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思考

2014-02-20 07:22楊建東
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 2013年6期
關鍵詞:教學能力青年教師教學

[摘要]隨著近幾年我國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高校師資隊伍迅速壯大,青年教師漸成高校教學主體,其教學水平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學科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的質量。本文在分析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現狀與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一個引導、依托兩個組織、搭建三個平臺、完善四種機制”的體系化策略,以切實提升其教學水平。

[關鍵詞]青年教師 教學能力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6-0135-04

[作者簡介]楊建東,吉林工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長春130062)

一、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本文所界定的高校青年教師是指具有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證書,專門從事教學工作,年齡在35周歲以下的專任教師。青年教師大多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他們有較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前沿的知識信息,掌握新知識和接受新理念比較快,學習和研究能力較強。

教學能力是指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活動自身具備的各種能力,概括來講指學術基本功和傳授基本功,包括學科專業知識掌握能力、教學內容加工與處理能力、教學方法選擇與運用能力、課堂組織管理能力等,是教師綜合素質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直接因素。

青年教師在教學能力方面往往表現出以下一些不足:(1)理論與實際脫節,傳授的知識與實際應用不能融會貫通;(2)教學內容加工處理不恰當,重點不突出,難點講不清,無法做到深入淺出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3)教法單一,師生之間缺乏互動,不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比較沉悶;(4)語言表達欠錘煉,照本宣科,生澀難懂,邏輯混亂,教學味如嚼蠟,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青年教師教學能力不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1)絕大部分教師所學專業是非師范類,在校期間主要學習專業課程,很少或根本沒有涉及到教育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專門的教學技能訓練。崗前培訓形式流程化、培訓內容單一化、培訓時間過短,新教師對教學工作只是大概了解,沒有真正掌握與實際教學工作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大部分新上崗的教師在前幾輪課堂教學中往往只求把教案背熟,根本無法顧及到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教學技能運用是否合理,導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2)一些青年教師憑著高學歷和較多的科研成果,雖然很快取得中級、高級職稱,但缺少對教學深層的領悟及實踐的磨煉,教學能力難以達到相應的標準;(3)由于擴招,有些高校為解決師資緊張問題,青年教師被過早推上講臺,以老帶新的傳統做法漸趨弱化,進修、培訓措施無法落實、跟進,導致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較慢。

二、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路徑選擇

“教學有法,法無定法”,這句話反映出教學的復雜性。教學能力的提高是集學習、實踐、反思、總結、改進諸多環節為一體的、復雜的、長期的過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提高教學能力不僅要依靠個人的努力,還需要高校多措并舉,打好“組合拳”,為其創造良好的外部成長環境。

(一)加強一個引導

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學習不再是學生的專利,教師的任務不僅是教,更重要的是學。教師的能力提升與教師長期不斷地學習是分不開的,可以這樣說,有知識不一定能講好課,但沒有知識肯定講不好課。因此,高校要通過學術報告會、教學研討會等形式,使“好的教師同時也是好的學習者”、“對比同行找差距”、“向優秀教師學習”等現代學習理念成為每位青年教師提升自我的行動指南,使其不斷積累教學經驗,拓寬知識廣度,以逐步提高教學能力,勝任教學工作。

(二)依托兩個組織

1.發揮教研室的作用

從高校內部教學組織機構框架來看,通常實行“院-系-教研室”三級管理。教研室是依托專業建立起來的教師從事教研活動的最基層組織,它不僅承擔著制定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開展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組織教師進行業務學習等任務,同時還應具備培養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功能。一方面,要組織青年教師集體備課。備課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同一教研室的教師由于專業背景相同或相近,對備課中的問題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所以便于青年教師與老教師的溝通與交流,釋疑解惑。另一方面,要對青年教師特別是新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教研活動,使其了解教學規章制度、熟知教學環節及其標準、規范課堂教學行為,幫助他們盡快完成由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使教研室成為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與發展的“家園”。

