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響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原因與對策

2014-04-15 11:14鄒雅琴
甘肅教育 2014年5期
關鍵詞:心理健康對策

鄒雅琴

〔關鍵詞〕 心理健康;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5—0024—01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會,改造人生,增進人生幸福,而人生的幸福是以保持身心健康為基本前提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出現行為偏差,對學生進行呵斥、侮辱、體罰等,這并不全是道德問題,更直接的原因在于教師心理健康方面出了問題。因此,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發展就成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原因

1. 社會因素。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斷提高,國家明文規定到2010年小學教師本科化,在初中、高中教師中要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近年來,教育主管部門又對教師提出新的考核要求,如,計算機考試、普通話測試。為了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教師就必須在繁重的工作下擠出時間學習,心理壓力自然會增大。而社會上的不良現象,也給教師帶來很大的心理沖突,造成教師心理極不平衡。

2. 個體因素。因自身性格、身體素質、心理、工作能力諸方面的因素導致教師心理不健康。如,有的教師過度敏感,性格內向,在有害的外界因素沖擊下,易出現心理障礙;有的教師過度疲勞,體力衰竭,睡眠不足,極易誘發心理異常。隨著社會的發展,素質教育、高效課堂的不斷推進,要求教師教學理念盡快轉變,教育教學能力盡快提高。在新的要求、新的形勢下,部分教師顯得能力不足,因此出現煩躁、焦慮情緒,都是不可避免的。

3. 學校及體制的原因。許多學校更多地重視教師的使用,而對教師的具體生活、困難重視不夠,對教師的心理缺乏關注。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及社會對教師的期望使得教師不能隨意表達自己的消極思想和情感。教師對工作有意見卻不敢不能言語,只好以消極怠工來回應,以致校園氣氛沉悶。體制方面,目前,學校對教師工作的評價忽視其在改變學生學習興趣、行為及品德教育、心理疏導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將考試成績直接作為評價教師的標準,把結果與獎罰相結合,這無疑增加了教師的心理負擔。教師對評價不滿,或擔心由于人為的原因,使自己受到誤解和不信任,則產生不公平感、猜疑等心理問題。

二、對策

1. 提高準入門檻。在現有教師隊伍中,的確有一部分教師本身的心理素質就比較差,難以勝任教育教學工作,難以適應教育體制改革與發展的要求。針對這一情況,筆者認為應該從源頭抓起,教育主管部門應通過制度的調整,提高教師資格準入門檻,明確把心理健康作為取得教師資格的重要條件之一。同時,全社會應共同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健全教師心理健康保障機制,為教師身心健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2.學校要為教師營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學校應堅持以人為本,進行人性化的管理,可設立教師心理自學室、咨詢熱線,對教師進行動態觀察,定期進行各項檢測及相關培訓;應當傾聽教師心聲,關心教師生活,營造一種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寬松心理環境,從而讓教師心情舒暢地工作;完善激勵機制,滿足教師要求,學校為每位教師提供均等的發展機會,公平競爭,科學評估,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學校應注重教師集體的培養,提高教師之間的凝聚力、合作意識,加強教師之間的主動真誠溝通,使不良情緒得到宣泄;加強文化建設,引導教師參加各種健康娛樂活動。教師工作任務繁重,學校引導教師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聯歡會、舞會等,能使教師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消除心理壓力。

3.教師要重視增強自身保健意識,提高心理調節能力。合理的認知是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作為教師,要正確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合理對待自我,以平和的心態接受自己的一切優點和缺點,并由己及人,接納和理解別人的錯誤和缺點;作為教師,應當對自己的情緒有良好的調節能力,應避免將挫折感帶進課堂,要保持積極進取的良好心態,并不斷學習掌握新的知識及新的教學方法,尋求新的發展。身體健康同心理健康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身體健康能促進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質保證。教師應當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增強體質,振作精神,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保持輕松樂觀的心態。

編輯:孟 剛endprint

猜你喜歡
心理健康對策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診錯因 知對策
對策
面對新高考的選擇、困惑及對策
關于職工隊伍穩定的認識和對策
防治“老慢支”有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