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文中的東錢湖緬想

2014-03-08 08:06趙江濱
文學港 2014年9期
關鍵詞:范蠡東湖西湖

趙江濱

詩文中的東錢湖緬想

趙江濱

東錢湖去寧波市區東南約三十里,環湖皆山,山巒起伏。其間八十一嶺薈萃,七十二溪奔流,眾水依勢蜿蜒匯聚成湖。據考證,早在上古時期,東錢湖為海跡天然瀉湖,后因四明山向東入海的余脈緩緩隆起,阻隔了與海的聯系,最終成為與東海隔山相望的一泓清幽碧波。東錢湖原由谷子湖、梅湖和外湖組成。由于歷史上尤其是建國后大規模圍湖造田的原因,梅湖現已湮為農田。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又在外湖中央筑成跨湖大塘,將外湖隔為南湖和北湖?,F在的東錢湖便由谷子湖、南湖與北湖所組成,總面積約二十平方公里,周長四十五公里,約四倍于杭州西湖,是名副其實的浙江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東錢湖東南有福泉山巍峨聳立,西北有月波山嫵媚橫陳。其間又有陶公山、百步尖、青山、隱學山、獅子山、二靈山、霞嶼等眾多山嶺隔湖遙遙相望。湖面遼闊,岸線曲折,煙波浩淼,山水環抱,湖外有山,山外有湖,山重水復,氣象萬千。環湖的自然風光因裹挾著來自悠遠歲月的豐富信息而不斷跳動著山水的波詭云譎,惹人遐思。自西晉以后,東錢湖四周代有興筑,尤其是南宋以后多官宦學子消閑隱居之處。湖東下水村為南宋史氏家族的發祥之地,所筑功德寺、石窟、墓葬頗多。元明期間,文人時有僻居湖山間,四周山麓多名人遺跡。曾經久居東錢湖邊甚至可說是靠山湖的風水起家的南宋丞相史浩在《東湖游山》中詠嘆道:“四明山水天下異,東湖景物尤佳致?!?/p>

東錢湖的山水勝概、人文史跡在歷史上曾交相輝映,清人史大成的《游東錢湖形勝賦》就以全景的視野生動描繪了這種盛況:

(東錢湖)宋名東井,唐號西湖。帶八塘而通四硤,渥七鄉而及三縣。古松怪柏,爭勝于牛眠之地?,幉葭骰?,競秀于虎號之坪。地接馬山,湖通象坎。錦屏漾霞嶼之口,銀鏡浮月波之面。浮浮漁艇,每弄姜郎灣前。隱隱客帆,時過陶公山外。慈云嶺斷,秀峰遠映于寒潭。福泉山危,重巒直繞于煙浦??辞嗌綆X畔,遠浦歸舟。觀綠野塘邊,平沙落雁。懸青獻碧,秀聳和尚之

山。逐浪挑空,波泛觀音之洞。美矣!師姑山內,木石俱奇。休哉!道士灣中,花卉具備?!皇朔?,遙知秀氣之毓;七十二岙,盡被王化之恩。嗚呼!山外山,疊疊兮青山。上水下水,悠悠兮綠水??展湟咽乓?,自偃王而何在乎?徒存釣魚之磯,空有穿藤之石。睹梨花于書院,悲芳草于茶亭。煙波之館雖虛,天鏡之橋豈廢。時已遷變,景若長新。

東錢湖在歷史上曾有多種別稱,如“鄮湖”、“錢湖”、“萬金湖”等,但也常被簡稱東湖,這主要是因為它和古鄮縣治的相對位置而言。東錢湖原在古鄮縣之西,因此被稱為西湖,后來鄮縣治遷往東錢湖之西,東錢湖便被稱為東湖。但在一些文人墨客眼中,東湖本質上也是審美視角中參照杭州西湖的結果,正是在與西湖景色的映照中,東錢湖才煥發了卓爾不群的寶貴品格。那么,東錢湖的特殊品質體現在哪里呢?簡單地說,西湖喧囂、繁華和世俗,東湖幽靜、質樸而超俗。清初甬上詩人李鄴嗣《泛舟東湖同徐霜皋作》:“歌吹喧西湖,盡在白蘇后。未若茲湖佳,幽尋自不偶?!毙盟 稏|錢湖竹枝詞》:“家在東湖一畫圖,不將西子比西湖。西湖風景東湖有,西子從來天下無?!狈比A的西子湖人間常有,而清幽的東錢湖世上獨存。

