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

2014-02-20 07:22李生京
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 2013年6期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制創新體制改革

[摘要]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人才需求的脫節問題,引導大學生實現職業人生目標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僅僅處在起步階段,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體制和機制還沒有形成。推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學、課程和課堂的管理體制建設,構建以人為本、開放辦學和大學生自我修養的運行機制,是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高職院校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體制改革 機制創新

[中圖分類號]G7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6-0146-04

[作者簡介]李生京,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吉林吉林132013)

1909年美國學者F·帕金斯把職業規劃分為三部分:個人分析、職業分析、人職匹配。上世紀50年代,霍蘭德提出了人格與環境匹配的類型理論。到了70年代,雪恩的職業錨理論使得個性測量更具有了職業針對性。我國人事科學研究者羅雙平用一個精辟的公式總結職業生涯規劃的要點即“職業生涯規劃=知己+知彼+抉擇”。不難推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有機構成,是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核心內容。

一、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分析

1.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涵和意義

職業生涯一詞來源于英文“career”,根據《牛津詞典》的解釋原有“道路之意”,可以引申為個人一生的道路或進展途徑,強調隨著時間流逝賦予的責任。職業生涯涵蓋了個體一生的發展歷程,它指一個人在一生中所從事工作,承擔職務的職業經歷或相繼歷程,是伴隨個體終身的動態發展過程。顧名思義,“職業生涯規劃”則是這樣一個過程,即個人根據自身的主觀因素和客觀環境,經過分析和選擇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確定實現這一目標的職業方向,以及相應的擇業、就業及創業的學習、培訓和社會實踐計劃,并按照一定的時間周期,采取必要的行動踐行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1971年,美國聯邦教育總署署長西德尼·馬蘭(S·P·Marland)在“全面中的教育改革”中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給出了這樣的定義:職業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或譯作“生計教育”)旨在主要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對人才需求脫節問題,引導青少年從“升學主義”的浪潮中轉向“職業發展”的正途。這個構想得到了美國政府的積極倡導,成為當代美國教育最有影響的一次改革。1995年原國家教委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高等學校開設就業指導課。至此,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我國高校的范圍內全面展開。高職院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的跨越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首先,是對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實現社會化發展的意義。這是因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要與社會勞動相結合,需要學校與社會、企業、市場協調配合,需要整合社會的多種資源,需要不斷提升教師的職業素質和教育技術的能力和水平。第二,是對高職院校在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職業觀和實現充分就業的意義。這是因為高職院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本身,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需求為基礎、以適應職業崗位要求為標準、以職業發展為目標,重在培養學生的職業選擇、職業適應、職業轉換以及就業、擇業和創業的價值理念與能力。

2.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僅僅處于起步階段

伴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產生和發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高等職業院校已經走過了近20年的發展歷程。然而,從完整的意義上說,高職院校開展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理念、統籌規劃、體制、機制和結構的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還沒有跨越以職業道德和就業教育為主導的初級階段。導致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發展進程緩慢的原因是復雜和多樣的。如果限定在高等職業教育微觀運行的層面,那么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僅僅處于起步階段。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限制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發展。目前,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具體體現,僅僅是課堂教學的課程模式,這與高職院校相對封閉的發展現狀不無直接的關系。在相對封閉的教學改革環境下,作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一門課程,很難與高職院校各教學單位的教學改革發生必然的聯系,客觀地造成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孤掌難鳴的被動局面。第二,是高職院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組織問題。招生就業和思想政治教育部門組織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高職院校是普遍的現象。這種組織教學的基本模式,限定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職業道德和就業教育為主導的基本導向,割裂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教育教學部門教育教學改革和社會實踐教學的內在聯系。第三,是教學環境問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教育教學環境具有特殊的要求,包括開放式教學、融入企業教育模式和引入市場就業機制。而目前高職院校所實施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背景條件,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教育教學環境的基本需求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3.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體地位有待確立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高職院校是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唯一主體。首先,高職院校開展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和有組織的教育活動。這個目的就是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學生對職業和職業生涯產生理性認識,促進畢業生在科學的職業觀和人生觀的引領下實現就業、擇業和創業的最佳選擇。這個計劃是高職院校整個教育體系針對學生所構建的總體計劃,并緊緊圍繞學生在高職院校的整個學習周期組織和實施。這個組織是指包括實施職業素質教育的教育機構、設施設備、專業人員、專門活動或教育場地的統籌管理和規劃。第二,高職院校開展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系統性、持續性和動態發展的教育活動。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當貫穿對學生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并隨著教育教學的深化改革和地方經濟結構和就業環境的變化不斷進行動態的規劃和調整。第三,高職院校開展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綜合性的教育活動。就是說,高職院校開展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活動的主體包括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和參與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所有從業者。在這樣的必要前提下討論目前高職院校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體的問題,就會發現,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還沒有形成規劃科學、組織嚴密、結構合理和運行有序的體制機制。

