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超量恢復”學說和應激學說的思考

2014-03-02 07:13姚連科李巖
當代體育科技 2014年26期
關鍵詞:超量學說機能

姚連科 李巖

(魯東大學 山東煙臺 264000)

1 超量恢復學說及其質疑

20世紀初期,Embden和Habs發現,運動員在訓練后機體骨骼肌內的糖原、磷酸肌酸和肌氨酸含量會增加,這是最早的有關“超量恢復”學說的內容。Yampolyskaya運用電刺激的方法對冬蛙運動后肌糖原儲備的變化進行了測試,實驗結果表明:冬蛙肌肉以104次/min的頻率收縮,機體骨骼肌內的肌糖原出現下降;在刺激停止后的一段時間內,肌糖原含量出現“超量恢復”的現象,并第一次提出了“超量恢復”的概念[1]?!俺炕謴汀笔侵溉梭w機能能力和能量儲備由負荷后暫時下降和減少狀態恢復到負荷前水平,在恢復的過程中,能源物質的補償在一段時間內超過原有水平的現象[2](圖1)。

有關“超量恢復”學說的質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足夠的數據支持。不能因為運動后肌糖元出現“超量恢復”現象,就用“超量恢復”學說來解釋運動能力提高的原因,更不能只從能量恢復的角度對運動能力的提高的現象進行解釋。

(2)“超量恢復”學說并沒有給出人體所能承受的運動負荷極限。在當今競技體育的背景下,運動成績的提高是在高訓練負荷的背景下產生的,而一直增加訓練負荷的話,就可能導致運動員的過度疲勞、損傷,甚至致使運動員過早退役。針對該方面我國學者在“超量恢復”學說的基礎上補充了“爆胎理論”[3]和“溢水理論”[4],用來說明運動的負荷應該在一定的范圍內,否則會造成運動員運動成績停止進步,甚至下降。

(3)通過減量訓練而維持運動成績的穩定。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機能儲備能力會出現下降,特別是對高水平運動員來說,這種現象更容易發生,所以老運動員在訓練中會為了避免運動損傷和過度訓練造成的疲勞,而減少訓練負荷,但是運動成績反而沒有下降,這與通過增加訓練負荷來獲取運動成績相矛盾。

2 應激學說及其不足

應激學說是由“應激理論之父”Selye在1936年提出的,他從病理學的角度提出了應激的概念,Selye認為任何一種作用于器官的侵害性刺激都是由專門病源性和非專門病源性兩個部分組成,機體對非專門病源刺激的反應被稱作“一般適應綜合癥”,即“應激反應”。后來Wilson J和Wilson G依據Selye的應激學說應用到了運動訓練中,并對由運動而產生的應激、適應和恢復過程進行了解釋,認為大運動量的訓練會使運動員的機能經歷三個階段[5](圖2)。

第一階段:警戒階段。運動員在進行一定負荷量的訓練時,機體會對應激源(訓練負荷)產生一定的對抗反應,但隨著人體內激素的變化(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增多),機體會產生適應性反應。

第二階段:抵抗階段。機體在對應激源產生抵抗后會產生適應,主要因為交感腎上腺髓質會分泌腎上腺素,使以興奮為主的警覺反應逐步消退,機體的外在表現會發生變化,比如肌肉的力量、神經的興奮性等。

第三階段:衰竭階段。如果連續以相同的應激源(訓練負荷)對機體進行刺激,那么機體就會對這種刺激就會產生一定的適應,對這種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就會下降,出現衰竭。

由圖2可知:(1)在日常訓練量過程中要注意訓練負荷的強度,如果強度過大就會導致過度訓練,致使運動員出現運動損傷,嚴重者還可能導致運動員的過早退役。

(2)下一次的運動訓訓練負荷一定要大于機體原來所能承受的訓練負荷,只有使機體處于警戒階段和抵抗階段,才能使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3)在一次大強度的訓練負荷后要進行適當的休息,這里所說的休息并非是停止訓練,而是適當降低訓練負荷,讓機體在運動中有一定的調節恢復時間,然后再進行下一次大強度的訓練。

用應激學說來解釋人體運動能力增加的現象還缺少足夠的實驗數據支持。人體運動能力的提高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果只從應激的角度進行解釋還不夠全面。我國運動訓練學專家陳小平認為,人體運動能力的提高機制在許多方面仍然是“黑箱”,存在許多盲點問題,以目前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水平還無法做到精確的量化解釋,“適應”只是各種生命機能的基礎現象,而應激反應是普通生物體的本能反應。

