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騫拜經樓善本流散考略

2014-02-12 06:26馬仁杰安徽大學歷史系合肥230039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4年8期
關鍵詞:刊本陸氏吳氏

●馬仁杰,黃 偉(安徽大學 歷史系,合肥 230039)

1 吳騫拜經樓藏書概述

吳騫(1733~1813),字槎客,又字葵里,號兔床、月樹、兔床客、桃溪客、墨陽小隱、兔床山人等,諸生。吳騫祖籍徽州休寧,生于浙江海寧,其曾祖父吳萬鐘始遷居海寧,居于新倉里小桐溪,吳騫晚年曾用“齊云采藥叟”以示自己的祖籍徽州,他有拜經樓、十駕齋、富春軒、雙聲館、桃溪山館、耕煙山館等建筑,大部分用來藏書。吳騫一生喜好藏書,??背删洼^大,陳鱣曾贊揚“吳槎客先生品甚高,誼甚古,而學甚富,著述等身。不屑為流俗之文,夙共當世賢土大夫相往還,與之上下議論。晚年益深造自得,遠近學者宗之”。[1]53

拜經樓是吳騫藏書之地,拜經樓所藏之書基本是靠吳騫一人建成的,誠如他在《愚谷文存·桐陰日省編》中所道:“吾家先世頗鮮藏書,予兄拙巢先生始稍稍購置,然尚不多。予乃有獨嗜,蓋由束發及壯,無日不以此為事。奈所居僻左,鄰里又乏同志者,每出游過通都大道,恒遍閱于市肆,日夕忘返,比歸必載數簏以還,置之瓦屋東西,以借對床之樂。乾隆歲在庚辰,先君子以食指殷繁,為予兄弟析箸,凡資產器物三股分授,而書籍、字畫、碑帖亦均作三股鬮分,大房得□字號,二房得□字號,三房得仁字號。予既受而藏之,念門類未廣,乃益多方搜覓,又??嗔τ胁蛔?,往往摒擋稱貸,僅而獲酬。間聞人有異書,則必展轉借錄,露鈔雪購,具費苦心。蓋自少迄老,孜孜矻矻,數十年如一日,亦不自知其所以然。昔人方諸銜姜之鼠、穴紙之蠅,殆不為虛語矣。每自顧姿稟凡平,不能沉研精討,為淹通博貫之儒,良用內愧。忽忽年逾耳順,精力日衰,學殖益落,一切世味皆淡漠視之,惟嗜書之癖如故。今年(1795)春,與兒輩逐加點檢,先成《草目》,以備尋覓,約可三四萬卷,九千余冊,雖不為多,亦一生心力之所萃也?!保?]125關于拜經樓的藏書,好友陳鱣在《愚谷文存序》中認為:“筑拜經樓,聚書數十萬卷,丹黃甲乙,排列幾筵”,[1]53因此吳騫拜經樓藏書應該不會少于10萬卷。根據《拜經樓藏書題跋記》記載,僅拜經樓所藏善本就有宋本21種,元本24種,蒙古中統本《史記》、元鈔本《方叔淵稿》;還有朱彝尊、查慎余等十六人的手稿、舊抄及自抄150多種,另外還有其他人校本50多種。

吳騫用其所藏之書校書、著書,是一個勤奮的藏書家。吳騫一生中著作頗多,根據陳鳣在《〈愚谷文存〉序》中的記述,吳騫著有《愚谷文存》及《續編》《詩譜補亡后訂》《許氏詩譜鈔》等近40種書。另外,吳騫還刻書,有自刻的《拜經樓叢書》收錄30種,共18冊。

此外,憑借對藏書事業的熱愛和雄厚的財力,吳騫廣交江浙藏書大家,如杭世駿、盧文弨、錢大昕、鮑廷博、陳鳣、黃丕烈等人,尤其與黃丕烈和陳鱣等人要好。錢泰吉曾道:“時同州人吳騫兔床拜經樓多藏書,仲魚亦喜聚書,得善本,互相鈔藏。更有吳門黃丕烈蕘圃為之助,以故海昌藏書家推吳氏、陳氏。此志曾為乍浦韓氏所藏,仲魚得之吳市,因錄贈兔床,蕘圃亦錄其副。三人有唱和紀事,仲魚有跋,皆見冊中,亦一時佳話也?!保?]29吳騫曾經從陳鱣的向山閣抄得《淳祐臨安志》,加上以前購得的《咸淳臨安志》和《乾道臨安志》,于是自命名為“臨安志百卷人家”。吳騫還與著名藏書大家鮑廷博也有頻繁的往來,他與鮑廷博經常借抄和互校,甚至還互相贈送善本和書畫,如1780年吳騫的拜經樓正式建成,恰好“鮑君綠飲嘗購得明鄭旼的《拜經圖》見貽,蓋予有拜經樓藏書也”,事逢雙喜,于是吳騫和詩一首:“學古名樓事偶符,故人攜贈出天都。只緣個里詩書氣,不共煙云化綠蕪。三徑荒煙帶草青,千竿紆竹自娉婷。主人未必全如我,不解窮經只拜經?!保?]46