杭州西湖與寧波東錢湖幾乎都在南宋王朝迎來了它們在歷史上人文關注的高潮。不消說,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和政治文化的中心,西湖與市井又比鄰而居,摩肩接踵的人群和煩囂的宴飲歌舞幾乎把西湖給淹沒了,而西湖也就在這種過度消費中享受著世俗尊寵的榮耀。寧波在南宋則是最重要的對外門戶,也迎來了城市發展史上的高峰歲月。這一時期寧波航運繁忙,商貿興盛,寧波先人遺傳的商貿基因在這一時期獲得了盡情的舒展。盡管東錢湖去城東南不過三十里,但這個距離卻足以阻隔普通人流連山水的世俗興趣,但尋幽探勝者已邁開了前往一游的步履。實際上,浙東秀麗的山川風光在宋以前獲得的人文眷顧并不多,倒是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加速了對浙東山水的人文開發。

但東湖與西湖承載的人文情愫終究是不同的,如果說東錢湖是屬于自然的,那么西湖的風貌已經被世俗所侵蝕。西湖的天然嫵媚因其密集的人文撫摸而逐漸喪失了純粹的自然稟性。于是,東湖在與西湖的映照中盡管不能說獲得了絕對的優勢,卻無疑收獲了某種特殊的品格。元代詩人袁士元在《寒食過東錢湖》中就對這種景況做了簡約精妙的概括,這差不多已經成為后人感知東錢湖的特殊魅力所在了——

盡說西湖足勝游,東湖誰信更清幽。

一百五十客舟過,七十二溪春水流。

百鳥影邊霞峪寺,翠微深處月波樓。

天然景物誰能狀?千古詩人詠不休。

東錢湖卓爾不群,天生麗質,山環水繞。山不高而氣勢森然,水不深卻氣象萬千。東錢湖的清幽一半可說緣于她的自然稟性,而另一半卻實在和她所負載的由其歷史縱深發出的人文信息密切相關。

在東錢湖的東南不遠處,一片蒼翠掩映之地為隱學山,相傳為西周時期徐國國君徐偃王隱居讀書之處。元人徐本原在盤桓隱學山時不禁動情追憶了歷史上這段義薄青天的感人故事:

周穆曰盤游,九鼎幾欲移。造父御八駿,萬里觴瑤池。

邦家嘆無主,神器將安歸?諸侯悉朝徐,瑞應惟其時。

忽聞黃竹歌,拒戰非所宜。避位向吳越,直至東海涯。

德義感人心,臣庻爭相隨。山以隱學名,上有棲真祠。

翁仲翳草萊,再拜空噓嘻。遼鶴竟不返,附葬冢累累。

子孫繁且衍,譜牒能相貽。零落千載下,惻然起遐思。

偃王為西周時期徐戎國第三十二世君王,治國有方,素以仁義聞名于世。加上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民安居樂業,國力不斷增強,來朝貢者日益增多,統治的范圍也越來越大。史載,當時周邊來朝者“三十有六國”,“地方五百里”,范圍涉及到淮河、泗水流域。這無形中對西周中

央政府的權威構成了很大的威脅。于是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周穆王懾其影響,命造父聯合楚文王進攻徐國,要將這個“仁者”統治的諸侯國消滅在萌芽中。徐國與楚國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非常懸殊,一旦交戰將不可避免地會對無數平民百姓的生命造成巨大的戕害。仁義在心的徐偃王思慮再三,于心不忍,就在戰端一觸即發之際選擇了罷戰逃亡的道路,數萬百姓感其仁義,一路苦苦相隨。真是“德洽民心服,身罹國步艱”。偃王以毅然決然的自我放逐避免了無數蒼生的生靈涂炭。這確實是一個無私忘我的“仁者”的博愛故事。

