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澤湖水志考略

2014-04-07 22:33季祥猛
淮陰工學院學報 2014年6期
關鍵詞:水尺洪澤湖水壩

季祥猛

(淮安市政協,江蘇 淮安 223001)

0 引言

水志一詞與測水有關。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測”字的解釋為“深所至也”。據清經學家段玉裁注釋:“深所至謂之測,度其深所至亦謂之測?!鼻耙痪渲笢y水位;后一句指測水深。水位指江河湖海、水庫及地下飽和水體中,自由水面相對于特定基準面的高程??捎砂惭b在固定地點的水尺或自計水位計測量。水深指測量水域中某點自深度基準面至水底的垂直深度?!皽y”從水,則聲。許慎解釋“則”字為“等畫物也”?!暗犬嫛?,即刻畫的間距相等的意思。嗣后觀讀水深的設施以“水則”命名。因此,清代以前水志稱水則,就是我國古代的水尺。[1]

水尺的現代定義是,在江河湖泊或其他水體的指定地點測定水面高程的裝置。分直接觀讀式水尺與間接量計式水尺兩類。前者在岸邊或建筑物(如橋墩或閘墻)豎立標尺,即成直接觀讀式水尺。后者無標尺或尺度,從已知高程的固定點向下量至水面,算出當時的水位,稱為間接量計式水尺①。故而水則、水志、水尺最本質的內涵是水位測量的工具,是觀讀水位的設施。水則、水志、水尺三個名詞雖然都反映其測水用具功能,但這三個名詞又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測水工具的特征和不同的功能作用。

早期的水則是石像,以都江堰石人為代表,也是首創,有的學者稱此為無刻畫階段。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李冰在創建都江堰工程中置三石人于渠首上游一公里處水中,并在上面刻字予以說明:“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雹?。其功用重在為都江堰灌區的抗旱排澇提供參考水深。但當時,并沒有人稱其為水則,而直到清時才如此稱之③。中期的水則為石刻,具備水深觀測和記錄功能,以唐代白鶴梁題刻為代表,只有洪枯水位刻畫、文字題刻。題刻記載了唐廣德二年即公元764年至1949年1185年間72年特枯水位。晚期水則為具備水深觀測、記錄、運用三種功能的石碑。以宋代江浙一帶“平”字水則碑為代表,刻畫尺度,規定漲水淹沒“平”字,即開沿江海泄水閘放水,以免農田受災,落水露出“平”字就關閉閘門,確保無旱澇之憂。

雖然早在隋代就有水尺,但在清之前少見用于測量水深的記載。清康熙開始設立志樁,或利用水工建筑物測水。乾隆時,出于對黃淮運等河道治理的需要,普遍設立志樁,帶有丈尺刻度的水尺在全國多個地方使用,只是沒有運用海拔高程概念。一般稱水志讀數為存水“某丈某尺某寸”,或“長水至若干”,或“連底水若干”④。道光時,河督麟慶著《河工器具圖說》:“志樁之制,刻劃丈尺,所以測量河水之消長也。樁有大小之別。大者安設有工之處,約長三四丈,校準尺寸,注明入土出水丈尺;小者長丈余,設于各堡門前,以備漫灘水抵堤根,兵夫查報尺寸?!贝思冉榻B隋代到清道光時水尺的形制,又說明其主要的功能作用。這種水尺一直沿用到清末。1860年,黃浦江水尺誕生標志著近代水尺在我國的使用。

