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同與歸屬
——淺析中國鋼琴藝術的“本土化”

2014-03-11 19:59文/王
音樂生活 2014年6期
關鍵詞:民族化民族性本土化

文/王 珈

認同與歸屬
——淺析中國鋼琴藝術的“本土化”

文/王 珈

自鋼琴誕生以來,民族化一直是鋼琴表演藝術得以蓬勃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民族化也為鋼琴表演藝術增添了不可估量的美學價值貢獻,探究鋼琴藝術的民族化美學意義已經越來越顯得重要。而在中國,鋼琴屬于西方世界的“舶來品”,但在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的熏陶之下,以及多民族的社會體系發展之中,也展現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本土化”(即:民族化的風格體現),并賦予了鋼琴這一西洋樂器獨特的中國情結。

鋼琴 音樂藝術 民族 美學

鋼琴表演藝術發展至今, 圍繞其延展而開的審美藝術已然形成了一個重要的、成熟的、綜合的研究體系。伴隨鋼琴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遍地開花,融合各地區、各文化、各宗教等不同民族基因的演奏曲目及形式層出不窮,對于鋼琴藝術的民族化美學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也成為了當今學界對鋼琴審美藝術討論的主要課題之一。

常言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如今這樣一個生產力空前發展,文化大爆炸的時代,文化藝術市場的主流走向開始趨于一致和大同,出現了一種“工廠式”的量化生產模式以及“快餐式”的消費生態,高速的產出的同時就是同樣高速的汰換,人們不禁大呼:“曲子越來越聽不懂”,而真正能在茶余飯后哼起的還是那些“陳年老調”。我們總說一首好的鋼琴曲要有帶入感,讓旋律進入耳朵,讓思維進入旋律。鋼琴應當是一門面對大眾,為大眾帶來精神之美的表演藝術,并不是每一位聽眾都有著豐富的、專業的鋼琴音樂藝術品鑒能力,能夠用極為理性的思維去解構作品。而多半是以自身所生活的環境、文化、習俗等潛移默化的積累,去作品中尋找一種感性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歸納起來就是鋼琴藝術的民族性。同時通過旋律傳達出民族符號,能夠領略不同的“異國風情”,感受到“用耳朵去旅行”的愉悅和美好。所以民族性在鋼琴表演藝術中就像是一張特殊的“身份證”,甚至可以說是一首優秀作品所必須具有的個性靈魂。

從民族化的角度來解析鋼琴藝術的美學價值,只是整個音樂美學研究當中一個很小的領域,但卻十分的必要且重要?!八囆g來于生活,卻高于生活”,一首好的鋼琴音樂作品,往往飽含著一段歷史、一種文化、一道情懷,是情感的述說,也是精神的寄托。所以,鋼琴藝術當中的民族因素是不可忽視的,它是與社會文化、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是鋼琴之于藝術最本真、最純粹的美的傳達。民族化對于鋼琴藝術表達的重要性也體現在了對演奏者的要求上,一名優秀的鋼琴表演藝術家必須同樣具有深厚的歷史認知和人文底蘊。只有這樣他才能夠發現琴鍵之下所蘊藏的深厚民族情感,并根據自身的理解借由嫻熟的彈奏技巧將之化作音符、旋律,傳達給每一位欣賞者。同樣的一首作品,可能在很多閱歷和領悟能力尚淺的初學者彈來就顯得生澀、乏味,而大師們卻能做到引人入勝,為之纏綿。這正是作品中民族性所產生出來的一種共鳴和渲染。

如今,在我國的鋼琴音樂教學與演奏中,大都會關注這一樂器本身的文化指紋與風格印跡,卻很容易忽略對于音樂在審美能力、民族情感上的培育和呈現。由此看來,一首好的鋼琴作品,其創作的起源和演奏的基礎就應當是基于對作品中民族美學價值的把握和釋放。只有充分認識到作品中民族美學的價值,才能真正做到傳播“美”的藝術真諦,從而擺脫低層次的模仿和機械復制。因此,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加強對鋼琴作品中的民族情感基調的把握能力,民族的就是特色的,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思維、哲學都是大相徑庭的,而音樂作為一種高規格的表述方式,其所體現的一定是最為精華的部分,所以,無論是基于民族音樂的改編或是直接演繹,都需要演奏者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其最“原生態”的民族精粹,其他的修飾和改變也只能起到烘托和突出的作用,決不可喧賓奪主,模糊焦點。這樣才能保證一首優秀民族鋼琴音樂作品的純正美學價值,才是對民族美的宣揚和尊重。其次,對演奏者來說,在民族鋼琴音樂作品進行演出前,特別應當重視的是“演進”二字,何謂“演進”?就是如何先一步地將作品中的民族性更好地融入進自身的情感之中去。表演者不僅需要熟悉作品每一處的喜怒哀樂、跌宕起伏,更必須進入到這首作品的時代背景、情感背景當中去,成為作品中民族的“一員”,以該民族的文化、歷史、習俗、信仰等等特色來解讀何而“喜”之、何而“怒”之,進而配以演奏者個人的理解與詮釋,這樣傳達出來的音樂之美才是最為真實、最為珍貴,同時也是最易被聽眾所接納的。最后,在著重強調對民族鋼琴作品的“精神領悟”之外,我們還必須理性地看待其與演奏技巧的結合,技巧是判斷鋼琴音樂美感最為直觀的標準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標準。發于“技”而重于“巧”,技巧的精妙在于不掩蓋音樂作品中原始的民族美感,卻又能夠發揮精煉和升華的作用。技巧過之,“民族性”就會顯得怪誕、突兀和陌生,少之卻又讓人覺得平庸和無跡可尋,二者或濃烈或清寡,都不是美學價值的普遍體現,只有在技巧與情感、理性與感性完美結合,和諧共榮之后,民族鋼琴音樂作品才能真正綻放出絢麗的民族之美。著名音樂教育家汪立三先生就曾滿含深情地說過:“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是異常感人的,它具有著濃烈的泥土氣息,深沉而厚重,透著歷史感?!闭怯羞@樣的情懷,我們從汪先生的作品中往往能夠體味出那種中華民族不屈的吶喊和激情。正是如此,我們說一首好的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其中一定飽含著對中華民族的深切感悟和滿腔熱愛。