徐偃王終以“仁義”而彪炳史冊,但他的下落在歷史上卻一直眾說紛紜,撲朔迷離。一種說法是他死于彭城武原縣(今江蘇邳州)東山,此去徐國近在咫尺,逃亡在此似乎并不明智,也無任何安全感可言,其可靠性值得懷疑。另一種說法是,偃王“不之彭城而之越城之隅,棄玉幾硯于會稽之水?!弊罱K卜居于東錢湖畔的隱學山。此后他盤桓山水,讀書思考,臨終時感嘆道:“吾賴于文德,而不明武務,以至于此?!边@種痛心自責之言,與其說是懊悔今生,倒不如說更像一個仁者面對戰端頻發的無道亂世所發出的無奈感慨。因此盡管徐國離浙東海邊的東錢湖相距甚遙,但這個距離并不能成為偃王奔赴心靈之約的障礙。據說徐偃王死后葬于此山,后人為紀念徐偃王的仁德,唐建中二年(781年)曾在隱學山上建隱學講寺,元明清三朝屢圮屢建。這里成為后人發思古之幽情的一個好去處,元人徐本原另詩吟誦了這種情懷:

訪古叩禪關,招提盡日閑。鳥啼青嶂里,僧語翠微間。

今日棲真地,前朝隱學山。石壇芳草碧,墓道落花殷。

德洽民心服,身罹國步艱。代周知遜位,命楚反羞言。

鳳去彭城路,龍潛越水灣。惟留翁仲在,不見令威還。

碑蘚應難認,煙蘿已倦攀。隴云同杳杳,澗水自潺潺。

瞑合千峰紫,春殘一徑斑。夕陽歸興緩,清磐隔塵寰。

從中原之側的徐國到浙東海邊的東錢湖,兩地相距近千公里,且中間跨江隔海,在當時的自然條件下跨越這個空間的確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偃王一路走來想必歷盡了千辛萬苦,他終于在陸地盡頭的東錢湖邊停下了疲憊的腳步。

路在隱學山前消失了,前方是浩瀚的大海,但思卻在隱學山前繼續……冥冥之中,大仁大德之人和東錢湖的山水稟賦在這里達成了神秘的契合。也許隱學山幽靜靈異之所正是偃王孜孜以求的最后歸宿地。盡管在歷史上仁義面對武力總是那樣的不堪和無助,但高義之人的高風亮節能夠逾千年而不衰,也足可見仁義常在人心,另具一種征服時空的強大力量。

大概正因為偃王淹留在東錢湖畔,日后便在浙東大地上播撒了仁德的種子。晉代著名文人陸云在《答車茂安書》中對寧波的淳樸民風贊不絕口:“且彼吏民,恭謹篤慎,敬愛官長,鞭樸不施,聲教風靡?!睂幉ǖ赜虻倪@種敦厚儒雅的民風也許就是從偃王那時開始的吧。

東錢湖西南有陶公山,當為紀念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而命名。后人游此留詩曰:

平吳霸越謝成功,退隱湖濱作釣翁。

自有石磯留勝跡,此山依舊屬陶公。

詩句抒發了對越國大夫范蠡的人生事跡尤其是對他最后歸隱東錢湖的無限感慨。

東錢湖和范蠡的神秘聯系從另一個側面撩開了東錢湖的奇特魅力。俱往矣,從東錢湖的歷史縱深處發出的信息總是那么明滅閃爍,散發著晦暗誘人的光輝,令人禁不住浮想聯翩……

如果說徐偃王是中國歷史上胸懷博大的“仁人”,那么范蠡無疑堪稱中國歷史上聰明絕頂的“智者”。仁人智者似乎分屬兩種不同的人生風范,自成高標。但讓人驚詫不已的是,這兩位中國歷史上的“仁人”“智士”卻在東錢湖邊意外邂逅,不約而同地都將自己的余生托付給了東錢湖的湖光山色,這種人生抉擇似乎應驗了中國先哲的那句老話:“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庇纱?/p>

