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現狀及趨勢綜述*

2014-02-10 10:48張思峰李濤柱
通信技術 2014年9期
關鍵詞:終端無線定位

文 軍,張思峰,李濤柱

(1.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2.解放軍91746部隊,北京102206)

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現狀及趨勢綜述*

文 軍1,張思峰2,李濤柱2

(1.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2.解放軍91746部隊,北京102206)

移動互聯網以其讓用戶隨時隨地隨心地接入互聯網的優勢發展迅速,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產生了巨大影響,引發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紛紛研究和發展移動互聯網相關技術。首先介紹了移動互聯網的概念、體系架構、參考模型、技術特征等基本知識;然后重點闡述了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的發展現狀,最后結合世界信息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趨勢,對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進行了預測和展望。

移動互聯網 移動通信網絡 終端技術 網絡技術

0 引 言

隨著3G技術的日臻完善和4G技術標準的通過及大規模部署,極大地推進了通信網絡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使移動互聯網得以快速發展與普及[1]。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9月,全球移動互聯網用戶數接近全球人口數,達到了71億。移動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產生了巨大影響,也引發世界各國大力研究和發展移動互聯網的相關技術。

1 移動互聯網技術

1.1 概 念

目前,關于“移動互聯網”還沒有一個明晰統一的定義。一種觀點認為,WAP(無線應用協議)就是移動互聯網;另一種觀點認為,在移動終端上使用數據服務的都是移動互聯網;再一種觀點認為,“移動”只是一種接入方式,移動互聯網就是互聯網。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發布的《移動互聯網白皮書》給出的定義是[2]:“移動互聯網是以移動網絡作為接入網絡的互聯網及服務,包括3個要素:移動終端、移動網絡和應用服務?!边@個定義具有兩層內涵:一是指移動互聯網是傳統的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絡的有效融合,終端用戶是通過移動通信網絡(如2G、3G或4G網絡、WLAN等)而接入傳統互聯網的;二是指移動互聯網具有數量眾多的新型應用服務和應用業務,并結合終端的移動性、可定位及便攜性等特點,為移動用戶提供具有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

1.2 體系結構

從宏觀角度來看,移動互聯網是由移動終端和移動子網、接入網絡、核心網絡3部分組成[3](如圖1所示)。其中,移動終端和移動子網是移動互聯網中的主體。接入網絡主要負責為異質異構移動終端及移動子網提供統一的接入服務,同時屏蔽掉影響核心網絡的移動終端和移動子網的復雜介質特征;核心網絡負責傳統互聯網的主干網絡拓撲結構和路由信息的維護,并為接入網絡的數據提供統一標準的交換路由。

圖1 移動互聯網的體系結構Fig.1 Architecture of mobil internet

1.3 參考模型

世界無線研究論壇(WWRF)認為移動互聯網提供了一種自適應的、多樣化的、個性化的、實時感知周邊環境的應用服務,并描繪出了移動互聯網的參考模型[4](如圖2所示)。其中,APP應用經過開放API獲取用戶交互支持和移動中間件或互聯網協議的支持;移動中間件由多種通用性服務元素構成,主要包括建模服務、存在服務、配置管理、數據管理、服務發現、時間通知和環境感知等?;ヂ摼W協議簇主要包括IP、傳輸、聯網、控制與管理等方面的協議,并且負責網絡層到鏈路層的適配任務。操作系統負責上層軟件(協議)與下層硬件之間的交互。硬件或固件是指組成終端或設備的器件單元等。

圖2 移動互聯網的參考模型Fig.2 Reference model of mobile internet

1.4 技術特征

相較于傳統的電信網絡或傳統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具有如下的典型特點[5-6]:

一是便捷性??梢允褂脩粼谌魏瓮暾蛄闼榈臅r間使用,并且多種應用可以在同一時間進行。

二是多樣性。移動互聯網的多樣性表現在終端的種類繁多,一個終端能同時運行多種應用;接入網絡支持多種無線接入手段;應用服務的種類多種多樣等。

三是移動性。即終端具有移動性。終端用戶始終可以在移動狀態下接入和使用互聯網服務,移動終端便于用戶隨身攜帶和隨時使用。

四是開放性。即技術上具有開放性。移動互聯網的業務模式借鑒了SOA和Web的模式,使封閉的電信網絡業務對內容提供者和業務開發者進行開放。

五是融合性。移動互聯網的用戶需求具有多樣化、個性化特點,技術上也是開放的,因此,為業務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和更廣的渠道。

六是智能性。移動互聯網的終端可以定位,采集周邊環境信息;感知溫度、觸碰感,嗅覺等,具有智能的特點。

七是局限性。即移動互聯網的終端和網絡具有局限性:在網絡能力方面,受到無線網絡傳輸環境、技術能力等因素限制;在終端能力方面,受到終端大小、處理能力、電池容量等限制。

八是個性化。即移動互聯網終端、網絡和應用服務的個性化。移動終端與個人消費綁定;接入網絡能完成不同用戶的需求;應用服務采用了社會化網絡、博客等新興個人社交網絡技術。

九是隱私性。即業務使用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在使用移動互聯網業務時,提供的內容和服務需要保護個人的隱私。

2 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現狀

當前正在發展的移動互聯網技術主要包括移動終端、接入網絡、應用服務及網絡安全4個方面的技術[7-10]。

2.1 移動終端技術

移動終端技術主要包括終端制造技術、終端硬件和終端軟件技術3類。終端制造技術是一類集成了機械工程、自動化、信息、電子技術等所形成的技術、設備和系統的統稱。終端硬件技術是實現移動互聯網信息輸入、信息輸出、信息存儲與處理等技術的統稱,一般分為處理器芯片技術、人機交互、移動終端節能、移動定位等技術。處理器芯片技術主要研究移動互聯網的核心運算與管理控制技術,負責信息的接收、存儲、發送、處理及電源管理等。終端軟件技術是指通過用戶與硬件間的接口界面與移動終端進行數據或信息交換的技術統稱,一般分為移動操作系統、移動中間件及移動應用程序等技術。

2.1.1 人機交互技術

人機交互技術是指移動用戶通過信息輸入和信息輸出設備(如鍵盤、鼠標、手寫筆、顯示屏、喇叭等),實現移動用戶與終端的對話交互技術,一般分為終端顯示技術、屏幕觸控技術、語音交互技術、感應交互技術及虛擬現實技術等。

終端顯示技術是指利用電子技術實現靈活變換的視覺技術,主要包括超精高亮、平面轉換、視網膜、裸眼3D、電子紙和電子墨水等顯示技術。

屏幕觸控技術是指在沒有鼠標、鍵盤等傳統輸入設備下,實現人機交互的技術,用戶只需觸碰終端顯示屏上的圖符或文字就能完全操作終端。觸控技術分為單點觸控和多點觸控技術,單點觸控技術是指一次只能傳達一個觸點信息;多點觸控技術是指同時傳達多點觸控信息,終端同時響應用戶的多點操作。

語音交互技術是指用戶通過語音方式實現與移動終端的互動技術,主要包括語音識別技術、語音合成技術和語義理解技術。其中,語音識別是指移動終端通過識別和處理分析工具,從語音中提取出語音內容所包含的信息,并以文本或其它形式呈現出來的新型技術;語音合成是將文字或信息轉換成語音的技術。語義理解是指終端對語音的內容邏輯進行分析關聯,進而正確的還原出講話內容。

感應交互技術是指通過自動感應技術實現用戶與終端的交互功能,如:利用移動終端玩游戲時,可以使用傳感器來接收玩家的動作或語音信息,自動完成游戲場景的變換。

虛擬現實技術是指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模擬出一個與現實世界逼真的三維空間虛擬世界,在視覺、聽覺、觸覺上提供給用戶真實的模擬環境,隨時、無限制地詳細觀察三維空間。目前,正在發展移動增強現實技術,這是一個在虛擬現實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移動人機交互技術。它綜合了計算機視覺、圖形學、圖像處理、多傳感器技術、顯示技術等技術,利用移動互聯網產生的虛擬信息對用戶所觀察的真實環境進行融合,將真實環境和虛擬物體實時地疊加在同一個畫面或空間,增強了用戶對周圍環境的感知。移動增強現實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目標特征的提取、目標跟蹤技術、內容實時渲染等。

