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情與亞細亞生產方式

2014-04-06 04:29于金富
黑龍江社會科學 2014年1期
關鍵詞:亞細亞初級階段所有制

于金富

(河南大學a.經濟研究所;b.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河南開封475001)

毛澤東同志指出:“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保?]從歷史經驗來看,認清國情不僅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而且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問題。所謂國情,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社會性質及其相應的發展階段。要成功地推進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必須首先在理論與實踐上解決好中國國情問題,必須正確認識與科學把握中國社會性質及其相應的發展階段。眾所周知,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中國仍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然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怎樣的一個歷史階段,中國為什么必然經歷這樣一個歷史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只有把這些問題解釋清楚,才能從根本上把握中國國情,才能選擇正確的社會發展道路和構建正確的社會制度結構。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在落后生產方式基礎上產生的特殊歷史階段

首先,中國的基本國情在于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毫無疑義的。然而對于究竟什么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卻存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解:第一種理解認為,一方面中國已經進入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的歷史范疇,另一方面中國的社會主義還處于開始的或不發達的歷史階段。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社會主義社會之一般的開始階段,或不發達階段,就像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社會的開始階段或不發達階段一樣。第二種理解認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具有一般性或普遍性,而具有其特殊的規定性。黨的十三大報告明確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并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中國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如果按照第一種理解,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一般性的范疇,即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并滅亡之后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開始階段。按照第二種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沒有充分發展的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所形成的特殊歷史階段。筆者認為,根據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情況,第二種理解是正確的、符合實際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兩個基本方面:一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形成的歷史前提的特殊性,即它不是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高度發展為歷史前提,而是以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長期存在為歷史前提的;二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承擔的歷史任務的特殊性,即它所要完成的歷史任務不是實現社會主義社會自我發展、為共產主義創造條件,而是要完成其他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生產社會化、工業化、市場化與經濟現代化的歷史任務。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在特殊條件下形成、承擔特殊任務的特殊歷史階段,中國將長期處于這一特殊的歷史階段,這是中國的基本國情。

為什么中國必然要經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呢?換言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怎樣形成的呢?眾所周知,近代中國是一個經濟、政治與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脫胎于這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謂半殖民地,就是在國家的政治地位上雖然有自己的政府,是獨立國家,但實際上政治、經濟與社會等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所謂半封建,就是在社會經濟結構上一方面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經濟、政治與思想文化等因素不斷發展壯大,自然經濟不斷瓦解。從二者關系來看,半殖民地是導致半封建的直接原因,半封建則是半殖民地形成的社會基礎。因此,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由于帝國主義的入侵與封建主義的延續,中國沒有進入以商品經濟與工業經濟為基本特征的資本主義社會,而是一步步從封建社會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特征是:封建時代的國家所有制受到破壞,但封建地主剝削制度在中國經濟生活中占有明顯的優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但小農經濟仍然是社會經濟的主體,個體農業與家庭手工業仍然牢固結合;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了某些發展,但它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仍很弱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政治特征是:封建政府具有極強的專制性,先是皇帝和貴族的專制政權,取而代之的是封建軍閥的專制統治,接著是大地主和大資產階級的專制統治。從清朝政府到北洋軍閥政府,都是奴役與壓迫人民、阻礙社會進步的專制政府。專制主義的國家政權不僅控制著全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而且操縱了國家財政和經濟命脈,是中國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主要障礙。由于帝國主義和封建專制主義的雙重壓迫,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極為緩慢,經濟異常落后,現代工業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比重很小,中國人民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罕見的。從政治上來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首先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帝國主義不僅操縱了中國的財政與經濟命脈,而且控制了中國的政治中樞和軍事要地。帝國主義在中國實行掠奪剝削和分而治之的政策,造成中國實際上長期不統一,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極端不平衡。封建專制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清王朝迫于日益深重的內外危機,先后搞了一些變法和新政,對中國近代化具有積極意義,但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專制統治和家天下,僅僅是對專制制度的維新,仍然沉重壓迫著人民。人民大眾要獲得政治與社會解放,就必須推翻專制統治,打破專制制度。從經濟上來看,中國近代社會始終處于舊的生產方式衰敗而未滅亡、新的生產方式產生而未壯大的狀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舊的生產方式與經濟近代化的矛盾:清王朝開展“洋務運動”,引進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舉辦軍事工業,但仍維持國有制和官僚管理,實質上是中國歷史上“官營手工業”的延續和演變。這種腐敗落后的生產方式不可能實現富國強兵。沿海沿江地區出現近代民營工商業,采用西方生產技術和經營方式,但深受專制統治的束縛壓迫,難以正常地發展。廣大的內陸地區則依然保持著傳統的自然經濟,社會經濟發展十分落后,生產資料封建所有制和自然經濟相結合的落后生產方式沉重地阻礙著中國經濟近代化的進程。因此,就其本質而言,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產生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礎之上,而是產生于落后的、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礎之上。