看來,東錢湖的山光水色確實具有某種特殊的魔力,雖千難萬險,山川阻隔,虎狼當道,也無法阻擋大仁大智者們競相前往的步履。

東錢湖是神奇的湖。

遙想當年,范蠡輔佐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滅吳興越,成就了越國的一番霸業。功成名就,本當志得意滿,春風拂面,等待論功行賞的尊崇,但世事洞明的范蠡卻沒有被勝利的喜宴沖昏頭腦。他深知越王勾踐“可以同患,難以處安”,更省察“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中國專制君王的御人之術。于是明智地功成身退,辭職歸隱。他先化名鴟夷子皮,到齊國商貿重鎮陶做起了生意,以自己的智慧聚斂了驚人的財富,人稱陶朱公。但范蠡似乎并不以追求財富為真正目的,經商致富好像只是他繼續實現人生價值的雕蟲小技,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但隨后又散盡千金救濟市井貧困人士,博得了為富有仁的好名聲。他也無疑可以進入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慈善家行列。最后在閱盡人世繁華以后,“乘扁舟浮以江湖”,神秘地莫知所終。

讓人頗感興味的是,范蠡的神秘身影最后竟然意外地晃動在了東錢湖邊的山間水畔。傳說范蠡最后攜著美女西施悄悄來到了東錢湖邊,隱居于湖畔西南的伏牛山上,寄情山水,笑遨江湖,悠閑而不乏智慧地打發著他最后的人生時光。后人追懷范蠡的興越之功,把伏牛山改名陶公山,將其臨湖垂釣處的牛頭渚名為陶公釣磯。南宋寶慶三年,慶元知府胡榘在陶公山上修建“煙波館”、“天鏡亭”。亭館早圮,石磯亦毀,今僅留其名。清人董沛有詩記其事云:

陶公山下水深深,苔覆漁磯樹覆岑。

絕代紅顏容一舸,起家赤手致千金。

秋風蔓草宮游鹿,寒月蘆花浪打禽。

聞說煙波曾置館,舊時臺榭費追尋。

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但這個傳說和東錢湖的聯姻卻傳遞出了來自地域文化源頭的某種令人振奮的悠遠信息,它賦予東錢湖卓然不群的人文意義。

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體會,東錢湖非但不排拒范蠡的蒞臨,反而以更充分的理由詮釋著東錢湖與范蠡之間存在的某種內在聯系。人和自然的關系看起來似乎有些神秘,但正如丹麥近代著名學者勃蘭兌斯斷言的那樣:“人是大自然的子宮里孕育出來的”,生命在本質上與自然相統一,人對生命棲息地的選擇無非表明了這種天人合一的自覺性。

先秦時曾設貿縣于東錢湖以東貿山處,漢時加“邑”成“鄮”,其意為商貿之人聚居之地,《十道四番志》云:“以海人持貨貿易于此,故名貿?!币虼?,“鄮”很可能是中國歷史上以商貿命名地名的唯一文字。與鄮山毗鄰,所以東錢湖亦名“鄮湖”。據說,秦始皇“鄉東觀滄海遂御六軍南巡狩,登稽岳,刻文石,身在鄮縣三十余日”。李鄴嗣詩曰:“風跡千春問有無,山川歷歷在荒涂。登峰曾說秦始皇,重水猶傳文大夫?!边@表明東錢湖周邊的地區在春秋時期即已開始了它的商貿之旅,果然如此的話,則這方水土上演了寧波商幫的先祖們的最初的財富故事,寧靜的東錢湖為這個故事提供了舞臺和背景。