2.發揮教學團隊的作用

教學團隊是年齡、學歷、職稱、專業領域等方面結構得到合理配置的教師組織。團隊成員以共同的教學理念和目標為牽引,在由教學名師、知名教授等帶頭人的引領下,成員間彼此分工明確,協作互助,取長補短,共同進行課程建設、教法改革、學術研討、教學經驗交流等系列教研活動,有利于提高個人乃至教學團隊整體的教學水平。有專家學者把教學團隊比喻成一座“旺火爐”,在這里,新上任教師接受“人格”培養,能夠成為合格教師;對青年教師實行“升格”培養,能夠成為教學骨干;對骨干教師進行“風格”培養,可以塑造成為教學名師。因此,讓更多的青年教師加入到教學團隊中來,進一步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給他們營造一個長期的、穩定的、寬容的成長氛圍,在團隊合作中實現個人的發展。

(三)搭建三個平臺

1.課程建設平臺

以課程建設促進教師的能力提升與發展,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課程建設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了學生學習的內容及掌握的專長,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同時也是高校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支撐點。課程建設涉及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自編教材、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進實踐教學方式、加強教學基地建設、改革能力考核形式等。因此,高校的教學單位要為青年教師提供更多參與優秀課、精品課建設的機會,讓他們多承擔一些工作量,通過課程建設,使他們能夠接受更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積累更多的教學實踐經驗,進一步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2.教育教學研究平臺

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不能認為只要有知識、學歷高就能當好一名教師,只有真正懂得“教什么”和“如何教”的教師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師。這就意味著教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學術功底,還要有思考和改進教學工作的意識和能力,并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如研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問題??傊?,所有與“教”有關的活動都應該深入研究。實踐證明,堅持不懈地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工作,能夠促進教師自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推動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為此,高校要完善教研課題管理辦法,加大經費投入,引導和鼓勵教師申報各級教研課題,特別是在院級課題立項方面要對青年教師有所傾斜,鼓勵他們認真做好院級課題,積累研究經驗,為申報高級別課題以及形成優秀教研成果打下堅實的基礎。

3.講課比賽平臺

為促進教師相互間的交流和學習,發揮優秀教師的引領、示范作用,高校應定期舉辦“青年教師講課比賽”活動。通過比賽,為青年教師展示自己的教學藝術、課堂教學組織能力、課程內容的熟知程度以及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水平等搭建平臺。青年教師在展示自己教學風采的同時,能夠與其他參賽者、專家評委、聽課教師進行溝通與交流,在“博采眾長”、“揚長避短”的學習和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成熟、不斷提高。高校對參賽教師的評價除了包括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基本指標外,還應對日常教案、課堂教學表現等常態化內容進行綜合考察并給與一定分值,以正確引導青年教師通過教學比賽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使競賽真正成為促進和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的“助推器”。

(四)完善四種機制

1.完善青年教師培訓機制

按從教時間長短,青年教師的成長歷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適應期(1-2年教齡)、成長期(3-4年教齡)、發展期(5年以上教齡,但年齡未超過35歲)。高校要以青年教師的教學需求為出發點,在青年教師三個發展階段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為青年教師再學習、再提高創造條件。

加強對適應期新教師教育知識和教學技能的培養。學校層面要定期舉辦青年教師培訓班,聘請優秀教師就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經驗、教學藝術、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心得進行專題講座。教學單位層面,一要加強教學基本功的培訓,以“課程教學全過程”的“實戰型”培訓為抓手,從“制定教學計劃-編寫教案-布置作業-設計實習方案-建立試題庫-確定考核形式-試講”等教學全過程給新教師以指導;二要完善聽評課制度,規定青年教師每學期不僅要聽、評老教師的課,還要聽、評其他青年教師的課,從聽者的角度評析他人教學中的不足或優點,幫助他們養成善于總結、善于反思的好習慣;三要建立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評價制度,每學期各教學單位要組織專家對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進行“診斷”和綜合評價,并及時提出改進策略。

