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普、俄兩國農奴制改革的共同點探析

2014-04-09 06:58尚慧霞張立馳
紅河學院學報 2014年1期
關鍵詞:普魯士貴族資產階級

尚慧霞,張立馳

(亳州職業技術學院,安徽亳州 236800)

近代普、俄兩國農奴制改革的共同點探析

尚慧霞,張立馳

(亳州職業技術學院,安徽亳州 236800)

1807年普魯士政府頒布《十月敕令》,宣布廢除國內的農奴制度。50多年后,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的法令。這兩次農奴制改革前后相距半個多世紀,卻有許多驚人的相同點。它們都是在對外戰爭失敗的危機催生的,由封建國家侵略擴張的本性所決定;他們都是由舊統治階級領導下進行的改革,因為兩國國內各階級力量的對比不存在自下而上的革命方式解決的可行性;改革的過程都是曲折反復,帶有很大的保守性,保存了許多封建農奴制殘余,對兩國以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改革消除了貴族與資產階級經濟上的等級界限,為兩國由封建貴族專制的國家演變成貴族—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奠定了基礎。

俄國;普魯士;克里木戰爭;農奴制;《十月敕令》

在近代歐洲各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的過程中,英國和法國是通過轟轟烈烈的資產階級革命實現的,普魯士和俄國則是通過緩慢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完成的。其中農奴制改革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兩國解決土地問題的改革雖然相隔50多年,卻有著諸多相同點。本文擬就這些相同點作粗淺的探討。

一 改革背景——對外戰爭失敗的危機

三十年戰爭以后,東歐和得意志大部分地區普遍出現了再版農奴制。近代以來西歐各國的封建土地制度先后廢除。這種逆歷史潮流的制度卻是在19世紀由于對外戰爭失敗的危機下,才在普、俄壽終正寢。原因何在?蓋因兩國封建制度根深蒂固,除非有一種外來的壓力危及它們的根本利益,統治者才會考慮變更封建統治的基礎的農奴制。

普魯士,中世紀的一個小小的、荒蠻的、窮困的德意志東部邊區的馬克,發展為19世紀初歐洲的強權,是歷代統治者窮兵黷武不斷侵略擴張的結果?;艉嗨鱾惖木鱾儫o不以開疆拓土為己任,把軍隊置于國家的中心地位,國家歲入的絕大部分都花費在軍隊上?!肮I、商業、文化、農業一切都視軍隊為轉移,這些部門只有在它們能夠對增強軍隊有所幫助的時候,才能引起國王的注意,得到國王的鼓勵?!盵1]靠著強大的軍隊,普魯士18世紀下半期以來樹立起歐洲強國的地位。然而,1806年普法戰爭爆發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這支號稱歐陸最強的軍隊卻接連潰退,慘敗成為定局。根據《提爾西特和約》的規定,普魯士失去了它大部分的領土和人口,必須支付一筆巨額的戰爭賠款,未付清之前領土由法軍駐扎。曾經稱雄歐洲的一個大國淪為受異族占領的德意志小邦,舉國上下齊感恥辱。痛定思痛,統治階級中的一些有識之士意思到了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以農奴制為基礎的封建制度。

親身經歷了普法戰爭的克勞塞維茨和沙恩霍爾斯特等人深切的感受到封建農奴制對軍隊戰斗力的影響。主要由封建農民組成的普軍,士兵僅被視為作戰的工具。供給極差,毫無人身自由,更無升遷的機會。軍隊士氣低落,毫無愛國熱情和積極主動的精神,遇敵則驚慌奔逃,潰不成軍。相較之下,法軍主要由解脫了封建桎梏的自由農民組成,軍隊上下充滿著主動性和大膽自信的精神。每個士兵都有可能因為戰功輝煌而升為高級軍官,這樣的軍隊自然戰斗力強。他們認為收復被敵人占領的國土,重振普魯士的國威,造就一支以法國軍隊為楷模的由愛國的自由民組成的軍隊是當務之急。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在詔令中說:“我希望逐步廢除農奴制度,但是落在我國頭上的災難證明,盡快采取行動是正當的和必須的?!盵2]

