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晗與胡適

2014-04-29 00:44虞云國
讀書文摘 2014年10期
關鍵詞:吳晗明史史學

1954年,舉國開始胡適思想的批判運動,胡適在大陸的許多弟子與友人,或主動,或被迫投入了這一大潮,其中包括有些后來被學界尊為大師的人。但吳晗卻始終沒寫批判文章。對于這事,吳晗的友人說法頗不一致。黃裳在為《吳晗全集》寫序時認為:“說他是念舊情也可,說他未能劃清界限也未嘗不可?!钡珦顷虾糜严呢驹诩o念文章中說,1949年以后,吳晗“也不諱言自己是胡適的學生,不過在政治覺悟提高后便‘反戈一擊了”。言談之間,對故人“反戈一擊”頗不以為然。不過,夏鼐沒有說明吳晗在何時“反戈一擊”的。另據與吳晗有同門之誼的羅爾綱回憶,1952年思想改造運動時,吳晗的夫人袁震曾當著吳晗的面對羅爾綱說:“你和吳晗都是給胡適思想影響很深的,必須好好改造?!眳顷袭敿凑f:“聯大從昆明搬回北京后,我做胡適工作,可他頑固不化,我的腳就不再踏上他的客廳了?!绷_爾綱據此認為,吳晗“于解放前三年就與胡適斷交,劃清界限”。連吳晗在內,四個人四種說法,讓人頗有羅生門之感。

如今,吳晗本人業已成為20世紀中期中國政治與文化的研究對象之一,他與胡適的關系,折射出中國政治與學術互動的復雜內涵。在這個問題上,吳晗自己的言論是最有說服力的。記憶心理學認為,當事者的回憶,總不由自主地進行篩選,過濾掉一部分自己不希望保存的東西,凸顯出自己希望張揚的東西。這也是我們考察分析吳晗自述與胡適關系時的主要準則。

1950年,吳晗發表過一篇自傳體的文章,題為《我克服了“超階級”觀點》,關于胡適,是這么說的:

在中國公學的最后一學期,寫了一篇論文《西漢的經濟狀況》,賣給大東書局,得了80元稿費。這篇論文是在胡適之的中國文化班上寫的,他很欣賞。這學期結束,胡適之被迫離校,在那時候,他是反對蔣介石的。他一走,我想在中國公學再念下去也無聊,剛巧有了這筆稿費就糊里糊涂跑到北平?!?931年夏天考進清華大學歷史系二年級。還是由胡適之介紹,系主任蔣廷黻給我一個工讀生的機會,每天工作2小時,每月得15元的報酬。

吳晗1929年秋季升入中國公學大學部,胡適作為校長,給他上過《中國文化史》課。次年5月,胡適辭去校長之職,他與吳晗僅有兩個學期的師生關系。當時,胡適已是名滿天下的學界領袖,吳晗只是初入大學的及冠學子,前者的著作與教學都對后者有啟蒙作用。1930年3月19日與6月29日,吳晗在中國公學時給胡適寫過兩封信,前信請教有關法顯《佛國記》的問題,后信則討論曹雪芹生平與生卒,明顯受到胡適佛教史研究與《紅樓夢》考證的影響。他在給胡適的第一信里說:“除了先生以外,我實在想不出一個比先生更能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和指導路徑的人?!睉撜f是他向胡適求教的肺腑之言。后信是在獲悉胡適辭職北上僅月余后寫的,信尾附筆道:“我下半年要轉學到北平燕京大學去讀歷史系,想請先生寫一封介紹信,不知可以嗎?”胡適是否代為介紹不得而知,但吳晗在胡適走后就要轉學燕大,顯然有追隨北上的意味在。因而吳晗在1950年說,“他一走,我想在中國公學再念下去也無聊”,是真實的想法;而自稱“糊里糊涂跑到北平”,則是言不由衷的諱飾之語,他已不想暴露當初北上的真實動機。但直到此時,吳晗還是承認胡適在學術上對他的重大影響,把胡適對他“很欣賞”保存在自己的記憶里。他在1954年批判胡適思想時保持沉默,應該與這種回憶不無關系。黃裳說他對胡適“念舊情”,“未能劃清界限”,都是言之有據的。由此看來,1952年吳晗對羅爾綱說的那番話,一方面固然有與胡適在政治上撇清的考慮在,另一方面,吳晗從抗戰后期起明顯左轉,以致引來國民黨方面“吳晗諾夫”的綽號,胡適也對人說過“吳晗可惜,走錯了路”,因政治觀點上“君向瀟湘我向秦”,吳晗從昆明回京后與胡適少有往還,也應不虛;但對胡適學術對自己的影響,并未一筆抹殺。故而羅爾綱說他在解放前三年就與胡適劃清界限,則未免過早。