加強對成長期教師學歷和實踐經驗的培養。一要加強學歷培養,鼓勵并資助教師攻讀更高層次的學歷學位,增強青年教師的自我發展動力。二要設立專門基金,根據青年教師的實際情況,制定有目標、有要求、有保障、有考核的跟蹤培養計劃,支持他們參加國內外名校舉辦的進修班,安排他們到企業、公司、政府部門實習和調研,增強其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三要鼓勵資質提升,提倡青年教師結合本專業教學的需要考取相關資格與等級證書,在豐富自身素質的同時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

加強對發展期教師教學和科研“雙能力”的培養。高校應將處于此階段的青年教師定位在培養成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上,由單一的教學型教師向教學科研型教師轉變。要多提供機會支持青年教師“走出去”、“走上去”,通過參加學術交流會、到名牌高校做訪問學者等形式,不斷充實和更新學科專業及教育專業知識。與此同時,鼓勵和引導青年教師勇于申報和參與國家或省級課題,在課題研究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執教能力,以便快速成長。

2.完善專業發展引領機制

專業發展引領是指組織具有教育教學較高水平的專家名師,通過他們的先進理念、先進經驗引導、帶動青年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促進青年教師綜合能力的提高。一是實行導師制。由教學單位給每一位新教師配備一名有經驗的指導教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實行雙導師制,即學術導師和教學導師),對新教師進行為期一年的指導,做好開課前的準備工作。通過導師的言傳身教,讓新教師能夠深入理解課程內容,熟練掌握基本的教學技能。一年期滿后,教學單位進行檢查,包括教案、與課程相關的教學參考書、每節課的教學方法設計、教材中練習題的完成情況等,合格者準予正式開課。二是建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復雜性和長期性決定了教師培養必須做到有針對性、系統性、長期性,為此高校需要有機構專司其職,并為青年教師的發展提供機制性保障。

3.完善督導督教機制

高校教學督導工作應將處于適應期、成長期的青年教師作為督教的重點對象,對他們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跟蹤監控。如檢查教案,了解備課是否充分;深入課堂,了解青年教師授課中存在的問題;檢查試卷,評價其出題水平等。針對青年教師的教學督導要以扶持、幫助他們提升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為出發點,在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意見的同時及時肯定他們的優點、亮點,幫助其樹立積極向上的信心,使之盡快成熟起來。由于教學評價與職稱晉升有密切關系,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因此督導督教制度要重視評價對象的差異性和評價指標的合理性,要積極探索不同教齡、不同崗位、不同職稱的考評方式,構建出多層次、多元化的考評體系,讓青年教師能夠獲得與其能力相符的評價,接受和認可考評結果,并能積極主動改進不足,不斷提升教學能力。

4.完善管理激勵機制

樹立“以師為本”的管理理念,要多關注教師個體的發展需要,多傾聽教師的呼聲,制定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兼有的規章制度,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讓“提高”成為教師發展的內在需求,變原來的“要我提高”為“我要提高”。一要建立和完善教學評優和優秀人才選拔制度。通過定期開展教學檢查及教壇新秀、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等系列評優、評選活動,大力宣傳和表彰在教學工作中表現突出的教師,在全校營造“重教獎教”的良好氛圍,帶動和引導青年教師苦練“教學內功”。二要加大教學評價結果和教研成果在教師晉升職稱時所占的分值權重。引導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對評教結果連續多年為優秀的教師,在教師崗位聘任、評優、晉級時優先推薦,讓那些教學能力強、教學水平高、教研成果多的青年教師脫穎而出。

(責任編輯:劉爽)

猜你喜歡
教學能力青年教師教學
重視“關鍵事件” 助推青年教師專業成長
青年教師“赴考”
多措并舉,助力青年教師實現教育夢想
二胎時代高職院青年教師思政工作的時代嬗變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在遺憾的教學中前行
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對策
計算教學要做到“五個重視”
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策略與途徑
教育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