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析表示“科舉及第”意義的典故詞

2014-03-03 02:11
關鍵詞:及第科舉典故

王 虎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大連遼寧 116081)

典故詞是歷代文人利用古代典籍中的詞語或故實所創造的新詞,是特定時代所流行的經典文化的產物??婆e作為唐宋以后選拔官吏的一種考試制度,開通了平民入仕、青云直上的道路,成為許多讀書人人生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人們期盼科舉,夢想科舉中選,關于“科舉中選”常見的詞匯有“上第”①、“及第”②、“擢第”③、“登科”④等等。但是這些詞顯得太平常,為了達到避俗求雅的目的,古人創造了許多關于科舉中選的典故詞。下面以出典年代為線索對這些典故詞作一初步探索。

一、源自先秦兩漢的“及第”典故詞

1.探珠(探龍頷)

唐·唐求《傷張玖秀才》:“銅梁劍閣幾區區,十上探珠不見珠?!薄笆咸街椴灰娭椤笔菍埦炼啻芜M京求第未果表示同情?!疤街椤笔莻€典故詞,出自《莊子·列御寇》:“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其子沒于淵,得千金之珠。其父謂其子曰:‘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于尚奚微之有哉!”[1]《宋會要》對唐代進士、明經及第人數作統計:“進士科。每歲不過三十人?!越浶g登科者,亦不及百人?!保?]所以唐代進士及第,其難度如同潛入九重之淵,取驪龍頷下之珠。這個典故演繹出數個關于及第的詞語。如:

(1)“探龍頷”:比喻科舉得第。唐·羅隱《寄前戶部陸郎中》詩:“桂堂縱道探龍頷,蘭省何曾駐鶴心?!碧啤S滔《寄同年封舍人渭》:“龍頷摘珠同泳海,鳳銜輝翰別升天?!薄疤烬堫h”“龍頷摘珠”都是相同的意思,比喻科舉及第。

(2)“得珠”:比喻科舉得第。曹鄴《杏園即席上同年》:“白日探得珠,不待驪龍睡?!边@首詩是化用《莊子·列御寇》的典故,說自己白日探得驪珠,表現了及第后的得意心情和對自己才華的自信。宋·朱翌《謝劉憲惠龍眼詩》:“俠士從禽攜彈去,鮫人探海得珠歸。不須直待枯成臘,便遣尊前解褐衣?!边@首詩用“龍眼”借喻為“珠”,“得珠”比喻為科舉及第;下句“解褐衣”即謂脫去布衣,擔任官職。

2.登庸

明·徐霖《繡襦記·父子萍逢》:“領父命長安科試,幸登庸占榜魁?!薄暗怯埂钡囊馑际钦f科舉考試及第,出自《書·堯典》:“帝曰:疇咨若時登庸?!笨讉鳎骸爱?,誰。庸,用也。誰能咸熙庶績,順是事者,將登用之?!痹牡囊馑际潜贿x拔任用。唐代有“做官”義。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相國李公固言,元和六年下第游蜀,遇一老姥,言:‘郎君明年芙蓉鏡下及第,后二紀拜相,當鎮蜀土。某此時不復見郎君出將之榮也。'明年,果然狀頭及第,詩賦題有‘人鏡芙蓉’之目。后二十年,李公登庸,其姥來謁?!蔽闹小暗怯埂迸c“拜相”呼應,意思明了。從明朝開始,鄉試中舉就有了做官的資格,“登庸”也引申出科舉及第義。我們來看兩個明朝的例證:

劉毅齋之子三人。當毅齋之始入學也,其孟生,名之曰甫學;始舉于鄉也,其仲生,名之曰甫登;始從政也,其季生,名之曰甫政。毅齋將冠其三子,而問其字于予。予曰:“君子之學也,以成其性;學而不至于成性,不可以為學;字甫學曰子成,要其終也。學成而登庸;登者必以漸,故登高必自卑;字甫登曰子漸,戒其驟也。登庸則漸以從政矣;政者,正也,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字甫政曰子正,反其本也?!币泯S起拜曰:“乾也既承教,豈獨以訓吾子?!保?]