對沙皇俄國而言,因為它打敗了拿破侖一世,國內農奴制才得以又延續了半個世紀。拿破侖戰爭后歐洲進入封建復辟時期。俄國一度充當歐洲大陸的霸主。國際上頤使氣趾的囂張氣焰暫時掩蓋了國內的矛盾。1853——1856年俄國與英法等國在爭奪黑海和巴爾干控制的克里木戰爭中遭到慘敗,俄軍死亡達52萬人,黑海艦隊全軍覆沒。戰爭結局使俄國的極高的國際威望一落千丈,與經歷過工業革命的先進歐洲國家相比更加相形見絀?!吧郴收谌澜缑媲敖o俄國丟了丑,同時也在俄國面前給自己丟了丑。前所未有的覺醒時期開始了?!盵3]沙皇尼古拉一世不堪受辱服毒自殺。封建貴族中的一些人士開始意識到當前的舊制度已到了非變不可的地步??邓固苟?尼姑拉耶維奇大公直截了當的的指出:“我們不能再欺騙自己了……我們比一等強國虛弱和貧窮,另外,我們不但在物質方面,而且在智力資源(尤其管理方面)比他們貧乏?!盵4]戰爭期間參與了所有國家事務的新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參與了所有國家事物的新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更是越來越明白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農奴制度的腐朽和落后。他即位之初就力排眾議,采取斷然措施宣布廢除農奴制。對于封建國家來說,“當危機來臨時期,統治階級狹隘的階級利益與社會民族利益發生沖突,掌握武器的國家政權擁有相對的獨立性,,能夠在自身基礎的狹隘利益與社會利益中做出選擇,即將社會民族利益優先,并使政權捍衛自身基礎的長遠利益?!盵4]正是為了國家的強大和找回昔日的輝煌,普、俄兩國的統治者才終于廢除已不合時宜的農奴制度。

二 領導者——舊統治階級

按照國內一度流行的“經典理論”,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階級領導歷史的潮流。廢除農奴制是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條件,屬于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理論上應該是由新生的資產階級來領導。然而實踐上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兩國都“缺乏最重要的主觀因素,即缺乏有意識和堅決地與統治階級搏斗的革命階級的條件下,不可能進行自上而下的革命?!?/p>

在普魯士,18、19世紀之交隨著英、法資產階級政治及思想革命的沖擊以及普魯士內部的一些有利因素,普魯士的資本主義發展已成為德意志的領頭羊。資產階級的隊伍隨之發展壯大。普魯士社會處于封建傳統的政治與經濟秩序的主宰下,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向往改革的意識逐漸增強。但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深受盛行的康德哲學的影響。他提倡物質和精神分離,認為自由王國實際上是不可能達到的理想,它只是在遠處使人向往的目標而已。人們普遍認為自由和鮮花只存在于夢幻的王國,想在現實世界中去尋求,則是徒勞無益的,這使得階級雖然不能容忍精神上的封建束縛,提出了反對封建專制的愿望,但在實踐上卻是從來不想改變的國家制度。相反地,他們容忍容克貴族掌握全部政治生活的權利,對現存制度表示服從,更無獨立的反抗行動,乃至將普魯士的開明專制視為德意志進步和理性之所在,黑格爾更將普魯士國家目為體現他所倡導的“絕對精神”的最完美的國家。

普魯士資產階級無奪取政權的愿望,而且事實上由于國王和容客貴族的絕對統治,資產階級處于無權地位,根本談不上領導改革。

國內卻出現了貴族出身的自由派,正是他們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深刻順應歷史潮流。力主以改革廢除阻礙國家發展的舊制度以挽救民族危亡。與資產階級相比,他們更具備作為改革的領導者的條件。第一,他們出身貴族,對普魯士貴族統治的腐朽和封建社會的各種弊病的了解比資產階級來得更為具體和真切,當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為的時刻,他們卻能針對時弊提出改革的具體設想。第二,由于自身的階級利益,他們本能地否定革命,而把社會改革作為拯救國家的唯一出路,他們吸收資產階級改革思想后,就不再像資產階級那樣僅僅停留在理論上,而能夠把改革著實地付諸行動。第三,相對于資產階級的無權,他們的代表卻大多身居要職,有能力影響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貫徹改革的措施。所以改革農奴制,改造舊社會的歷史重任毫無疑問落在了這批自由主義文貴身上。

與普魯士相比,19世紀中期俄國雖不像那樣的階級斗爭相對沉寂,國內的階級矛盾要遠為復雜。但是無論是數百次的農民運動,還是革命民主主義者頻頻發動起義,都未能動搖沙皇專制制度的基礎,也沒有動搖封建專制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

史家大多夸大了農民運動的革命性。事實上,這一時期俄國的農民運動還停留在中世紀農民戰爭的范疇。俄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雖有一定的發展,但資本主義經營狀況并不普遍,僅限于個別商品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其水平遠不能和資產階級革命前英國的農村相比,農民的意識也跟中世紀并不一致。他們信奉來世說,以為土地是上帝和沙皇的財產,上帝和沙皇擁有所有權利。頭腦中充滿忠君意識,并不反對國家,而是反對某個地主?!捌鋵嵾@種反抗是保護利益的簡單方式,不是志同道合的有組織行為,而是對地方行政當局和地方濫用權利做出的反應”[7]克里木戰爭期間,數十萬農民穿起軍裝,奔赴前線,希望通過向沙皇效忠的形式,獲得個人自由和份地即是最好的證明。19世紀上半期雖然爆發了近千次的農民運動,由于這些運動的自發性、分散性和局部性、閉塞性,遠沒有對沙皇政府廢除農奴施加足夠的壓力。