吳騫與黃丕烈、陳鱣等人在藏書活動中的交游也構成了藏書史上的佳話,他們在藏書的過程中互相借鑒,而學識上又是互相推崇,吳騫曾言:“余與簡莊孝廉少日皆酷嗜書籍,購置不遺余力。凡經、史、子、集,得善本輒互相傳觀,或手自??毕噘|,蓋數十年如一日?!?/p>

2 吳騫拜經樓藏書流散

2.1 晚清藏書樓所藏拜經樓善本

吳騫去世前曾立下遺囑要求兒孫妥善保存藏書,“自刻諸書及詩文集各種其板葉開書目之后,日后兩房公共照管……若忽略厭棄,不知我一生之苦,任其散失,又何用此子孫耶”。[5]24雖然吳騫藏書歷經三代100多年,但是其藏書仍然沒有能夠有效的保存下來,大概到太平天國年間,吳騫拜經樓藏書基本上已散落在各地。吳騫去世后由其子吳壽旸匯編的《拜經樓藏書題跋記》5卷,共收錄吳騫為其拜經樓收藏300余種善本,書寫的題跋321篇,其中45種宋元刻本和150多種宋元舊抄本、抄本及影宋抄本以及其他的校本、稿本。吳騫拜經樓的藏書有藏書目錄《拜經樓書目》和《兔床山人藏書目錄》,其藏書印大致有吳騫之印、吳騫幼之益郎、拜經樓、拜經樓吳氏藏書印、拜經樓吳氏藏書、吳騫讀過、臣騫、槎課、兔牀、兔牀經眼、兔牀手校、臨安志百卷人家等。因此,筆者根據以上信息,通過查找晚清主要藏書樓的藏書目來考察吳騫去世后拜經樓藏書的大致流散情況。

(1)根據丁氏兄弟的《善本書室藏書志》記載,其善本書室藏有吳騫流散的善本20種。分別是:

①《九經》,宋刊本,丁氏記載為“拜經樓吳氏藏書”,有“拜經樓吳氏藏書,兔床山人,第一孫孫臣騫,槎課”等??;

②《晏子春秋》8卷,元刊本,丁氏記載“平津館有影寫本,云‘盧氏群書拾補稱:吳槎客示余元人刻本,每卷首有總目,又各標于本篇’。當即此本。每頁十八行,行十八字,與此符合”;[6]180

③《間居錄》1卷,舊鈔本,丁氏記載書中有鮑以文,吳槎客,趙素門等人的題跋;

④《書史會要》9卷補遺1卷,明洪武刊本,丁氏記載有吳騫的藏書??;

⑤《六朝詩集二十四家》無卷數,嘉靖刊本;

⑥《詩集傳》8卷,朱刊本,丁氏記載為吳兔牀藏書;

⑦《間居錄》1卷,舊抄本,丁氏記載為吳騫藏書;

⑧《金國南遷總略》1卷,舊抄本,丁氏記載吳兔牀藏書,有“谷原鑒賞圖書之章,拜經樓吳氏藏書印,丁辛老屋非見齋”等??;

⑨《孔子家語》10卷,明汲古閣刊本,盧抱經校,陳仲漁藏書,王肅注,丁氏記載有兔床??;

⑩《詩集傳》8卷,朱刊本,丁氏記載為“吳兔床藏書”,且記載“拜經樓為吳兔床藏書處,兔床名騫,字槎客,海寧貢生,喜搜羅金石及宋元刊本”。[6]27此書有兩個版本,另一個版本為五硯樓藏書,后歸皕宋樓;