從對中國基本國情的已有認識來看,存在著這樣一些缺陷與不足:人們往往把中國基本國情完全歸結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沒有進一步分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如何形成的。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與主要矛盾,人們往往要么過多地注重外部特征與民族矛盾而忽視內部特征與社會矛盾,要么過多地注重政治特征與政治矛盾而忽視經濟特征與經濟矛盾。對于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人們往往過多地歸結為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而忽視了官僚階級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矛盾,人們往往是從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等方面進行現象性與局部性分析,而忽視了對古代舊生產方式與近代新生產方式之間矛盾的本質性與總體性分析。所有這些都嚴重地阻礙了人們對中國國情進行全面、深刻而系統的科學認識。

二、中國社會長期落后的根源在于亞細亞生產方式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前身是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產生于歷史悠久的封建社會。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征是:(1)土地國家所有制與土地私人所有制并存,國家擁有最高所有權;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并存,地主土地所有制占統治地位。(2)國家和地主一般不直接經營農業,而是將土地租給佃農分散經營。(3)基本生產結構以小農經濟為主體,小農經濟的特征是個體家庭為單位并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同西方領主制下的農奴相比,中國佃農具有相對的自由,但仍不同程度地保留著對國家和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這既提高了勞動生產力,也加強了地主剝削的殘酷性,土地剩余生產物的地租化與賦稅化強化了地主階級及其國家的統治,使得小農的地位與狀況日益惡化,小農經濟是一種簡單再生產的結構。封建社會的主要政治特征是:實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其主要內容與特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君主專制主義,二是中央集權制,三是官僚政治。從公元前5世紀的戰國時代到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國的封建社會前后延續了兩千多年。封建的小農經濟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社會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另一方面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對新的生產方式具有較強的排斥力,最大限度地剝削農民,農民須向政府繳納各種苛捐雜稅和從事各類攤派徭役,生活極度困苦。

中國封建社會為什么會長期存在、中國社會為什么長期處于落后狀態?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唯物史觀,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基礎與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無論是封建社會的社會經濟結構與政治結構,還是其運動規律與發展趨勢,都是由其生產方式及其運動所決定的。換言之,中國封建社會之所以長期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特殊的生產方式。從其主要內容與基本特征來看,中國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是一種典型的亞細亞生產方式。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論述,亞細亞生產方式是自原始社會解體以來在亞洲乃至東方國家廣泛存在并長期延續的一種特定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的主要特征是:(1)實行土地公有制或國有制。(2)直接生產者主要是農村公社中的農民和手工業者,農業和手工業密切結合。(3)直接生產者把剩余勞動和剩余生產物以貢賦與稅收的形式貢獻給統治者,特別是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國王。(4)在政治上實行君主專制制度,政府組織水利灌溉等公共工程并控制主要手工業與商業?!皝喖殎喩a方式具有一系列的特征,但最基本的特征是農業生產條件下的土地國有制。這一點是把握其他特征的基礎?!保?]從其生產條件來看,中國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是一種以手工勞動、家庭經營為基本特征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從其生產形式來看,中國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屬于以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經驗調節為基本特征的自然經濟的歷史范疇,同時實行國家對大型公共工程的控制和對主要手工業的官營壟斷。從其社會形式來看,中國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是一種以土地國有制與地主所有制相結合、國家租稅合一與地主私租相結合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與剝削方式。因此,中國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具有鮮明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特征。在這種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基礎之上,形成了以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與官僚等級制度為基本特征的東方專制主義制度。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各方面特征充分地體現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與社會結構之中。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如果說夏商周奴隸社會是中國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原生形態,那么自戰國、秦漢以來以地主所有制為主要特征的中國封建社會則是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次生形態,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爸袊鴩樽詈诵牡膯栴}是我國一直處于一種特殊的生產方式——亞細亞生產方式”[3]。

從總體上看,亞細亞生產方式的主要特點“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上顯然是存在過的,所以中國實際上是一個十分典型的存在過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社會。要真正理解中國的歷史發展,特別是中國社會的特點,不重視研究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理論,恐怕是不行的?!保?]“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既是歷史的理論,也是現實的理論,又是論述中國的理論,因為中國存在于‘亞細亞’,‘亞細亞生產方式’的諸特點中國社會無不有之。這個理論可啟發我們思考:‘亞細亞生產方式’如何發生于中國古代社會,又對中國當代社會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保?]