1957年吳晗在其《自傳》里再次述及與胡適的關系,一方面仍然保持著1950年的口徑:“學年論文《西漢經濟狀況》胡適很賞識,介紹大東書局出版”;“插班進清華歷史系二年級,沒有錢上學吃飯,胡適介紹我找清華歷史系主任蔣廷黻”。但另一方面,在學術影響上,吳晗已經有意識地作自我批判,他回憶1930年代在清華求學與任教的經歷說:

選課也只選中國史方面的,受陳寅恪影響很大。受胡適、顧頡剛、傅斯年的思想影響都很大。雖然和他們的往來并不多,讀他們的文章卻很多,治學的方法,以至立場基本上是胡適的弟子。胡適和陳寅恪的考據,顧頡剛的疑古,都在我這時期的著作中留下深刻的烙印。雖然因為和另一些人接觸,在文章中出現了一些經濟基礎社會背景的話,遭到他們的斥責,但是他們仍然很看重我,以為將來一定可以成為如他們所期望的資產階級的學者。

雖然不得不承認“基本上是胡適的弟子”,受胡適、陳寅恪與顧頡剛的影響,但“深刻的烙印”等用語不再有自炫的成分,明顯有逃離的傾向。與此同時,不但在人際關系上聲明“和他們的往來并不多”(是否如此,下文分解),而且強調在學術觀念上與胡適等人的分道揚鑣,以至“遭到他們的斥責”云云。夏鼐所說吳晗1949年后“也不諱言自己是胡適的學生”,大致持續到1957年“反右”以前,當然,其間已有從暗自肯定到有意疏遠的重大轉變。盡管如此,對胡適的學術給自己的影響,吳晗尚未全面否認。

1957年“反右”以后,吳晗再次提到胡適是1962年7月與《北京日報》記者關于研究歷史的談話。在這次談話中,吳晗從自己學歷史談起,一再強調“我是自學的,過去自學,現在自學,沒有跟過任何老師。這話說來不大合理,我上過小學、中學、大學,為什么還要說沒跟過老師”,關于大學,他這樣說:

又到上海中國公學念了一年。這時(1929年)我寫了一篇《西漢的經濟狀況》賣給大東書局,得到80元稿費。拿到這筆錢后,我就于1930年跑到北京來考大學?!髞砬迦A大學破例收我作插班生,我進了史學系二年級。

行跡編年依舊,但胡適、陳寅恪、顧頡剛與蔣廷黻等對這段經歷起過關鍵作用的人物,卻作了虛化處理。談話另一處盡管還提及他們,口吻卻與此前大相徑庭:

當時史學系主任是蔣廷黻,一個十足的洋奴,他上課用洋文,連對老婆講話也用洋文,中文不通,不能寫。他的文章都是由胡適改了發表,因為不通。

我跟陳寅恪先生還學了三年,聽他講隋唐史。他研究得很細,如唐代李姓考,也沒有學到什么。

三十年代,我進清華大學讀書時,教師中沒有一個人研究明史,全國也沒有人研究。明史知識,我是靠自學得來的。

胡適之做過我教師,沒給過我什么。我沒有從蔣廷黻那里得到什么知識。我之有些知識,主要靠自學。

作為一個經過大學專業訓練的歷史學家,吳晗當然深知大學主要靠自學,但名師的點撥開悟在其間卻能起到關鍵作用,而這種指點主要是在方法上,未必一定要在明史之類的具體知識上。這段強調自學的談話,意在否認與胡適等人的學術淵源。對清華園里有“教授的教授”之稱的陳寅恪,以吳晗的學養不會掂不出其學術分量。他在1957年《自傳》中雖欲保持距離,尚且承認陳寅恪的考據給他的著作“留下深刻的烙印”,但到這年卻說從他那里“也沒有學到什么”,哪種說法更符合實際,不言而喻。當然,后一說法,與“大躍進”時代郭沫若號召歷史系大學生超過陳寅恪,以及主流史學不認可陳氏史學觀念也是息息相關的。

