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無到有,從有到無

2014-04-14 13:18王炅
2014年3期
關鍵詞:和諧

作者簡介:

王炅(1989.10-),性別,女;民族 漢族,籍貫,陜西興平;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在讀研究生2011級。

摘 要:中國畫講求的就是畫中的意境,為了達到目的,畫家常常以無代有,留給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從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我發現老子總把“無”擺在第一位,可見這些一脈相承的文化中必然有著妙不可言的聯系。

關鍵詞:藏境;空白;和諧

有一次,我坐在大雁塔南廣場掏出速寫本,本想畫下眼前的一組房屋和雕塑,一位老者與我攀談了起來。老人見我是個學畫畫的學生,便問道:“你對繪畫了解多少?”我頓時不知所措。見我神色詫異,老人便把我領到一組雕塑前,就是具有陜西傳統特色的雕塑“陜西八大怪”其中的一組——“辣子一道菜”。我心里還在犯嘀咕,老人開口道:“你就用你學過的繪畫知識給我講講眼前的這組雕塑!”我思索了一番,便支支吾吾的從它的人物造型,布局特點,雕刻技法等方面略作回答。說完我的心里還暗自欣喜了一下“還好沒丟人!”老人先是稱贊了我的專業知識,而后又否定我說:“你都是從專業技法上分析的,你卻沒有注意到‘有與‘無的關系?!蔽也徽Z,因為是頭一回聽人這樣分析藝術品,所以虛心的請老人指點。老人一語點醒了我。眼前的這幅景象不就是農家小院里的一家三口嗎?雕塑的作者利用廣場上本來就種植的一棵樹,把整組雕塑置于樹下,爺爺端著老碗給飯里放辣椒,奶奶干著農活,充分營造了一幅盛夏時節農家人邊在樹下乘涼便吃午飯的畫面,雖然沒有房屋,卻讓人們感受到這是一個家,這便是作者敏銳的思維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受。這組雕塑不僅表現了陜西“辣子一道菜”的特點,再細細品味,看到的是北方女性賢良淑德的品性。因為只有奶奶還在干活,她自己吃不吃都無所謂,只要她的丈夫和孫子吃好就是她最大的幸福。聽完老人的講解,在這一家三口的身后似乎有一座房屋浮現在我眼前。老人所講的道理即是繪畫的基本要則,也是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子《道德經》的精髓所在。

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道經》第十一章所述:車軸,器皿,房屋正因為有了中空的地方,才有了用處。這便是老子所講的“無”的重要性。老子總把“無”擺在第一位,因為“無,名天地之始”。我們人類自身便是由這天地之本始而來。最初,我們什么都沒有,在母親腹中漸漸長出軀體,長出器官,待到有了人的一切特征后便呱呱墜地。這時,我們卻沒有牙齒,沒有衣物蔽體,沒有知識,不會言語,純凈得如一張白紙,是父母在這白紙上一筆一畫畫出我們精彩的人生。所以,常處于“無”,以明白“無”的道理,為的是觀察宇宙間變化莫測的境界。

在繪畫上,這“無”發揮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物都無法取而代之的。先舉一例,說說這齊璜先生的《蛙鳴十里出山泉》。且觀此畫,幾只蝌蚪從巖縫間順流游出,以幾片墨色畫出巖石層迭,“一根線去畫水,卻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沒有蛙,卻使觀畫者感受到蛙鳴不絕于耳;沒有十里的畫幅,卻使觀畫者領悟到畫中湍湍流水的意境。這便是“‘無”的高明之處。

“無”不能理解為“虛無”,它是一種“藏境”的手法。南宋梁楷繼承了五代、宋初畫家石恪的畫法,以簡略的“減筆”畫法著稱。這種減筆畫法,筆墨精煉到不能再少,而傳達出對象的神態情狀,似乎是信手拈來之筆卻能捕捉住對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十分傳神的效果。如《李白行吟圖》,畫家以幾筆粗放的線條勾畫出詩人的身軀,又以輕盈流暢的筆墨刻畫詩人的面部,大詩人李白豁達的胸襟、豪爽的性格便顯現于畫紙之上了。形式簡略,卻意境明確。明代徐渭是繼承發揚這一傳統的典型畫家。中國繪畫自古講求的不就是這“意境”二字嗎?既要有畫境,也要有心境。以這般泰若自然的心境去品味人生,那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必定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其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便是造型問題。在中國造型藝術中,有這樣一個原則,就是“不似似之”。就是說在現實的“似”與想象中的“不似”之間找到平衡點,呈現于畫面之上的是能表現你的思想感情的一筆一劃,并不是照搬于自然的橫豎曲直。以神統形,以意融形,形神結合,乃至神超形越,這方是一個藝術家所應做的。我還不能自稱為藝術家,對于這個稱謂甚至遙不可及。但是日后為了蓋好摩天大樓,這造型之根基必須打得堅不可摧,否則蓋好的只是茅草屋。