二、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體制改革

1.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教學管理體制改革

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高等職業教育的深化改革,使得高職院校以系、部為單位的教學管理組織形式已經不能適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實需求。建立適應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個性化發展的教學管理體制,實現開放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組織和管理,是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學管理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這是因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本身需要與學生所學專業發生必然的聯系,需要深入到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過程之中,需要與社會、市場和企業建立深層次的合作與互動。而以系、部為組織形式的管理體制封閉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發展道路,使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學管理體制改革的具體步驟和措施如下:首先,成立獨立的教學機構。就是說,改變由思想政治課教師兼任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的狀況,成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機構(教研室),承擔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學和研究工作。第二,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優化配置教師資源。就是說,打破由思想政治課教師壟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的現狀,根據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具體內容和教學的實際需要選聘教師,不僅要聘任思想政治課教師、招生就業指導教師、也要聘用學生輔導員和專業教師。這樣配置教師的目的,是實現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第三,建立與企業和市場的必要聯系。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要融入企業和市場的要素。就是說,高職院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要由企業和市場的經濟主體擔任教學工作,實現教學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化大生產的有機結合。

2.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課程管理體制改革

分科課程與活動課程是高等職業教育兩種基本的課程類型,在高職院校踐行的課程改革實踐中,這兩種課程類型是一種相互補充而非相互替代的關系。分課課程是對學科知識加以系統組織,依據教材的邏輯順序排列對學生展開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和訓練。由于分科課程的教學組織形式往往是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紐帶對學生實施的相對封閉的應試教育,因而容易導致教學與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產生較大的矛盾和分歧。這種教學模式容易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不容易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顒诱n程是以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組織教學的課程類型,這種課程模式的優點是能夠彌補分科課程教學僵化和教師一言堂的不足,實現以學生為中心互動式教學的素質教育、教學環境和教學場所的改善和變革,使教學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有機結合。這種課程模式的缺點是缺乏嚴格的計劃,不易使學生系統掌握科學知識。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課程管理體制改革,就是通過樹立適應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特點的課程觀,構建以活動課程為教學重心的課程組織管理模式,推進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改革和創新。從職業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需要利用分科課程和活動課程一正一反、利弊兼具的互相補充的正能量。應在充分發揮職業道德、就業指導等基礎性課程學科教育的基礎上,大力開展活動課程。開展活動課程的內容可以是專題講座、學生社團活動、請學校優秀畢業生交流創業經驗、組織學生深入企業、社區開展社會實踐??傊?,就是要實現對在校大學生以人為本的職業素質教育。

3.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課堂管理體制改革

課堂是根據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而選定的學生學習的主要渠道。首先,課堂是學生接受科學知識的場所。這個場所能夠滿足教師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挖掘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蘊涵其中的無限生機和活力,把課堂營造成為學生開闊職業人生夢想的學習樂園。第二,課堂是學生職業技能培育的基地。這是因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是一對不可分割的孿生姐妹,不存在沒有技能屬性的職業,也不存在沒有職業屬性的技能。職業生涯是職業的生命周期,這個生命周期的每一個階段都與職業的養成和成長息息相關。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實際,創設必要的情境,給學生提供課內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實踐體驗,使他們在活動中感悟道理,體驗情感,規范行為。第三,課堂是可以移動的時空。就是說,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課堂并不是靜態的場所和空間,而是根據教學活動的實際需要所設計的教學時空。第四,課堂是能夠實現教師與學生角色互換的講臺。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和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要培養學生就業、擇業和創業的不同層次的就業觀,需要引領學生學習專業和將來就業的道路選擇,需要根據學生社會閱歷和職業夢想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和人生觀。在這個過程中,實現教師與學生角色互換的教學相長,有助于整體提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在對職業生涯課程進行了這樣的理性界定之后,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堂管理體制改革就有了基本的內核:即實現科學的教學理念、動態的教學時空、互動的教學角色、有效激勵和科學評價標準的課堂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創新。

