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譜牒體例的構建及演化

2014-03-06 05:32陳佳美
文教資料 2014年36期
關鍵詞:修譜譜牒士族

陳佳美

(南京師范大學 12級漢語言文學高級文秘,江蘇 南京 210097)

譜牒體例的構建及演化

陳佳美

(南京師范大學 12級漢語言文學高級文秘,江蘇 南京 210097)

譜牒就是記載某一宗族主要成員世系及其事跡的檔案,它以一定的形式記載了該宗族歷史,其形式和內容集中了檔案學、歷史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旨要。譜牒的最直接作用是據以尋根問祖。本文對中國譜牒的發展演變作了細致的梳理,并對譜牒的作用和意義進行了探析。

譜牒 尋祖 宗族

每個姓氏,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祖先,故尋根問祖,報本思源,敬奉祖先,緬懷祖德乃人類之天性。隨著家族內部子孫的繁衍,一個家族會不斷發生分化,分別出不同的世代和支系。同時,由于各種因素,必然導致家族子孫后代播遷各地。為了知道自己的來龍去脈,找到生命的依托,形成族群的認同感和向心力,便形成了族譜家譜。譜牒記載始祖淵源、列舉家族支系、敘述世代遷徙,因此成為尋根問祖的重要依據。

早在商代,人們就已開始修撰譜牒,其中以甲骨檔案形式存在的“兜”的家譜還保留到今天。夏商以來,不僅王室有家譜,諸侯及一些貴族都有自己的家譜,專門記錄家族世系。官府設專門機構管理,愛國詩人屈原官居三閭大夫,其主要職掌就是掌管楚國昭、景、屈三族的三姓事務,編制三姓的家譜。春秋時期,有人對這些家譜進行整理,編有《世本》十五篇,集中記錄了黃帝以至春秋時期帝王公侯卿大夫的家系。漢代司馬遷在寫作《史記》時就曾大量參考了春秋以前的各種譜牒數據。

如果說譜牒萌芽于商代,興起于西周、春秋,那么,在東晉、南北朝時候便達到了一個高峰。魏晉的門閥制度是譜牒學興起的政治基礎。青萍之末的風從曹魏“九品中正法”這里徐徐卷起。當時做官要論出身門第,豪門貴族才能做官。東晉南北朝時,門閥士族制度充分發展。朝廷提拔官員,其依據就是譜牒。根據譜牒記載情況鑒別貴賤,劃分等級。誰是“士族”,誰是“寒門”,看了譜牒就知道了。所以譜牒之學就成了一種專門學問,有專門的人從事研究。東晉成帝發生“蘇峻之亂”,原來的譜牒遭到焚毀,后來重修,稱為“晉籍”,卷牒浩繁,竟有東西兩庫(見《南史:王僧孺傳》)。如此浩大的工程,沒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專家,顯然是不行的。所以從西晉以后,到南北朝時,畢生研究譜牒的人才輩出,有的祖孫幾代從事此項研究,出現許多著名的譜學家。

隋唐五代十國的譜牒唐初至中期,修譜又形成了一次高峰。政府決定修譜規模較大有三次。第一次是皇帝下旨修譜?!柏懹^”開年不久時,唐太宗命高土廉、韋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主持撰修譜牒。高士廉組織一些士族、官吏、學者參加,廣泛搜集天下的譜牒,與正史相互對照,辨其真偽。經過數年嘔心瀝血的勞動,于貞觀12年(638年)完成《氏族志》130卷(見《舊唐書·經籍志》),上奏朝廷。李世民的意圖是貶抑舊世族,抬高新貴,尤其是政治集團中的新貴。但此意并末向高士廉等明言。所以高等人仍然按照原來的傳統,把山東士族崔、盧、李、鄭等姓列第一等,這使李世明很生氣,大發雷霆,下令“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舊唐書·高士廉傳》),重新修譜。最終自然是貫徹了皇帝的意圖。隴西李氏自然列為一等望族。李世明通過修譜牒打破舊的等級秩序,符合社會變化、發展的要求。貴賤不會永恒不變。譜牒對這種變化如實記載,體現了真實性和進步性。第二次是武則天當政時,中書令許敬宗以貞觀《氏族志》未列武氏做族望為理由,吏部尚書李義府也以《氏族志》中沒有李氏的世系為借口,于是奏請改修。顯慶四年(659年)下詔,任禮部郎中孔志約、著作郎楊仁卿、太子洗馬史玄道、太常丞呂才等主持修譜。大大擴大了士族的范圍,凡五品以上官職均可入選。修成之后,譜名定為《姓氏錄》,頒行全國。并將貞觀《氏族志》收繳焚毀(見《舊唐書》卷八二李義府傳)。第三次是中宗復位之時。當時左散騎常待柳沖認為《氏族志》、《姓氏錄》頒行已近100年,士族變化很大,于是上表請求改修。中宗命柳沖與左仆射魏元忠及史官張錫、徐堅、吳耀等八人依據《氏族志》重新修撰,幾經波折,至玄宗即位,才撰成《姓族系錄》200卷。