1 洪澤湖水志的建立與使用

明代本都應天府(南京),朱棣奪得皇位后,遷都北京,應天為陪都。由此,南糧北調問題立即重要起來。國家主要的運輸通道京杭運河隨之重要起來。因黃河有多沙、善徙、善淤的特點,自身經常潰漫,還經常沖擊運道。弘治皇帝曾說過:“朕念古人治河,只是除民之害;今日治河,乃是恐妨運道,致誤國計。其所關系,蓋非細故?!贝藭r,雖黃淮運已在清口交織,但因黃河主流在北方,主要危害北方運道張秋運河。當時治河的主要任務在于確保黃河以北運道的暢通,故明代總河駐扎山東濟寧。弘治年間,朝廷令劉大夏治理黃河,堵塞北方決口,令全流入淮。此時,黃河開始危害淮安的清口。到潘季馴總理河道時,黃河泥沙堵塞清口運道的問題凸顯出來。潘季馴一生四次出任總河之職,創“束水攻沙,蓄清刷黃”理念,并致力踐行。為攔蓄淮水以刷黃河帶來之泥沙,以防淤堵運道,潘季馴接筑培厚加固洪澤湖大堤,致使洪澤湖水面擴大,原來的洪澤湖區洪澤湖、富陵湖、泥墩湖、萬家湖等小湖泊連成一片,從而形成洪澤大湖(巨型水庫)⑤。清時,沿襲潘季馴的治河方略,但此時的清口治理難度加大。因為明末戰亂等的影響,到清時清口水利工程已經年久失修,百孔千瘡。到康熙十四五年(1675~1676)時,清口附近的河底因淤積而與地面大體持平,黃淮運河道因而不暢,連年決口,不僅給下游地區造成巨大的災害,還使朝糧運輸受到嚴重阻礙。因此康熙十分重視治河,他把河務列為朝中三件大事(河務、漕運、三藩)之一??滴跏晁团傻昧Υ蟪冀o任河道總督,以期黃淮運的治理局面快速扭轉。靳輔在位時,由于黃河河底淤墊和黃河倒灌洪澤湖使洪澤湖底抬高,為更好地實現蓄清刷黃,他不得不加筑洪澤湖大堤。洪澤湖庫區因此擴大。到康熙十九年(1680)時,黃淮并漲,泗州城沉沒。此年洪水時的水位不小于現在正常水位的范圍,奠定了現代洪澤湖的格局。在洪澤湖形成后,雖黃淮運交匯之清口治理十分困難,但事關國家漕糧運輸,因而不得不致力治理。所以,明清兩代許多當時全國一流的治水科學家在這里留下足跡,并形成豐富的治水理論。而在治理技術中的一項核心技術是水志的設立與使用,可見,洪澤湖水志的設立與使用的重要歷史影響。

2 洪澤湖水志的設立及在清口樞紐的建立和治理中所發揮的作用

雖然在明代洪澤湖已經初步形成,黃淮運治理中所使用的“束水攻沙,蓄清刷黃”重要理論已經創立使用,洪澤湖—清口水利樞紐格局基本確立,但關于水深測量和應用的技術資料卻難以查找。清代康熙時,水深測量技術被用于清口樞紐治理中。乾隆時正式在洪澤湖和清口水利樞紐區建立標準水志,并建立水情測報制度。

2.1 康熙時代高堰洪澤湖大堤測水點設立

清代之前,洪澤湖區測水點在何處尚未找到證據。

2.1.1靳輔時利用舊石工自堤頂測水

靳輔是康熙十五年就任總河的,十九年建高堰六減水壩,則設立高堰村的水位觀測點時間應在十九年之前。因為此水壩建設的水深依據就是高堰村測點產生的?!吨袊闹尽份d,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方在徐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和老壩口(今淮安市清河區)“設立水志,觀測水位,向下游馳報水情”。故徐城和老壩口水志的設立當在高堰村之后。靳輔所設的洪澤湖水準點就在高堰村的明代舊石工墻某處。測量水深的方法是通過水面與舊石工頂的相對高差測定的。正式有記載的高堰水志設立當從此算起。它的設立具有劃時代意義。其測得的洪澤湖水深數據既關系到高家堰減水壩建設的規模,又關系到減水壩使用規則的制定,還關系到清口東西壩的建設與使用。