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自秦統一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基本的經濟結構主要是土地國有制與地主所有制基礎之上的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的緊密結合,分散、廣泛的小農生產方式始終存在;在這種生產方式基礎上必然建立起相應的政治上層建筑——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與這種社會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相適應并為之服務的是以絕對忠孝為核心的儒家意識形態,這三者相互作用構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整體結構??v觀中國封建社會漫長的歷史過程,我們看到各個王朝的興亡交替總是伴隨著周期性的社會治亂、國勢盛衰,這種周期性再現的治亂興衰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整體特點,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殊的運動規律。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小農生產方式以及建立其基礎上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廣泛存在與長期延續。一方面,小農經濟不是一種穩固的社會生產方式,它具有不可克服的致命弱點:小農經濟力量有限,無力應付各種天災人禍,極易破產分化;小農生產能力有限,小農一般只能從事簡單再生產而無力擴大再生產;小農生產規模狹小,不利于生產技術的進步,不利于分工的發展和經濟組織的變革,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小農經濟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社會生產方式,它受到土地國有制、地主所有制與專制政府的奴役與剝削,從而加劇了小農的破產。中國封建社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正是建立在這種不穩固的小農經濟基礎之上的,無論怎樣都不可能長治久安。在中國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盛衰決定著歷代專制王朝的盛衰和整個社會的治亂。雖然歷代專制統治者也深深懂得維持小農經濟對自己統治穩固的意義,并采取種種政策措施維護小農經濟的穩定,但由于小農經濟本身存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弱點,加上專制統治者的壓榨,大土地所有制的不斷兼并,必然使小農分化無法避免,也使專制王朝走向衰落。在各個封建王朝盛衰興亡的循環輪回中,以亞細亞生產方式與專制制度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長期延續下來。在亞細亞生產方式下,私有制不能正常產生與發展,商品經濟不能取代自然經濟,公民社會與民主法治不能形成。因此,這種中國特色的亞細亞生產方式不僅決定了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基本性質與面貌,而且決定了中國社會一直自我循環、長期停滯不前的運動規律。即使在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亞細亞生產方式受到沖擊、開始瓦解,形成了所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實質上是半殖民地半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社會),但是亞細亞生產方式束縛中國生產發展的力量仍然是十分強大的[6]。

