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舞蹈藝術探析

2014-03-29 02:07胡瓊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年3期
關鍵詞:霓裳樂舞舞蹈

胡瓊

(銅仁學院 教育科學系,貴州 銅仁 554300)

唐代舞蹈藝術探析

胡瓊

(銅仁學院 教育科學系,貴州 銅仁 554300)

唐代舞蹈序列,可簡略分述為:宮廷樂舞、霓裳羽衣舞及同類、宗教祭祀舞、健舞與軟舞和歌舞戲.唐代舞蹈是在雄厚的民間舞蹈基礎之上,在充分吸納古今中外舞蹈藝術精髓之中,加以藝術凝練創新而成就的盛世舞蹈.雄渾莊嚴的早唐舞蹈,具有濃厚的功利色彩;靈動飄逸的盛唐舞蹈,具有鮮明的浪漫色彩;繁華似錦的中晚唐樂舞,回歸現實主義.回溯唐代舞蹈世界,展望新時期中華民族舞蹈的復興.

唐代;舞蹈藝術;藝術特征

在長期分裂統一的歷史背景,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儒家文化的滲透發展,佛教文化色彩的渲染,開放的社會風氣,軍事和經濟實力的強大,政權的鞏固,唐代文化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一個空前繁榮的鼎盛時期.舞蹈這一古代藝術猶如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在歷史進程中,在唐代各文化元素地衍射中,綻放出絢爛的藝術光輝.

1 唐代舞蹈藝術的分述

1.1 宮廷樂舞分列

十部樂凡宮廷行大宴,都要奏十部伎.如群臣朝賀皇帝舉宴,招待兄弟民族使者,為皇帝祝壽,慶豐收行大宴,為皇后立寺,歡迎玄奘從西域返長安等,都要整套地演出各部樂舞.唐高宗武德(公元618年—626年),承接了隋代九部樂,保持樂制與舞制,唐太宗貞觀十六年十一月,統一高昌,宴百寮,加奏《高昌伎》,自此以后,才演變為十部樂,包括:《燕樂》、《清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燕樂》與《清樂》是漢族傳統舞蹈,其它均為兄弟民族舞蹈和外國舞蹈.

坐、立部伎一般在國家宴享朝會時演出,立部伎:《安樂》、《太平樂》是周隋舊樂,列第一、二部;《破陣樂》、《慶善樂》是唐太宗時所作,列三、四部;《大定樂》、《上元樂》是高宗時所作,以下就是武后的《圣壽樂》和玄宗的《光圣樂》.坐部伎:唐太宗時《燕樂》列為第一部,接著是武后時《長壽樂》、《天授樂》和《鳥歌萬歲樂》,最后是玄宗時《龍池樂》和《小破陣樂》.

1.2 霓裳羽衣舞及同類

《霓裳羽衣舞》白居易贊它是“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何滿子》從白居易詩“一曲四詞歌八疊,從頭便是斷腸聲”???能揣測其端倪;《凌波曲》是女伶謝阿蠻創編舞蹈;《嘆百年》是唐懿宗咸通年間為悼念同昌公主的死,由宮廷伶官李可及創作的大型隊舞.《菩薩蠻隊舞》是由很多人扮了菩薩的樣子,身披瓔珞,梳了高高的發髻,戴著金冠,佛教色彩很濃,由佛教國家緬甸傳來的節目;《驃國樂》從白居易和元稹的《驃國樂》,胡直均《太常觀閱驃國新樂》各詩中,可以管窺當時樂舞演出的情況.《渾脫舞》,原來叫“潑寒胡戲”,舞隊叫“渾脫隊”,行進中還唱著歌,歌辭的調名叫《蘇莫遮》,后來成為獨立的舞曲.

1.3 宗教祭祀舞

巫在進行巫術活動時,要通過音樂和舞蹈以娛神,我們把這種舞蹈叫“巫舞”.每逢除夕,唐代宮廷就要舉行“大儺”之禮.“大儺”是一種祓禳的儀式.儀式進行中,舞蹈是主要的表現手段,我們稱之為《儺舞》;雅樂就是所謂雅正之樂.唐朝時代祭祀用的音樂和舞蹈,宴享時含有典禮意義的樂舞,都看作是雅樂.