先說高堰水志與減水壩建設的關系??滴跄觊g靳輔治河時流量概念已經形成:“省齋(陳潢)有測水法:水流速則如急行人,日可行二百里;水流徐則如緩行人,日可行七八十里。即用‘土方’法,以水縱橫一丈、高一丈為一方,計此河能行水幾方,然后受之,其余者皆以計宣泄之?!雹捱@是陳潢朋友所作的介紹。靳輔在《治河方略·治紀上·量水減泄》中也說:“以測土之方法移而測水,務使所泄之水,適稱所溢之水?!笨滴踉鴮Υ蟪颊f:“算數精密,即河道閘口流水亦可算晝夜所流分數。其法先量閘口闊狹,計一秒所流留幾何,積至一晝夜,則所流多寡可以數計矣?!雹邠丝梢哉f明,靳輔治水時,為了實現其旱不阻運、澇不傷堤的目的,可以按照流速、流量、水深等數據大概計算出洪澤湖大堤壩工過水量與蓄清刷黃濟運的需要相符合??滴跏拍?,靳輔創建周家橋、高良澗、武家墩、古溝東、古溝西、塘埂共六座減水壩。其寬度尺寸分別為14丈、10.2丈、10丈、48丈、34.5丈、53.5丈,共170.2丈。減水壩底坎高程控制,一律以高堰水深八尺五寸為度⑧。最高水位相當于高堰水深一丈二尺,即設計溢流水深三尺五寸⑨。這說明減水六壩建設已經利用高堰水深作為基準。而六壩建成后,其開啟準則,是以高堰測水點的額定水深八尺五寸為度。即,當高堰(洪澤湖)水深八尺五寸以下,蓄水敵黃濟運;漲至八尺五寸以上時,可以放水。靳輔建六壩以前,由于沒有考慮流量的因素,高家堰泄量大,而運河泄量小,導致清水潭屢筑屢沖⑩。后來測量出了洪澤湖減下之水為1000方(時間單位為每秒,下同),并估計盱眙、天長洪水流量為200方,做到了心中有數。于是在運河堤上建了每秒可以宣泄1200方水的減水壩,即所謂“量入為出”。這樣一來,七年沒再發生沖決事故??滴醵?1687),靳輔與陳潢又提出把高堰1000方水攔入黃河,再考慮這1000方水占了黃河河槽,則黃河兩岸再開可泄1200方水的減水壩作為補償(多預備200方以備黃河加漲)。這說明靳輔治水時,所設的測水點測得洪澤湖水深數據已經用于黃淮運治理工程。靳輔的后任張鵬翮治理洪澤湖—黃淮運樞紐時人稱“蕭規曹隨”。

2.1.2固定測水點設立和三滾壩啟放標準的制定

針對靳輔建的六減壩使洪澤湖汛期過泄,枯水期蓄水不力的問題,張鵬翮為總河后根據康熙皇帝的旨意改靳輔六減壩為三滾壩,并改變啟用標準。其中,北、中二壩的啟放以新建石工出水三尺七寸為準;南壩地勢稍高,以三尺二寸為準;天然二土壩在三石壩以南,外筑攔湖越壩,不輕易啟放。如此,平漕之水蓄以濟運,溢漕之水聽其滾出塘漕河入白馬湖。這一標準一直使用到乾隆年間高堰志樁的設立。張鵬翮在其著述中也說到高堰水志與高堰大堤上滾水壩的關系:“洪澤湖北滾壩一座,長七十丈,由身高六尺八寸,康熙四十五年(1706)七月十八日開放時,量高堰(高家堰)關帝廟前水深一丈零三寸,新石工高出水面三尺七寸,北滾壩外水深六尺九寸,由身過水一寸。每年水大開放驗高堰關帝廟前新石工出水三尺七寸為則?!睆倪@一記載可知,康熙四十五年,以洪澤湖高家堰石堤為水志,測量洪澤湖水深;并以高堰關帝廟前石工出水三尺七寸,作為開啟北滾壩的定則。