同魏晉南北朝相比,唐代譜牒的形式沒有多大變化。一般的譜,都是用方框、線條、箭頭表示世系圖表,詳細注明每個人的血緣關系、名諱、官職及配偶的姓氏名字等,字跡工整,繪圖清晰。官修的望族譜,其內容是按照唐代的政治區劃,依道、州、郡的次序排列,每一郡列出該郡的望族姓氏,少者三姓(如涼州西平郡),多者四十姓(如雍州京兆郡)(見王仲犖的《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件考釋》、《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考釋》、《敦煌石室出殘姓氏書五種考釋》、多賀秋五郞的《中國宗譜的研究》上卷第一章)。很簡略,有提綱的味道。修譜合族的風氣在唐初依然存在。雖然舊的世家大族沒落和門閥士族制度崩潰,舊士族的政治特權已經消失,但他們還有相當高的社會聲望。新士族中一些人,為了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追求虛榮,提高出身等次,挖空心思同舊士族合族、通譜。如當了很久的吏部尚書李敬玄,因系庶族出身的新士族,不僅三個妻子都是討的山東士族的女兒,而且與趙郡李氏合譜(《舊唐書·李敬玄傳》)。李義府官至吏部尚書、中書令,還嫌自己門第不高,謊稱自己出身趙郡,與趙郡李氏敘昭穆。給事中李崇德是真正的趙郡李氏,迫于李義府的權勢,只好答應。后李義府犯罪受貶,李崇德即將其清除譜牒。對此李義府懷恨在心。誰知不久,李義府又當了宰相,尋機報復,唆使他人誣陷李崇德。后來李崇德在獄中自殺(《舊唐書·李義府傳》)。杜正倫雖出自京兆杜氏,但祖先遷徙到相州,不是杜氏的嫡支。杜官居宰相,硬要擠進京兆杜氏。遭到拒絕。于是杜正倫向皇帝建議開鑿杜固——杜姓人居住的地方,以水灌杜氏(《新唐書·杜正倫傳》)。還有更無恥的事。宰相王鍔為了攀附望族,竟認太原王翃為從父,甘愿去做別人的兒子,并以提拔王翃子弟多人為“名宦”作交易(《舊唐書·王鍔傳》)。這些做法,實際上已經失去了譜牒明血緣,辨血統的本來意義。不僅不能提倡,而且應受到批判。唐末黃巢起義,徹底摧毀了門閥制度。五代時期,征戰不已,權貴者大多靠戰功升遷而上,基本上沒有固定顯赫的家族,貴賤變化、更替很快。人們忙于爭權奪利,住居無定所。生活不太平,也無暇修譜牒,論門第。所以,唐代后期至五代十國時候,政府譜學也就自然消亡了。

宋代修譜的體例有“革命性”變革。宋人改造和確定體例延續到當代。北宋時,政府不再開設譜局,每個宗族都可自行修譜,政府不加干涉。為了繼承修譜的傳統,許多文人學士積極參與修譜活動,如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洵等人。這使譜牒的質量大大提高,形式也有創新。對譜諜體例的創新以歐陽修和蘇洵為代表。宋以后多仿歐、蘇二譜的體例,大同而小異。一般由序例、譜系、恩榮、祠宇、家墓、家傳、藝文等方面組成。序例包括序文、凡例。譜系記載族姓源流、世系譜表、郡望派別和居徙始末。恩榮備述受命制浩、科舉中式、以及譽壽、員婦烈女等人物。祠宇志載祠堂、祠規、家訓、祠產、義莊、祭田等家墓志載祖先墳瑩所在及四至多附圖記。家傳和藝文則收錄墓志銘、行伏、壽序、年譜、以及族人的詩文書畫、著述要目等。卷末附列歷次修譜捐數和撰修人名。元代已出現了由親及疏、由遠及近、一體共載的現象,不拘泥于歐、蘇“小宗譜法”的限制。譜圖也突破了五世為圖的限制,出現了以大宗譜法做的大譜圖。