[11]《禮儀圖》4卷,殘本,元刊本。丁氏記載曰:“此僅存卷二,卷五,卷六,卷七,據拜經樓藏書題跋云,以此元槧本校通志堂刊本,則通志之刻圖甚謬也”;[6]42

[12]《字通》1卷,精寫本,丁氏記載為吳騫藏書;

[13]《重續千字文》2卷,影摹本,丁氏記載為吳騫藏書;

[14]《古文奇字》1卷,明寫本,丁氏記載有毛子晉吳、兔床藏書,丁氏記載曰:“有篆書乾隆辛卯仲冬吳氏拜經樓收藏一條,又有小桐溪上人家,拜經樓吳氏藏書諸印”;[6]112

[15]《漢書》殘本14卷,宋嘉定建安蔡琪刊本,班固纂,顏師古注,丁氏記載“宋嘉定建安蔡琪刊本,拜經樓吳氏藏書”;

[16]《咸湻臨安志》95卷,朱刻抄配本,吳氏拜經樓藏書,丁氏記載“有紅葉山房收藏私印,馬思贊之印,漁村子仲安,秀水朱氏潛采堂圖書……同治四年邱春生作緣歸于八千卷樓”;[6]217-218

[17]《肇論中吳集解》3卷,宋本,丁氏記載為吳騫藏書;

[18]《新雕宋朝文鑒》150卷,明天順嚴州翻宋刊本,拜經樓藏書,丁氏記載為吳騫藏書有“拜經樓一印”;

[19]《危太樸集》4卷,吳志上鈔本,臨川危素著,有“州來氏藏書記,吳允嘉印,石倉手校,海倉吳葵里收藏諸印”;[6]718

[20]《溪堂詞》1卷,明鈔本,有吳騫題跋。

(2)丁氏兄弟的八千卷樓收藏了吳騫的著書和拜經樓的刻書,主要有:

①《蜀石經毛詩考異》2卷,國朝陳鱣撰,拜經樓本;

②《詩譜補亡后訂》1卷,國朝吳騫撰,拜經樓本;

③《蘇祠叢祀議》1卷,國朝吳騫撰,武林掌故叢書編本;

④《桃溪客語》5卷,國朝吳騫撰,原刊本拜經樓本;

⑤《國山碑考》1卷,國朝吳騫撰,拜經樓本;

⑥《陽羨名陶錄》2卷,國朝吳騫撰,拜經樓本昭代從書本,娛園叢刻本;

⑦《尖陽叢筆》11卷,國朝吳騫撰,抄本;

⑧《拜經樓藏書》不分卷,國朝吳騫撰,刊本;

⑨《謝宣稱集》5卷,南齊謝朓撰,嘉慶吳騫刊本、汪士賢刊本,刊本;

⑩《愚谷文存》14卷,國朝吳騫撰,刊本;

[11]《拜經樓詩集》12卷,國朝吳騫撰,刊本;

[12]《論印絕句》1卷,國朝吳騫編,拜經樓本;

[13]《海昌麗則》6卷,國朝吳騫編,刊本;

[14]《拜經樓詩話》4卷,國朝吳騫撰,拜經樓本;

[15]《萬花漁唱》1卷,國朝吳騫撰,刊本;

[16]《蜀石經毛詩考異》2卷,拜經樓本;

[17]《孟子外書》4卷,拜經樓本;

[18]《拜經樓藏書題跋記》6卷,國朝吳壽湯撰;

[19]《讒書》5卷,唐羅隱撰,刊本,拜經樓本刊本;拜經樓本,刊本;

[20]《廣筆疇》1卷,拜經樓本,淡生堂抄本;

[21]《扶風得信錄》1卷,拜經樓本;

[22]《陶淵明集》拜經樓4卷本;

[23]《陶靖節詩注》4卷,宋湯漢敬撰,拜經樓本;

[24]《拜經樓叢書》不分卷,國朝吳騫撰,刊本;

[25]《扶風傳信錄》1卷,國朝陳鱣撰,拜經樓本。

(3)根據陸心源的《皕宋樓藏書志》記載,其皕宋樓收藏吳騫流散的善本19種。分別為:

①《漢隸分韻》7卷,陸氏記載先為趙凡夫收藏,后被吳騫收藏,最后落到皕宋樓,元刊本,陸氏題跋曰“趙寒山舊藏,后歸拜經樓,亂后乃歸于余”;[7]11

②《秘書志》11卷,舊抄本,陸氏記載吳兔床藏書;