1.4 健舞與軟舞

《劍器》舞,首推公孫大娘,《明皇雜錄》載:“時有公孫大娘者,善舞劍,能為鄰里曲,裴將軍滿堂勢,西河劍器渾脫”是其真實寫照;《胡旋舞》,唐代曾在康國設置康居都督府,最初是由康國等地傳來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間舞;《胡騰舞》看作西北古老的塔什干的民間舞蹈;《柘枝》舞,據唐代詩人盧肇《湖南觀雙柘枝舞賦》中說:“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而證;《楊柳枝舞》由年輕的歌舞伎人演出,劉禹錫詩也有“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1]的詩句應景此舞;健舞《黃獐》是為紀念忠勇作戰的將士而編制的;《達磨支》屬健舞類,武術舞蹈;《綠腰》是唐代創制的軟舞;《涼州》是富于涼州地方色彩的樂舞;《赤白桃李花》是唐代比較著名的樂舞;《蘇合香》屬軟舞類,是印度并傳舞蹈;《回波樂》是唐代教坊軟舞;《春鶯囀》據張祜《春鶯》詩:“興慶池南柳未開,太真先把一枝梅,內人已唱《春鶯囀》,花下軟舞來”;《團亂旋》和武術結合,健壯優美的軟舞.

1.5 歌舞戲

《踏謠娘》在唐代流行,宮廷樂舞伎人演它,街頭賣藝的民間藝人也演之,甚至在皇帝的宴會上朝廷大臣也演它,可說是個雅俗共賞,得到普遍歡迎的民間歌舞戲;《撥頭》又叫《拔頭》或《缽頭》,是由西域傳入中原的民間歌舞戲;《蘭陵王入陣曲》是盛行于唐代的假面舞蹈.

2 唐代舞蹈的文化淵源

唐代傳承集化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以來舞蹈藝術之大成,并有很大的創新發展;開放大器的國度,“古絲綢之路”的開辟,外向經濟的融合,使得“拂林舞、天竺舞、波斯舞、真臘舞、驃國舞、林邑舞,以及高麗舞、新羅舞、百濟舞和日本舞”,在國內如“高昌舞、疏勒舞、康國舞、石國舞、安國舞、吐番舞、吐谷渾舞、南韶舞”[2]競相爭艷,各國度、各民族舞蹈交相融合.

從舞蹈藝術拓展的時間維度上而議,獲得了繼承與弘揚,從舞蹈藝術延展的空間范疇上而論,獲得了交流與整合,同時唐朝的舞蹈善于推陳出新,大度創作,譬如:李世民根據作戰時隊伍的進退、回護、突破、包抄等行動編制成舞,滲透其戰略與戰術思想的《破陣樂》;唐高宗還作《一戎大定舞》,在洛陽城閱兵,制舞以勵士氣;唐玄宗李隆基《龍池樂》,地陷成池,根據地形創作此舞;《霓裳羽衣舞》舞曲是根據《婆羅門曲》佛曲改作,把舞者幻化為仙姬,開始音樂奏緩慢散板,舞者不動,奏到中序上板,節拍舞起來,節拍由緩而急,舞姿呈各種變化.

同時期,民間舞蹈藝術奠定了唐朝舞蹈堅實的基礎,所有舞蹈藝術的積累,靠民間藝人家創造、傳授、繼承、發展和傳播.宮廷的藝術來自民間而來,經過專業藝人加工美化了,也可能反過來影響民間舞蹈.從而創造了唐代舞蹈輝煌一時之景象.

尋律可鑒,唐代舞蹈是在雄厚的民間舞蹈基礎之上,在充分吸納古今中外舞蹈藝術精髓之中,加以藝術凝練創新而成就的盛世舞蹈.

3 唐代舞蹈的藝術特征

3.1 雄渾莊嚴的早唐舞蹈,具有濃厚的功利色彩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此時期樂舞,氣勢恢弘,儀態嚴謹,具有濃厚的功利色彩.如九、十部樂一般在宮廷莊嚴隆重的場合表演:“凡大燕會則設十部之伎于庭”;“至貞觀十六年(642年)十一月宜百僚,奏十部”(《唐六典》);“自《破陣樂》以下,皆擂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震百里,動蕩山谷”[3](《舊唐書·音樂志》).充分顯示出統一帝國的強大聲威和宏偉氣魄,表現了帝王的開國功業和永居高位皇權、秉承天命思想.

九、十部樂有八部不僅保留了樂舞原來的國名和地名,并且相當完整呈現了樂舞原有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征.體現了皇權思想以我大漢為主體,實現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大交流.使得清麗典雅的中原樂舞和新鮮活潑的域外樂舞同時并存,競顯芳姿,又使得風格各異的各民族樂舞在交流融合的過程中進一步得到豐富和提升,推動了整個中華民族樂舞的發展.這種對各民族藝術審美的認同,表現了統治者大一統的思想,也體現了那個時代不拘一格、兼收并蓄的文化心理.