3 對“超量恢復”學說與應激學說的思考

“超量恢復”學說一般應用于大周期訓練之中,在日常的訓練中通過不斷的增加訓練的負荷量來提高運動員的水平,確保運動員在比賽期間身體達到超量恢復的階段,進而取得好的運動成績。但如今運動員的比賽次數增多,應用于訓練的時間減少,更多的出現“以賽代練、以賽促練、賽練結合”的訓練方法,并且對于高水平運動員來說,人體機能所能承受的運動負荷已經快要達到人體的極限,如果再遵循超量恢復的訓練方法,增加訓練的負荷,運動員受傷的概率就會增加,所以“超量恢復”學說對于高水平運動員來說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應激學說是以人體的應激反應為理論基礎,認為人體機能的提高是機體對外界環境(主要指訓練負荷)適應的結果,適應的形成取決于刺激的大小和神經中樞系統的支配。應激學說指出,要科學的安排運動員的訓練負荷,既要使運動員獲得良好的訓練效果,又要防止運動員因為負荷過大而產生疲勞,每一次的訓練要建立在運動員對上一次的訓練產生良好適應的情況下進行。對于剛開始參加訓練的運動員來說,機體還處在發育階段,可塑性依然很大,對其進行合理負荷的訓練就能產生良好的適應,使運動成績得到提高。而對于高水平運動員來說,機體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可塑性降低,對其適當的刺激也能使運動成績提高,但提高的效果并不是非常明顯。

“超量恢復”學說和應激學說作為兩種運動訓練學的理論,都表明了訓練負荷對于人體競技能力提高的重要性,是提高競技能力的最主要因素,但應激學說對比于“超量恢復”學說還有其他的優點:(1)應激學說提到了遺傳因素的影響。雖然通過訓練可以提高人體的某些機能,但有些方面很難提高,比如機體的最大攝氧量,經過訓練后會產生影響,因為訓練可以增大心容積還可以增大心肌收縮力,從而可以提高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但是因為遺傳因素的影響,近50年來人類最大攝氧量只增加了8.6ml·kg·min-1。(2)“超量恢復”學說把運動負荷這一單一因素作為提高競技能力的因素,屬于單因素理論;應激學說把運動負荷和機體自身的適應能力作為提高競技能力的主要因素,屬于雙因素理論,更能合理的解釋運動能力提高的現象。(3)應激學說提出了機體所能承受運動負荷的極限。適當的負荷會使機體產生良好的適應,競技能力水平會提高,而運動負荷超過機體極限,就會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導致運動員受傷。

圖1 超量恢復示意圖(a—b運動階段、b—c恢復階段、c—d超量恢復階段)

圖2 Selye一般適應綜合癥(GAS)理論在運動應激中的應用示意圖(引自Wilson J和Wilson G 2005)

在運動訓練中,可以采用應激學說來指導日常的訓練活動。在合理的訓練負荷下,增加訓練強度,競技能力就會得到提高,但個體對刺激的適應不同,機體恢復程度不同,所以在下次訓練中的訓練強度要根據個體的情況進行適當調整,貫徹區別對待的訓練原則。

4 結語

“超量恢復”學說主要是從能量恢復的角度進行研究說明運動負荷下機體能量的變化;應激學說主要是從神經內分泌的角度研究人體在訓練負荷的刺激下機能變化的規律。應激學說相比于“超量恢復”學說能更好的解釋訓練后人體機能變化的規律,但兩者作為運動訓練的基礎理論,既有各自的優點又有各自的不足,我們不能以偏概全。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會有更多的數據支撐我們的理論知識,讓我們清楚的認識到運動負荷下機體變化的規律。

[1]陳小平.運動訓練的基石——“超量恢復”學說受到質疑[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16(4):3-7.

[2]體育院校通用教材.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3]石坤“.超量恢復”與“爆胎”訓練理論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31(6):91-94.

[4]魏玉鵬,宮本莊.關于超量恢復理論的再完善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2,26(3):75-77.

[5]鄭曉鴻.應激、超量恢復及適應—疲勞學說發展述評[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2):91-93.

[6]Wilson J,Wilson G.Periodization part I-history and physiological basis[J].J Hyperplasia Research,2005,21(1):23-25.

猜你喜歡
超量學說機能
胰在臟象學說中的歸屬
“立天子以為天下”——周代“立君為民”學說的現代性觀照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備可行性分析
這樣做,輕松趕走壞情緒
加壓訓練對人體機能的影響研究
陰陽學說在楊式太極拳中的表現淺探
是保留還是摒棄
——對“超量恢復”質疑學說之反思
曠云學說普通話
每月新鮮
刑法機能新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