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的彰顯:構建隨遷子女和諧的學校教育環境
——以人本主義的視角

2014-03-31 05:10謝海龍
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 2014年10期
關鍵詞:師生關系子女心理健康

謝海龍,蘇 琪

(遼寧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是我國社會化轉型過程的衍生物之一。多年來,不同研究者在解決隨遷子女教育問題的研究上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時效性并不高。原因大多歸結于戶籍制度的限制、隨遷子女父母經濟和文化水平偏低等。而筆者認為,人性的缺失是造就解決隨遷子女教育問題效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隨遷子女大多來自農村,居住條件差,流動性強,生活水平較低,學習缺乏連續性,更缺乏必要的溝通和愛。由于城鄉二元結構和戶籍制度的限制,隨遷子女的受教育權和受教育機會受到了嚴重挑戰,處于一種邊緣化的位置,精神上缺乏內在的撫慰和關懷,再加上認識上的偏頗,他們感到自己與身邊伙伴在物質生活上有顯著差異,產生強烈的自卑感,陷入了孤獨痛苦的心境。[1]“人”的空缺使他們產生了對學習的厭煩以及對老師和同學的回避與抵觸,缺乏積極健康的心態和素養。

人本主義理論,發端于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杰斯,其核心在于肯定人的本性、潛能、經驗、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強調人的主體性和自主性,尊重人的個性差異,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2]筆者認為,該理論含有肯定人性的一系列有價值的思想,面對我國隨遷子女的特殊性,我們應該因地制宜,汲取其合理之處,這對構建和諧的學校教育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一 構建真誠一致的師生關系,是構建和諧的學校教育環境的基礎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為重要的關系之一,教育過程的人文情懷要體現在師生關系上。與隨遷子女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要從每一位教師做起。

首先要真誠一致地關注。特別是在公立學校,教師要和隨遷子女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消除溝通上的障礙。老師的一次提問、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能產生積極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巧妙運用非評價性態度,尊重他們表達自由的權利,讓他們內心真切地體會到自己從未被師生同伴邊緣化。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的內在興趣。他們物質方面或許不夠充裕,但他們同樣有著與眾不同的天賦和無限發展的潛能。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他們需要朝著自己的興趣點適當發展,教師需要有效運用人文關懷的方法,激發和挖掘學生潛藏于內心深處的精神需要,從而使學生保持自我激勵的內在動力,促進學生個體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達到自我滿足與實現。

最后,教師要尊重每一位隨遷子女學生。前蘇聯教育家沙塔洛夫曾說過:“在課堂上創設一種普遍相互尊重、精神上平等、心理上平靜的教育氛圍是每個教師的基本責任?!盵3]尊重學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師德,也是教師良好修養的外在顯現。作為教師,他要走到學生中間去,以一種平等的態度去傾聽和理解他們的心境、情緒,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沒有壓迫感和焦慮感,可以放心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夠輕松自如地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

二 建立和諧的生生關系,是構建和諧的學校教育環境的關鍵

生生關系同樣是學校教育中重要的社會關系之一。隨遷子女和城市學生有著不同的經濟和文化背景,他們在認識和風俗習慣方面有著極大的反差。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城市學生對隨遷子女有著不同程度地歧視,這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外來隨遷子女的身心發展??梢娊⒑椭C的生生關系對于隨遷子女尤為重要。

首先要創建和諧的班集體。以班集體為核心的正式群體交往是一種制度化的基本學校集體單元。這種集體中的成員之間的交往和班集體任務密切相關。[4]班主任在組織班委會時要積極考慮把隨遷子女吸納進來,鼓勵支持他們在集體活動中搞策劃,盡情展示自己的組織和協調能力,以此增加其和城市學生交流的機會,培養其和城市學生交往的能力。

其次,學生干部要組織開展各具特色的城鄉文化活動,讓生生之間相互了解,使城市學生知道他們和隨遷子女之間只是成長環境和生活方式不同,而并沒有好壞高低之分,同時讓城市學生了解到自己較為方便的生活來之不易,因此更要倍加珍惜;同時讓他們設身處地地理解農村孩子的生活狀況,學生干部要帶頭尊重和幫助他們,主動增加交流和溝通,讓他們體會到班集體的溫暖和團結,盡可能消除孩子們內心的城鄉文化差異,使他們共同成長和進步。

三 學校做好引導和防治工作,是構建和諧的學校教育環境的保證

學校是傳授知識和價值體系的陣地。學校教育要舉起教育的“人性”大旗,把學生人格的培養和完善放在重要位置。把尊重學生、最好最大地實現學生的潛能放在教育的首位。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做好健康心理的預防和引導工作,喚起教育的人文情懷。

首先,學校要設置專門的心理健康教師,定期對其他任課教師進行培訓,提高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此外,還要定期開設心理健康專題課程,在學生中普及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提高他們自身的心理素質和應對挫折的能力。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學校聯合家長和老師形成三方合力。老師和家長要經常溝通,交換意見,充分發揮三方合力的教育功能,為解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構建有效的體制機制。

其次,學校和家長要共同尊重學生低層次的需要,激發學生高層次的需要。[5]同時滿足這兩種需要并不矛盾,我們在滿足學生高層次需要的同時,不要壓抑學生的低層次需要。學校教育要著眼于隨遷子女學生個人發展和自我實現,以高層次的需要關注學生的精神層面,使他們樹立高層次的奮斗目標和人生規劃,在不斷進步中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

羅杰斯強調,只有學會如何學習和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只有意識到沒有任何可靠的知識、惟有尋求知識的過程才是可靠的人,有教養的人。在當代世界中,變化是唯一可以作為確定培養目標的依據。這種變化取決于過程而不取決于靜止的知識。[6]羅杰斯的教育目標啟示隨遷子女要正視現實,正視自己,積極進取,要對生活賦予新的意義,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要充分發揮自己人格的作用,對社會和別人持建設性的態度,努力做一個能夠適應變化、促使自己積極變化發展的真正健全的人。

美國教育家赫欽斯說:“教育的目的,不在技工、律師或商人,而是在培養人們的智慧,由此而彰顯人性,成為有智慧的人。其目的是培養人格,而不是人力?!盵7]筆者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人格健全、完整的人,要把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修養放在突出的位置??梢娫跇嫿S遷子女學生的教育環境中,要彰顯人性,把以人為本的理念作為學生發展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使他們重拾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要想很好地解決隨遷子女教育問題,我們必須認識到隨遷子女和其他同齡人一樣,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有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樣的良好的學校教育環境的需求。因此,我們要以構建隨遷子女和諧的學校教育環境為起點,平等對待每一個人,以最大的限度給予其最基本的人本關懷。

[1]李艷紅,王希江.農民工子女心理問題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21).

[2]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3]鄧美英,陶風華.人文關懷:農民工子女教育公平要過的坎[J].農業考古,2008(6).

[4]何齊宗.教育原理與藝術[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郭彥雯.以人為本,激勵學生自我實現——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6).

[6]Rogers,C. R. (1969):Freedom to Learn. Columbus,Ohio:Merrill,p.104.

[7][美]赫欽斯.教育現勢與前瞻[M].姚柏春,譯.臺北:臺北今日世界出版社,1975.

猜你喜歡
師生關系子女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淺談和諧師生關系的作用
掌握談心藝術 建立融洽師生關系
農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三喻文化與師生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