注重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段.這一時期創制的舞蹈,多取材于與統治階級有關的歷史事件和生活場景,用寫實的手法加以再現.《破陣樂》、《慶善樂》、《上元樂》盡皆如此.可尋,初時期的舞蹈主要追求的是舞蹈的象征意義和整體氣氛而不是舞蹈藝術所帶來的審美效應.

3.2 靈動飄逸的盛唐舞蹈,具有鮮明的浪漫色彩

盛唐,自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到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此時期舞蹈首先打破了初唐宮廷舞蹈的謹嚴呆板程式化,表現出朝氣蓬勃的精神和豐富大膽的想象,比如《劍器舞》,杜甫描述“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公孫大娘將劍舞的神韻發揮得淋漓盡致,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斐旻“劍舞”的備受盛唐人青睞,因雄奇矯健的舞姿,靈動變化的舞勢,尤其得到詩人李白、書法家張旭、畫家吳道子的高度賞識,使得舞蹈藝術與詩歌、書法、繪畫藝術同時共鳴升華,說明它們既是同一時代風氣的產物,也是同一浪漫主義精神的體現.

《霓裳羽衣舞》與《劍器舞》相較,浪漫主義色彩更加濃郁鮮明.白居易親眼看見宮中演繹場景,寫下了霓裳羽衣歌,從中可以鉤稽其程序.著裝“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演奏散序“磬簫箏笛遞相攙,擊彈吹聲邐迤”;中序“中序擘)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初舞“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入破“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曲終長引“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從服飾到動作,都力求富有仙意,借助輕婉柔美的舞腰和流動飄選的舞油.創造出美麗多情的仙女的形象,喚起觀者對神話傳說中仙子“京練克裳,舞于廣庭”的美好聯想.

盛唐舞蹈由祟尚功利轉向注重娛樂性.舞蹈是供觀者娛樂欣賞的這一目的之明確,對舞蹈提出了更高的審美要求,促進了舞蹈藝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使舞蹈獲得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唐代舞蹈的時代特色風格也由此鑄成.

3.3 繁華似錦的中晚唐樂舞,回歸現實主義

晚唐,從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至唐末(公元907年).舞蹈較前更為繁榮,風格也更加多樣化.一方面此前的一些表演性舞蹈,如《胡旋》、《胡騰》、《劍器》、《拓枝》等,此際更加流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宮廷樂舞走出宮廷,凡流民間.如杜甫大歷二年(公元767年)十月十九日在獲州觀看了公孫大娘弟子李十二娘舞《劍器》,白居易、張枯分別在常州、杭州等地看到表演《拓枝舞》.其中有些舞蹈還有所發展,《霓裳羽衣舞》便由盛唐時的獨舞發展為雙人舞和大規模的群舞.此期,還創制了一批新的舞蹈.其中有德宗貞元中依據樂曲《六么》編制的《綠腰舞》,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據南沼國所獻《夷中歌》編制的大型字舞《南記奉圣樂》,晚唐伶官李可及創作的大型隊舞《嘆百年》、《菩薩蠻舞》等.由此形成了多種舞蹈形式同時并存,多種藝術風格百花齊放的多元格局.

這一時期的興儒復古政治傾向與詩壇的現實主義思想相適應,舞蹈也從盛唐的追求浪漫色彩回到現實世界,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更加親切富有人情味,同時也更加世俗化.

中國古代舞蹈三意、三境,我們概之曰“初境—舞以達歡—樂人”、“中境—舞以載道—樂治”、“上境—舞以象和—樂天地”,唐代舞蹈已達鼎盛,因為舞蹈內蘊的陰柔與陽剛的相合、動態與意向的相合、造型與構圖的相合、歷史與現實的相合,在對立中得到統一和諧,完成了生命、自然、宇宙圓融合歸.夢回唐代舞蹈世界,展望新時期中華民族舞蹈的復興.

〔1〕馮雙白,等.圖說中國舞蹈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3.

〔2〕張宗剛選著.杜甫詩選[M].北京:中華書局,2005.134.

〔3〕趙娟﹒姜劍云評注.劉禹錫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125.

〔4〕歐陽予倩.唐代舞蹈[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86.

〔5〕袁禾.中國舞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79.

J709.2

A

1673-260X(2014)02-0268-02

猜你喜歡
霓裳樂舞舞蹈
“非遺”傳統舞蹈的當代構建與審美表達——以朝鮮族農樂舞為例
龜茲樂舞
鳥兒們的幻彩霓裳
霓裳羽衣舞
學舞蹈的男孩子
先秦時期樂舞美學思想的現代意義
冰上舞蹈搭檔
舞蹈課
俞璐:一襲霓裳,留住絕世風雅
漢家霓裳美 八閩發新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