三、亞細亞生產方式對近現代中國革命與社會制度的重要影響

亞細亞生產方式不僅決定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長期存在與中國近代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而且對近代以來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產生了許多重要影響?!白怨乓詠?,中國歷代文明百般變化,而其‘底部’一概保存著‘胚胎時期’業已產生的社會文化的基因潛質。即使今天,我們從事社會主義建設,這樣的‘基因潛質’,依然根深蒂固,難以揮之即去?!保?]從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來看,作為民生主義的主要內容之一,“平均地權”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國歷史上亞細亞生產方式的重要影響。具體來說,孫中山的平均地權思想接受了中國古代“均貧富”和“井田制”的思想,例如,孫中山在解釋其土地綱領時不僅把“平均地權”直截了當地解釋為“均貧富”,而且還把“平均地權”等同于“井田制”。他指出,中國古時最好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平均地權的用意與井田制是相同的,“平均地權者,即井田之遺意也?!保?]孫中山的土地國有思想具有比較豐富的內容,它既包括孫中山為土地國有所作的理論論證,又包括實行土地國有的具體辦法措施,孫中山的“土地國有”就是把地租轉化為國有,并以田稅代替地租。1924年以后,孫中山受蘇聯土地政策的影響,進一步深化了其土地國有化思想,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張,認為應當效仿俄國,沒收地主的土地,把全國的田地分到一般農民,實現民耕者有其田,實行耕者納其稅。同“平均地權”一樣,“耕者有其田”強調土地歸國家所有,農民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在實施方法上要由國家授田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向農民收取地稅,同時輔之以國家租田給農民的方式。至于實現土地國有化的途徑,孫中山認為最好的辦法是由國家將地主的多余土地按其報價收買。由此可知,孫中山土地思想的核心是用改良的方法實行土地的國有化,將土地分配給農民耕作和使用,以此來解決農村土地問題與農民民生問題??梢?,孫中山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綱領明顯地受到了中國古代以來實行土地國家集中所有、農民分散經營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的重要影響。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一開始就提出了實行“社會共有,社會共用”的土地國有制度的主張。1921年7月,中共一大《中國共產黨綱領》宣稱,應當廢除資本私有制,沒收一切生產資料,如機器、土地、廠房等,歸社會所有。后來通過的《土地暫行法》更加明確地提出土地所有權歸蘇維埃政府所有,建設集體農場,即土地國有公用的方案——“公有公用”。這意味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早在成立之時,就十分明確地表達其實行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公用”)的基本理想和基本主張。實行土地國有化,是中國共產黨既定的革命綱領與革命目標。隨后,因為在革命實踐中發現土地國有公用的方案難以實施,中國共產黨對此做了調整,從“土地國有公用”改變為“土地國有民用”,即將國有土地無償分配給農民平均使用。1930年頒布的《蘇維埃土地法》明確規定,被沒收的土地“歸蘇維埃政府公有”,農民獲得所分得土地的使用權。后來,又從土地國有民用進一步改變為“私有私用”——沒收地主土地歸農民所有,農民不僅擁有使用權而且擁有土地所有權,但絕不意味著中國共產黨放棄了土地國有制的理想。實行土地“私有私用”是迫于農民的私有觀念極其深厚而頑強、耕種土地以及支持革命的積極性不高等客觀現實,政治上日趨成熟的中國共產黨在不放棄國有制理想的前提下,暫時做一些政策的改變與策略的調整。1931年2月,中共中央在《土地問題與反富農策略》的通告中指出,土地問題的徹底解決是“土地國有”,土地國有的實現只有在全國蘇維埃勝利與全國工農專政實現的條件下才有可能。農民是小私有生產者,保守私有是他們的天性,他們熱烈地參加土地革命,其目的不僅是要取得土地的使用權,主要還是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權。所以,在目前土地國有只能是宣傳口號,尚未到實行階段,必須使廣大農民在革命中取得土地所有權,才能加強他們對于土地革命和爭取全國蘇維埃政權勝利的熱烈情緒,才能使土地革命更加深入。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開始從“土地國有”到“土地歸農民私有”轉變的顯著標志[8]。但是,我們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中國共產黨已經放棄了“土地公有制”的理想。對于堅持“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的中國共產黨來說,實行土地“私有私用”只是一種權宜之計,只有全面實行“土地公有制”才是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綱領與根本目標。

從總體上來說,無論是孫中山土地國有化思想還是中國共產黨的土地國有制綱領,都受到了土地國有制與小農經濟等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歷史影響。其一,雖然中國在戰國時期即產生了私有土地,自漢代開始允許土地買賣,宋代以后土地的私人所有更成為一種不可改變的歷史潮流,但大量私人占有土地的現象不僅沒有動搖土地國有—王有觀念在思想領域中的支配地位,而且在現實中國家從來沒有放棄“六合之內,皇帝之土”的準則,從來沒有放棄“最高的地主”的地位,從來沒有放棄在全國范圍內集中的土地所有權。這也是為什么中國歷代的土地思想與土地政策都著重于設計土地的具體占有方式、分配與使用方式而拒絕進行土地所有權改革的根本原因。其二,在亞細亞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中國社會,國家和社會遲遲沒有分離,個人一直依附于共同體,個體價值一直被忽視,國家迷信長期盛行,平均主義長期泛濫。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人們容易把國家所有制等同于馬克思的社會所有制,把平均主義等同于社會主義,把國家行政體系等同于馬克思的“有計劃的自覺組織”,從而認為以全面國有制為基本框架的社會經濟體系就是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社會主義社會。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剛剛取得勝利后不是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或“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而是立即向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的內在邏輯與根本原因。