2.1.2 移動終端節能技術

移動終端節能技術主要包括系統電源管理、無線通信節能、終端定位節能和計算卸載節能技術等。

系統電源管理技術是指系統利用動態電源管理工具來提升電池效能。即根據系統中不同組件的負載狀態,動態地調整各個組件的工作狀態,使之在不影響工作的同時,使用最少的能源,進而減少不必要的能耗。

無線通信節能技術是指對無線接口的耗能進行優化的技術,主要包括多種無線通信混合節能技術、基于接入點(AP)下載調度的節能技術和802. 11MAC層協議優化技術3種:①多種無線通信混合節能技術是指根據多種無線通信技術(如WLAN、藍牙等)在進行數據傳輸時的能耗差異,混合運用多種無線通信網絡,發揮各自的優點,總體上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比如利用WLAN的高速率、高能耗和藍牙的低能耗、低速率特點,在設備識別和連接時,運用藍牙技術,在數據傳輸時,運用WLAN技術,有效發揮了各技術的優勢,整體上減少了系統能耗[11];②基于AP下載調度節能技術是指通過對進入接入點的終端的下行流量進行集中調度和控制,始終讓下行流量通信的總能耗處于最小狀態;③802.11MAC層協議優化技術是根據IEEE802.11標準協議開展的節能技術。

終端定位節能技術。移動互聯網在定位過程中,移動節點的耗能非常嚴重,終端定位節能技術是利用提高位置信息的更新時間間隔來降低能耗。

計算卸載節能技術是一種基于云計算的節能技術,將原來在移動節點上運行的計算功能遷移到遠程服務器運行,進而降低了終端的CPU和內存的能耗。

2.1.3 移動定位技術

移動定位技術是指利用移動通信網絡,對接收到的無線電波參數進行測量,通過特定算法對移動終端在某個時間的地理位置進行測定,主要技術分為3類[12]:

一是衛星輔助定位技術。即移動終端通過衛星導航系統獲取自身物理位置的經緯度信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是GPS定位系統,主要包括差分GPS (DGPS)和輔助GPS(A-GPS)定位技術。①DGPS技術是指移動終端對自身進行定位,將定位結果與已知的地理位置進行比較得到差值,把差值當作公差的修正值;②A-GPS定位技術是指,移動網絡根據終端當時所在的小區信息,及時確定終端上空的GPS衛星,并將GPS衛星的輔助數據發送給終端,然后,終端利用GPS衛星發來的輔助數據快速地搜索到有效的GPS衛星,并接收衛星導航數據進行定位。該技術減少了衛星搜索時間,提高了定位時效,實現了室內GPS定位。

二是網絡定位技術。即移動終端接入到移動通信網絡后,利用網絡技術感知終端接入的位置數據,通過計算處理,確定位置信息。目前主要包括Cell ID定位技術、基站測量定位技術、WLAN室內定位技術等。①Cell ID定位技術是指,當終端接入到移動蜂窩網絡時,將所在的小區Cell ID數據上報給網絡,網絡根據終端的小區數據測算出用戶的當前位置;②基站測量定位技術是采用三角測量定位技術實現的。主要包括CDMA系統的鏈路三角定位(AFLT)技術,GSM網絡的增強型觀測時間差(EOTD)定位技術、UMTS網絡的觀測到達時間差(OTDOA)定位技術;③WLAN室內定位技術主要包括最近AP、幾何計算、位置指紋3種定位技術。其中,最近AP定位技術是指,WLAN中的每個AP都有特定的覆蓋范圍,移動終端進入小區后,通過AP接入網絡,利用AP的位置可粗略的測量出終端位置。幾何計算定位技術是利用幾何學原理對移動終端的位置進行定位,目前主要有距離測量法和角度測量法兩種方法。位置指紋定位技術是利用終端所處位置觀測到的位置指紋(場景特征)和樣本數據庫中的預存位置指紋進行比對,依據特定的匹配規則進行定位。