任何一種外來的藝術形式,要進入一個新的國度并被廣泛接受、發揚光大,就必須經過“本土化”、“民族化”的改造;任何一種新穎的音樂表現方式,都是脫胎于一定的文化意識形態,具有區別于他人的“個性”的。所以西方鋼琴作品要通過中國人的雙手變得具有“東方韻味”,就不能僅僅停留在照搬和模仿之上,而必須突出華夏民族的獨特辨識度。例如早期著名的中國鋼琴演奏家傅聰先生在演繹肖邦作品時,就創造性地將中式的文化理念融入了作品之中,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價值觀、哲學觀、藝術思維等等文化精髓在老先生提煉之后,恰如其分地出現在了這些西方著名曲目當中,讓人覺得初嘗之經典如故,細品之后卻又別有洞天。正如西方樂評家在聽完老先生演奏的肖邦著名作品——《瑪祖卡》之后,由衷地贊美道:“這樣的演奏只能依靠天賦,而您的天賦就是東方民族的古老文明?!敝腥A民族歷經數千年,文明積淀也可說是包羅萬象,無論是肖邦的詩意、莫扎特的天真還是德彪西的幻美,都能在東方文化中找尋到與之相配的藝術理念,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發現并挖掘這些閃光點,結合以西方的樂器和技藝,展現出雋永的東方之美。

以中國民歌、民樂改編而來的鋼琴曲,一直是我國“本土化”和“民族性”鋼琴音樂作品的重要來源,也是目前國內鋼琴藝術市場占有率較高、接受度較廣的曲目。其中不乏眾多優秀作品,如劉福安的鋼琴曲目《采茶撲蝶》,就改編自傳統民族民間舞蹈《采茶燈》,其充分展現了鋼琴強大的音樂表現能力,以一臺鋼琴呈現出了中國傳統民族樂隊的演奏效果,同時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民族曲目的原腔原調,傳達了濃郁的民族氣息;與此相同,由汪立三先生創作的《藍花花》獨奏曲也是民族鋼琴作品中的代表之作,該曲目由陜北民歌改編,全曲以一種獨特的敘事表現形式,形象地展現出了陜北高原淳厚、豪邁、樸實的民族藝術特點,仿佛一下子將聽眾帶入了天高地曠、云卷風揚的西北高原之上。

最后,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性,不僅體現在題材和表現技巧上,其內涵的“氣度”和“韻味”才是深藏其中的中國美學價值精髓,當一首作品中的每一個音,每一次的落指力度,每一處的高低轉換都能富含這樣的“氣韻”時,一幅品味無窮、高遠悠揚的中國民族音樂畫卷就會在你面前徐徐展開,《夕陽簫鼓》《梅花三弄》等中國古典風格鋼琴曲目就很好地傳遞了這種“氣達韻通”、“天人合一”的東方藝術哲思。

鋼琴音樂之中的民族美學價值是與文化的發展、歷史的進程息息相關的,是一個民族社會生態的集中體現,是一種健康精神的音樂美學表達。通過鋼琴作品中的民族元素展現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精神財富是我們每一位中國鋼琴演奏者都應當具有的思想認知和神圣使命。以民族化激發音樂的本質,將美的感受傳遞給每一個人,這便是鋼琴藝術最純真的追求。

[1]北京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名曲欣賞[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7

[2] 趙曉生. 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

[3]張藝迪. 論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特性[J].音樂創作.2009(04)

[4]張凡. 鋼琴藝術史淺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1)

[5] 法洛斯·哈蒙德. 鋼琴藝術三百年(六)[J].樂器.2007(02)

王 珈(1979-)女,沈陽音樂學院講師。

猜你喜歡
民族化民族性本土化
動畫片《葫蘆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多元文化視域中的油畫民族化創新探析
訴前強制調解的邏輯及其本土化建構
美樂家迎來本土化元年
論電視節目的本土化
高師聲樂教學民族化路徑探究
淺談黃自藝術歌曲的民族性
困惑·解疑·感悟——評《嘀哩嘀哩》兼及奧爾夫教學法“本土化”實踐
八十年代電影創作的民族化趨向
論工筆重彩畫的民族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