2.1.3清口東西壩的設立與展拆標準探索

清口在黃河奪淮之前為泗水入淮口。因泗水較清,故又稱清泗口。清代為黃淮運交匯之區域。其范圍因時代不同而不同,其核心區域在今淮安市淮陰區碼頭鎮。清口未建束水壩前為一敞口,無所關束。若淮水高于黃水,則起“蓄清刷黃”的作用,黃水高于淮水,則倒灌清口,淤塞洪澤湖和運河,阻礙漕運。明代潘季馴修高家堰,封堵王簡、張福諸口后,淮水始經洪澤湖專出清口。雖然靳輔和張鵬翮在洪澤湖和黃淮運交織之清口的治理方面很有成效,但高堰決口和清口黃水倒灌的問題還是不斷出現,蓄清刷黃之愿遠未實現?!豆饩w淮安府志》載:“三十五年黃、淮漲,高堰六壩圮,運口為陸??滴跞吣杲ㄊ畨斡陲L神廟前?!睘楦淖凕S水動輒入湖的局面,總河董安國建清口東西壩,西壩長24丈,東壩長26丈,中留口門20余丈?!拔鲏斡S”,只需慎守;“東壩束清”,需要及時拆展、收束以調控清黃之勢。即湖水漲發,相機拆展;湖水跌落,相機收束,通過壅高洪澤湖水來抵御黃水,沖刷泥沙??滴跞迥旮哐吡鶋我呀洷凰畾?,三十七年又遇大水,則東西壩的使用難以用到六壩或三滾壩的過水數據。當然只能以高堰村石工堤測量的水深數據作為拆展的依據??梢?,通過高堰石工水志采集的洪澤湖水深數據是東西壩建設和使用的重要依據??滴鯐r代雖然對洪澤湖減水壩開啟有明確的標準,但對于清口、洪澤湖大堤減水壩間的關系有一個確切的定位還要等到乾隆朝。

2.2 乾隆時代洪澤湖志樁的設立與運用

2.2.1乾隆朝始在洪澤湖設立直讀式水尺——志樁

《大運河清口樞紐工程遺產調查研究》載:“為了掌握黃河、淮河的水情和水位的變化,便于控制洪澤湖閘壩的啟閉,他在康熙朝開始在洪澤湖大堤上設置水志的基礎上,視情況的變化,對水志設置的地點作了較大調整,并要求地方官員逐年記載,查驗對比。乾隆元年,黃、淮并漲,洪澤湖樁最高水位為一丈零五寸。其間,還在清口順黃壩等處設立水志。自此以后200多年間,洪澤湖清口均有詳細水文記錄?!?/p>

《中國水文志》載:“乾隆十一年(1746)五月二十八日署理江南河道總督顧琮奏稱:‘遵照大學士議奏河湖蓄泄事宜,相機辦妥,其應立水志,黃河之老壩口、洪澤湖之古溝壩、龍門壩、三滾壩、天然壩、六安溝、高家堰等處俱立定水志。今查各處水志,據報五月二十六日……洪澤湖之古溝壩水深三尺,龍門壩水深二尺五寸,三滾壩水深六寸,天然二壩水深三尺五寸不等,六安溝水深二尺二寸,高家堰水深三尺,俱較乾隆七年(1742)水勢最大之時尚差一丈二尺五寸,較上年此時水小五尺九寸?!?/p>

據此可知,乾隆十一年之前清政府已經在洪澤湖包括黃淮運交匯之清口設立多處測水志樁,并建立了一整套的水文測報運用機制。測量記錄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并上報。同時,建立日常水情測報制度,于非警戒水位時進行水情測報。對獲得的水文數據與歷史最高水位,以及上年同期水深進行比較分析,作為治理黃淮運活動的參考水深數據。