還是圍繞著與胡適的關系,從吳晗的書信來梳理兩個問題:其一,在私人關系上是否“往來并不多”;其二,在學術關系上是否“沒給過什么”。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吳晗的學術天分在中國公學的一年里就引起了胡適的關注,故而在1931年給吳晗的第一封回信劈頭就說“我記得你,并且知道你的工作”。這一年的師生關系對吳晗走上史學之路至為關鍵。但吳晗北上轉學燕京大學愿望落空,這是因為他在中國公學的英文成績為C,便由顧頡剛推挽暫入燕大做圖書館員。次年,吳晗報考北大與清華的二年級插班生,第一志愿顯然沖著在北大任文學院長的胡適去的??荚囘^后,吳晗去見胡適,其時他因備考早就辭了燕大圖書館的工作,還把弟弟接來北平報考輔仁大學附中,經濟上捉襟見肘,陷入困頓。這次會見,吳晗在1931年8月8日致梁志冰信中有所披露:“猶記月前往適之師時,渠時適知生窘狀,曾詢生以需錢用否,如欲錢用,彼言時即手取錢袋欲以相授,生當時謝絕?!卑嗽掳l榜,吳晗終因數學零分而與心儀的北大失之交臂,卻被清華大學錄取。這一結果,吳晗自稱“恰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之喻”,其原因首先當然是胡適在北大,其次“蓋因在清大校內謀事極為不易”,而他則必須通過工讀自籌與弟弟兩人在京求學的全部費用,故而他自稱“遂處于極端為難進退狼狽之地位”。

進退兩難之際,吳晗又去找胡適,胡適“勸他決定入學”,并慨然允諾給予幫助。胡適沒有食言,8月19日他親自致函清華代校長翁文灝與教務長張子高:

清華今年取了的轉學生中,有一個吳春晗(按:吳晗原名),是中國公學轉來的。他是很有成績的學生,中國舊文學的根底很好。他有幾種研究,都很可觀;今年他在燕大圖書館做工,自己編成《胡應麟年譜》一部,功力判斷都不弱。此人家境甚貧,本想半工半讀,但他在清華無熟人,恐難急切得到工作的機會。所以我寫這封信懇求兩兄特別留意此人,給他一個工讀的機會。他若沒有工作機會,就不能入學了。我勸他決定入學,并許他代求兩兄幫忙。

與此同時,胡適也應給清華史學系主任蔣廷黻打過招呼,蔣給胡適的函件直呼大哥,關系更近。對這次求助,吳晗在8月27日致梁志冰信中說:

前日往見適之先生,云已耑函清大校長翁文灝、文學院長馮友蘭及史學主任蔣廷黻諸先生,并生所撰之《胡應麟年譜》送交清大,囑為生在清大覓一位置,已得答復,允為在史學系找一工作,名義為助教或其他未定,工作為整理大內檔案,報酬至少為維持生活云云。適之師又恐生錢不夠用,另借40元為入學后購書之費,并囑安心入學,一切事渠又設法,盛意深情令生愧怍無地。

由于胡適的推薦,吳晗在到清華報到時受到特別的待遇,這也有他1931年9月9日致梁志冰信為證:“9日晨晤教務長張子高先生及史學系主任蔣廷黻先生,俱以胡師曾函托關照,對生甚為青目。關于工讀事蔣氏已定于下周開教務會議時以史學系名義通過此,不過手續關系,其實毫無問題?!庇捎诤m的關系,其工讀事一路綠燈,不過履行手續而已。胡適鼎力相助他入學清華,并順利解決工讀手續。如此密切的關系,恐怕絕非如其后來所說的與胡適“往來并不多”。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吳晗在入學次日致信梁志冰說:“清大環境之佳為國內第一,水木清華軟紅不起,自幸得此仙境,此生差為不虛。三年內已定耑攻明史,秦漢史則以積習已深,暇中猶復不能忘情,然已降作附庸?!庇纱丝梢?,吳晗當時的史學興趣主要在秦漢與明代兩段,他此前撰寫《西漢的經濟狀況》與已著手做的《胡應麟年譜》,都不過是初入史學之門的嘗試而已,其立志治明史,當在入學清華以后。這一決定,固然與其本人學術旨趣有關,但與胡適關系極大。據胡適在吳晗入學三天后致信說:“蔣先生期望你治明史,這是一個最好的勸告?!边@與其說是蔣廷黻的勸告,還不如說是胡適為吳晗在設計今后的學術方向。就在9月12日的信里,胡適說明了之所以讓吳晗專治明史的理由:

秦漢時代材料少,不是初學所能整理,可讓成熟的學者去工作。材料少則有許多地方須用大膽的假設,而證實甚難。非有豐富的經驗,最精密的方法,不能有功。晚代歷史,材料較多,初看去似甚難,其實較易整理,因為處處腳踏實地,但肯勤勞,自然有功。凡立一說,進一解,皆容易證實,最可以訓練方法。

這是胡適在深思熟慮后以一個學術前輩對史學后進的中肯指示。不僅如此,胡適在這封信中還答復了吳晗的問學,共有五項,更是對吳晗治明史的直接指導:

你問的幾項,大致可以解答如下:

(1)應先細細點讀《明史》;同時先讀《明史紀事本末》一遍或兩遍?!秾嶄洝房稍谧x《明史》后用來對勘。此是初步工作。于史傳中之重要人的姓名、字號、籍貫、謚法,隨筆記出,列一表備查,將來讀文集雜記等書便不感覺困難。讀文集中之碑傳,亦須用此法。

(2)滿洲未入關以前的歷史,有人專門研究;可先看孟森(心史叢刊)《清開國史》(商務)一類的書。你此時暫不必關心,此是另一專門之學。謝國楨君有此時期史料考,已由北平圖書館出版。(孟心史現在北大)

(3)已讀得一代全史之后,可以試作“專題研究”之小論文;題目越小越好,要在“小題大做”,可以得訓練,千萬不可作大題目。

(4)劄記最有用。逐條必須注明卷冊頁數,引用時可以復檢。許多好“專題研究”皆是劄記的結果。

(5)明代個人記載尚少,但如“倭寇”問題,西洋通商問題,南洋問題,耶穌會教士東來問題,皆有日本及西洋著述可資參考。蔣廷黻先生必能指導你,我是全外行。

對照吳晗1962年那番談話,有必要指出兩點。其一,吳晗進清華時,明史絕非如他所說“全國也沒有人研究”,胡適提到的孟森就是大家。其二,從胡適推重蔣廷黻在明代中外關系史方面“必能指導你”,蔣氏史學也絕不如吳晗后來所鄙夷的那么糟糕,他當時在中國近代外交史方面已有獨具識見的論文發表,其代表作《中國近代史》雖然成書在其后七年,也不能說他“中文不通”,更不能說“沒有從蔣廷黻那里得到什么知識”。

再來說胡適,無愧名師大家,對吳晗治明史的指導要言不煩,開示到位。他不僅從大處指點吳晗,甚至連論文中對歷史人物“不宜多用表字”等細節都逐一指出。

而吳晗既經點撥,豁然開朗。他一周后給胡適的信里就坦承從胡適那里獲得的啟示與教益:

上次先生所指示的幾項,讀后恍如在無邊的曠野中,夜黑人孤驟然得著一顆天際明星,光耀所及,四面八方都是坦途。在上星期已托人買來了崇文本的《明史》,逐日點讀,另外做了幾千張卡片裝了幾只匣子,分為(1)人名(2)書名(3)紀事三種,按類填定,比較復雜的就寫上札記簿,準備先把《明史》念完后,再照先生所指示的逐步做去。

吳晗在1932年4月24日給胡適信中又說:“這半年來讀《明史》發生了無數的問題,其中最叫人疑心的一個是胡惟庸事件?!边@也證明他后來撰著《胡惟庸黨案考》,是遵循胡適“細細點讀《明史》”的產物。

總之,吳晗專志于明史,在史學方向與治史方法上,多得胡適設計與指教。胡適愛才若渴,幾乎逢人說項,當時的吳晗對此是感銘在心的,這也有他1931年9月18日給胡適的信為證:

從(羅)爾綱兄處得到先生勉諭的話,非常感激,同時又慚恨自己過去的不長進。我不敢向先生說一些“道謝”的浮文,只是時時刻刻警戒著自己,使他日不致辜負先生的期望和好意。

據蘇雙碧的《吳晗傳》說,1934年《清華年刊》登出了吳晗的畢業照,上有吳晗題字云:“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少說些空話,多讀些好書——錄胡適之先生語”,真切表明胡適對他學術宗旨與治學方法的深刻影響,而吳晗也顯然以此為榮的。兩相對照,吳晗在1962年談話中一再強調在學術上胡適對自己“沒給過什么”,顯然是欺心之論。

