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影響機理研究
——基于吸收能力視角

2014-04-10 06:37陶永明
東北財經大學學報 2014年1期
關鍵詞:吸收能力創新能力資源

陶永明

(東北財經大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一、問題的提出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以及商業競爭不斷加劇的環境下,傳統的創新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企業創新的需要,企業需要通過開放式創新的模式來獲得長期的競爭優勢。Chesbrough[1]提出了開放式創新理論,認為企業的外部創新資源和內部創新資源具有同樣的重要性,企業應該同時利用其內部和外部的創新資源,以達到提高整體創新績效的目的。

在實施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一些企業認為內部研發投入就是技術創新投入,并通過不斷提高內部研發投入的方式以達到提高技術創新績效的目的。然而一些企業卻由于缺乏控制地一味加大技術創新投入,致使企業技術創新績效下降,甚至造成了企業的倒閉。由此可見,在開放式創新環境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不僅僅是內部研發投入,而且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是存在風險的。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與技術創新績效之間也不是直接的影響關系,而是技術創新投入通過其他影響因素對技術創新績效產生影響作用。

現有文獻中,將技術創新投入作為輸入變量、技術創新績效作為輸出變量,研究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影響作用與機理的文獻較少。本文基于吸收能力視角,研究開放式創新環境下技術創新投入影響技術創新績效的內在作用機理,為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活動提供理論指導。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技術創新投入

曹勇等[2]提出在開放式創新環境下,僅僅依靠內部研發投入來衡量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是不夠的,他將技術創新資源投入分為研發投入和非研發投入。李武威[3]認為技術創新資源投入中的研發投入包括科技人員投入和研發經費投入,非研發投入包括專利和創新費用、技術購買費用、技術引進費用、技術改造費用以及消化吸收費用等。Oslo手冊指出企業技術獲取環節的創新活動包括內部研發、技術購買和合作研發[4]。吳波[5]將企業技術創新資源投入分為創新資源投入強度、技術購買投入、合作研發投入和技術/互補資源投入四方面進行研究。陳勁和陳鈺芬[6]提出企業全面創新投入框架,指出其由企業內部研發投入、企業外部知識投入和企業非研發投入三部分構成。陳勁和吳波[7]提出了企業全面創新投入的思想,指出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各個部門需要密切配合、互相融合才能完成技術創新。

本文中技術創新投入是企業為了實現技術創新而在企業內部和外部獲取技術創新資源的過程中,在內部研發、技術購買和合作研發活動中所進行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的投入。這一定義包含了多個層次的含義:(1)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活動時從企業內部和外部同時進行技術資源的獲??;(2)技術創新投入包括內部研發投入、技術購買投入和合作研發投入這三方面的內容;(3)技術創新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多方面的投入。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技術創新績效存在著直接關系。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能夠決定企業的成長方向和發展空間,因為企業的成功不僅僅依靠自身的資源,更取決于企業對這些資源的管理能力,資源必須轉化為能力才能對技術創新績效做出貢獻。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能夠促進創新思想的產生,并將其轉化為市場化的產品或服務,從而為企業帶來技術創新績效。

Cohen和Levinthal[8]最先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將吸收能力定義為企業認識外部創新知識的價值、消化這種創新知識并將其應用到商業運營過程的能力。Mowery和Oxley[9]認為組織吸收能力是反映組織處理轉移知識以及將外部資源轉化為內部應用的技巧和能力。Zahra和George[10]認為Cohen和Levinthal[8]對吸收能力的定義不夠全面,他們基于動態能力的觀點重新界定了吸收能力的概念,把吸收能力分為潛在吸收能力和現實吸收能力兩部分,認為吸收能力是對新知識的獲取、消化、轉化和利用的一種動態的組織能力。

Mike:中等濃郁度的柑橘、青蘋果、白花幽香,入口清洌,酸度宜人,整體平衡清新,礦物味讓人感到愉悅??梢源钆渖陈?、白汁豬肉/魚類、清蒸河鮮等清淡的菜品。

本文研究的重點是企業吸收能力在技術創新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產生影響過程中的中介作用,將吸收能力作為一個單維度變量進行研究。因此,本文沿用Cohen和Levinthal[8]對吸收能力的定義,吸收能力是企業認識外部創新知識的價值、消化這種創新知識并將其應用到商業運營過程的能力。