③《重刊校正笠澤叢書》4卷補遺1卷續補1卷,舊抄本,陸氏記載為吳兔床藏書;

④《王狀元集諸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30卷,宋刊本,陸氏記載為吳騫藏書;

⑤《荊南倡和集》1卷,舊抄本,陸氏記載為拜經樓藏書,有吳騫的題跋“元明之文極為鄭明,德高青,徐幼文諸公所稱尚,傳本絕少,予以鮑以文知不足齋借得……嘉慶壬申季冬海寧八十歲老人吳騫跋”;

⑥《樂府雜錄》1卷,陸氏記載為吳枚菴舊抄本,拜經樓藏書;

⑦《古靈先生文集》25卷;

⑧《年譜》1卷附錄1卷,宋刊本,陸氏記載為吳騫藏書;

⑨《對床夜話》舊抄本,陸氏記載為拜經樓藏書;

⑩《紫嚴居士易傳》10卷,舊抄本,陸氏記載為吳槎客藏書;

[11]《讀書管見》4卷,陸氏記載為吳槎客舊藏;

[12]《春秋尊王發微》12卷,舊抄本,陸氏記載先為錢尊王藏書,后為吳騫藏書,有吳氏跋語;

[13]《太廣益會玉篇》30篇,元刊本,陸氏記載為吳兔床藏書;

[14]《新刊音點性理群書句解》23卷,宋歷抄刊本,陸氏記載為吳兔床藏書,陸氏的跋語為“卷首有武原鄭氏朱文方印,蓋明鄭間端公舊藏,后歸海寧吳兔床拜經樓,有‘臨安志百卷人家’白文方印,有拜經樓題跋記”;[7]53

[15]《富山嬾藁》19卷,舊鈔本,陸氏記載為“吳葵里藏書”,有“臨安志百卷人家”白文方印,先為武原鄭氏所收藏,后歸吳騫的拜經樓;

[16]朱文公?!恫柘壬?0卷、外集10卷、集傳1卷、遺文1卷,陸氏記載為有吳兔床標記;

[17]《王狀元集諸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30卷,宋刊本,陸氏記載為“慶元錄提學副使邵曬理書籍關防朱文長印,濮陽李梃相雙檜堂書畫私印朱文長印,拜經樓吳氏藏書朱文方印,兔床真賞之章朱文方引……吳騫號兔床海寧人,乾隆布衣,前有兔床手摹東坡像附長歌記得書始末”;[7]202-203

[18]《道園學古錄》50卷,明嘉靖刊本,陸氏記載為吳騫藏書,但是根據現有的分版本鑒別方法,此書實際上為明景泰刻本;

[19]《六經雅言圖辨跋》6卷,陸氏記載“蒲陽二鄭先生六經雅言圖辨跋六卷,明人影寫宋刊本,吳兔床拜經樓舊藏,盧抱經、杭堇浦皆用著筆校過者也”。[7]8

(4)莫友芝的《宋元舊書經眼錄》記載所見過的吳騫藏書有4種。分別為:

①《易學》50卷、莫氏記載“此本,吳騫拜經樓所藏舊鈔全帙,其《說掛傳》二卷獨存刊本”;[8]69

②《新定元豐九域志》10卷,影宋抄本,莫氏記載“海寧吳兔床拜經樓舊藏書,今歸唐鷦安翰題,有兔床及吳枚菴兩跋……兔床跋云‘吳家枚菴僑居吳下,性喜藏書。每遇秘本即手為傳錄,蓋今之方山也。王正仲〈九域志〉流傳絕少而有‘古籍者’尤為難得,癸卯夏從枚菴借得,因亟鈔而藏諸拜經樓’”;

③《肇論中吳集解》3卷,宋本,莫氏記載為吳騫藏書;

④《新雕宋朝文鑒》150卷,明天順嚴州翻宋刊本,莫氏記載為拜經樓藏書,后被丁氏收藏。

(5)根據瞿氏的《鐵琴銅劍藏書樓目錄》記載,其鐵琴銅劍藏書樓收藏吳騫流散的善本有3種。分別為:

①《景德傳燈錄》30卷,宋刊本,瞿氏記載“卷首有拜經樓吳氏藏書兔床經眼朱記”;

②《續資治通鑒長編》108卷,影抄宋本,瞿氏記載為吳騫藏書;