“無”在中國畫的表現形式為“空白”。南宋的馬遠在他的繪畫作品中把“無”的境界發揮的可謂是淋漓盡致。他善把山水與人物、花鳥巧妙結合,而章法上仍保持簡結突出的特色。他時常只寫山之一角,水之一涯,卻能收到氣象萬千的藝術效果。有空白就要有呼應,空白如果沒有呼應,人們就不能理解空白的含義。馬遠的《寒江獨釣圖》便是古代傳統繪畫章法經營的典范之作,在畫幅中央只畫出一葉扁舟和幾條淡淡的水波,卻表現了在浩茫大江中垂釣者的逍遙自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禍令人行妨?!保ㄎ仪野堰@五色當作青赤黃黑白這五種顏色,還有別解)??催^多的顏色就會使人眼花繚亂,聽過多的音調就會令人聽不清楚,口嘗過多的滋味反倒食不知味,放縱狩獵就會讓人心神不寧,珍貴的寶物會誘惑人行為不軌。所以圣人常常舍己為人,不求自己享樂,只求百姓能豐衣足食。在構圖方面,空白的地方稱之為“虛靈”,他是有著豐富內容的,是構成意境的重要因素。

有而不亂謂之高明。觀賞烏菲齊博物館的展覽已過去好多天,但其中的作品仍然時常浮現于眼前,我想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大師繪畫技能的高超了。在波提切利的《三博士來朝》中,人物繁雜、景象宏大,描述了耶穌降生的故事。三博士受一顆啟明星的指引來到耶路撒冷,為耶穌的降生獻上珍貴的禮物。畫面以圣母和嬰兒為中心,那些絡繹不絕從四面八方奔走而至的形形色色的人們云集在三位圣賢之士的周圍,還有形態各異的馬匹,但觀畫者的眼睛仍直指圣母。

老子認為從“沖氣以為和”最后會到“知和曰?!?。21世紀以來,和諧之音不絕于耳??蛇@音是左耳進右耳出的音,并未能扎根于每個人的心底。人類總想在大自然中免費獲取滿足自己欲望的東西。所以掘地三尺,開采煤炭石油,引發的是頻頻地震與坍塌;亂砍濫伐,引發洪水泥石流泛濫。這些都是人禍而不是天災。繪畫者也應該秉持這種態度,在取材于自然時,把它當作一部字典,而不是把它當作已經寫好的一首優美詩詞,在取舍之間把握畫面的度。

自從夏娃吞噬禁果,象征貪婪之蛇便在人間肆意爬行。在描摹景物時,不要把眼前的一草一木,甚至是一個小石子都不放過。若統統都畫上去,那畫面必然會索然無味。有了這個東西,就不要有相同作用的另一樣東西。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币环嬀秃帽纫蛔?,你若給一座山只放一只老虎,那這山就和諧了。

陰陽二氣相互沖擊調和形成新的統一體,這新的統一體即是和諧。和諧具有嬰兒般柔和、純凈的氣質,他即單一明了,又包羅萬象。所以,“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就是說那些德性深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兒,做事做人如果像嬰兒那般簡單純凈,就沒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而這“嬰兒”就好比自然規律幻化出的人形。遵循自然之道者,就能長命百歲,反其道而行之者,必會夭折于搖籃之中。老子舉這“赤子”之例,就是要教導人們凡事都要以和諧之態作為常態。一幅畫的和諧之態在于它是否給人帶來舒適的主觀感受,帶來不舒適者必是偽畫作。畫者首先就要從之前所講的“有”與“無”的關系去斷定畫面有何處不足之處。(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道德經》老子著。

猜你喜歡
和諧
和諧之美
關于新教學模式的探索
對拉斐爾《草地上的圣母》中和諧畫面的研究
淺談職業院校中和諧德育思想的實施策略
淺談“中庸之道”的精神內涵與當代價值
淺談企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和諧發展
新課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體育課堂教學
構建社會主義新型和諧勞動關系實證研究
跳動的精靈
對班主任管理的幾點看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