三是感知定位技術。即在特定部位安裝傳感器,當移動終端進入到傳感器的感知區域時,測定出移動終端的位置信息,主要包括無線射頻識別定位技術、紅外感知定位技術、藍牙感知定位技術等。

2.1.4 移動操作系統

移動操作系統是移動互聯網的核心基礎,是管理、控制、監測和維護移動互聯網終端的軟硬件資源,并提供給用戶人機交互界面的軟件集合。主要由驅動程序、內核、接口庫和外圍部件組成。

2.1.5 移動中間件

移動中間件是連接兩個獨立的應用程序或獨立系統的軟件統稱,負責管理計算機資源及網絡通信,主要技術包括遠程過程調用、對象請求代理和系統信息處理等。

2.1.6 移動應用程序

移動應用程序是指運行在移動操作系統之上的程序,旨在實現某項或多項特定任務,主要有Web應用程序、本地應用程序和第三方應用程序。Web應用程序是指瀏覽器或服務器的應用程序,依靠瀏覽器運行。本地應用程序是指移動終端本身的應用程序。第三方應用程序是指由非軟件編制方開發的應用軟件。

2.2 接入網絡技術

接入網絡技術一般是指將兩臺或多臺移動終端接入到互聯網的技術統稱,主要包括網絡接入技術、移動組網技術和網絡終端管理技術3類[7,10]。

2.2.1 移動網絡接入技術

移動互聯網的網絡接入技術主要包括:移動通信網絡、無線局域網(WLAN)、無線MESH網絡(WMN)其它接入網絡技術、異構無線網絡融合技術等。一是移動通信網絡。移動通信網絡經歷了1G、2G、3G時代,正在大力部署4G網絡,并在加快研發5G技術。4G能夠以100 Mbit/s的速度下載數據, 20 Mbit/s的速度上傳數據。5G的目標是到2020年,相對于當前而言,數據流量增長1 000倍;用戶數據速率提升100倍,速率提升至10 Gb/s以上;入網設備數量增加100倍;電池續航時間增加10倍;端到端時延縮短5倍[13]。

二是無線局域網(WLAN)。WLAN是指通過無線通信技術將移動終端、計算機等資源互聯起來,構成可以互相通信和實現資源共享的移動網絡體系。目前正在發展AC-AP架構的WLAN解決技術,即無線控制器(AC)負責管理無線網絡的接入和AP (接入點)的配置與監測、漫游管理及安全控制等, AP(接入點)只負責802.11報文的加解密。另外, 802.11ad標準提出了利用60 GHz頻段進行無線通信的技術,傳輸速率達到6.76 Gb/s,并降低了天線的尺寸,提高了抗干擾能力[14]。

三是無線MESH網絡(WMN)。WMN是一種自組織、自配置的多跳無線網絡技術,MESH路由器通過無線方式構成無線骨干網,少數作為網關的MESH路由器以有線方式連接到互聯網。WMN具有成本低、覆蓋范圍廣、可靠性強和良好的可擴展性等優勢。

四是其他接入網絡。小范圍的無線個域網(WPAN)有NFC、Bluetooth、UWB、Zigbee、IrDA等技術。近場通信技術(NFC)是一種近距離的高頻無線通信技術,能夠使電子設備之間,在10 cm距離內進行點對點、非接觸的數據傳輸和電子身份識別[8]。藍牙(Bluetooth)技術也是一種短距離的無線通信技術,通信距離一般在10 m內,能使多個移動終端之間進行無線信息交換,最高傳輸速率達到了1 Mbit/s。無線城域網(WMAN)是以IEEE802.16標準為基礎;無線區域網(WRAN)是以IEEE 802.22標準為基礎,利用認知無線電技術對邊遠地區提供無線寬帶服務。