吳晗自述與胡適的關系,有一個演變的過程。1949年以前,他對自己與胡適在學術與人事的雙重關系上從未否認過。1950年,他在與胡適的人際關系上開始有意識的遮蔽,其中包括他向羅爾綱強調與胡適中止私人往來的表白。在學術關系上,吳晗雖仍承認胡適的影響,但已轉向了自我批判。他在《我克服了“超階級觀點”》里說:“由于受了胡適之極深的影響,治學鉆到考據的牛角尖里去,也就不會有什么好的成績了?!睂嶋H上,吳晗在明史上最好的成績,且不論《朱元璋傳》,仍是《胡惟庸黨案考》與《明成祖生母考》那些深受胡適影響的考據論文。較之1950年,吳晗1957年“反右”前夕的《自傳》,在人際關系上采取有意疏離的態度,在學術關系上,雖然還不得不承認胡適的影響,卻已明確采取批判的態度,開始了夏鼐所說的“反戈一擊”。至于到1962年,吳晗就完全罔顧事實,在學術關系上也矢口否認了胡適的重大影響。

1949年以后,吳晗對昔日導師從違心之論到欺心之論,與他對當時領袖從輸心之語到輸忠之語,兩者在強度上都呈現出與時俱進的態勢,而最終定格在1962年的那番談話中。在那篇談話中,吳晗再次提到毛澤東對他的《朱元璋傳》“提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也就在這年,江青向毛澤東建議批判吳晗的《海瑞罷官》,一場悲劇正在醞釀之中。

(選自《敬畏歷史》/虞云國 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版)高貴友的“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是流行全國各地的一種天津風味的肉包子。人人含在嘴里津津有味的美食品,為什么取個“狗不理”這樣不雅的名字呢?你要是了解了它的來歷,就會感受到其中蘊含著誠信經營的商業大道理。

天津“狗不理包子”的創始人,叫高貴友。他從小愛勞動,聰明好學,就是脾氣很倔強,他父親給他起的乳名,叫“狗子”。民間習慣把自己孩子的乳名叫低賤些,這原是出于讓子女順利成長的愿望。等他日后有了出息,再請先生給取大名不遲。1870年,高貴友來到天津一家飯館當學徒。不久就學到一套制作點心的手藝。滿師后他自己開了一家“德聚號”包子鋪。包子人人會做,但要出人頭地,就非得有絕招不可。

高貴友大膽拋棄了同行們那種世代相傳的制作包子工藝,苦心琢磨自己獨特的方法。他燒一鍋肉骨頭湯,用它浸泡包子餡。取精面的半發面做皮子,做餡子的豬肉則選七成瘦三成肥的頭等肉。其他配料的比例也都經過反復比較實驗。刀功更不含糊。最后在外觀造型上又別出心裁,一兩面只做四只,每只包子要有15個褶子??刂普艋\火候,恰到好處。揭開籠蓋來,包子微黃晶亮,不塌餡,不流油??诟衅け?,餡嫩,有咬勁。

他這種包子大受歡迎,生意十分紅火。高貴友卻不雇請伙計,全由自己一個人干。一是小本生意,自己身體好,可以多賺些;二是生怕被同行偷去小秘密。但一個人干,在出售包子時,既要為顧客取包子,又要收錢找零,實在忙不過來。他就擺個筐子,讓顧客自己付錢和找零。自己專門給顧客遞送、包裝包子,避免了同時收錢弄臟了手。他的包子定價固定,人家有問他也不予答理。每天又多是回頭客,大家熟悉了,就取笑說:“這‘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边@樣傳開來,時間長了,人們干脆就把“德聚號”包子,叫成“狗不理包子”。這名稱盡管俚俗不雅,但順口叫得響,能刺激顧客的好奇心,于是被大家叫成了知名的品牌。

如今“狗不理”不僅享譽全國,而且傳揚海外。為了制止被人胡亂翻譯。天津市有關部門為之制定“狗不理”的洋名:go believe,掛在和平路大酒店門前,還在日本等國注冊了商標,做了知識產權的保護。其實“狗不理”的含金量,就在它的誠信經營,貨真價實,不丟失自己的特色。以誠信對待顧客,顧客也會以真誠回報他。也就是“買賣公平”的經商之道。

(選自《商道流芳錄:中國商業文化百例》/黃紹筠 編著/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版)

猜你喜歡
吳晗明史史學
吳晗與袁震:超俗之戀至永恒
《明史·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訂誤十一則
明史強志立當下 仰望星空展未來
吳晗借錢的故事
史學漫畫館
史學漫畫館
《南明史·藝文志》經部著錄標準商榷
萬斯同在《明史》纂修中的貢獻——天一閣藏萬斯同稿本《明史稿》整理札記
當代史學的轉向
“吳晗”與“吳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