③《輿地碑記目》4卷,舊鈔本,卷末有海昌吳葵里收藏朱記。

(6)根據潘祖蔭的《滂喜齋藏書記》記載有,其滂喜齋藏有吳騫流散的善本4種。分別為:

① 元刻《晏子春秋》8卷,元刻本,潘祖蔭記載“舊為拜經樓藏書,盧抱經學士借以??逼洚愅?,載入群書補遺,附藏?。嚎疃瑫?,馬叔靜圖書記”;[9]9

② 宋刻《說苑》20卷,宋刻本,“黃蕘翁所見咸湻刻本有四,一盧抱沖家藏殘本,一吳氏拜經樓本,一濂溪房蔣氏本,此本就為大興朱竹君學士所藏,完好無缺”;[9]24

③ 元刻《白虎通義》2卷,元刻本,“海寧吳槎客藏本……有秀水朱氏潛采堂圖書,文弨借觀,拜經樓,嘉興新豐鄉人唐翰題收藏印,新豐鄉人庚申以后所聚”;[9]29

④ 元刻《風俗通義》10卷,潘祖蔭記載“明為天籟閣藏書,國朝入潛采朱氏,拜經吳氏,附藏?。簱铐椝帋煵?,秀水朱氏潛采堂圖書,拜經樓,吳兔床書籍印,質肅公孫翰題印長壽,新豐鄉人庚申以后所聚”,[9]30吳騫考證此書的版本是元刻,后人因而相襲,《風俗通義》實為明嘉靖刻本。

2.2 國內外圖書館館藏拜經樓善本

民國以來由于戰爭不斷,大量的古籍被毀,有的甚至被流散到海外,吳騫的舊藏善本也不例外。根據相關記載和考證,吳騫舊藏古籍在國內外各圖書館都有廣泛的分布。

(1)南京圖書館藏善本。主要有:

①《金國南遷總略》1卷,舊抄本;

②《孔子家語》10卷,明汲古閣刊本;

③《詩集傳》8卷,朱刊本;

④《古文奇字》1卷,明寫本;

⑤《漢書》殘本14卷;

⑥《咸湻臨安志》95卷,朱刻抄配本,陸心源在其題跋記曰認為《咸湻臨安志》宋版有三部,但都不齊全。黃丕烈本先為毛晉所有,后歸黃丕烈“黃歸于汪閬原,汪歸于禹泰峰,光緒八年歸于皕宋樓;吳兔床拜經樓所藏刊本20卷,影抄75卷今歸杭州丁松生大令,徐建菴傳是樓藏本后歸高江村,乾嘉年間為鮑以文所得,歸之孫氏,今歸山東楊氏海源閣”。[7]33目前南京圖書館保存吳騫的宋版《咸湻臨安志》,黃丕烈本《咸湻臨安志》現藏于日本靜嘉堂文庫,楊氏本《咸湻臨安志》現藏于國家圖書館;

⑦《新雕宋朝文鑒》150卷,明天順嚴州翻宋刊本;

⑧《危太樸集》4卷,吳志上鈔本;

⑨《溪堂詞》1卷,明鈔本。

(2)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善本。主要有:

①《子夏易傳義疏》2卷,稿本,1冊,吳騫撰,拜經樓叢書刊此書;

②《子夏易傳義疏》2卷,第2次稿本,有胥繩武批校;

③《晚書訂疑》3卷,抄本,有吳騫跋語;

④《京本點校附音種言重意互注周禮》12卷,影宋抄本,有吳騫跋、吳壽晹校并跋;

⑤《春秋金鎖匙》1卷,抄本,1冊,元趙汸撰,吳騫據紅櫚書屋孔氏校并題記,有“紅藥山房攷藏私印”、“九杞山人”、“林下書屋”、“兔床手?!?、“結一廬藏書印”等印記;

⑥《李侍郎北使錄》1卷,名抄本,有吳騫題記;

⑦《困職三義》1卷;

⑧《祠居三義》3卷,吳騫輯,拜經樓抄本;

⑨《棗林雜俎》6集,抄本,6冊,明談遷撰,此書收入乾隆間抽毀書目,但北京大學所藏此本沒有遭到抽毀,有吳騫的朱筆校字;

⑩《南宋方爐詩》1卷,稿本,吳騫傳;

[11]《誠齋集》殘存42卷,抄本,8冊,有“呂叔子印”、“以寧之印”、“海昌吳葵里收藏記”、“拜經樓吳氏藏書印”、“鷦安??泵丶钡扔∮?;