另外,針對多種無線接入技術,正在發展異構無線網絡融合技術。異構無線網絡架構分為緊耦合技術和松耦合技術兩類。緊耦合技術的網絡架構是指無線接入系統之間存在主從關系;松耦合技術網絡架構是指無線接入系統之間不存在主從關系。

2.2.2 移動組網技術

移動互聯網的組網技術具有靈活、動態的特點。無線局域網采用的是以太網的星形結構,移動通信網采用的是集中控制、層次優化結構,兩者都有中心節點,都采用了集中式組網技術;移動自組織網絡采用了分布式組網技術,沒有中心節點,各個節點之間是相互對等關系,都可充當主機和路由器的角色;無線Mesh網絡采用了多中心的自組織網絡技術,由固定的Mesh路由器利用點到多點方式組成網絡,由路由器管理Mesh的連接,拓撲結構比較穩定,并且傳輸帶寬高。

2.2.3 移動網絡管理技術

移動互聯網的接入網絡將是多種接入并存的異構無線融合網絡,必須發展移動網絡管理技術,來實現不同網絡之間的無縫切換。移動網絡管理技術主要有IP移動性管理和媒體獨立切換協議兩類。IP移動性管理技術能夠使移動終端在異構無線網絡中漫游,是一種網絡層的移動性管理技術,目前正在發展移動IPv6技術,移動IPv6協議有著足夠大的地址空間和較高的安全性,能夠實現自動的地址配置并有效解決了三角路由問題。媒體獨立切換協議也就是IEEE802.21協議,能解決異構網絡之間的切換與互操作的問題。

2.3 移動應用服務技術

移動應用服務技術是指利用多種協議或規則,向移動終端提供應用服務的技術統稱,分為前端技術、后端技術和應用層網絡協議3部分[15]。前端技術用于內容展現和邏輯執行,主要包括HTML、DOM、CSS、Java Script等技術;后端技術用于服務器端的邏輯執行和資源管理,主要包括數據庫、動態網頁等技術;應用層網絡協議用于前端與后端之間的信息交互和數據傳送,主要包括HTTP、FTP、SMTP協議等。目前正在發展的應用服務關鍵技術主要包括HTML 5、移動搜索、移動社交網絡、Web實時通信(WebRTC)、二維碼編碼、企業移動設備管理等技術[7-8]。

2.3.1 HTML5技術

HTML 5是當前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的最新版本,提供了更多網絡應用的標準,滿足了不同移動用戶的需求。相對于HTML 4技術,HTML 5技術強化了Web網頁的表現能力;引入了本地數據庫;將內容和展示進行了分離;添加了表單輸入對象;引入了新的標識,提供了瀏覽器中的真正程序,取代了移動終端中的Flash程序。

2.3.2 移動搜索技術

移動搜索技術是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典型技術,是指移動終端用戶通過終端,使用瀏覽器、短信息、交互式語音等方式對互聯網內容進行搜索,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服務。移動搜索具有終端移動性、用戶操作便捷性、搜索結果簡約化、個性化等特點。

2.3.3 移動社交網絡技術

移動社交網絡是傳統互聯網中的社交網絡服務(SNS)在移動互聯網的應用,能無縫地將移動計算和社會計算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強了終端用戶的真實性、地域性和交互實時性。移動社交網絡主要包括集中式和分布式兩類技術。其中,集中式技術是基于互聯網,將用戶的數據存儲在服務器上,讓用戶通過客戶端尋找好友和共享數據。分布式技術是讓終端之間直接進行交互。

2.3.4 Web實時通信技術(WebRTC)

WebRTC技術是建立在Web瀏覽器基礎上的實時音頻、視頻的通信技術,便于開發者在不安裝任何插件時,基于瀏覽器利用Web技術快速地開發出實時的Web多媒體應用[16]。WebRTC應用主要有3種模式:接入傳統的音視頻業務、輕量級和綜合型的Web實時通信服務。