平民出身的激進知識分子即革命民主主義者支持農民運動,主張用革命方式消滅農奴制。19世紀中期以后的確出現了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勢,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等先進人士也為革命的到來做了大量的宣傳鼓動工作,然而,由于革命者內部嚴重的分歧,削弱了革命力量,加上他們未與農民群眾建立有效的聯系,使得當時“俄國革命運動弱到微不足道的程度?!盵4]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俄國不存在另一條道路(革命道路)的可行性選擇。而自上而下實施改革的條件則是充分具備和實際的。當時社會各界各階層都在廣泛討論改革方案,整個社會輿論有利于改革的實施。1856—1858年,象征覺醒的刊物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敦促政府和社會行動起來。甚至連赫爾岑在1857年8月的《鐘聲》上也表示:“我們不僅處在改革的前夕,而且我們認為……君主想要改革,想要改良,政府應該自己著手社會改革工作,著手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組織的發展?!比缜八?,新沙皇及其政府也認識到廢除農奴制勢在必行。固此,在主客觀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沙皇政府可以得以應手地運用合法的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實施重大的經濟改革,使其擺脫危機。

固而,這場本應該有資產階級領導的改革,現實中走了形,讓就統治者掌握了改革的領導權,發生了“領導者力量的錯位”。世界歷史的發展證明,社會進步僅僅依靠統治階級 對自身的改革是不夠的。因為舊統治階級在歷史趨勢面前的自醒自識畢竟有限,更難有長遠的預見能力,改革不會徹底幾乎是不難預見的。

三 改革過程——曲折反復,帶有很大的保守性

既然改革是由舊統治階級領導,他們改革都具有雙重目標:一方面盡量改革農奴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國家的強大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必須保證地主階級的利益。這就決定了農奴制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曲折反復,勢必有很大的保守性,不可避免地保留許多農奴制殘余。

普、俄兩國的農奴制改革大致經歷了相同的歷程。下面僅以普魯士為例。1807年10月,施泰因政府頒布了《十月敕令》,稍后又出現了一些補充法令。農民雖獲得了人身等自由權,但無論是國有土地上還是容克莊園上的農民因占有土地成由特定契約而產生的各種封建義務,仍全部或部分地保留著。容克地主們瘋狂反對這些法令,西里西亞省長則拒絕公布《十月敕令》,施泰因在容克貴族們的排擠下很快離職下臺。

繼任的哈登貝格繼續改革。1811政府出臺了《調整敕令》,詳備規定農民贖買封建義務的辦法?!爱斠栏睫r將全部地產的1/3割讓給主人,莊園主應放棄對于世襲農民田莊的所有權,”以租稅和勞役為條件不定期租種莊園的農民,只有在莊園主將此類田莊的一半并入自己的莊園的前提下,農民才能得到另一半土地的所有權。毋庸置疑,這種贖買政策是有利于農奴主的,卻仍遭制他們集體抵制,致使現實中貫徹該法令顯得關山險阻,困難重重。特別是1812—1815年間普魯士處于戰爭環境,這個法令幾乎無法實施!

拿破侖戰爭結束后,歐洲和德意志發動勢力抬頭,普魯士的容克地主們便要求修改和拋棄該法令。哈登貝格開始向右轉了,努力向容克貴族妥協。農業改革更朝著照顧容克利益的發展。這典型反映在1816年5月29日頒布的一項對1811年《調整敕令》的補充規定中,該法令規定,只有在1763年以前始終保持占有生產的農民及擁有牛馬的農民才能贖買封建義務。這些條件有利于富裕的農民。而能贖買封建義務的農民也往往要付出數十年的血汗。

由上不難看到,普魯士的農業改革是不徹底的。整個過程是漸進的和有利于容克莊園主的,并未觸動容克的封建統治特權,如司法權,警察權。不徹底的農業改革加重了農民所受的損害。在沙皇俄國尤為嚴重,然而,統治階級看似矛盾的雙重目標居然達到了,農奴獲得了“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大量自由勞動的需求得到滿足,地主階級仍舊是社會的主宰。他們通過土地占有而保留著對農民的治理權和司法。并且通過農奴贖身取得了資金,今后便可由他們發展國家的資本主義。這樣,在已經有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的新秩序轉變中,舊統治者又占據了歷史潮流之先。

