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科類專業人才培養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模式的實踐與探討

2014-04-08 09:00李長春李國元鄧青云戴余軍王有寧姚國新
湖北工程學院學報 2014年3期
關鍵詞:農科農業農村

李長春,李國元,胡 波,鄧青云,戴余軍,王有寧,姚國新

(湖北工程學院 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和國家在新時期的重要戰略決策。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建議”,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新農村建設需要大批懂技術、會管理、能經營的高層次農科類人才,同時為農科類人才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加強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農科類高素質專業人才培養,不僅是農科類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服務于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現實需要。近年來,我們結合新農村發展需求,對農科類專業人才培養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模式進行了探索,有效地促進了我校農科類專業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1 農科類專業人才的需求與培養

1.1 新農村建設對農科類專業人才的需求

新農村建設既是農村物質文明的建設,又是農村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建設,不管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以及農業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等示范推廣,還是農民素質的提高、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環境保護都需要高素質的農業人才做保障。特別是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以及農村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劇了對農業科技的依賴,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約為41%,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約為52%,遠遠低于發達國家70%和85%以上的水平[1]。與此同時,我國農業一線科技人員數量嚴重不足,特別是受長期的城鄉二元發展影響,農村工資待遇、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發展機遇等方面與市區或更發達地區有很大差距,導致農村建設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極度匱乏。與其他發達國家的每10戶農民就有一名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相比,我國農技推廣人員總量嚴重不足,且專業結構單一,學歷層次很低,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村建設的步伐[2]。

1.2 農科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目前不同高校在農科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做了大量探索,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育人與用人的脫節。具體表現在不同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趨同、特色化內容少;學科專業結構尚不合理,涉及到新農村建設需要的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方面的新專業相對較少;課程整合不夠到位,課程之間在銜接上的重復,過分強調單門課程的系統性問題仍然存在;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專業輕基礎、重必修輕選修、重種植類課程輕經管及人文類課程等思想[3]。同時,受農業現代化、產業化水平不高的影響,農科類學科的優勢往往不被一些學生和家長了解,甚至誤解,農科類在招生中存在明顯的劣勢。在校期間,一些學生專業意識淡薄,甚至存在厭農情結,學習主動性相對較差,相當數量農科類學生畢業后沒有進入新農村建設的大潮,而是擠進大中型城市做與專業無關的工作,缺乏競爭力。

2 創新農科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2.1 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是農業科技在農村的推廣與轉化,需求的是具有創新思維的會技術、懂經營、能領導的新型技術應用人才,因而地方高校農科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是以培養從事農業生產與經營、農業科技研究與開發、農業技術服務與推廣、農業企業經營與管理、農產品市場營銷為主要方向,并具有進一步發展潛力的應用型創新性人才為目標。我們在農科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十分注重學科交叉融合,以“厚專業基礎、寬專業口徑、重實踐能力、強專業素質、亮專業特色”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原則,定位應用型創新性的人才培養規格,培養能扎根新農村建設,為地方的經濟建設服務的農科類專業人才。

2.2 優化課程結構體系

課程是實現教學目標,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載體,課程結構體系的優化與合理程度,直接影響到專業課程整體功能的發揮及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合理構建課程體系,才能達到培養目標和顯現專業特色。

2.1.1 圍繞教學培養目標優化專業主干課程

以培養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為原則,確定核心課程,強化主干課程教學,減少課程間的重復。農科類不少課程由于考慮自身體系的完整性,結果造成不同課程間知識點交叉重復較多,可以合理歸并調整專業基礎課與專業選修課。例如:《遺傳學》、《作物育種學》、《作物栽培學》等相關課程可以合成一門新課程《作物生產學》,既增加了各課程學習的相關性,又節省了課時,以便開設新的課程或是增加教學的實踐環節[2]。構建專業課程的專題庫、案例庫,多采用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方式,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

2.1.2 融合現代技術拓展基礎課程

根據農業新技術的發展,用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改造、整合、提升傳統農學專業,開設現代農業專題講座,傳授包括細胞工程育種技術、分子育種技術、變異處理育種技術等高科技育種技術,設置栽培技術、農業機械化技術、災害防治技術、環境控制技術等高科技生產技術,以及農業信息技術、農業產業經營與管理技術、經濟分析與市場預測技術等經營管理技術課程。教師根據學科發展需求自行研制課件,適時調整專題內容,培養與時俱進的新農村建設人才[4]。

2.1.3 面向一線需求設置交叉課程

針對當前新農村建設的農科人才需求特點,設置面向農村基層工作的課程,如農村社會學、農村經濟政策法規、農業經濟管理、農產品營銷學等,適當地壓縮傳統農學類主干課程的課時,以適應新農村建設對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2.3 創新實踐教學環節

農科類專業實踐性很強,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實現農科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實踐教學環節與教學條件、生產需求結合更為密切,根據客觀條件,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對提高實踐教學效果非常重要。

