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中國畫與法國洛可可畫派

2014-04-29 00:44柯嘉囝
文化交流 2014年10期
關鍵詞:洛可可中國畫歐洲

柯嘉囝

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兩國舉辦了“名館·名家·名作”“大師與大師”等作品聯展,從近現代“中法繪畫藝術的比照中領略藝術的神奇力量和兩國人民對人文精神的不懈探索”。讓我們也來看看歷史上的中法藝術交往。

洛可可(又譯為羅可可)藝術,來源于法語rocaille(貝殼式),引申為像貝殼一樣閃爍,它最初是指某些建筑以及室內裝潢的樣式。產生于18 世紀的法國洛可可畫,多以美女、香花、風景、靜物為題材,風格具有輕松活潑、小巧玲瓏、愉快親切、纖細柔弱、嬌媚艷情、精美繁華、舒適優雅、柔和明亮的特點,代替以往繪畫的悲壯嚴肅,反映了法國精英們在經歷了壓抑時代后在藝術上的新追求。

藝術是相通的,中國畫與洛可可畫藝術具有神奇的契合點。17、18世紀的中國山水畫、花鳥畫,以其恬淡自然、清新寧靜的風格和妙合無垠、情景合一的境界,被洛可可畫派吸收、借鑒,成為歐洲社會中國情趣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中國畫傳入歐洲,主要是通過傳教士、使臣、學者和商人。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達·迦馬率船隊繞過好望角,經非洲到達印度。歐洲商人以后便順著這一航海線來到南洋,進入中國。1714年起,意大利傳教士、畫師郎士寧先后供職于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寄回許多中國畫,并被印成小畫冊廣為流傳。當時,還有一批歐洲畫家也在中國宮廷工作,如法國王致誠、波希米亞艾啟蒙、意大利馬國賢等,他們也將許多中國畫寄回歐洲。英國牛津的青年博物學家布萊克曾來廣州西關收集了700多幅關于樹木、水果和花卉的中國畫,返回時帶走。1793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覲見乾隆帝,歸國時帶回許多關于中國人勞動、生活場面的壁畫。遠東航路的開通,使中國貨物潮水般地輸入歐洲,其中,技藝領先于歐洲的紡織品、陶瓷品、家具為數居多。這些色彩柔和、造型圓潤、布局自由多變的中國生活工藝品,對厭倦了古典主義那種莊嚴對稱的歐洲市民而言,正合口味。

繪有中國畫的瓷器、漆器也大量通過商船傳入歐洲,且大多被人搜集整理刊行于市,如胡桂爾刊有《中國花卉翎毛圖匯》《中國圖案入門》、弗萊斯刊有《中國繪畫集》等圖書。西方一些藝術家還先后出版了《新編中國裝飾紋樣集》《中國建筑、家具、服裝設計式樣》《中國漆器圖案》等著作,把中國的各種藝術風格介紹到了西方。它們的出現更加便利了中國畫在歐洲的傳播。

纖巧輕盈、飄逸典雅、清淡自然的中國畫,猶如一股清風,吹拂著西方畫壇。中國畫中身穿長袍的中國人物,雕梁畫棟的樓臺亭閣,山清水秀的田園鄉野,春夏秋冬的風花雪月、小橋流水、秋菊柳葉以及吉祥圖案躍然于歐洲人眼前,使中國風格大放異彩。溫潤清雅的中國瓷畫不僅為洛可可藝術提供了全新的物質材料,而且將象征洛可可時代特有的光彩、色調、纖美發揚到極致。當時的歐洲人傾倒于中國畫的氣氛和奇妙的形式,贊美中國畫以別開生面為佳,從不抄襲,唯以造化為師,單純而逼真,極為成功,難以超越。

在中國畫風的影響下,許多著名的歐洲畫家紛紛仿效,其中明顯受到中國畫風影響的是法國洛可可派的華托和布歇。他們的中國風格畫享譽歐洲,其表現的中國題材的作品也因此廣為流傳。