2.3.5 二維碼編碼技術

即以傳統二維碼技術為核心,通過移動終端對二維碼進行識別、解碼、譯碼等操作的綜合性技術。其原理是先將需要呈現給客戶的信息編碼到二維碼中,再通過移動終端的攝像設備進行采集并進行解碼和譯碼等操作,進而快速獲得包含在二維碼中的信息,省去了在移動終端輸入冗余的網址信息或者其他信息的操作,具有準確、方便、快捷的特點。

2.3.6 企業移動設備管理技術

自帶設備辦公(BYOD)正在成為企業發展的趨勢,同時也給企業對BYOD設備管理和企業信息安全帶來問題,因此,企業移動設備管理技術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17]。目前,這方面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數據安全、策略管理、環境感知、應用隔離、用戶與設備認證、移動桌面共享等技術。

2.4 網絡安全技術

移動網絡安全技術主要分為移動終端安全、移動網絡安全、移動應用安全和位置隱私保護等技術[7]。

2.4.1 移動終端安全技術

移動終端安全主要包括終端設備安全及其信息內容的安全,如,信息內容被非法篡改和訪問,或通過操作系統修改終端的有用信息,使用病毒和惡意代碼對系統進行破壞,也可能越權訪問各種互聯網資源,泄漏隱私信息等。主要包括用戶信息的加密存儲技術、軟件簽名技術、病毒(木馬)防護技術、主機防火墻技術等。

2.4.2 移動網絡安全技術

移動網絡安全技術重點關注接入網及IP承載網/互聯網的安全,主要關鍵技術包括數據加密、身份識別認證、異常流量監測與控制、網絡隔離與交換、信令及協議過濾、攻防與溯源等技術。

2.4.3 移動應用安全技術

移動應用安全技術主要有三類:一是應用訪問管理與控制技術。一般是利用安全隧道技術,在應用客戶端與服務器之間構建一個安全隧道,隔離二者的直接連接,使所有訪問都必須經過安全隧道,否則一律拒絕。二是內容過濾技術。包括Web內容的過濾、對Web網頁關鍵字及移動代碼過濾等,以及通過對郵件地址、附件名等關鍵字匹配過濾等。三是安全審計策略控制技術。安全審計策略控制分別由“系統審計策略控制”和“應用審計策略控制”兩類承擔。系統審計策略控制包括對主體鑒別、改變特權以及管理安全策略的事件;應用審計策略控制包括應用程序應該審計的事件。

2.4.4 位置隱私保護技術

位置隱私保護是當前移動用戶最關心的問題,也是移動互聯網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位置隱私保護技術主要包括制定高效的位置信息的存儲和訪問標準、隱藏用戶身份及與位置的關系、位置匿名等[7]。其中,位置匿名技術是讓移動終端或者第三方的可信匿名服務器對移動用戶位置數據信息進行處理,并使它們不能重定位到用戶身份,處理完成后,將位置數據信息發送給服務提供者進行位置查詢。

3 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趨勢

根據當前及未來一個時期世界信息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趨勢,結合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研究現實,初步預測未來的移動互聯網技術將向如下幾個方面發展[5,7,10]。

3.1 技術向多樣化發展

移動互聯網是電信網絡、傳統互聯網、媒體和娛樂等行業融合的產物,涉及無線通信、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技術,從長遠來看,其技術向多樣化發展將是一個重要趨勢。一是網絡接入技術多樣化,網絡向著增加移動性、寬帶化的方向發展;二是移動終端解決方案多樣化,終端朝著功能集成化與便攜式的平衡方向發展;三是手機操作系統多樣化,操作系統向著更加開放的方向發展;四是內容制作多樣化,以增強用戶體驗;五是業務模式多樣化,推動各種業務應用的快速發展。