[12]《查漸江先生文集》不分卷。拜經樓吳氏抄本。清查容撰,此書未刊,乾隆年間吳騫從查氏后人手中借抄,親自校補并題記,有“愚谷”、“拜經樓吳氏藏書”、“露抄雪購”、“文蓀讀過”等印記;

[13]《碧云集》3卷,明抄本,吳騫根據毛氏、席氏刻本交并跋語;

[14]《萬花漁唱》1卷,吳騫撰,北京大學所藏本為嘉慶年間拜經樓刻本的底本,有“兔床”、“吳騫之印”等印記。

(3)上海圖書館藏善本。主要有:

①《日普》,吳騫手稿本;

②《尺苑》,稿本,有“兔床山人”,“兔床漫叟”等印記。

(4)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抄本。主要有:

①《錦里耆舊傳》8卷,僅存卷五至卷八,唐茍延慶撰,有“長壽谷”、“吳兔床書籍印”、“二歸亭”等印記;

②《三秋業策選》不分卷,明崇禎十年抄本,有“吳燧寶藏先澤”、“雪癡”、“忠襄名家”、“拜經樓”等印記;

③《羅浮山志匯編》22卷,卷首1卷,清康熙刻本,有“吳騫長壽”、“拜經樓珍藏印”等印記;

④《百川學?!?00種179卷(存4種6卷),明弘治刻本,為吳騫校本。

(5)哈弗大學燕京圖書館藏善本。主要有:

① 明嘉靖刻本《周禮句解》,有“碧云齋”、“拜經樓藏書”等印記;

②《皇氏論意義疏參訂》,吳騫稿本,有吳騫的“竹下書堂”印記。

(6)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主要有:

《江湖長翁文集》40卷,明萬歷刻本,有“海昌吳葵里”等印記。

(7)臺灣“中央圖書館”館藏善本。主要有:

①《左傳附注》5卷后錄1卷,明嘉靖刻本,有“海昌吳葵里收藏記”等印記;

②《增修埤雅廣要》42卷,明萬歷刻本;

③《增修復古編》2卷,明抄本?!督碇尽?卷,抄本;

④《大乙統宗寶鑒》20卷,有“槎客”、“兔床山人”等印記;

⑤《長短經》殘本,為吳騫拜經樓抄本;

⑥《荊溪外記》25卷,明嘉靖刻本,為吳騫手校本;

⑦《河東先生集》15卷附行狀1卷,抄本,有“拜經樓吳氏藏書印”;

⑧《為可堂文集》42卷詩集16卷史論10卷梅里詞3卷,清初刻本;

⑨《大金國志》,抄本,有“拜經樓吳氏藏書印”等;

⑩(嘉靖)《海寧縣志》9卷,明嘉靖刊本,有“拜經樓吳氏藏書”,吳騫、唐翰題和羅振玉等人的題記;

[11]《千頃堂書目》32卷,為鮑廷博贈給吳騫之書,有“小桐溪上人家”、“拜經樓吳氏藏書”;

[12]《歲時儀節》不分卷,稿本,有“槎客”“吳騫之印”等;

[13]《休寧原田吳氏宗譜》,乾隆刻本,有吳騫的“竹下書堂”印記;

[14]《元和姓纂》10卷,抄本,有“歙鮑知不足齋藏書”、“知不足齋主人所貽吳騫子子孫孫永寶”、“拜經樓吳氏藏書”等印記,為鮑廷博贈給吳騫之書。

(8)日本國內各大文庫館藏善本。主要有:

①《周易原旨》6卷附《易原奧義》1卷,舊寫本,有“拜經樓吳氏藏書”,現藏于靜嘉堂文庫;

②《讀書管見》2卷,明初刻本,“拜經樓”印記,現藏于日本靜嘉堂文庫;

③《春秋尊王發微》20卷,抄本,有“兔床手?!钡扔∮?,現藏于靜嘉堂文庫;

④《六經雅言圖辨》8卷,明人影寫宋刊本,靜嘉堂文庫;

⑤《漢隸分韻》7卷,宋刊元修本。有“兔床”朱文方印,“漫叟”白文方印?,F藏于靜嘉堂文庫;

⑥(湻祐) 《臨安志》6卷,殘本,有“吳騫之印”,“兔床漫叟”等印記,現藏靜嘉堂文庫;