2.2.2高堰水志與洪澤湖五壩啟閉的水則關系

《中國水文志》載:“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與河臣議定洪澤湖仁、義、禮、智、信五壩的啟閉一律以高家堰水志八尺五寸平水為度。等仁、義、禮三壩過水三尺五寸,始開信壩,次及智壩。以后有所變更?!边@里首先要說明的是,為什么要以八尺五寸為度?查乾隆元年起到乾隆十六年間有記載各年度的最高水位(丈):元年,1.05;二年,0.59;四年,1.27;五年,0.57;六年,1.14;七年,1.52;十一年,1.45;十二年,1.03;十三年,0.85;十四年,1.15;十五年,1.19。再查這期間有記載的五壩開壩情況:二年,開啟南中北和天然二壩;四年,北中二滾壩過水三尺九寸,南壩過水三尺三寸;六年,山盱三滾壩過水二尺七寸;七年,三滾壩過水七尺一寸;十年,北中二滾壩過水五寸;十一年,仁義禮三滾壩過水六尺,同時開放天然壩、蔣家閘;十二年,仁義禮三滾壩過水一尺七寸;十四年,仁義禮三滾壩過水三尺;十五年,仁義禮三滾壩過水三尺四寸。從上述數據可看出,五壩過水多少是由洪澤湖水深決定的。乾隆十三年高堰志樁水深為八尺五寸,五壩沒有過水,而這一數據又是五壩未過水的各年中的最高水深。五壩未過水表明大堤安全,選取未過水年頭中高水深是為適應蓄清刷黃之需。至于三尺五寸作為信、智二壩開壩標準的緣由,可以從乾隆十六年,乾隆首次南巡實地查看過洪澤湖大堤之后給河臣的一段指示中看出端倪。他說:“上年滾水壩三尺五寸,天然壩仍未開放,應即以是為準,俾五壩石面高下惟均以仁義禮智信為之次,仁義禮三壩一如其舊,智信二壩則于石面之上加封浮土。必仁義禮三壩過水三尺五寸,猶不足以減盛漲,則起智壩址之土;仍不減,乃次及于信。斯為節宣有度,較之開天然壩之一往莫御者懸殊矣?!庇纱丝闯?,乾隆是按照頭一年仁義禮三壩過水三尺五寸,天然壩仍未開放,大堤安然這個經驗來確定智信二壩開放標準的。當然這個標準還遵循盡量少放水,以防危害下游,以及保障刷黃濟運這兩大治水準則。

2.2.3五壩臨湖堤所測的水深尺寸與清口東西壩的水則關系

乾隆初年,治河官員對束水壩的拆展收束仍能遵循康熙時制定的標準,不但束清刷黃的功效明顯,調節洪澤湖水位的作用也體現出來。到乾隆二十二年時,東西壩的功能作用不但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而且還得到皇帝的關于清口束水壩展束標準的圣諭。[2]乾隆三十年(1765)七月,高晉建議修改清口東西壩的啟用標準:“如滾壩斷流后,落水一尺,東西壩即收筑十丈,湖水以次遞落,則清口以次遞收。俟收過四十丈后,再看湖水衰旺情形,或應停止,或應再收,臨時酌定妥辦?!贝撕?,開壩和閉壩都有較為量化的標準,但河臣不必拘泥,而可以靈活掌握分寸,特別在東西壩拆展標準上可大膽拆展,以資宣泄。

2.2.4高堰水志與束清和御黃壩的水則關系

乾隆四十一年,開陶莊新河,清水出口路長,將壩下移一百六十丈,于平成臺建筑。四十四年,以湖水盛漲,全行拆除,旋又移下二百九十丈,于惠濟祠前建筑。清代起在清口修建的束水壩——束清壩(亦名清口東西壩)和御黃壩,成為重要的蓄清刷黃和抵御黃水的水工建筑物。另外,自清口東西壩修筑后,洪澤湖水主要從清口宣泄,不僅御黃刷沙更為有力,且下河地區水災大為減輕。

