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景哀情:于永生處回望
——淺析蕭紅小說《小城三月》

2014-02-23 09:28孫雪松
參花(上) 2014年4期
關鍵詞:蕭紅小城小說

◎孫雪松

樂景哀情:于永生處回望
——淺析蕭紅小說《小城三月》

◎孫雪松

短篇小說《小城三月》作為蕭紅最后的面世之作,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韻味。這位一生書寫苦難的天才女作家,在她生命的絕筆處最后一次完成了對于時代癥結的揭示、對于死亡的隱說、對于人性的叩問,也以寬容之心,完成了與世界的和解。

《小城三月》 蕭紅 小說

1941年7月1日刊于《時代文學》的短篇小說《小城三月》是蕭紅得以面世的最后絕筆。1940年,蕭紅與端木蕻良流亡香港。幾經波折下蕭紅疾病纏身,在好友史沫特萊的幫助下住進瑪麗醫院。彼時蕭紅已日漸憔悴,言談懇切,仿佛預言著不久將至的永世訣別。蕭紅就是在纏綿病榻之際完成了《小城三月》。雖然這并非蕭紅所寫的最后一篇小說,然而卻是這位筆耕十年的天才作家得以留傳給世人的最后面影。而這篇已臻成熟的小說,也為讀者留下了無窮的韻味。

一、哀情:文化夾縫中的人之哀

《小城三月》講述了一個簡單到可以一言以蔽之的故事:“我有一個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戀愛了?!?這段“禁忌之戀”,在北國的三月里悄悄生長,又在女主人公那逃不出的心魔里,隨她一同香消玉殞,郁郁而終了。這不僅僅是一出愛情的悲劇,更是一個站在新舊文化夾縫里,被時代拋棄的女人的挽歌。

女主人公翠姨是一個頗具古典氣質的女子。她雖然長得并不十分漂亮,卻舉手投足間自有一種鳳儀,待人接物又是極優雅的,而優雅之中又透露出一種閨中女子特有的嬌羞與纖纖弱質。嫻靜、優雅、欲語還休,從外表上看,翠姨很好地詮釋了東方傳統女人的含蓄之美。這是與她那“大說大笑,不修邊幅”的妹妹形成了鮮明對比的。也難怪“我”的伯父要戲稱她為“林黛玉”了。翠姨不僅有黛玉的氣質,也有著黛玉式的性格——含蓄矜持,自憐自卑。這樣的性格決定了她的行為方式:想求而不敢求。對于“絨繩鞋”翠姨便是如此,即使已經喜愛至極,翠姨也未告訴“我”急于上街去買的就是這“絨繩鞋”?;蛘呤邱娉质谷?,也或者是膽怯使然,總之翠姨從不敢說出自己對“絨繩鞋”至深的喜愛,最后只能在猶疑中痛失所愛。這何嘗不是她與堂哥哥之間愛情的隱喻呢。翠姨的這種“想要而不敢”來自于與她氣質一脈相承的文化牽絆。因為在傳統的思維方式中,女性是隨意不能表達個人欲求的。這使她終生在個人欲求與怯懦自矜中困頓掙扎。

但是,這樣一個繼承著傳統文化血脈的女子,所“求”的又恰恰是與傳統文化完全背離的“新知”。翠姨沒有與一味追求“現代流行”而全未開蒙的妹妹同流,也沒有與徹底活在黑色的舊時代的堂妹妹為伍,而是更愿意同“我”親近。她總是愿意問在學堂里念書的“我”的意見,羨慕著“我”的“博學”;愿意融入到“我”的維新家庭之中,與“我們”打網球、開音樂會、看花燈;喜歡穿西裝的洋學生。也因此自然而然地喜歡上了與這樣的生活統一起來的堂哥哥。她對堂哥哥的愛戀,恰恰影射了她對于現代文明的憧憬。而這憧憬又是如此的無望。傳統的思維方式、禮教、道德已經根深蒂固,破土而出,像是堅韌的藤蔓將翠姨緊緊纏繞。束縛住她的雙腳讓她無法逃離,捆綁住她的雙手讓她無法掙扎,緊掩上她的嘴讓她無法呼救,只留下一雙還向往著光明的雙眼,要看著“哈爾濱的方向”。而那個方向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在,她只能在自卑中膽怯,唯沉默與眼淚在死亡中永生。

佛家講究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恚、求不得。想要而得不到,這是人類永恒的困境。而蕭紅又賦予了它時空的維度,使它獲得了歷史的具體性。試想若翠姨是她那未經啟蒙的妹妹,那也不過是在懵懂之中茍安一生;若是那早已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我”,則必然會勇敢出走追求真我。而翠姨不是妹妹,也不是“我”,她就是那一個,或者說那一群生活在時代的裂隙之中,遭受新舊文化沖擊,而又被兩種文化雙雙拋棄到邊緣的女性。這又何嘗不是蕭紅自身的寫照呢。那一代從舊家庭中走出來的知識分子,怎能不帶有傳統文化的舊疾。蕭紅成功地出逃了,但她仍逃脫不了身為女性必須要依附于男性的弱質心理。蕭軍是她的“拯救者”,而端木蕻良則是她的“犧牲者”?!皞鹘y文化心理不時沖破前衛思想,左右著新女性們的命運?!?這是蕭紅及那一代女性無法擺脫的心理癥結。這不僅僅是一個女人的挽歌,更是一個時代的女性的墓志銘。