⑦《秘書監志》11卷,舊寫本,吳騫手校,現藏靜嘉堂文庫;

⑧《新刊音點性理群書句解》 (后集),元刊本,有“臨安志百卷人家”等印,現藏于靜嘉堂文庫;

⑨《昌黎先生集》 (殘本)10卷,宋淳熙刊本,有吳騫印記,現藏靜嘉堂文庫;

⑩(重刊校正) 《笠澤叢書》4卷補遺1卷續補遺1卷,古寫本,吳騫手校本,現藏靜嘉堂文庫;

[11](重刊校正)笠澤叢書4卷補遺1卷,古寫本,何義門校識本,吳騫手識本,現藏靜嘉堂文庫;

[12]《古靈先生文集》25卷年譜1卷附錄1卷,宋刻元修本,現藏靜嘉堂文庫,有“吳騫”,“拜經樓吳氏藏書”。

[13](王狀元集諸家注分類) 《東坡先生詩》25卷,卷首2卷紀年錄1卷,宋刊本,現藏靜嘉堂文庫;

[14]《荊南倡和集》1卷,吳騫手寫本,現藏靜嘉堂文庫,有吳騫跋語。

3 結語

綜觀明清以來的歷代藏書家,他們生前雖然都擁有大量的藏書,但是去世后這些藏書都沒有能夠保存下來,實在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為了讓后世子孫繼承藏書事業,有的藏書家在藏書印上刻有很多勉勵后代的藏書字眼,如毛晉的“毛氏藏書子孫永寶”、“毛氏圖書子孫永保之”;陳鱣的“得此書,費辛苦,后之人,其鑒我”;楊以增的“祿易書,千萬值;小胥鈔,良友貽,閣主人,清白吏;讀曾經,學何事;愧蠹魚,來食字;遺子孫,承此志”。祁氏詹生堂的“詹生堂中儲經籍,主人手校無朝夕”;“讀之欣然忘食欲,典衣市書恒不給。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孫益之守弗失,曠翁銘”。盡管如此,藏書家生前藏書而生后失書這個怪圈似乎明清的藏書家都沒有能夠逃脫。

吳騫藏書能夠歷經100多年,在藏書史上算得上奇跡,究其原因是吳騫本人活了81歲,這就使得其藏書能夠長期保存下來,加之兒孫對其藏書的耳熏目染使得這種藏書精神能夠不斷延續下去。他也曾經專門刻印以教育后代護書,“聚書藏書,良匪易事。善觀書者,澄神端慮,凈幾焚香,勿卷腦、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頁、勿把穢手、勿展食案、勿以作枕、勿以夾刺,隨損隨修,隨開隨掩。后有得吾書者,并奉贈此法”,“知不足齋主人所貽吳騫子子孫孫永寶”。然而吳騫拜經樓藏書最后還是因各種原因流散各地。藏書之難并不在于收藏了多少書,而是在于怎樣讓這些書保存下來,故而人盡皆知“藏書難而守書更難”。

[1](清)陳鱣.簡莊文鈔 六卷[M].清光緒丙戌年(1886)海昌羊氏重刻本.

[2](清)吳騫.愚谷文存 [M].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刻本.

[3](清)錢泰吉.曝書雜記[M]//蔣光煦.別下齋叢書.清道光十九年(1839).

[4](清)吳騫.拜經樓詩集 [M].清嘉慶八年(1803)增修本.

[5]宮曉衛.藏書家 第十五輯[M].濟南:齊魯書社,2009.

[6](清)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M].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刻本.

[7](清)陸心源.儀顧堂題跋[M]//潛園總集.清光緒十六年(1890)刻本.

[8](清)莫友芝.宋元舊本書經眼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9](清)潘祖蔭.滂喜齋藏書記[M].清刻民國十七年(1928)增修本.

猜你喜歡
刊本陸氏吳氏
《陸氏三世醫驗》攻法特色探析
日本漢方醫學對陸淵雷學術思想的影響研究
輪椅上的好醫生,發明“吳氏膏藥”
從刊本到手稿——王建中鋼琴作品《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研究(上篇)
《橫浦集》??鲍I疑
明代戲曲刊本插圖的非敘事與圖像重構
湖湘吳氏響塘紙影戲藝術語言探析
王安石用善良贏得真愛
淺析《陸氏三世醫驗》痰證論治*
上海書隱樓史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