四 改革結果——貴族與資產階級逐漸融合

農奴制改革的結果不僅是貴族鞏固了統治,資產階級也從中受益非淺。因為改革使得封建社會內部艱難成長著的資本主義因素,并通過直接變革封建生產關系,導致兩國的經濟開始朝資本主義發生根本質變。貴族作為農村中的唯一統治等級的局面也被打破。

農奴制廢除后,隨著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土地日益商品化。一些貴族由于不適應新的經營方式,莊園收支入不敷出,不得不出賣部分或者全部地產。許多富有經濟實力的市民以及部分富農,紛紛積累資金試圖成為貴族莊園的所有者。在俄國,從1861年改革到19世紀末,貴族地主喪失百分之四十的土地。在普魯士,這種現象更為普遍。改革的頭十年里舊有大約三分之一的莊園轉歸資產階級所有。貴族不再是農村土地的唯一所有者。落入資產階級手中的莊園逐漸變成了典型的資本主義農場。

同時,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一部分貴族地主也采用了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耕作技術的現代化、輪作制的實施、以及畜牧業和林業經濟的合理化,提高了莊園的收入。越來越多的莊園產品變成了資本主義性質的大農場。這些農場上的貴族與那些購置了地產的資產階級混合生長,逐漸變成了農業資本家。此外,由于得到農民的大量贖金,一些貴族在自己的莊園上開辦了諸如糖廠、酒廠、磚瓦廠等工廠。30年代后普魯士容克貴族逐漸將自己積累的資金投入近代產業、購買股票及公債。易北河以東的部分較富的容克還投資于鐵路建造。這樣,貴族地主逐漸向資產階級轉化。60年代以后俄國也普遍出現了同樣的情況。

農奴制改革為貴族地主與資產階級在經濟上等級界限的消失創造了可靠的前提。在經濟改革的推動下,之后兩國又在政治及其他方面進行了現代化的變革,使得資產階級有機會進入國家政權機構。貴族地主與資產階級在經濟利益上的一致性,使他們在政治上逐漸融合,為兩國由貴族專制的國家轉變為貴族—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近代普、俄兩國先后走上農奴制改革道路,并有諸多的相同點并非偶然。封建國家向外擴張的本質決定,只有在受到外來危機的壓力危及封建特權的根本利益時,他們才會變更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兩國內各各階級力量的對比,有利于統治階級掌握改革的領導權;舊統治者領導這場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明顯將改革作為擺脫統治危機,維護自身利益的手段,放的同時,收的繩索繃緊,致使改革留有濃厚的農奴殘余,舊統治階級的利益非但沒受損,反而在新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地位有所加強,這對以后的發展走向有深遠的影響;改革畢竟瓦解了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為資產階級與貴族經濟上等級界限的消失,進而政治上逐漸融合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是兩國由封建貴族專制的國家轉變為資產階級—貴族專政的國家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1]丁建弘,李霞.德國文化:普魯士精神和文化[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78.

[2][德]瓦爾特·西蒙.1807—1819普魯士改革運動的失敗[M].德國:庫爾涅大學出版社,1974:1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4-45.

[4][美]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6:216-217.

[5]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7-17.

[責任編輯劉貴陽]

Analysis of common point in modern Prussian, Russian Serfdom reform

SHANF Hui-xia,ZHANG Li-chi
(Hao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Anhui Haozhou 236800,China)

In 1807 the Prussian government promulgated the "edict of October", announced the abolition of the serf system. 50 years later, the Tsar Alexander S signed the decree abolishing serfdom. Around the time of the two reform of the serf system are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but there are many astonishing similarities. They are born in a foreign war failed crisis, which is decided by the aggression of the feudal nature; they are reform led by the old ruling class, because the feasibility of solution between the class does not exist the revolution; reform process is full of twists and turns, with great conservative, saved many remnants of the feudal serfdom,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later; reform eliminated grade of aristocracy and bourgeoisie in economy, the two from the feudal aristocracy country become noble and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bourgeoisie of the country laid the foundation.

Russia; Prussia;Karim war; serfdom; "edict of October"

K14

:A

:1008-9128(2014)01-0060-04

2013-04-21

尚慧霞(1984—),女,河南太康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世界史。、

猜你喜歡
普魯士貴族資產階級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貴族
貴族
北宋對黨項貴族的赗賻之禮
福爾摩斯·貴族單身漢(下)
普魯士18世紀對華貿易銀幣初探
1920—1927年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認知及影響
普魯士軍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
毛澤東對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19世紀中期普魯士的軍事改革
第一支資產階級軍隊的創建者——克倫威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