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古箏演奏中的肢體語言的合理運用

2014-03-11 19:59文/蘆
音樂生活 2014年6期
關鍵詞:演奏家古箏演奏者

文/蘆 雁

試論古箏演奏中的肢體語言的合理運用

文/蘆 雁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社會音樂文化內涵的不斷提升,人們的審美情趣與審美標準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與提高,同時對器樂演奏的音樂表現與情感延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古箏演奏這一舞臺表演藝術之中,為了能夠使得廣大觀眾更好地接受與享受演奏者的演奏,肢體語言的運用逐漸融入其中,成為演奏者與觀眾的溝通橋梁,幫助觀眾在聆聽音樂的同時,更能夠通過視覺上直觀的表現產生對音樂的聯想,進而深化了古箏演奏的藝術效果。

肢體語言 古箏 視覺 演繹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類之間的交流手段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在交際中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表現出來的手勢、身體動作、臉部表情等等其它部分的動作,都是傳遞信息的手段,這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肢體語言。無論是在音樂表演,還是其它藝術門類中,處處都能夠體現肢體語言的運用,這些經過藝術家們藝術加工的肢體語言恰如其分地為觀眾呈現出了藝術的美感,且肢體語言也成為一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產物。

而在古箏演奏中,同樣體現著對肢體語言的運用,雖然其沒有固定的模式,且演奏家們對古箏演奏中肢體語言的運用褒貶不一,甚至教導自己的學生在演奏中不要過多地加入肢體語言,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演奏中肢體語言的運用的的確確能夠幫助觀眾較為直觀、直接地去理解演奏者的演奏與情緒的表達。

1.肢體語言的定義

眾多演奏者對于肢體語言的定義沒有固定的模式或是設計,因為特定、刻意的肢體動作的設計多用于舞蹈、戲曲,目的是為了表演,而音樂的初衷則是演繹。那么,何謂肢體語言?對于普通大眾來說,肢體語言無外乎是幫助他們理解音樂內涵、情感的一種重要的輔助手段,畢竟不是人人都能夠直觀感受到音樂的真諦。在音樂演奏中,大眾可以結合樂曲所表現出的歡快、激烈、悲傷、喜悅的氣氛,及演奏者恰當的眼神、表情、肢體動作等肢體語言的表達收獲到音樂所帶來的啟示。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只要是符合樂曲內容、情緒且與心靈相通的一切形體姿態、手勢、臉部表情、眼神等等,都稱得上是肢體語言。

2.古箏演奏中的肢體語言的體現

從廣義的概念上來劃分的話,肢體語言的形式大概分為:眼神、手勢、身體動作、面部表情等等。肢體語言的形式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肢體語言滲透在行為舉止的各個方面,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舉手投足、自發性、自覺性的交流狀態。而藝術中的肢體語言,在舞蹈、戲曲中體現得最為直觀,這些肢體動作經過舞蹈家、藝術家們的改編、處理、加工之后,呈現出更為藝術化的美感,且通過肢體語言的表達,將舞蹈之美、戲曲之美直觀地呈現給觀眾。

在古箏演奏中,雖然肢體語言同樣是一種創作的手段,但更多的是一種輔助的演繹手段,屬于客體,更多的還是需要演奏者通過對音樂情感的掌握以及對音樂的控制去表達其內心的情緒信息。

古箏演奏中肢體語言的表現,根據其所展現的藝術特征與表現特征劃分,可分為靜態肢體語言和動態肢體語言這兩大類。

靜態肢體語言中的“靜態”并不是說肢體動作的靜止、停止,而是指在音樂靜止的情況下所運用的肢體語言。通常情況下,靜態肢體語言常被演奏者運用于演奏的樂曲的開頭或是結尾,或者是音樂進行中的留白部分,給人以一種遐想的空間,或是給演奏者一些醞釀、釋放情感狀態的準備時間。當然,這里所說的肢體語言的表達不一定都是手部的動作,也可以是表情、眼神、氣息等等,關鍵不在于做出何種肢體動作,而在于其是否與演奏者表達的音樂情感表里如一。

動態是與靜態相對的概念,在了解了靜態肢體語言之后就不難理解何為動態肢體語言。動態肢體語言就是指在音樂進行時演奏者所運用的,能夠增強音樂情感的表達、渲染音樂氣氛、協助樂曲表達得更完整的動作。在古箏演奏中,雖然音樂是主題,觀眾是聆聽的對象,但是演奏者如果想要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變成自己的情感、意境,通過自己的演奏傳遞給聆聽的對象時,僅僅依靠聲音是不夠的,加之肢體語言的表達,更能夠引發觀眾的共鳴而感動。當然,我們也不排除底蘊深厚的演奏家能夠直接通過心靈、音樂與觀眾溝通,而對于絕大多數演奏者來說,肢體語言的運用能夠更加直觀、顯著地起到激發觀眾熱情、調動觀眾情緒的作用。