束清壩通過人工調節東西兩岸壩體中的口門寬度進而調控洪澤湖的水深來沖刷黃沙,起清口一帶人工刷沙之端緒;而御黃壩的修筑則改變了以往任由黃水倒灌入湖的無奈局面,從而使清口一帶的工程格局更為完善。乾隆四十六年(1781)冬,清口兩壩口門收窄后,洪澤湖水位仍在下降,治河官員于風神廟以上(即運口以北)添建兜水壩(即在運口收束清口,抬高水位,逼清水入運河的建筑物,其結構與布置與束水壩相同,所以也兼有束水壩的作用)以為重門關束,減少湖水外泄而蓄水濟運。其中,東壩長四十三丈,西壩四十一丈,中留口門十二丈。汛期展拆,宣泄洪水;冬初接筑,蓄水濟運。收束時,如湖水下降至三尺,留口門十二丈;下降至二尺,留口門八丈。四十九年(1784)秋至第二年春夏,降水較少,高堰志樁存水僅二尺四寸,且仍在下降。至六月下旬,黃水驟漲倒漾入湖,淮水竟涓滴不出,致使清口淤淺,航運長期受阻。面對這種局面,薩載、李奉翰等人束手無策,皇帝令阿桂主持治河事宜。為解決黃水倒灌問題,阿桂將乾隆四十六年所建的兜水壩加寬培厚,即以此壩擔負原有東西壩束清功能,而將舊有東西壩再向下移三百丈,于福神庵前建設,以資御黃。此為束清御黃分設之始。此時,束清壩寬一百一十五丈,御黃壩寬二百五十丈,東西壩口門寬度“按照高堰志樁,如湖水消存四尺,將口門酌留二十丈;湖水消存三尺,酌留口門十二丈;湖水消存二尺,酌留口門八丈”。對此,乾隆甚為贊同,在阿桂的折子上批道:“再無過此法矣”,“此法極是”。

2.2.5洪澤湖水志與歸海五壩的水則關系

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一月初六日,內閣奉上諭:據嵇璜奏:“高郵運河東堤,添建石壩已經完竣,并請酌定水則。如上游五壩過水漸多,車邏、南關二壩過水至三尺五寸,開放五里中壩。若車邏、南關二壩過水至五尺,再開放新建石壩。視水勢之大小以為啟閉,自無壅潰之虞?!钡日Z。此所見,深得蓄泄機宜。蓋湖河水勢,以五壩為來源,以江海為去路。而歸江之路近于歸海,況下河一帶地本卑洼,必視歸江諸閘壩實有宣泄不及之勢,始可以次啟放。今春南巡時,親臨指示,令將車邏、南關二壩常行開放,俾河水得以隨時減泄,而又早辟歸江之路以達其流,下河田畝,遂獲豐收,此已試之明效,自當酌定水則,以時啟放。著照嵇璜所奏,過水尺寸,立石諸壩旁,以垂久遠,然此特專就下河言之耳。若論湖河全局,則五壩之水泄自洪湖,但使洪湖之水從清口暢流,會黃入海,則黃水不致有倒灌之虞,而五壩之過水,亦可少減。向來河臣惟恃護堤,轉致湖漲,遂有一潰難收之勢,而清口則收束迫隘,托之濟運,不知近日運河之水,患其多不虞其少。前經降旨白鐘山等,以清口之東、西二壩,古人具有深意:淮水力弱,則資其堵束,迸力刷黃;淮水盛漲之時,則早為宣泄,以減其勢。至于五壩,則不得已而設此尾閭也。因令于五壩過水一寸,則東壩開寬二丈,過水二寸,則開寬四丈,以期疏泄通暢,不致奔溢五壩,以為下河之患。昨據裘曰修、夢麟、白鐘山、高晉奏稱:“今值冬令,應照例束壩蓄水,向東口門僅留十八丈至二十丈,今擬酌留三十丈,湖水可以暢出?!钡日Z。是清口之水,已不患其不暢流而會黃入海矣。至春夏盛漲之期,則仍遵前旨,立為水則,視五壩過水之分寸,以加展拓,如此通盤籌辦,操縱得宜,則湖河全局,自可永奏安瀾之績矣。但河官積習,惟以因循守前規為事。著將此旨勒石于清口及運河東壩,俾治河諸臣永遠遵行焉。