劉毅齋參加鄉試中舉時,第二個孩子出生,所以取名為“甫登”,意思是剛剛登科。孩子長大后取字“學成而登庸”是說學業大成且參加科舉考試中選?!暗怯箘t漸以從政”是說鄉試中舉后就逐漸開始從政??梢?,“登庸”完全具備了“中舉”義。

又,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三十二:“或期望日后富貴榮華皆如其愿?;蚱谕Τ擅旄胬蠚w田?;蚱谕訉O登庸以繼書香?!保?]“登庸以繼書香”是“科舉中舉來繼承書香門第”。

3.化龍

傳說鯉魚跳過龍門而變化成龍,比喻進士及第。孟球《和主司王起》:“當年門下化龍客,今日余波進后生?!鳖佪妗端脱蛘裎臍w覲桂陽》:“臨歧獨有沾襟戀,南巷當年共化龍?!毖φ烟N《喜遷鶯》詞之二:“樺樹深處白衫新,認得化龍身?!边@個典故來自已經亡佚的漢·辛氏《三秦記》。

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闊一里余。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暮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者便化為龍。又林登云,龍門之下,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云雨隨之,天火自后燒其尾,乃化為龍矣?!保?]

龍門難登,但是只要登上龍門,就可以成龍,于是,人們就用此比喻進士及第。另外,由于《三秦記》中有鯉魚跳上龍門時“天火自后燒其尾,乃化為龍”的說法,所以,唐代的讀書人考中進士和以后升官的時候,都要舉行盛大的宴會進行慶賀,其中必須辦置的一道菜就是燒鯉魚,這種宴會也被稱為“燒尾”。因此,后來又有人稱中了進士是“燒尾”?!盎垺边@個典故演繹出數個關于及第的詞語。如:

(1)成龍:比喻科舉及第?!抖鼗妥兾摹じ改付髦亟浿v經文》:“霄漢會當承雨露,高科登第出風塵。多應不久逢新喜,何異成龍脫故鱗?!保?]“高科登第”與“成龍脫鱗”對應,“成龍”之科舉及第義顯而易見,這種用法一直延續到清末,如嚴復《救亡決論》:“千萬旅進,人皆鎩羽,我獨成龍,是冥冥中之鬼神,又許我為儒也?!?/p>

(2)登龍:比喻科舉及第。五代·王定?!短妻浴肪砣骸暗驱埮f美無斜徑,折桂新榮盡直枝?!薄短妻浴肪砭牛骸把鰷貥渲疅?,何人折桂?泝甘泉之水,獨我登龍?!?/p>

(3)龍頭客:比喻科舉及第的人。宋·辛棄疾《滿江紅·賀王帥宣子平湖南寇》詞:“三萬卷,龍頭客,渾未得,文章力,把詩書馬上,笑驅鋒鏑?!编噺V銘《箋注》:“王宣子于紹興十八年戊辰舉進士第一?!彼巍ね醢仓小队菝廊恕べ浝钔撩馈罚骸俺直瓭M勸龍頭客,榮遇時方得?!边@兩首詞都稱科舉及第的狀元為“龍頭客”。

(4)失龍鱗:比喻科舉落第。王定?!短妻浴肪硎弧霸古保骸皬埵?、崔昭緯,中和初西川同舉,相與詣日者問命。時曙自恃才句籍然,人皆呼為‘將來狀元',崔亦分居其下。無何,日者殊不顧曙,目崔曰:‘將來萬全高第。'曙有慍色。日者曰:‘郎君亦及第,然須待崔家郎君拜相,當于此時過堂。'既而曙果以慘恤不終場,昭緯其年首冠。曙以篇什刺之曰:‘千里江山陪驥尾,五更風水失龍鱗。昨夜浣花溪上雨,緣楊芳草屬何人?'”[7]“千里江山陪驥尾,五更風水失龍鱗”反映了張曙對落第的自嘲和失意。

二、源自魏晉六朝的“及第”典故詞

唐·孫棨《北里志·裴思謙狀元》記載裴思謙狀元及第后,曾賦詩曰:“銀缸斜背解鳴珰,小語低聲賀玉郎。從此不知蘭麝貴,夜來新惹桂枝香?!保?]其中“夜來新惹桂枝香”的意思是:裴思謙及第后,妓女與之纏綿進而沾染了桂枝的香氣,表明了妓女對新進士的傾慕之情。為什么裴思謙認為自己有“桂枝”的芬芳,而不是“江離”“辟芷”與“秋蘭”的芬芳呢?其實這里的“桂枝”是一個典故詞,隱含了“科第”等義。此典故最早出自《晉書》:

武帝于東堂會送,問(郤)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保?]