當然,筆者所說的肢體語言運用的基礎是建立在演奏者對音樂內涵、情感的理解之上,只有這樣,肢體語言的表達才是有說服力的、震撼人心的。否則,就是外在的浮夸、做作,只會影響到自己的演奏。當然,除了肢體語言要符合音樂之外,也需要滿足演奏者所處的環境與背景,根據不同的條件與環境來運用肢體語言,而不能無限夸大肢體語言的作用。

3.古箏演奏中肢體語言的運用所體現的意義與作用

針對古箏演奏中肢體語言的運用這一問題,筆者在撰寫此篇論文期間,也曾多次拜訪民族器樂古箏演奏領域的知名演奏家,聆聽他們對于肢體語言的理解與認知。從中筆者發現,演奏家們的觀點主要分為兩大類:

其一,絕大多數的演奏家們認為,古箏,特別是民族器樂演奏是技術與藝術的高度融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形神統一,這其中的“形”不僅指的是音樂的形象,更是演奏者自身肢體形象與音樂表達的協調與一致,而這其中包含了演奏者外形的動態、呼吸、精神面貌,對作品的認知,以及對基調的定位,這些決定了演奏者對肢體語言的表達。換句話說,肢體語言在古箏演奏中的審美體現就在于演奏者自身對于其所演奏的作品的內涵、品格、情緒的認知,不同的演奏者雖然有著不同的認知,但只要他們能夠將自身的理解與音樂作品本身的情緒、品格、內涵與音樂所呈現出的基調把握一致,這樣的肢體語言即是最為恰當與協調的。

其二,有一些演奏家認為肢體語言對于民族器樂演奏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民族器樂演奏不是舞蹈,演奏中各個身體部位的動作僅是為了輔助演奏的不同運用與發力方式,這是物理方式的屬性決定了演奏者自身的發力方式,而并非是通過肢體語言視覺性的美化來表現音樂,演奏最核心的內容永遠是音樂。

筆者認為舞臺上演奏者對音樂的演繹與詮釋,與我們日常聆聽音頻注重對音樂音色的追求不同,其更強調舞臺的空間感與畫面感,再加之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大眾的審美情趣與審美習慣也對舞臺上演奏者的演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演奏者要更加注重舞臺上的表達。那么,如何恰如其分地運用肢體語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4.如何在古箏演奏中恰如其分地運用肢體語言

事實上,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或者框架規定肢體語言在演奏中應該如何運用,肢體語言只是作為一個協助演奏者抒發音樂情感的方式。換句話說,肢體語言是否能夠在民樂演奏中發揮作用并表現出一定的審美價值,是要根據其所體現的狀態是否符合對音樂藝術的理解和認知來進行判斷。因為,不同的演奏者對于音樂藝術的理解是不同的,且其自身在不同的藝術階段對于音樂藝術、音樂形象、音樂品格的認知也是不同的,那么如何能夠做到恰如其分地運用肢體語言,筆者覺得關鍵就在于演奏者對于音樂形象、音樂性格、音樂基調的把握與認定。舉例來說,如果演奏者認為其將要演奏的作品是非常靈動與活潑的,那么他演奏時,肢體語言的表達就可以輕巧、活潑、動感一點,因為音樂的性格已經營造了這樣的音樂氛圍,而不能用另外的一種方式去做。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演奏者不能完全把自己的個性投放到音樂作品之中,因為或許有些作品適合其個性,有些作品可能就不適合,或者是逆向的,這時候詮釋者自己的藝術品位、藝術修養、審美情趣等日常藝術積累就顯得尤為重要。

5.肢體語言的運用要適時把握“度”的概念

筆者相信,從文章的論述中大家不難看出肢體語言的藝術性與重要性,同時也能夠明確肢體語言的表達與運用是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模式的,我們可以選擇靜謐地演奏,不起一絲漣漪,也可以選擇歡快、活潑的節奏,將全部身心投入到動感的音樂之中,這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去詮釋音樂的美。筆者想要強調的是,無論怎樣選擇肢體語言,其關鍵都在于不能對演奏者自身的演奏帶來障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隨著音樂順其自然地去運用、去表達,不需要刻意地強調、突出肢體語言的表現,為了肢體而去肢體,得不償失,畢竟民族器樂演奏的核心仍是聽覺上的藝術。

[1] 李軍. 淺談古箏與審美[J].中國民樂.2007.

[2] 靳詩雨. 淺談肢體語言在古箏演奏中的重要性.音樂論壇.

[3] 武芳英. 古箏演奏中的肢體語言及運用.貴州大學學報.2009.

[4] 趙寒陽. 演奏家成功秘訣[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蘆 雁(1974-)女,沈陽音樂學院大連校區民樂系講師。

因此,筆者從肢體語言的定義、形式、運用著手分析,以期望能夠淺顯地幫助大家理解肢體語言的意義、作用,進而感受肢體語言所帶來的藝術魅力。

猜你喜歡
演奏家古箏演奏者
演奏家
演奏心理對長號演奏的影響與建議
第一次上臺表演古箏
遇見古箏,置身竹海
關于雙排鍵電子琴即興演奏學習方法之分析
論演奏心理對長號演奏的影響
第一次彈古箏
笛子演奏家
第一次彈古箏
淺析鋼琴演奏過程中如何放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