三、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機制創新

1.確立以人為本的運行機制

美國著名的職業指導埃德加·H·施恩教授認為,職業生涯發展實際上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探索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都在根據自己的天資、能力、動機、需要、態度和價值觀等慢慢地形成較明確的與職業有關的自我概念。高職院校開展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當從新生入學教育開始到畢業生離校前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天資、能力、動機、需要、態度和價值觀的動態發展科學實施以人為本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這樣做的目標追求,是尋求高職院校每一個在校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在整個職業人生中的職業競爭力,進而實現提高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綜合實力的目的。確立以人為本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制,就是通過完善的教育體制和健全的制度規范,實現對高職院校每一個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這個運行機制,要聯結高職院校的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學生、學生家長以及參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企業和社會經濟組織。如果按照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時間周期來劃分,那么這個運行機制包括這樣幾個內容。首先,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機制。這個機制的主要功能由招生就業部門與學生輔導員來實現,其基本職責是引導入學新生了解高職院校、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和職業等基本內容。第二,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推進機制。這個機制的主要功能由思想政治課的專業教師來完成,基本職責是對大學一年級新生實施職業道德、職業理想教育。第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創新機制。這個機制的主要功能由專業教學團隊來完成,基本職責是帶領大二到大四階段的學生和學生社團開展職業實踐活動。第四,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激勵機制。這個機制的主要功能由畢業生指導教師和招生就業辦來完成,基本職責是指導畢業生就業、擇業和成功創業。

2.構建開放教學的運行機制

開放性職業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發展”理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環節,著眼學生需求,強調學生參與,注重與專業、就業、創業相結合。校外實踐活動強調基地化、項目化、制度化、課程化和特色化運行,實行“動員、規劃、實施、總結、反思”五步走,讓學生在具體的職場環境中檢驗理論知識,提升社交能力,優化知識結構,提高職業技能,為求職就業及職業生涯發展做好準備。構建開放教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制是全面展開開放性職業實踐活動的必要條件,開放教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制,包括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教學、課程和課堂開放機制。(1)是教學開放機制。教學開放機制,就是在高職院校開放辦學的體制和制度規范基礎上,搭建校地、校企合作的平臺,采用“工學結合”、“頂崗實習”、“訂單式培養”等模式,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職業實踐崗位,幫助大學生提升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2)是課程開放機制。構建課程開放機制的制度基礎,是高職院校學分制、彈性教學、課程互換、學分互認的制度建設,只有在這樣的制度基礎上,才能夠實現學生跨專業、跨學制、跨學校(校企之間)選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課程,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和接受就業培訓。(3)是課堂開放機制。課堂開放機制的實現平臺,是承擔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的教師組織實施的開放式職業實踐活動。堅持理論學習、創新思維與社會實踐相統一,堅持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對于不斷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開放式職業實踐活動可以由專業教師、學生輔導員組織,也可以由學生社團自行組織。在校內,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社團和校園文化活動,鼓勵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文體類、學術類、實踐類、創新和創業類的活動;在校外,鼓勵大學生參加勤工儉學、家教、家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

3.培育自我修養的運行機制

職業素質修養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內容,職業素質修養不僅能夠實現大學生以人為本的職業素質教育,而且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自我教育,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培育自我修養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制,就是通過建立導師制度和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服務平臺,推進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運行機制。高職院校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導師制度具有特殊的涵義。這里所界定的導師不僅包括學生在完成學業過程中的指導教師,也包括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修養過程中與其建立教學關系的學生家長、企業員工、班主任和輔導員。在導師制度下所形成的師生關系,包括親情關系、師徒關系、師生關系甚至同事關系。高職院校構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服務平臺,包括教學部門、教輔部門、招生就業部門和學生管理部門、為學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修養服務的各種機構(如學生部門建立的心理咨詢室、圖書館設立的參考咨詢服務中心、學院團委設立的大學生社團管理中心等等),他們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職業生涯探索、就業信息、職業測驗等綜合服務,以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的全面發展。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自我修養機制的作用下,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充分利用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的服務平臺,通過指導教師以人為本的指導,自覺養成職業生涯規劃修養的良好習慣。從而使每一個大學生都能夠根據自己的職業興趣和愛好,不斷提升自身職業生涯規劃修養的質量和水平。

(責任編輯:袁海軍)

猜你喜歡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制創新體制改革
如何引導中職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的構建探索
遼寧國有企業改革體制機制創新問題研究
淺議中等職業學校加強外來工子女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意義和對策
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運行機制探析
阜新日報社:地方報業轉型的探索與創新
關于政府審計幾點問題的思考
縣級政府依法行政的問題研究
淺談大學生誠信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緊密聯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