(三)技術創新能力

技術創新能力是一個復雜的、難以捉摸的不確定的概念,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Lall[13]從過程角度揭示了技術創新能力的實質,但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Burgelman等[14]將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為包括可利用的資源及其分配、對技術發展的理解能力、對行業發展的理解能力、結構條件和文化條件以及企業戰略管理能力等一系列支持企業創新戰略的綜合能力。Prahalad和Hamel[15]將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為組織中的群體學習能力。Dodgson和Bessant[16]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對企業技術成果產業化的支撐能力。Guan和Ma[17]認為技術創新能力的本質是資產和資源。

2.符號任意性的缺陷。如前所述,任意性的深層含義在于能指和所指都是語言系統創造出來的,跟外部世界無關。索緒爾舉例說,“語言間的差別和不同語言的存在就是證明:‘?!@個所指的能指在國界的一邊是b-?-f,另一邊卻是o-k-s”[1]103。事實上,這個例子是存在問題的,本維尼斯特已經說得很明白,國內李葆嘉也指出,“(索緒爾對)任意性原則的展開論述反證了語言符號的可論證性”[42]217-218。

本文中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為了滿足市場需求,獲取更大經濟效益并增強企業競爭優勢,從而對資源進行利用、整合和配置,研發制造出新產品或新的生產技術,開辟新市場,推出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或新的組織形式的能力。

三、概念模型和理論假設

(一)概念模型

本文將吸收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這兩個變量引入到技術創新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關系模型,在假定政府政策支持、企業所處產業集群環境和市場環境等技術創新的外部影響因素一致的前提條件下,試圖用以過程為導向的吸收能力和以結果為導向的技術創新能力作為中介變量,研究技術創新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關系、路徑和機理。圖1是本文的概念模型,其中,內部研發投入、技術購買投入和合作研發投入是描述技術創新投入的模型輸入變量,技術創新績效是模型輸出變量,吸收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是中介變量。

圖1 概念模型

(二)理論假設

1.技術創新投入對吸收能力的影響作用

Cohen和Levinthal[8]在對研發強度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他們認為存在影響學習容易程度的因素,該因素與研發強度相關,該因素即吸收能力,增加企業研發投入能提高企業吸收能力。Vinding[18]認為研發投入越多,獲得外部知識的效率也就是吸收能力越高。劉常勇和謝洪明[19]認為企業投入研發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解決問題與創造新知識,同時也是為了提高企業吸收能力。研發投入對吸收能力的影響得到理論界的普遍認可。在開放式創新環境下,除了企業內部研發投入活動以外,企業間的技術購買活動和合作研發活動都有利于企業間的知識溢出,知識溢出可以增強組織整體的知識存量,從而提高組織的吸收能力。

開花期是大豆需水的關鍵時期,這時代謝旺盛,耗水量大。如遇干旱,土壤含水量降低,易導致植株生理缺水,引起大量落花。必須給予水分補充,灌水提倡小水澆灌,水量不宜過大,防止大水漫灌。但遇暴雨或連陰雨時,要及時排水防澇。

因此,根據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也就是說,“人工智能+教育”需要完善的教育管理運營體系,方能保障其最終的教學成效,而并非線上線下教學的簡單疊加。因此,除課程設置、教育資源、教育模式、技術平臺、學習機制、教學評價變革外,尚需建立線上線下同步管理的相應運行機制,對教育資源協作和教與學的各過程環節進行全方位的監督管理。

H1:企業內部研發投入對吸收能力存在正向影響作用。

H2:企業技術購買投入對吸收能力存在正向影響作用。

Olso手冊指出企業的一種創新活動方式是通過合作研發獲取技術。交易成本理論認為,企業會由于成本和時間上的優勢而受益于從外部獲取新技術[23],對此,Nelson和Winter[24]提出在組織外部尋求新技術的決策建議。Chesbrough[1]也在開放式創新理論中倡導克服NIH(非此地發明)的偏見,同等看待資源內部獲取和外部獲取。合作研發模式可以用較為緊密的合作方式克服技術購買帶來的機會主義和眾多其他局限性,同時也是解決技術外部性的一個有效機制,也能用于有效吸收互補資產中的隱性知識和技術[25]。合作研發模式在外部資源引進方面的特點使其在企業吸收外部資源、提高自身技術創新能力方面更具有優勢。

2.技術創新投入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作用

Teece[20]將技術創新資源分為技術資源和互補資產,提出了技術創新資源系統的概念。企業通過內部研發投入創造出新設計、新發明、新工藝、新產品和新技術等,促成了機器設備等新資本物品的產生或使得原有資本物品升級,提高了生產中所使用的資本物品的技術水平及生產效率,形成知識和技術因素推動經濟效率提高的情況。