明清至當代譜牒明清兩代的譜牒編修達到了新的高峰。沒有不修譜的家族,也幾乎沒有不入譜的人?,F在我們見到的古代譜牒,清代纂修的最多,占50%以上。為了抬高和標榜家族高貴,很多譜牒采用了“大宗之法”。動輒上溯幾十代,上百代,攀附古帝王或名人為始祖。但這種風氣使某些家族的譜牒失去了真實性。譜牒體例在清代得到充分發展。這個時期,記事范圍幾乎涉及到家族、宗族事務的各個方面。除要排列家族世系外,又增加了譜序、傳記、著述、祠堂、家規、家訓、恩榮錄、世系圖、世系譜、凡例、家法族規、字輩、譜論、科舉、祠堂、祠產、墓圖、墓志、五服圖、家禮、壽文、賀文、祭文、名績錄、契約、藝文、遺像、贊詞、仕宦、傳記、行狀、志錄、年表、余慶錄、領譜等20多項(將在另外的地方專門討論譜牒的內容),并增加了女子、婚嫁、岳家等人物記述,還對入譜人物也進行了限制性規定,行文重視修辭和文采。

譜牒產生于宗法制度下,并為宗法思想和維護封建統治秩序服務,這便是它的歷史形成和發展的價值所在。

譜牒能為我們提供古代宗法家長制及相關資料。政權、族權、神權、夫權,在譜牒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宗約族規、家訓家規,溫情脈脈的面紗掩蓋著宗法家長制對族人的種種束縛。典型的“江州義門陳氏”家族,在宋代曾經一十五世,三千余口聚居一地,立家規姍三條,“立主事以專家政,置庫司以掌家財,立莊長以借賦租,勘司以序男女,院學以教童稚,道院以業焚修,巫師以備祈禱,醫司以供藥石,東佳書院以侍學者,德安解宇以奉公門,其余酒漿鹽米之信者,中履等籍之用,三時飲食之節,四時宴會之期,婚疾吊葬,送往迎來,賞以勸善,罰以懲惡,凡諸纖細,無不周詳”。這是一部統治家族的成文法規,使家族成員之間的矛盾,在內部消化,不至發展到破裂的程度,使一大批農民統一“送納王租”,安于現狀而不反抗,忠于朝廷,順從地方官府,成為封建統治大廈的一根支柱,因而得到王朝的嘉獎和扶植。然而,這種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與準軍事化的分配方式甚不適應,同時也必然與封建王朝的利益產生矛盾,導致后來的“眾官臨門,奉旨監護,強行分家”。這些實錄,對于我們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制度和經濟、文化都是十分難得的第一手資料。

譜牒能為我們提供當時人口消長及相關社會狀況的實錄。譜牒中的世系記載,實際上就是一部家族的戶籍薄,十分具體地記載了人口消長的情況,有助于我們把握人口獲衍與壽命長短、戰亂流徙、婚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關系。魏晉南北朝時期,王、謝、袁、肖四大家族并稱高貴,據《瑯邪臨沂王氏譜》和《太原晉陽王氏譜》的研究發現,生活在王姓歷史上最輝煌時期的王姓人,平均壽命比同時代貴族的平均壽命還要高。這與王姓當時的貴族地位、優越的飲食起居生活條件,更與王姓家族遺傳的身體素質有關。

譜牒能為我們提供詳細可信的社會經濟方面的寶貴資料。如莊田、祭田的創立及其經營方式的發展,如官員“祿養”問題的解決。特別是反映在家族文化史上曾經有過一段重義輕利之邦,視“逐利”的商人為不齒,使政治、社會文化地位與經濟水平極不協調的歷史文化,對于我們研究中國長期停滯于封建社會提供容易為人忽視的資料。

譜牒體例的不斷演化,為我們尋根問祖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1]莊為璣,王連茂.閩臺關系族譜資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2]張日慶.從譜牒看海峽兩岸閩南人淵源關系.福建史志,2004(5).

[3]劉殊芳.從譜牒看清代閩南士子對臺灣教育的影響.教育評論,2006(6).

[4]趙華富.中國譜牒:始遷之祖、文化認同與民族史料——對胡適《曹氏顯承堂族譜序》中幾個問題的看法,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3.

[5]張程.家族的記憶——譜牒現象及其影響略談.蘭臺世界,2010/08.

猜你喜歡
修譜譜牒士族
文化遺產保護下的譜牒檔案的保護與文化價值探析
從趙郡李氏南祖房善權支幾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協調與東晉王朝的建立
明代蘇州宗族形態探研
延續七百年的生命檔案:湖北嘉魚湖西李氏纂修族譜考述
因為修譜先生,木活字依然是“活”的
市場化視角下的譜牒檔案管理研究
魏晉南北朝的士族為何這么牛氣?
西夏譜牒檔案探析
天下第一行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