這句話是郤詵自謙之詞,意思是雖然我被推為賢良,被認為天下第一,然而這只不過是桂林中的一枝,昆山中的一塊小玉而已。我們知道,科舉制度是從南北朝時期的察舉制度發展而來的,郤詵參加的策試就是后代科舉的前身,所以,這個故事演繹出數個關于及第的詞語。如:

(1)“郤詵枝”“郤枝”:五代·和凝《小重山》詞:“正是神京爛熳時,群仙初折得,郄詵枝?!碧啤ち_隱《東歸別所知》詩:“鄒律有風吹不變,郄枝無分住應難?!彼巍Ⅲ蕖杜c客啟明》詩:“秦痔從來易得車,郄枝今比我何如?!?/p>

(2)“東堂桂”:五代齊己《贈孫生》詩:“待折東堂桂,歸來更苦辛?!彼巍埾取陡谢识鳌吩~:“第名天陛首平津,東堂桂,重占一枝春?!?/p>

(3)“一枝桂”:唐·李白《同吳王送杜秀芝赴舉入京》詩:“欲折一枝桂,還來雁沼前?!碧啤ち_隱《投宣武鄭尚書二十韻》:“因思一枝桂,已作斷根蓬?!碧啤ひ镰[《及第后寄梁燭處士》:“繡轂尋芳許史家,獨將羈事達江沙。十年辛苦一枝桂,二月艷陽千樹花?!?/p>

(4)“桂折一枝”:唐·白居易《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懷》詩:“自知群從為儒少,豈料詞場中第頻。桂折一枝先許我,楊穿三葉盡驚人?!?/p>

另外,這個典故還形成了一些復音詞,如折桂、掇桂、擢桂、攀桂、得桂等。

三、源自唐朝的“及第”典故詞

1.蟾宮折桂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惫湃苏J為月亮中有桂樹,月亮中的陰影是桂花樹,因此用“桂樹”等來代表月亮。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碧啤に沃畣枴鹅`隱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北娝苤?,從唐朝開始,“桂樹”“桂枝”成為科舉成功的典故,所以《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記》記載趙嘏詩曰:“天上高高月桂叢,分明三十一枝風?!敝傅氖翘拼M士及第約三十一人左右。

據《淮南子·精神訓》記載“月中有蟾蜍”,古人認為月亮中有蟾蜍,所以稱月亮為蟾宮,而蟾宮中的桂樹又是科舉及第的象征,所以古人又附會造出一些與月亮、蟾蜍相關的科舉及第的典故詞。

(1)“蟾宮折桂”:元·施惠《幽閨記·士女隨遷》:“鎮朝經暮史,寐晚興夙,擬蟾宮折桂之梯步?!薄都t樓夢》第九回:“彼時黛玉在窗下對鏡理妝,聽寶玉說上學去,因笑道:‘好,這一去,可是要蟾宮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

(2)“登蟾宮”: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世以登科為折桂,此謂郄詵對策東堂,自云桂林一枝也,自唐以來用之……其后以月中有桂,故又謂之月桂。而月中又言有蟾,故又改桂為蟾,以登科為登蟾宮。

(3)“步蟾”:明·沈受先《三元記·講學》:“腹飽五車期步蟾?!?/p>

(4)“攀蟾折桂”:元·馬致遠《薦福碑》第四折:“當日個廢寢忘食,鑄鐵硯長分磨劍的水;到今日攀蟾折桂,步金階才覓著上天梯?!痹だ詈霉拧稄埳蠛!返诙郏骸靶轂槟羌s雨期云龍氏女,送了個攀蟾折桂俊多才?!?/p>

2.席帽離身

唐宋時期,未中舉的讀書人出門常攜帶席帽,席帽成為這些人身份的標志。唐·寒山《聞道愁難遣》詩“誰知席帽下,元是昔愁人”中“席帽”“愁人”強調的屢次落第舉子的愁憤心情。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二:“(李)巽字仲權,邵武人,以《蜃樓》、《土鼓》、《周處斬蛟》三賦馳名;累舉不第,為鄉人所侮曰:‘李秀才應舉,空去空回,知席帽甚時得離身?!阋嗖惠^。至是乃遺鄉人詩曰:‘當年蹤跡困泥塵,不意乘時亦化鱗。為報鄉閭親戚道,如今席帽已離身。'蓋國初猶襲唐風,士人皆曳袍重戴,出則以席帽自隨?!?/p>

從上文可知,“席帽離身”就是指科舉及第。所以羅大經《鶴林玉露丙編》卷六云:“然唐時席帽,乃舉子所戴,故有‘席帽何時得離身'之句?!北R仝《走筆追王內丘》:“忽然夫子不語,帶席帽,騎驢去,余對酴醞不能斟?!逼渲小皫?,騎驢去”,意思是說落第而歸。