因此,根據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白陽不動聲色地喝了口酒,那女人通知他今天會帶趙曉峰來這家酒店,弦外之音是讓他好好地利用,于是他有效地利用了這個情報。

然而技術購買這種技術創新投入活動有著很多不足之處。盡管市場化模式是企業常用的一種技術引進手段,但Hayes等[22]指出企業建立持續的競爭力必須依靠自身組織競爭力的持續發展,而持續發展組織競爭力的前提是企業不斷積累自身的技術能力,否則會形成企業對外部資源的依賴。由于市場化方式在成本和時間上的優勢,很多企業會選擇利用技術引進替代內部研發,所謂“以市場換空間”,這種市場化阻礙了內部研發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阻礙了內部研發投入的增加和技術能力的積累。因此,短期內市場化方式引進的新技術有助于技術創新,但技術購買方式對技術創新能力的長期建立存在著阻礙作用。

除了內部積累以外,企業還可以選擇直接購買、組成戰略聯盟或其他協議等形式獲取互補資產[21]。Olso手冊指出的通過技術購買獲取技術的創新活動指的是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來進行技術轉移。技術購買提供一種快捷方便的技術轉移方式,是一種簡便低成本的技術獲取方式,因為不需要建立新的合作組織并對其進行管理。

H4:企業內部研發投入對技術創新能力存在正向影響作用。

因此,根據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5:企業技術購買投入對技術創新能力存在負向影響作用。

H3:企業合作研發投入對吸收能力存在正向影響作用。

因此,根據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本課題探討了微信群語音功能宣教飲食-運動療法能否有在中老年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調節中發揮作用。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紅蛋白值、BMI值均低于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紅蛋白值、BMI值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微信群語音功能宣教飲食-運動療法在中老年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調節中發揮良好作用。

H6:企業合作研發投入對技術創新能力存在正向影響作用。

研究者都認為吸收能力是一個復雜的、難以精準度量的變量。以往的學者們對吸收能力的測量經歷了從單一因素到多影響因素,再進一步通過劃分不同維度進行測量的過程?,F有的大多數研究通過一系列代理指標來測量吸收能力,而這些代理指標大多采用以結果為導向的測量方式。我們認為這種以結果為導向的測量方式不能夠完全反映吸收能力的本質,因為這忽視了知識流動的互動過程[11]。近期的一些研究在測量吸收能力時,開始注重以過程為導向的方式來設計量表[12]。本文即采用以過程為導向的方式對吸收能力進行測量。

3.吸收能力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作用

研究者普遍認為吸收能力正向影響技術創新能力。Boynton等[26]認為吸收能力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管理、識別和獲取實用性知識的慣例和流程。Nonaka和Takeuchi[27]認為企業擁有的知識、創造能力和技術能力是企業獲得成功的基礎。企業吸收能力通過對創新知識的獲取和吸收可以增加企業的知識存量,通過對創新知識的轉化和利用,可以實現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從而能夠為企業提供持續的技術創新能力。

因此,根據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7:企業吸收能力對技術創新能力存在顯著正向影響作用。

4.吸收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

伴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水輪發電機組容量的增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水輪發電機組作為水電站最重要的設備,與水電站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密切相關。為了確保水輪發電機組安全穩定地運行,就必須對其配置進行可靠的保護。由于不同容量的水輪發電機組,其保護配置與特點不盡相同,但是無論怎么配置,都必須確保所配置保護動作可靠、經濟合理,最大程度降低水輪發電機組因故障造成的損害,提升機組運行的高效性、安全性,促進水電站實現最大化經濟效益。

本文中潛變量包括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中的內部研發投入、技術購買投入、合作研發投入、吸收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績效。根據前人的研究,分別使用問卷題項對變量進行測量。

吸收能力與技術創新績效之間存在著遞推關系,因為企業知識存量與企業吸收能力緊密相關,而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又與企業知識存量密切相關。吸收能力對知識和技術轉移有著重要作用,促進了新產品的開發,進而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吸收能力對于知識轉移和合作企業之間的學習都有著顯著影響[10]。吸收能力強的企業能更有效地實現技術轉移以及技術擴散,提高技術轉移的績效[28]。