亞細亞生產方式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不僅貫穿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過程,而且進一步影響到社會主義革命與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初始結構的選擇。由于亞細亞生產方式的長期存在,決定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任務不是實現技術創新、組織創新與社會進步,而是實現“平等”,建設平均社會。為此,就應當剝奪私人所有權、構建以均貧富為價值取向的社會制度結構。這樣,就必然會全面實行以國有制為核心的公有制,而不是大力發展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為核心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就必然消滅存在自由競爭、引起兩極分化的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實行直接調撥分配的產品經濟、建立行政調節的計劃經濟體制;就必然抑制個性自由、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的“群眾社會”,而不是倡導個性自由、建設公民社會,實行民主法治。事實表明,新中國建立后我們之所以很快地從新民主主義革命轉為社會主義革命,全面推行社會主義改造運動,很快地消滅民族資本家的私有制而建立一大二公的國家所有制,在廣大農村我們之所以過早、過急地推行農業合作化,并且強力推進、不斷升級過渡,從初級社很快地發展為高級社、從高級社迅速地發展為人民公社,其直接動因與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抑制當時城鄉已經出現的貧富分化現象。從土地改革、合作化到人民公社,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經歷了一個從個人私有、按份共有到完全公有的演進過程。在人民公社體制下,土地所有制名義上是農民集體所有制,實際上是國家所有制。這是因為人民公社形式下的“農業集體生產方式,只不過是國家對土地的所有權和農村集體對土地的共同經營權的結合而已?!保?]“亞細亞形態的土地所有制,即從形式上說是村社所有制和從實質上說是國家所有制?!保?0]

亞細亞生產方式不僅影響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初始的制度結構,而且進一步延伸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過程之中。一方面,從全面合作化到人民公社、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無一不是受到亞細亞生產方式重要影響的結果。另一方面,由于“中國是在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形態下進入社會主義的,不僅生產力水平低下,各種形式的商品經濟都不發達,所以,現在要發展市場經濟,發展多種商品經濟,這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特點所在,而這是和原來我們是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國家這一點分不開的?!苯涍^改革開放30多年來新的實踐與探索,我們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但我們仍然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例如,我們應當如何認識、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此,一是要從理論上真正弄清社會主義公有制與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是什么?二是要弄清怎樣有效地構建能夠體現社會主義制度本質特征的具體制度。一些人始終把社會主義公有制歸結為國有制,把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等同于維持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把加強國家宏觀調控等同于堅持與強化政府對社會經濟活動的行政統制;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等同于政府投資大力興辦鐵路、公路與其他基本建設等大型公共工程的舉國體制;把堅持黨的領導等同于黨委書記一把抓、黨組織包辦一切。這些認識直接來看是受傳統社會主義“國家主義”與“官僚主義”觀念影響的結果,從根本上說則是亞細亞生產方式“國家至上”與“官本位”觀念影響的產物。在政治方面,“我們現在改革的阻力是官僚主義,這種官僚主義是中國歷史上特殊的官僚主義,而不同于資產階級的官僚主義。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生產者主要是小農,統治者則是代表國家的官僚?!边@清楚地表明,亞細亞生產方式及其影響的長期存在是中國的根本國情,這一根本國情不僅決定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特征、發展規律,而且對中國近現代革命綱領、社會制度的基本特征與發展趨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與牢牢地把握亞細亞生產方式及其影響長期存在這一根本國情,正視并正確應對亞細亞生產方式對當代中國社會變革、社會制度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一方面,“我們應該尊重亞洲的特點,關切中國的國情,理性地認識‘基因潛質’客觀與歷史的存在,深切地理解‘亞細亞生產方式’與當今中國現代化發展模式的關系?!保?]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亞細亞生產方式對中國的負面影響,‘以史為鑒’,努力克服亞細亞生產方式對我國現代化的影響與阻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科學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在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

[1]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2] 趙一紅.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與東方社會結構[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2,(5).

[3] 韓蕓.亞細亞生產方式與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2).

[4] 吳大琨.重視“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研究[J].社會科學,1990,(6).

[5] 季正矩.國內外學者關于“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研究觀點綜述[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1).

[6] 吳大琨.亞細亞生產方式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J].社會科學戰線,1993,(1).

[7] 孫中山.三民主義[M].長沙:岳麓書社,2000:245.

[8] 楊美琳.從“土地國有”到“土地歸農民私有”[J].歷史教學問題,1982,(5).

[9] 文迪波.還農村土地所有制形式的本來面目——國家土地所有制[J].農業經濟問題,1987,(8).

[10] 黎子耀.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國家土地所有制[J].浙江學刊,1963,(3).

猜你喜歡
亞細亞初級階段所有制
亞細亞世界的可能構造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初級階段中國與沿線國家進出口貿易影響研究
《大調和·亞細亞文化研究號》十月號封面
A super business girl 超級商業女孩
?A super business girl
基于語料庫的初級階段泰國學生“把”字句習得考察
高句麗土地所有制演變淺探
多元智能理論對制定初級階段對外漢語教學培養方案的啟示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醫院:到底走多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