乾隆三十九年(1774)三月,南河總督吳嗣爵匯報指出:自清口東西壩建成后,高郵、車邏等壩已經十多年沒有開放,下河地區多年豐收。乾隆對這一結論很感興趣,命吳嗣爵上查至雍正元年(1723)以來歷年因開放車邏壩而致災下河的情形,以便核實。查核結果是:“四十四年內,車邏等壩有事下河被災者計十八年,幾至其半,而下河十數年無事,實為從來未有?!鼻∷氖?1778)八月,高晉等又在聯名恭請乾隆南巡的奏折中指出:“下河之沮洳成腴,度清口而循水志……濁流免倒灌之虞,湍水息頂沖之患?!贝撕?,雖然黃河多次決口入洪澤湖,但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最后一次南巡時下河地區仍然沒有遭受大的水災,康熙一直夢想解決卻未能如愿的問題至此似乎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由此作為最高決策者的乾隆在其《南巡記》中頗為自豪地宣稱:“洪澤湖水漲,則開五壩,下河一帶無歲不被偏災。自壬午三次南巡始定高堰五壩水志高一尺,清口則開放十丈為準;俟秋汛后,洪湖水勢既定,仍如常接鑲口門。嗣是,河臣恪守此法,數十年來,下河免受水患,田廬并資保護?!?/p>

2.2.6乾隆帝提出自堤頂量水深法

江南河道總督李奉翰奏報黃河水情:“徐城水志長水三尺四寸,連前漲至八尺六寸,溜勢涌急?!鼻〉劭紤]河床沖淤的影響,對所奏水情產生疑問,因而提出:“向來量水,惟從河底至水面為準,今思應從堤頂量至水面為量法,方得為實?!鴤髦I李奉翰親身前往探查,由堤頂至水面詳細測丈?!逼咴?,李奉翰奏報:“徐城志樁現水一丈一尺四寸,堤頂高出水面七尺三寸,是依圣諭另一量法,從堤頂至河底一丈八尺七寸,較前河底刷深四尺七寸,水勢暢行也?!鄙鲜鲑Y料表明:(1)當時水志記錄,無統一高程基準,河床又沖淤不定,故不同年份水情難以對比分析,以石堤頂作為固定點向下量至水面測水情是一改進;(2)當時徐城是黃河下游入海的咽喉,其水志讀數是啟閉各減水壩的依據,朝廷至為關注。

3 結語

高堰水志是洪澤湖水志的重要見證,可能也是迄今發現的唯一的實物見證,應加強保護。平面坐標,據當地百姓指認,位于高堰村一條上堰土路之下、石工墻立面上;立面坐標,民國時期曾測得其零點高程為廢黃河口海拔9.41米,頂高程不超過石工墻頂面。當前要嚴防在這一帶動土挖掘造成破壞,時機成熟時可以建造專門的原址博物館或原址陳列館予以保護。

注釋:

① 《辭?!飞虾^o書出版社,2009年出版,縮印本1941頁。

② 常璩《華陽國志》。

③ 《中國水文志》第461頁。

④ 《江蘇水文志資料選輯》1990年第22期41頁。

⑤ 《百里文化長廊——洪澤湖大堤》第7、8頁。

⑦ 蔣良騏《東華錄》康熙三十一年正月初一條。

⑧ 《洪澤湖水庫的修建——17世紀及其以前的洪澤湖水利》第69頁。

⑨ 周洽《河防雜說》;《行水金鑒》卷70,山盱通判所轄條下。

參考文獻:

[1] 朱翔鵬,單國方,陳培真.“永嘉水則”探索與研究[J].中國水利,2012(5):63-64.

[2] 荀德麟.清代中央檔案中的淮安[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2008:229,230.

猜你喜歡
水尺洪澤湖水壩
洪澤湖漁鼓:漂浮在水上的民俗文化
淺析國內海洋漁船與海船載重線、水尺標志勘劃的區別
浩浩碧波潤江淮——洪澤湖
海運電廠船舶靠岸側水尺圖像采集實驗研究*
水尺標志放樣及數控切割解決問題方案
洪澤湖漁家
形形色色的水壩
筑水壩
世界上壯觀的水壩(下)
為什么水壩下部修得比上部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