生物丁醇,作為新一代的生物燃料,比乙醇熱值高、揮發性低,備受關注。早在許多年前,就有人預測利用菊芋生產丁醇,而目前此研究也有了進展。Sarchami T等人[47]優化了菊芋中菊糖的酶法水解工藝并使菊糖轉換率最大達到94.5%,該研究利用分布發酵法,生產丁醇的產率達到了9.6 g/L。陳麗杰等人[48]利用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L7發酵菊芋水解液生產丁醇,結果顯示丁醇產量達到11.2 g/L,發酵液中丁醇、丙酮和乙醇的比例為0.64∶0.29∶0.05。

因此,根據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8:企業吸收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存在顯著正向影響作用。

5.技術創新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

(二)吸收能力

因此,根據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9: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存在顯著正向影響作用。

四、數據搜集和實證分析

(一)調查數據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在21世紀的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新時代中,有關領導力的出版物不少,而《論領導力》一書是領導力學術界的一朵奇葩,讀此書的人對其評價是“喜歡其中的思想和醍醐灌頂的金句”。

作業并不一定要拘泥于固定的寫、抄、背形式,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趣味課堂的同時,也可以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后作業,來讓學生鞏固和練習課上學到的知識。課后作業可以是動手操作類的,也可以是語言復述類的,只要緊緊地圍繞教學目標來展開即可,以能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為宜。

有研究表明[2],糜爛性胃炎出血的直接因素是由于胃黏膜受損所致,因此臨床上用于治療糜爛性胃炎出血的原則是去除各類誘因,為了減少對胃黏膜損害,需防止氫離子反彌散并降低胃內酸度,同時還需及時止血,因此常規方法主要是止血、抑酸和補液等。生長抑素是肽激素,對抑制胃蠕動和分泌有重要作用,同時還可對垂體或下垂腦促生長素的釋放起到抑制作用。也有研究指出[3],糜爛性胃炎出血采用生長抑素治療的作用機制是由于其具有聚集血小板并能促進血管收縮,可永久止血,降低靜脈高壓,減少內臟血流量,同時可減少胃酸分泌,促進修復胃腸道黏膜且能改善微循環。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方式搜集數據,通過現場發放紙質問卷、電子郵件發放問卷和網上問卷調查等方式共發放問卷568份,回收問卷316份,其中,有效問卷262份,問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別為55.6338%和46.1268%。本文搜集的樣本所屬行業包括:食品、飲料、木材、家具制造業,機械、電氣、儀表制造業,石油、化學、塑膠制造業,固定和移動電信服務、互聯網信息服務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計算機維修和系統集成業,軟件產品、數據處理、軟件技術服務業,電子、通信、計算機制造業,醫藥、生物制品制造業,金屬、非金屬制造業以及其他制造業,樣本行業覆蓋各個領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對樣本數據進行分析,各個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數介于0.8575與0.9418之間。在組合信度方面,CR的數值介于0.9134與0.9538之間,說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AVE的數值介于0.7359與0.8385之間。通過因子負載和組合效度的分析結果可知,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因子負載都在0.7000以上,總體效度情況良好。判別效度分析結果,AVE的平方根均大于該因子和其他因子的相關系數(如表1所示),這表明量表的不同因子之間具有較好的區分效度。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本文的樣本數據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表1 AVE的平方根和相關系數

(二)路徑分析和假設檢驗結果

基于PLS的結構模型驗證主要是對結構模型的模型解釋力進行估算與驗證,通過t值檢驗模型的路徑系數(Path Coefficients)是否顯著。本文按照假設模型構建結構方程后,采用SmartPLS 2.0.M3進行路徑分析,再對模型中的數據進行Bootstrapping檢驗。本文的路徑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路徑系數表

注:*、**和***分別代表顯著性水平為5%、1%和1‰。

圖2 路徑系數圖

從表2可以看出,除了H5技術購買投入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作用不顯著以外(路徑系數為-0.0663,t值為0.9755,不滿足︱t︱>1.9600的標準,p>5%),其他路徑均為顯著。即對于前文提出的9個研究假設,除了H5沒有通過檢驗以外,其他假設均通過檢驗。具體的路徑系數如圖2所示。

五、總結與討論

(一)內部研發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

內部研發投入包括企業內部對資金、人力和設備的投入,內部研發是培育企業吸收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內部研發投入對吸收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都存在顯著正向促進作用,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應該繼續增加內部研發投入。增加內部研發投入對吸收能力的影響作用較小,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作用較大。由于吸收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包括直接作用和通過技術創新能力的部分中介作用,吸收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與技術創新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基本相當。內部研發投入通過吸收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產生的影響作用小于通過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產生的影響作用。內部研發投入通過吸收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中介作用,對技術創新績效產生的影響作用很大。