二、樂景:兒童視角下的景之樂

《小城三月》無疑是一個悲劇故事,但初讀文本,卻很容易在蕭紅營造的輕快氛圍中獲得愉悅的閱讀體驗。這不是個讓人流淚的故事,卻絕對是個讓人掩卷悵惋的故事。

這種獨特感受來自于作者獨特的敘事視角的選擇。小說采用第一人稱“我”敘事,從而使文本充滿作家主體聲音的介入。而這個第一人稱視角還有一個獨特之處,那便是“我”是一個上中學的少女。這就決定了小說采用的敘述語態是天真無邪、稚氣未脫的兒童口吻。兒童視角之下,明麗的色彩,輕快的節奏,真摯的感情全部躍然紙上。

小說充滿了跳脫的色彩。三月的小城裝滿了生機勃勃的綠色;城里人的披肩是藍的、紫的、紅的、綠的,最流行的是棗紅的;盛大的婚禮上,女人們都穿著繡花大襖,有棗紅的、絳色的、玫瑰紫的,上邊繡著荷花、玫瑰、松竹梅,她們臉上都擦著白粉,嘴上都染得鮮紅。大紅、大綠、大紫造成的顏色對沖,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形成了一派繁華的景象。

色之外是聲的奏鳴。開在家里的音樂會時常樂聲不斷,笛子、簫、日本琴、風琴、月琴等等,聲聲不絕,就連十歲的弟弟也不成調地吹著口琴。這曲子不一定多悅耳,有時甚至多是“笛膜震抖得似乎就要爆裂了似的滋滋地叫著”的噪音,但大家都越按越快,越踏越快,直到氣力沒有了,大家才在大笑之中停了下來。

兒童視角為這個單色而悲傷的故事填充了輕松、明快的因子,讓其繽紛、熱鬧起來。而翠姨正是在這一片繁華之中,在兒童懵懂的口吻中靜默死去的。大喜與大悲的兩級跨越,制造出一種情到極致的傷心。

然而以樂景襯哀情,絕不是蕭紅這樣書寫的唯一用意。這其中蘊含了蕭紅的死亡哲學。叔本華認為,苦難是人與生俱來的,人生就是經歷苦難的過程,而死亡將帶來永生的平靜。死亡不是人生之大悲痛,反而是一種結束與一種開始。就像尾聲中的春天一樣,它那么急匆匆地跑來,“只向人的耳朵吹一句小小的聲音:‘我來了呵?!蠛芸炀团苓^去了?!边@樣迅速而悄無聲息地走過,消融的卻是一整個冬天的朔方雪國。恰若死亡,輕而易舉地帶走人世間厚重的苦難。這其中體現的是蕭紅面向死亡的灑脫。

三、回顧:精神的樂土

《小城三月》是蕭紅的最后一部面世之作,深陷病痛的她時時預感著死亡的將至。眾所周知,蕭紅一生的創作始終保持著回望鄉土的姿態,故鄉是她精神的集散地。在蕭紅的人生絕筆之處,如此真實地以童年玩伴開姨作為原型創作的故事《小城三月》,成為了蕭紅能為人所見到的對其精神樂土的最后一次回望。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精神活動是在回避痛苦。在壓力之下,人們往往選擇開啟精神防御功能,深層潛意識里希望自己回到童年,像孩子一樣生活。單純、淳厚、倔強的蕭紅,在其早期創作中就已經展現出孩子般的氣質。何況深陷病苦之時,更愿意逃避到那個安全溫暖的精神棲居地之中。而在此時,那曾承載著蕭紅歡樂回憶,也勾連著蕭紅痛苦來源的“家”,已經漸漸褪去了冰冷的色彩。具有維新思想的父親,寬厚而慈善的繼母,家也是開明民主的所在?;蛟S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吧,蕭紅在人生將盡的時候,通過《小城三月》與世界徹底和解了。

而作為一個十年間都在書寫苦難的作家,不可能僅賦予其作品以和解的意義?!缎〕侨隆匪休d的對于時代癥結的揭示,對于死亡的隱說,對于人性的叩問或許可以算是對蕭紅那數十載紅塵人世的不完整總結吧。

[1]蕭紅:《呼蘭河傳》,華夏出版社,2011年1月。

[2]季紅真:《呼蘭河的女兒:蕭紅全傳》,現代出版社,2011年。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 張雅楠)

猜你喜歡
蕭紅小城小說
小城雪花
小城大愛
《蕭紅傳》
——一本能夠讓你對人生有另一種認知的書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小城紅梅贊
蕭紅:不要在寂寞時做選擇
論影像蕭紅的呈現與接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