讓·安東尼·華托(Jean—A ntoine Watteau,1684—1721)是洛可可畫風的創始人,早在1708年,他在裝飾巴黎拉米埃特城堡的工作中,就開始描繪中國場景。1731年的《米爾吉爾》雜志上刊登了他的一套《中國人物畫帖》,共20幅銅版畫,是他在拉米埃特城堡所畫而由波桑等幾位版畫家雕刻。這些畫還用拉丁文翻譯了中國式題目,如“醫生”“宮妃”“尼姑”等。他的名作《發舟西苔島》(又譯《乘船去西特爾島》)用墨色勾勒畫面輪廓,那遠近朦朧的層巒疊嶂,在用色、構圖及所表達的意境中都帶有非常明顯的中國宋代山水畫的特色。在此畫中,華托以山水烘托人物,并以此作為背景,然后使用嬌嫩而半透明的顏料繪制玫瑰色、天藍色、紫藤色和金黃色的調子,給人一種夢幻般和諧、靜謐的詩意。

作為宮廷畫師的華托,在他那富有魅力的畫面上,喜歡描繪獨特的長袍女服,其特點是從后頸窩處,向下畫出一排整齊的褶裥,在下垂拖地的裙擺處散開,使背后的裙裾蓬松,走路時徐徐飄動,所以又被稱為“飛動的長袍”。華托服裝上很少有瑣碎的裝飾,但選用圖案華美的織錦或閃閃發光的素色綢緞,在女子婀娜轉動時,仿佛沙沙作響于明暗閃爍間,產生出某種低調、自然、隱顯華貴的美感。盡管中西服飾風格差異很大,但作用于服飾的平順線條,流露出的韻致,可窺中國趣味。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也繼承了華托的優雅風格。他汲取中國畫的螺旋形構圖和飄浮意象,在作品中表現了濃郁的中國味。如他的《垂釣圖》,在蔚藍的天空下,一位老人正在兩間中國式房舍前垂釣,一個小孩為老人打傘遮陽,旁邊的婦人目視流水,若有所思,是一幅純粹的中國山水畫。他還是一位熱心的中國文物收藏家,畫室里藏有許多中國畫。他最著名的杰作是一套九幅畫面組成的壁毯,其主題分別是《中國皇帝的召見》《中國皇帝的宴席》《中國婚禮》《中國捕獵》《中國漁情》《中國舞蹈》《中國市場》《中國風俗》和《中國花園》,據說是參照王致誠在北京所作的畫稿而設計:對中國事物的描畫中帶有很明顯的想象成分,但不失東方神秘色彩。1764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將這套壁毯贈送給中國皇帝乾隆,乾隆帝為此在圓明園中開辟專室保存,后被英法聯軍焚毀,但設計稿仍保存在法國貝藏松博物館。

在華托、布歇之后,于埃(Huent)、貝倫(Berain)、基洛(Gillot)、赫第(Hule)、彼里門(Pillement)等法國畫家也紛紛效法中國畫,創作了大量的中國式壁畫、掛毯。他們在創作時,不僅認真地觀摩、摹擬、借鑒中國畫,而且還閱讀了許多中國游記。直到19世紀,法國印象派畫家仍受到中國畫的影響,他們使用潑墨作畫,其中莫里斯尤其以效仿中國瓷畫見長。

猜你喜歡
洛可可中國畫歐洲
中國畫
歐洲之恐:歐洲可以迅速撲滅恐怖襲擊,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中國畫之美表現在哪些方面?
《遠方》中國畫
18世紀的甜膩與壯麗——從洛可可到新古典主義
老佛爺的洛可可迷情
洛可可風格的時裝設計研究與應用
——以作品《Recoco》為例
《歲有長又長》(中國畫)
洛可可風格在現代針織女裝設計中的應用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