綜上所述,企業在技術創新投入中的內部研發投入通過吸收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這兩個中介變量對技術創新績效產生明顯的促進作用。企業應該增加內部研發投入,以提高吸收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從而能夠有效提高資源投入效率和技術創新績效。

(二)技術購買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

用作品來說話,是一個歌手最直接的表達;作品能否長久地被接受,是對歌手最真實的考驗。說唱對艾熱來說,是青春期想要表達自我、抒發感情或者發泄情緒時遇見的一種音樂類型,它不僅僅教會了艾熱用另一種方式說話,也帶給了他成就感。

技術購買投入主要是進行技術的交易和許可,以及對先進設備的購置。通過市場交易方式對技術創新資源進行簡單獲取,或對企業現有技術體系形成補充,或構成企業技術能力原始積累基礎,最終借助外部引進的技術等資源完成技術創新。技術購買投入對吸收能力存在顯著正向促進作用,對技術創新能力存在負向影響作用但不顯著。最終技術購買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存在正向促進作用。技術購買作為一種快捷方便的資源引進模式被大量企業用于技術等資源的引進以完成技術創新項目,但這種方式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對于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投入不足就無法將引進的技術內化,導致對外來技術的依賴和重復引進。其次,出于對成本和時間的考慮,企業在技術創新時傾向于優先考慮從外部引進技術而不是內部研發,這種外部引進對內部研發長期的替代會造成內部研發投入的不足,影響到內部研發能力的培養以及消化吸收能力的發展,因此,增加技術購買投入在短期內可能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但長期進行技術購買將負向影響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上述問題可能是導致模型中技術購買投入對技術創新能力影響作用不顯著的原因。

綜上所述,技術購買投入對技術創新能力影響作用不顯著,通過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最終對技術創新績效表現出正向促進作用。企業可以通過技術購買投入獲取資源迅速完成技術創新項目,但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傷害會在長期得以顯現。因此,企業在適度引進所需資源的基礎上應該逐步增加內部研發投入,用內部研發能力創造技術資源取代外部技術的引進。

(三)合作研發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

合作研發主要是通過合作引進技術創新所需的資源,并且在合作中通過吸收能力對合作企業的技術溢出進行吸收,進一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最終達到提高技術創新績效的目的。增加技術創新投入中的合作研發投入對吸收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都存在顯著正向促進作用。增加合作研發投入對吸收能力的影響作用較大,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作用較小。合作研發投入通過提高吸收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中介作用,對技術創新績效產生顯著的促進作用。合作研發的特點是合作多方在合作中通過近距離的頻繁接觸進行信息和其他資源的溝通。這種合作特點一方面有利于隱性知識的傳播以及對技術溢出的吸收,但另一方面增加了企業信息和技術泄露的風險。這種矛盾使得企業追求一個合作研發投入的平衡點。從數據分析結果來看,合作研發投入對吸收能力的影響作用和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作用基本相當,因此,增加合作研發投入成為提高吸收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績效的有效手段。但我國企業的總體合作研發投入還不足,合作研發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表現為正向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合作研發投入通過提高吸收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產生促進作用。企業可以在保持內部研發投入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合作研發投入來提高技術創新績效,從而達到提高投入效率的目的。

(四)內部研發與外部獲取的平衡問題

由于乳腺組織內的腺泡和腺管不斷增生,孕媽媽會感到乳房脹痛,有的還會有麻刺感。如果孕媽媽感到乳房脹痛,可請教醫生,讓醫生幫助檢查。若只是單純的脹痛而無其他癥狀,孕媽媽就不必擔心,這是一種正常的變化。若有硬結,則可能有其他病癥,需進一步檢查處理。

企業要注意技術創新過程中內部研發與外部獲取的平衡問題。在開放式創新環境下,企業從外部引進有價值的技術資源和創意,可以幫助企業加快創新速度,有利于更快地創造新的價值。通過合作研發等外部獲取技術創新資源的方式,可以使合作雙方共享技術創新資源,從而共同分擔技術創新的成本和風險,提高技術創新效率。然而過度開放也可能會由于投入資源的浪費而造成對技術創新績效的負面影響。因為企業獲取外部資源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尋找匹配的技術和合適的合作對象,由于信息不對稱,容易產生搜索成本過多而收獲太少的問題。而且由于技術合作是多方行為,合作企業價值觀和文化觀的不一致,可能會造成溝通交流成本的增加。為了防范合作中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企業還要額外花費監督成本??傊?,在開放式創新環境下,獲取企業外部的技術創新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技術創新成本,增大了技術創新管理的難度,過度開放還可能造成企業的外部依賴性,因此,過度開放會給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帶來負面影響。