2.3.1 突出應用開展課程實驗

改變實驗課為理論課的驗證和加強的傳統觀念,突出實驗教學的創新能力培養地位,建立以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的實驗教學模式,構建模塊化實驗課程體系,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近年來,湖北工程學院十分注重實驗教學,加大了對實驗教學的指導和督導力度,組織教師立足基本理論,針對生產實際編寫實驗教材,減少重復性和驗證性實驗項目。農學專業開設實驗課程13門,其中有綜合性、設計性實驗9門,占實驗課程總數的比例接近70%。不拘一格實施實驗教學,農學、園藝等專業的教師可根據實驗需要,帶領學生到校園識別植物花卉,或組織學生到溫棚、大田開展雜交、嫁接、移栽等實驗。

2.3.2 依托平臺開展創新實踐

重點平臺是校內重要的實踐教學資源,具有層次高,使用方便等特點。我院聯合教務、學工、團委等部門依托校內平臺共建實踐創新基地,獲取校內外更多資源,支持面向新農村建設多元化人才培養,支持物化成果的產出。我們利用校內建有的特色果蔬質量安全控制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國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術研究分中心、作物病害監測和安全控制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以及一批校企合作工程技術中心等優質平臺,以項目為載體,指導學生開展地方優勢作物的實驗、示范與推廣,并開展大學生挑戰杯競賽訓練項目、農產品質量檢測、鄉情調查、科技宣傳和涉農培訓。同時培養了學生對流式細胞儀,熒光定量PCR儀,高效液相色譜儀和質譜儀,氨基酸分析儀,離子發射光譜儀等大型高端儀器設備的操作和使用。

2.3.3 對接工作開展生產實習

生產實習是實踐教學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學生熟悉農業生產環節,把專業知識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我校農科類專業近幾年建立了“農科類專業生產實習與畢業論文、學生就業相結合模式”,先后在北京農林科學院蔬菜工程技術中心、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湖北省農科院、湖北省種子公司、湖北春暉農科院、孝感市農技推廣總站等一批專業水平高、生產示范能力強的科研院所、事業單位和涉農企業建立生產實習基地,讓學生參與實習單位的科研課題實踐、協助導師推廣項目,進行系統的科研實踐訓練。在生產實習中增長了知識,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生產實習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生到新農村建設急需的企業單位實習,則學生實習時會勤奮工作,嚴格要求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與才華,利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實效,畢業后能快速進入工作狀態[5]。

2.4 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體系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以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目標,建立健全教與學的雙向考核機制,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高。

2.4.1 完善教學、科研、服務并重的教師考核機制

重理論、輕實踐,重科研、輕推廣在高校是比較普遍的現象,通常以科研項目的層次,科研經費的多少,以及發表論文和獲得的專利等成果來考核教師,并作為評職晉升的主要參考依據,致使許多教師在教學上投入的精力不夠,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廣。建立面向基層,面向教學和生產一線的考評機制,對教師的考核做到教學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并重,把高校服務社會這項基本職能納入考核體系,引導農科類教師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找課題,帶領學生參與新農村實踐與推廣。

2.4.2 建立知識、能力、素養兼顧的學生考核體系

對學生的評價也可以與農業生產實踐相結合,改革考試評價體系,改變過去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單一的理論考試形式,明確實踐教學中課程實驗、生產實習、畢業論文或設計、社會實踐及生產勞動等實踐環節的要求及考核辦法,并與學生的學分掛鉤。使學生重視實踐教學環節,由被動接受變主動學習和積極參與,從而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促進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學校還建立了學生創新激勵機制,設立專項經費支持學生創新,對獲得的成果給予相應的獎勵。

3 結語

農業院?;蛏孓r院校是農科類高級人才教育的主陣地,應承擔起培養新農村建設優秀人才的重任[3]。新農村建設具有一定時空特性,不同的建設階段和不同發展水平的區域,建設的具體內容和要求會發生一定變化,農科類專業人才培養只有面向新農村建設的現實需求,創新教學模式,才能培養出更多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 考 文 獻]

[1] 陳夏莉.我國農業推廣體系現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11(16):175-177.

[2] 姚國新,李長春.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的農學人才培養探討[J].出國與就業,2011(5):81-82.

[3] 田健.基于新農村建設的高等農業教育人才培養初探[J].安徽農業科學, 2011,39(34):21555-21557.

[4] 覃廣泉,陳平.面向“三農”的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5(4):43-45.

[5] 李國元,姜益泉,胡波,等.農科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2,32(6):42-44.

猜你喜歡
農科農業農村
國內農業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農科城如何為鄉村提供“振興樣板”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公費農科生培養試點工作實施
農科問答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農科110專家,你們辛苦啦! 省總工會與省科協聯合舉辦農科110專家送清涼慰問活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