3.金榜題名

金榜是古時科舉殿試揭示被錄取者名單的榜,也叫黃榜。名字寫上金榜,借指科舉及第。

唐·李宣古《和主司王起》:“恩光忽逐曉春生,金榜前頭忝姓名。三感至公裨造化,重揚文德振寰瀛?!薄敖鸢袂邦^忝姓名”即金榜題名。這個典故來自五代·王定?!短妻浴肪砣骸昂畏?,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絕寄舊同年日:‘金榜題名墨尚新,今年依舊去年春?;ㄩg每被紅妝問,何事重來只一人?!?/p>

四、源自宋朝的“及第”典故詞

1.“朱衣點頭”

《天中記》卷三八引宋·趙令畤《侯鯖錄》:“歐陽修知貢舉日,每遇考試卷,坐后嘗覺一朱衣人時復點頭,然后其文入格……始疑侍吏,及回顧之,一無所見。因語其事于同列,為之三嘆。嘗有句云‘唯愿朱衣一點頭。'”后乃稱科舉中選為“朱衣點頭”。明·徐渭《女狀元》第二出:“文章自古無憑據,惟愿朱衣暗點頭?!泵鳌こ痰羌队讓W瓊林》:“文章入式,有朱衣以點頭;經術既明,取青紫如拾芥?!边@個典故衍生出一系列比喻科舉中選的詞語:

(1)“點頭”:《古今小說》卷十一:“舊年曾作登科客,今日還期暗點頭?!?/p>

(2)“點朱衣”:明·阮大鋮《燕子箋·入闈》:“暫點朱衣收秀士,好開青眼看嬌娃?!?/p>

(3)“簾前朱衣”:清·紀昀《灤陽消夏錄》五:“明明案牘,簾前何處有朱衣?!?/p>

(4)“頭點朱衣”:明·無名氏《鳴鳳記·拜謁忠靈》:“王策獻君前,頭點朱衣圣恩眷。慶朝廷明盛,羅網英賢?!?/p>

(5)“朱衣點”同“朱衣點頭”:清·龔自珍《吳市得題名錄一冊題其尾一律》:“朱衣點過無光氣,淡墨堆中有廢興?!?/p>

(6)“朱衣點額”:宋·王之道《勝勝慢·和劉春卿有懷金溪》:“須信赤繩系足,朱衣點額,終在休嘆淹徊。梅實槐花,看看便是相催。座上觥籌交錯?!泵鳌ゑT夢龍《警世通言》卷十八:“年年科舉,歲歲觀場,不能得朱衣點額,黃榜標名?!?/p>

表示“科舉及第”意義的典故詞語有比較獨特的時代特點和語用背景,這些典故詞語大多產生于古代、用于古代且多是書面語,雖然在當代人們交際生活中的使用頻率很?。?0],普通人對典故詞語的了解也是非常有限,但表示“科舉及第”的典故詞語作為一類特殊的詞匯群體又客觀地存在于語言現實之中[11],分析這類詞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獻,進一步探求科舉文化的內涵。

注釋:

① 唐·李復言《續幽怪錄·張庾》:“明年春,〔庾〕進士上第焉?!?/p>

② 唐·韓愈《與祠部陸員外書》:“其后一二年,所與及第者,皆赫然有聲?!?/p>

③ 唐·張鷟《朝野僉載》:“杜景佺,信都人也……剛直嚴正,進士擢第?!?/p>

④ 唐·戴孚《廣異記》:“周頌者,天寶中進士登科?!?/p>

[1](清)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5:1061.

[2](清)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4:4264.

[3](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二十四·劉氏三·子字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907.

[4](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M].北京:中華書局1958:296.

[5](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卷四百六十六·龍門[M].北京:中華書局1983:3839.

[6]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975.

[7](五代)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125.

[8]丁如明,等校點.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下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417.

[9](唐)房玄齡,等.晉書·郤詵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1443.

[10][韓]崔真娥.唐代傳奇《李娃傳》的轉用:朝鮮漢文小說《王慶龍傳》[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11]張思齊.《春秋胡傳》和宋元明科舉[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猜你喜歡
及第科舉典故
懸壺濟世典故的由來
從《紅樓夢影》看顧太清對科舉仕途的思考
《朝野類要》入仕制度詞匯考釋
唐代科舉的投卷與薦舉之風
聞雞起舞
科舉干祿與語文辭書編纂
那些年,我們寫作文用爛的典故
寧波與湖州府科舉狀元比較研究
“第”字的用法(漢字故事)
“先輩”辨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