現階段我國企業普遍存在著開放度不足的問題,因此,企業應該適當提高開放程度,增加技術購買投入與合作研發投入,以期用更經濟的方式獲得所需的創新知識。但企業也不能一味地依靠外部獲取,以防止形成過度開放而對技術創新績效造成負面影響,對于現階段我國企業來說,內部研發投入仍然是最重要的技術創新投入內容,同時應該注意內部研發投入與外部技術獲取投入的平衡問題。

參考文獻:

[1] Chesbrough,H.W.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6.

[2] 曹勇,蘇鳳嬌,趙莉. 技術創新資源投入與產出績效的關聯性研究——基于電子與通信設備制造行業的面板數據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12): 29-35.

[3] 李武威. 外資研發、技術創新資源投入與本土企業創新績效:命題與模型[J].情報雜志,2012,(6):191-196.

[4] Oslo Manual.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Innovation Data[M].Paris:OECD Publishing, 2005.

[5] 吳波. 開放式創新范式下企業技術創新資源投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6] 陳勁,陳鈺芬. 開放創新體系與企業技術創新資源配置[J].科研管理,2006,(3):1-8.

[7] 陳勁,吳波. 開放式技術創新范式下企業全面創新投入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11,(4):227-234.

[8] Cohen,W.M., Levinthal,D.A.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 128-152.

[9] Mowery,D.C., Oxley,J.E. Inward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Rol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9(1): 67-93.

[10] Zahra,S.A., George,G.Absorptive Capacity: 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 185-203.

[11] Lane,P.J., Koka,B.R., Pathak,S. A Thematic Analysis and Critical Assessment of Absorptive Capacity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 2002,(1):1-6.

[12] Jansen,J.J.P., Van Den Bosch,F.A.J., Volberda,H.W. Managing Potential,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 How do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Matter?[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5,48(6): 999-1015.

[13] Lall,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Industrialization[J].World Development, 1992,20(2): 165-186.

[14] Burgelman,R.A., Christensen,M.C., Wheelwright,S.C.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M]. New York:McGraw-Hill Irwin,2004.

[15] Prahalad,C.K.,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16] Dodgson,M.,Bessant,J.R.Effective Innovation Policy: A New Approach[M].London:Routledge,1996.

[17] Guan,J., Ma,N. Innovative Capability and Export Performance of Chinese Firms[J]. Technovation ,2003,23(9): 737-747.

[18] Vinding,A.L.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 A Human Capital Approach[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06, 15(4-5): 507-517.

[19] 劉常勇,謝洪明. 企業知識吸收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J].科學學研究,2003,(3):307-310.

[20] Teece,D.J.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 Collaboration, 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J].Research Policy ,1986,15(6): 285-305.

[21] Teece,D. J. Reflections on“Profiting from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06,35(8): 1131-1146.

[22] Hayes,R.H., Wheelwright,S.C. , Clark,K.B. Dynamic Manufacturing: Creat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M].New York:Free Press,1988.

[23] Conner,K.R. A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Five Schools of Thought With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 Do We Have a New Theory of the Firm?[J].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1): 121-154.

[24] Nelson,R.R., Winter,S.G.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25] Narula,R., Hagedoorn,J. Innovating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Moving towards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s and Contractual Agreements[J].Technovation,1999,19(5): 283-294.

[26] Boynton,A.C., Zmud,R.W., Jacobs,G.C. The Influence of IT Management Practice on IT Use in Large Organizations[J].MIS Quarterly,1994,18(3): 299-318.

[27] Nonaka,I., Takeuchi,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8] Wong,V., Shaw,V., Sher,P.J. Intra-Firm Learning in Technology Transfer: A Study of Taiwane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r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9,3(4): 427-458.

猜你喜歡
吸收能力創新能力資源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創新能力培養視角下的無機化學教學研究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推進軟件產業創新能力提升
資源回收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高職音樂教育改革探討
金融環境對OFDI反向技術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技術轉移二元視角:吸收能力與釋放能力的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