3.2 與物聯網融合發展

物聯網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用途廣泛,是世界各國正在大力推廣和發展的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移動互聯網絡是物聯網的基礎,拓展了物聯網的功能,提高了物聯網的效率。其中,移動終端可作為物聯網識別、采集信息的重要節點;移動互聯網的無線網絡接入方式與組網技術都是物聯網的關鍵支撐技術;移動云計算大幅提升了物聯網的處理能力;移動互聯網的定位、傳輸、節能技術均可用于物聯網;因此說,未來與物聯網融合發展將是移動互聯網的又一重要發展方向。

3.3 向IPv6技術過渡

目前,移動互聯網發展迅速,傳統的IPv4地址已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移動終端用戶的需求,移動互聯網的節點只能使用私有地址,這樣就嚴重毀壞了移動互聯網端到端特性。IPv6技術具有龐大的地址數量,能夠滿足更大規模的網絡結構需求,提高了安全性和數據完整性,支持自動配置、移動計算、數據組播和更有效的網絡路由聚類,改善網絡服務質量。因此,未來的移動互聯網將加快由IPv4向IPv6技術過渡。

3.4 定位技術向綜合利用、高效精確發展

定位技術是移動互聯網的重要應用之一,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升某一類定位技術的定位精度上,而在多類定位技術重疊的區域,如何綜合利用多類定位技術(如:感知定位、網絡定位等),為用戶提供高效精確的基于位置的服務,是未來繼續研究的方向。

4 結 語

移動互聯網技術為通過無線網絡進入互聯網的終端用戶提供了極大的移動支持,具有便捷、多樣、智能、個性化等特點,得到了各界廣泛的應用和研究,但仍有一些技術問題尚待解決,比如無線頻譜資源緊張、大規模高性能網絡的構建、移動的無縫切換及路由優化、惡意軟件的檢測與防護、智能感知技術和應用、異構無線網絡的安全認證等技術問題都還需要完善,這些將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繼續研究的方向。

[1] 李勇.移動互聯網信息安全威脅與漏洞分析[J].通信技術,2014,47(04):439-444.

LI Yong.Analysis of Mobile Internet Information Security Threats and Vulnerabilities[J],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2014,47(04):439-444.

[2]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移動互聯網白皮書[R].中國:[出版者不詳],2011.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 Research of MIIT, Mobile Internet White Paper,May,2011.

[3] 蘇偉.移動互聯網路由理論與關鍵技術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8.

SU Wei.Research on Routing Theory and Key Technologies in Mobile Internet[D].Beijing: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2008.

[4] 王文博,劉瑞曾,紀紅.現代通信技術[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0.

WANG Wen-bo,LIU Rui-zeng,JI Hong.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ess,2010.

[5] 庾志成,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J].移動通信,2008,01(09):22-24.

YU Zhi-cheng.Status and Trends of Mobile Internet[J], Mobile Communication,2008,01(09):22-24.

[6] 陳霞.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及關鍵技術探討[J].科技廣場,2013,1(04):82-86.

CHEN Xia.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Key Technology of Mobile Internet[J],SCIENCE MOSAIC, 2013,01(04):82-86.

[7] 羅軍舟,吳文甲,楊明.移動互聯網:終端、網絡與服務[J].計算機學報,2011,34(11):2029-2051.

LUO Jun-zhou,WU Wen-jia,YANG Ming.Mobile Internet:Terminal Devices,Networks and Services[J].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2011,34(11): 2029-2051.

[8] 郎為民,楊德鵬,李虎生.新型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研究[J].電信快報,2012,01(07):3-6.

LANG Wei-min,YANG De-peng,LI Hu-sheng.Research on Key Technology of New Mobile Internet[J], Telecom information,2012,01(07):3-6.

[9] 劉金媛,孟憲遵,丁海韜.改變移動互聯網的新型人機交互技術[J].電信科學,2013,1(06):136-138.

LIU Jin-yuan,MENG Xian-zun,DING Hai-tao.Novel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echnology to Change Mobile Internet[J],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2013, 01(06):136-138.

[10] 張揚軍,宋健,崔勇.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優化與發展[J].中興通信技術,2013,19(06):8-12.

