括英語和計算機等應用能力。在信息社會背景下,這是遠遠不夠,應該要進一步使這兩方面的應用能力融合,即培養利用和借鑒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技術的專業知識能力和技能的應用能力,也就是說,培養學生充的專業應用能力能在信息社會中真正應用起來的信息化能力,而不僅僅是理論知識或傳統非信息化手段的應用能力。信息社會是一個快速變化的社會,社會對專業人才尤其是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征也在快速變化,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方案也必須要基于并適應這種變化,才能真正的實現培養目標。信息社會背景下,需要對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創新:比如實現寬基礎,精專業方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模塊化培養,強化實踐實驗和實習教學手段等。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為例,工商管理專業采取寬基礎的同時,進行專業方向細化培養,設置了市場營銷與策劃、物流與信息管理、創業與電子商務、國際貿易等模塊化方向,使得培養內容和目標更能聚焦并適應市場需求。

(二)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和課程體系的創新

圍繞培養目標,基于培養方案的前提下,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和課程體系的創新構建和優化應該圍繞“厚基礎、強綜合、重創新”“專業特色實驗”有機結合的學科專業交叉、資源共享、高效開放運行的實驗教學和課程體系,完善工商管理專業的層次化和模塊化的實驗教學和課程教學內容,滿足工商管理專業在信息技術應用的個性化的培養目標。

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為例,基于行業院校的特色,構建工商管理專業模塊化實踐教學和課程教學體系,同時融合信息技術及應用特色的實踐教學和課程教學模塊化體系。課程體系設計中增加管理信息系統、ERP、BI、CRM、電子商務與互聯網經濟前沿講座等模塊,在實踐教學中增加管理信息系統、ERP、BI、CRM、電子商務等實驗實踐;構建適應信息社會需求的工商管理專業又能體現自身特色的整體教學體系,以支撐工商管理專業模塊化培養目標。構建適應信息社會需求的工商管理專業又能體現自身特色的整體教學體系。

(三)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和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

在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和課程體系的創新中,信息技術類實踐教學和課程體系是工商管理專業信息技術應用體系的核心;信息技術實驗教學和課程教學方法是拓展信息技術技能實驗內容、完善信息技術實驗手段、激發信息技術實驗興趣、增強信息技術實驗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具體的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和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有:第一,按照“學科歸類、課程歸口、內容歸一”的原則,在培養目標邏輯路徑引導下,對現有工商管理專業教學課程方法進行優化整合,加強信息技術方法的應用;第二,結合變化的信息社會工商環境,建立動態、持續和開放的信息技術應用方法體系,以模擬信息社會環境和相關軟件使用為手段,激發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興趣,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技能;第三,按照“學用兼容、學之能用、用之有效”的原則,建立和完善與信息社會需求相耦合的工商管理實驗教學和課程方法體系,借助于軟件搭建信息社會的工商管理專業教學環境平臺。

(四)工商管理專業實習實訓方法的創新

要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和實踐能力,提高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信息社會符合度,必須對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和課程體系、實驗教學和課程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還必須在工商管理專業實習實訓、甚至畢業論文(設計)和實驗室規劃與建設上等進行深入創新。開展專業的信息技術實習、實訓是促進學生了解信息社會、適應信息社會需求、提升信息技術專業素質和能力的有效途徑。

工商管理實習實訓、方式創新內容:第一,在遵循學校已有的實習實訓體系基礎上,增加信息技術的應用和信息技術實習實訓內容安排,比如跨學科的企業經營模擬實驗實訓;第二,在高年級階段,以專業講座形式聘請外界信息技術經濟領域的著名企業家、學術名家進行前沿知識和技能的宣導;第三,與國內外著名信息技術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使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能在實踐層面熟悉和掌握信息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提升工商管理在信息社會的專業適用性。

(五)工商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模式的創新

對于感興趣有基礎的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設置專門的信息技術領域的畢業論文(設計)課題,并引入外部IT企業高管作為第二導師,使得學生的畢業論文更有實踐應用性,更能吻合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對于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則有意識的偏向老師已經有的課題,或有外部企業需求的課題,使得工商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真正接地氣,能落地,而不僅僅是為了畢業論文而寫畢業論文。

(六)工商管理專業實驗實訓平臺規劃與建設的創新

工商管理專業實驗實訓平臺規劃與建設的創新,需要不斷面向信息社會的變化發展而不斷調整,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的實驗實訓平臺規劃與建設為例,需要:第一,整合優化現有的ERP實驗室、會計電算化、沙盤模擬實驗室等資源,增加CRM和BI軟件平臺,建立一個現實的信息社會模擬環境實驗室,借助于相關軟件平臺,實現工商管理知識和技能的轉移和實踐;第二,依托互聯網和信息系統建設,對工商管理專業教學中的文本、圖片、視頻、音頻、動畫、課件等載體形成并構建先進共享的數字化教學平臺

綜上所述,要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和實踐能力,提高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信息社會符合度,必須對實踐教學和課程體系、實驗教學和課程教學方法、實習實訓、甚至畢業論文(設計)和實驗室規劃與建設進行深入改革。

[1]劉凡豐.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透視[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2]陳海寧.高校課程改革:問題的提出與視角的選擇[J].遼寧教育研究,2004,(12).

[3]王海驪等.試論我國高校課程改革及發展趨勢[J].中國冶金教育,2005,(2).

[4]韓驊等.增加學習的可選擇性:高校課程改革的重心之——比較中美三份教學方案的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4,(4).[5]蔣曉虹.關于高校課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3,(33).

[7]叢尤軍等.我國高校課程改革及發展趨勢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4,(2).

[8]張雪蘭.論市場導向辦學理念對高校課程改革的影響[J].高教探索,2006,(4).

[9]夏啟德.高等教育知識觀的轉變與高校課程改革——種改善高等教育質量的對策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04,(6).

[10]謝作栩等.科技革命與大學課程變革——兼論知識經濟時代的高校課程改革[J].集美大學學報,2004,(1).

[11]陽仁宇.高校課程改革與發展趨勢[J].高等理科教育,2003,(2).

[12]胡華南.高校課程改革應遵循幾個原則[J].理工高教研究,2003,(4).

[13]何洪等.近年來我國高校課程改革述論[J].理工高教研究,2006,(1).

On the Education Mode Inno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n Information Society

ZHANG Caiming,YANG Xiaozhi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Beijing 100048,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the major requirement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ve research of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education mode on the existing training mode of the major of business management,and carry out the innovation from six aspects,that is the innovation of major training goal and scheme,the innovation ofpractic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system,the innovation of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methods,the innovation of practice with the graduation thesis(design),and the innovation ofpractice platform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This paper also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innovation in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education mode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needs for the information society,and provides some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talents;mode;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jor;information society

F249.26

A

1673-2375(2014) 06-0106-04

[責任編輯:劉晴]

2014-10-08

張才明(1974—),男,江西余干人,博士,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經濟管理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研究;楊曉智(1970—),男,內蒙古牙克石人,博士,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經濟管理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管理與組織行為研究。

本文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科研項目“基于多維空間Probit模型下的我國勞資沖突危機預警與實證研究”(項目編號: 13YY045)、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科建設項目“本科專業綜合建設——工商管理專業”(項目編號:zyzh1305)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應用型實訓信息技術
關于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BOPPPS教學模式在產科護理實訓課中的應用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基于CDIO理念的數控實訓教學改革與實踐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園林生態學》實踐教學改革探索
電工電子實訓教學改革與創新
樣規制作的任務實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