作為被后世頂禮膜拜的“商圣”,范蠡選擇鄮縣之側的東錢湖作為棲身之所,不但順理成章,幾乎可說獨具慧眼。他曾身為越國大夫,在會稽生活多年,對東去會稽百十公里的東錢湖地區當不會一無所知吧。東錢湖地處山邊海隅,達江通海,進退可據。因此表面上看范蠡隱身湖山,實際上他選擇了一方最適合其進退的據點。他據此一方面可以以一介生意人的身份周旋于商賈之間,在滾滾紅塵中繼續創造財富的神話,另一方面則可以寄情于東錢湖的山水,智慧地打發他的有限人生。對于他來說,演繹完了興越稱霸的風云大事,致富萬金的商場神話,經歷了那么多的人事滄桑,還有什么功名利祿會割舍不下呢?他確實到了繁華過后歸于平淡的時候了。再說,在重商言利的浙東人群中,范蠡的社會角色更會受到人們自發的擁戴。于是作為智者的陶朱公在人們文化心理的期待中緩緩降落在東錢湖畔的伏牛山上,成為中國人文的“商圣”,理所當然地受到后人的頂禮膜拜。

陶公山因范蠡的緣故而無疑成了中國商人及其商文化的圣地,他臨水垂釣的石磯也被后人定格下來,成了著名的“錢湖十景”之一的“陶公

釣磯”。后人到此游觀憑吊之詩代不乏人——

宋人史彌寧《東湖泛舟》:

扁舟去穩似乘槎,瞥眼輕鷗掠浪花。

絕愛陶公山盡處,淡煙斜日幾漁家。

明人洪性《登陶公山》:

霸越平吳此息機,蓑衣終日坐魚磯。

一竿風月高名在,千古江山舊是非。

東錢湖的山水特征是清幽,這清幽之中包含著一種內斂而不張揚的氣質,內秉著一種不可褻玩而適合隱逸的生命韻味。這大概就是為什么徐偃王和陶朱公之流那么鐘情于東錢湖,將自己的生命終點選擇在這里的原因了。

在中國文化史上,江南秀麗的自然地理一直氤氳著一股天然的隱逸情調,對那些高蹈避世者產生著不可抗拒的誘惑。正如梁代吳均《與朱元思書》所說:“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边@意思是說,優美絕倫的自然山水能夠讓追逐功名利祿的人流連忘返,消去俗念塵心。宋人孫因在《越問·隱逸》中深刻分析了那些著名的隱士之后指出:“彼皆不事王侯兮,以高尚而避世。亦地氣之所鐘兮,多秀水與名山?!彼越隙嚯[士一方面緣于人,另一方面則緣于山水,秀麗的山水無疑對培植隱逸之氣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東錢湖無疑是一個曠達隱逸者的天地。在東錢湖的歷史上有兩類人與它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密切接觸,一類是退休官宦,一類是寺院僧人。他們的生存形式從表象上看是“隱”,即試圖遠離世俗社會,但從生命深處打量卻是“逸”,即來自對現實生命的精神超越。不管怎么說,這兩類人臨湖而居都是希望獲得安身立命的內在滿足。

史載,佛教自西晉開始傳入鄞地,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僧人慧達在東錢湖以東的鄮山烏石岙建舍,標志著佛教開始傳入寧波地區。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僧人義興云游至去東錢湖不遠的太白山東谷,因愛其山清水秀,乃于此結茅修持,后建太白精舍,成為天童寺的開山始祖。從此佛教開始在東錢湖周邊地區流傳開來。隋唐以后,寺院大增。到了清同治年間,鄞地寺庵達518座,其中天童寺、阿育王寺、觀宗寺、七塔寺并稱為“浙東四大叢林”。東錢湖周邊一度是寺院密集,梵聲悠揚,香火鼎盛。有道是“梵宇浮鏡入,琳宮躡屏上”(戴良《游東湖》)。歷史上東錢湖周邊重要的寺院有隱學寺、青山寺、二靈寺、月波寺、霞嶼寺、大慈寺等。

月波寺位于東錢湖西北的月波山下,隔湖與霞嶼相對。宋淳熙五年(1178年),越王史浩從官場息心歸隱以后,相中這里的風水,在此建月波樓,后疊石成巖,為“寶陀洞天”。后來又于此建四時水陸道場,宋孝宗賜“慈悲普濟寺”額,又御書“水陸無礙道場”以揭于殿。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定名月波寺。