ZHANG Yang-jun,SONG Jian,CUI Yong,Optim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J]. ZTE TECHNOLOGY JOURNAL,2013,19(06):8-12.

[11] Raghunathan V,Pering T,Want K et al.Experience with a Low Power Wireless Mobile Computing Platform//Proceedings of the 200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ow Power Electronics and Design.Newport Beach, USA:[s.n.]:2004:363-368.

[12] 蔣曉琳,趙妍.移動互聯網定位業務與技術研究[J].電信網技術,2013,01(05):16-19.

JIANG Xiao-lin,ZHAO Yan.Research on Mobile Internet Locatio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J].TELECOMMUNICATIONSNETWORKTECHNOLOGY,2013, 01(05):16-19.

[13] 董愛先,王學軍.第5代移動通信技術及發展趨勢[J].通信技術,2014,47(03):235-240.

DONG Ai-xian,WANG Xue-jun.Technologi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5G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J].CommunicationsTechnology,2014, 47(03):235-240.

[14] PERAHIA E,GONG M X.Gigabit wireless LANs:An Overview of IEEE 802.11 ac and 802.11 ad[J].ACM SIGMOBILE Mobil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Review,2011,15(03):23-33.

[15] 閔棟,魏凱,文婷.移動智能終端HTML5技術與標準研究[J].中興通信技術,2013,19(06):24-27.

MIN Dong,WEI Kai,WEN Ting.HTML5 Technology and Standards for Mobile Smart Terminals[J].ZTE TECHNOLOGY JOURNAL,2013,19(06):24-27.

[16] 董振江,李從兵,王蔚.移動互聯網WebRTC及相關技術[J].中興通信技術,2013,19(06):28-32.

DONG Zhen-jiang,LI Cong-bin,WANG Wei.WebRTC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in Mobile Internet[J],ZTE TECHNOLOGY JOURNAL,2013,19(06):28-32.

[17] 錢煜明,董振江,呂達.BYOD企業移動設備管理技術[J].中興通信技術,2013,19(06):33-38.

QAN Yu-ming,DONG Zhen-jiang,LU Da.Key Technologies in Enterprise BYOD Device Management[J],ZTE TECHNOLOGY JOURNAL,2013,19(06):33-38.

WEN Jun(1975-),male,M.Sci.,senior engineer,mainly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of tactic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張思峰(1968—),男,學士,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安全和通信技術;

ZHANG Si-feng,(1968-),male,B.Sci.,senior engineer,mainly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李濤柱(1983—),男,碩士,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安全和通信技術。

LI Tao-zhu,(1983-),male,M.Sci.,engineer,mainly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Overview on Developing Status Quo and Trend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WEN Jun1,ZHANG Si-feng2,LI Tao-zhu2
(1.No.30 Institute of CETC,Chengdu Sichuan 610041,China;2.Unit 91746 of PLA,Beijing 102206,China)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grows tremendously fast with an advantage that anyone is able to get access to the Internet anytime and anywhere in the world,and penetrates into anyone′s life at all levels, which is very impressive and brings the world′s attention to studying and developing the technology.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technology such as concept,framework,reference models and technical features,etc.,and then it focuses on the developing status quo of mobile internet key technology.Finally,it predicts and looks ahead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world′s information and network technology.

mobile internet;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terminal technology;network technology

TP393

A

1002-0802(2014)09-0977-08

10.3969/j.issn.1002-0802.2014.09.001

文 軍(1975—),男,碩士,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戰術通信網絡;

2014-06-01;

2014-07-10 Received date:2014-06-01;Revised date:2014-07-10

猜你喜歡
終端無線定位
定位的奧秘
《無線互聯科技》征稿詞(2021)
《導航定位與授時》征稿簡則
X美術館首屆三年展:“終端〉_How Do We Begin?”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通信控制服務器(CCS)維護終端的設計與實現
無線追蹤3
基于ARM的無線WiFi插排的設計
一種PP型無線供電系統的分析
GSM-R手持終端呼叫FAS失敗案例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