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節年為首 年俗文化的“根脈”與“新芽”

2014-02-25 22:10杜高奇
決策探索 2014年3期
關鍵詞:根脈守歲愛民

杜高奇

節日文化如一條蜿蜒河流,自遠古時代奔流而來,滋養著不斷發展變化的現實生活。作為一種民間傳承文化,節日文化的主體部分形成于過去,但其“根脈”一直延伸至今,并且將伴隨大眾的生活實踐萌發“新芽”,不斷發展、傳承下去。

百節年為首。在我們的眾多歲時民俗中,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日,莫過于春節了。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一直延續到正月結束,數千年來形成的年節習俗在這一階段得到了集中體現。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閨女要花,小兒要爆?!蹦旯澥侨藗兿硎苄腋I畹娜兆?,過年,呈現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民間文化和美好的精神期盼。年俗文化深刻影響著普通百姓的生產生活,影響著人民群眾物質的、精神的文化創造,具有重大的生活應用意義和深刻的文化審美價值。時至今日,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禮儀交際、吃穿住用、文娛藝術等諸多范疇,無不留有年俗文化深刻而豐富的智慧烙印。

年節起源:以人為本 敬天愛民

我國的年節,起源于祭告天地之日——元旦。元旦一詞始于三皇五帝時代,唐代房玄齡等編寫的《晉書》記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币鉃榘颜路Q為元,初一稱為旦。古代稱正月初一為元旦,是我國最古老最隆重的農歷節日。

相傳,四千多年前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勤政愛民、惠澤百姓,深受人民愛戴。因看準自己的兒子難成大器,他未將天子之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德才兼備的舜。堯死后,舜帝非常感激堯對自己的信任及對黎民百姓的關愛,便選定一個日子,每年都帶領部下祭告天地和堯帝。舜在位時也如同堯一樣親民愛民、政績卓著,備受群眾愛戴。后來,舜又把帝位傳給了德高才富、治水有功的禹。人們為了紀念舜,就把舜祭告天地和堯帝之日當作一年的開始,即元旦,也就是我國的農歷新年。

上述傳說,意蘊深遠。首先,舜規定日期每年祭天,體現了古人對“天道”的敬畏。先民把宇宙運行、萬物生長的自然界視為“天”,它容括生命的整體,人是其中的一部分?!熬刺烀薄白R天道”,強調人們敬畏、認識和遵循大自然的規律,開展生產生活及其他社會活動而造福自身?!肚f子》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碧斓赜钪娈a生了有生命的萬物,故我們要祭告天地,感念天地的養育之恩。其次,堯舜帝位的更迭,體現了“人道”須符合“天道”的智慧?!兑捉洝分赋?,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人是天地生成的,人類活動要遵從自然界的普遍規律,人的道德行為須符合自然界的本原和普遍規律。天地有大德大愛,人類與天地共德。堯天子勤政愛民,承踐了天地大德;德才兼備的舜繼承帝位后不負重托,努力使“人道”符合“天道”??梢?,農歷年節的起源凸顯了中華民族以人為本、敬天愛民、德政親民的政治理念,在這種意義上,春節就不僅僅是一種自然時序的節點,而成了中華先祖勤政愛民的重要文化符號。

團年守歲:企盼團圓 崇尚美好

農歷臘月三十,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度過一年平淡、細瑣、苦樂交織的日子,迎來快樂、祥和的除夕,這一天自然被人們寄托了很多寓意與愿望。傳說在除夕日,天上諸神要降臨人間,故民間都隆重舉行祭祀活動,敬鬼神、祈福祿。到了晚上,各家各戶都要辦一桌豐盛的團年飯,老小幾代人團坐在一起,和和美美地共進晚餐、共話新年。

呼吸著一年最后一夜的空氣,沐浴著親情,暢飲著美酒,在快樂美滿中期盼著幸福。團年飯,給了神與人、生者與逝者、長輩與晚輩之間進行多重溝通與交流的絕佳契機,飽含著對世間美好情感的領悟和珍視。

大年夜,伴隨守歲,家家戶戶還要吃夜宵。南方夜宵多吃“蹄鼓子”,也就是燉豬蹄。北方全家圍爐或坐炕頭包餃子。蒙古族人在守歲夜,還紛紛向長輩敬“辭歲酒”,祝他們健康長壽,新的一年幸??鞓?。

“一夜逢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重視除夕,把守歲當作團圓的象征,把大年夜看成團圓的時刻。千家萬戶浸潤著喜慶,圍坐在一起,祭神、拜祖、暢飲,話舊敘新,沉浸在無限的天倫之樂之中。

守歲習俗傳承至今,部分繼續保存,部分推陳出新。如今的除夕夜,人們多圍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春節聯歡晚會等豐富的節目,歡度佳節,辭舊迎新。今天,炎黃子孫的團年守歲,在深厚的文化積淀中,注入了新的意義,昭示著“除舊布新”的精神面貌和時代風尚,凝集了人們的情感和意志,蘊涵著中華傳統美德,有著歷久彌新的文化力量。

拜年文娛:傳承美德 萬民齊樂

年俗文化在生活中形成、創新和傳承,其根本在于過年的現實生活。年節期間,舉行拜年儀式,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萬民齊樂,華夏大地沐浴在喜慶祥和的氛圍之中。

拜年送賀喜,是年節期間廣泛流行的習俗。初一天剛亮,全家穿上新衣,子女給長輩拜年,家庭成員間相互拜年,之后,左鄰右舍、家族老少相互串門拜年。

今天,隨著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拜年方式正悄然發生變化。幾年前,新興的“手機短信拜年”方式曾獨領風騷;現在,卻因大量轉發非原創的拜年“段子”而遭遇尷尬,有人將拜年短信稱為“綠色垃圾”。相比之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青睞微信、自拍視頻等更為時尚的拜年方式,精心錄下視頻、音頻,讓對方感受到濃濃的祝福。

春節,微博拜年依然火爆,百度貼吧等論壇也不斷翻新花樣,紛紛舉辦賀年“蓋樓”大賽。越來越多青年人認為,用“蓋樓”(發表主題網帖,引發跟帖討論)的方式拜年,更能體現出喜慶熱鬧的氣氛,也更為便捷靈活,互動性強。

拜年,是中華民族傳承美德、播撒大愛和溫情的文明標識,是炎黃子孫滿載美好祝福、開啟未來希望的文化符號。拜年習俗的發展變化,體現了中華民族善于繼承勇于創新的可貴品質。

總之,統觀年俗文化的各個環節,可得出一個結論——中華文明“天人合一”思想是年俗文化的重要淵源。年節是自然時序的體現,人要認識、掌握和遵循自然規律的“天”之道,調適自身行為,限制自我不當之舉,排除不符實際的欲望,把握天地萬物的內在尺度??梢?,中華年俗文化認同“天”,尊重“人”。今天,倡揚“以人為本”理念,遵循大自然客觀規律,我們同樣憧憬著步入“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從而永遠沉浸在和諧美滿的氛圍之中。

猜你喜歡
根脈守歲愛民
鍛鑄
——云南各民族中國精神根脈
立足文化根脈 青田石“雕”出大千世界
李愛民美術作品
尋繹事物根脈 梳理文化源流 張崇琛
觸摸俄羅斯
魏晉南北朝:飲酒,放炮,“守歲”
董集鎮:守住文化的根脈
守 歲
守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