《詠東錢湖》表達了史浩觸目東錢湖渴望隱逸的欣悅之情:

行李蕭蕭一擔秋,浪頭始得見漁舟。

曉煙籠樹鴉還集,碧水連天鷗自浮。

十字港通霞嶼寺,二靈山對月波樓。

于今幸遂歸湖愿,長憶當年賀監游。

元人胡璉《月波山》云:

水邊樓閣郁嵯峨,一棹清秋看月波。

南竺老禪能梵語,東州狂客作吳哥。

天垂斷岸明河動,云擁長松獨鶴過。

亦有風流如賀監,畫船載酒共婆娑。

詩中的“賀監”即唐代的著名詩人賀知章。賀早年因“清淡風流”為時人所傾慕,證圣時(公元695年)擢進士。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遷禮部侍郎,累遷秘書監,因此也稱賀監。賀知章秉性放達,晚年辭官歸隱后曾客居寧波,自號“四明狂客”,東錢湖是他經常往訪的地方之一。其曠達灑脫的人生風范一直令后人仰慕不已。

月波寺后來雖屢有興廢,逸性卻一直沒有稍減。到了明代萬歷年間,月波寺雖圮,但這塊荒蕪野地卻迎來了退休宰相余有丁的光臨。余有丁,字丙仲,號同麓,鄞縣人。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舉順天鄉試,次年中進士,授翰林編修。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以右庶子領南翰林,次年為國子祭酒,頗多建樹。萬歷六年,余

有丁升史部左侍郎進禮部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政事,后任丞相。由于處理政事光明正大,待人寬厚,與同僚共事相安無猜,朝政為之一新。

余有丁生性達觀,喜訪秀麗山水,對故鄉東錢湖更是情有獨鐘,曾賦詩云:“錢湖佳勝萬山臨,映水樓臺花木深。開拓平疇八百頃,不知誰祀陸南金?!碑敵跛阅蠈W士告假歸鄉時就在東錢湖買地造屋,觀湖光瀲滟,蕩小舟湖上。時常與名士交游,“傳一時江左風流”。晚年退休,他在月波山建讀書樓,在月波寺廢址上構筑“五柳莊”,園名“日涉”,門扉曰“常關”,古松曰“盤桓”,院墻洞穴曰“猶存”,園中小徑曰“不遠途”,正堂曰“歸來”,左房曰“遺世居”,右房曰“情話室”,都取名陶淵明的《歸去來辭》。

余有丁“素達生,奉養甚備,所居一日,必飭亭榭蒔花木以自娛。善飲,喜賓客,客常滿座。非大故不廢絲竹,每對客詫東湖之勝,口津津未嘗一日置也”。東錢湖的歲月中,余有丁贏得了“風流宰相”的美名。李鄴嗣《竹枝詞》云:“藏書高閣攬湖煙,御筆曾題一洞天。尚有白鷗莊外柳,風流宰相至今傳?!庇嘞鄷鴺且渤伞皷|湖十景”之一。清人忻恕《錢湖十景·余相書院》云:

小筑園林息宦情,湖山從此結新盟。

曉吟竹葉當窗碧,午聽茶聲入夢清。

自昔山中棲宰相,于今洞里訪先生。

游人欲問讀書處,夜半樓頭月尚明。

令人遺憾的是,官場羈絆卻讓余有丁的東湖隱逸生活戛然而止,一紙朝廷圣旨使他不得不以老邁之軀再赴京城,陪侍左右,最后竟客死京城。王右仲在《吊五柳莊詩序》中對余有丁的命運喟嘆道:“夫綜括半生,拮據累歲,營此菟裘,未獲終老,緬懷彭澤,竟屬空談?!币苍S可以令余有丁身后欣慰的是,死后終于魂歸故里:初葬東錢湖隱學山,后遷寧波南郊馮家灣。

猜你喜歡
范蠡東湖西湖
范蠡賣牛
我愛東湖
西湖
水墨東湖
東湖古柳
范蠡還錢
“知止”的天堂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范蠡三遷皆有榮名
西湖雪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