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校園微公益發展現狀及前景

2014-05-18 09:14
宿州學院學報 2014年6期
關鍵詞:公益事業公益活動公益

李 鑫

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安徽合肥,230036

當前,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正在深刻地影響、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Twitter的快速發展使微博這種信息傳播和分享的形式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織圍脖”成為一種時尚。

微博的迅速發展,開啟了中國的“微時代”,公益事業參與者從“富人”擴大到“草根階層”,開始借助微博這一平臺蓬勃發展。網絡使公益事業正從傳統的企業型公益、事業型公益向平民公益轉移[1]。這種自下而上的“微公益”活動已成為新型的公益活動模式,并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改變著社會生態和公益傳播的途徑。微公益正在短時間內快速地將人們微不足道的愛心積聚起來,形成新的巨大的社會正能量。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和公益事業”。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群體,是祖國的未來。由于他們對于網絡新事物的認可和接受度高,是“網絡一族”的主力軍,因此,培育大學生的微公益意識,對塑造大學生美好人格、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均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1 微公益的內涵

在我國,“微公益”這一概念,是2009年由“多背一公斤”組織創始人“安豬”最早提出的。他在微博上號召人們在旅行中多背一公斤貧困學校需要的物品,一點一滴地完成對學校的援助計劃[2]。此后,基于志愿精神的“微公益”理念得到了社會廣泛的響應。

對于微公益內涵的界定,學術界目前尚未統一?!豆鏁r報》在盤點2010年十大公益關鍵詞時提出:微公益是指從微不足道的公益事件著手,強調積少成多?!拔⒐妗笔菫榱私獬妼τ诠娴恼`解,公益不應理解為是富人和行政機構的事情,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事情。敖向姣提出,微公益是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而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凸顯出來的,以公民個人為主體自發形成的,不倚靠社會主流公益組織的,以實現公益價值為目的的社會行為[3]。曹文星提出,微公益是相對于傳統的公益事業而言的,它不需要復雜的形式和大量的資金,通常也不是由專門的公益組織發起的,而是借助網絡的力量,通過網民的參與和體驗而形成的一種草根性質的民間資助形式,它將人們微不足道的愛心積聚起來,形成新的巨大社會力量[4]。楊萍提出,微公益是利用微博平臺展開各種公益活動,捐款捐助、綠色環保、幫助弱勢群體,是一種零門檻、零負擔的公益方式[5]。

綜上,筆者認為,微公益是相對于傳統的公益事業而言的,強調每個人都做一點點的公益行為,將人們微不足道的愛心積聚起來,積少成多,匯聚成強大的社會力量。其本質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公益慈善模式,建立“生活處處皆公益,人人皆可公益”的公益思維和生活方式。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它表現為借助網絡新興媒體的大眾性、迅捷性,形成全民參與傳播公益理念,開展公益活動的社會行為。

2 高校校園微公益的特點

“微公益”雖然是新詞,但對于身處高校的大學生而言,卻一點也不陌生。他們正在通過網絡接觸到“微公益”,其中一部分已經在從事“微公益”的實踐。這種利用網絡的組織傳播效力發起的校園微公益活動,不僅拓寬了大學生公益活動的參與面和覆蓋面,讓受益者獲得更多的幫助,而且讓大學生的公益意識得到培養,是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增強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高校微公益活動除了具備其他社會微公益活動的一般特征外,還具有顯著的校園特色。

2.1 積極性高,參與者廣

微公益是一種新型的公益活動,它讓人人都可以成為公益的主體,是一種依靠民眾自身力量的互助形式。校園是大學生聚集的地方,他們容易接受新事物,且具備強烈的積極參加微公益的意識,他們愿意成為追逐“新潮流”的參與者和踐行者。問卷調查發現,有88.3%的學生表示學校有微公益活動都會積極參加。

2.2 依托性強,覆蓋面大

高校校園微公益活動主要是在大學校園,其優勢是學生組織能有效地整合學校內部的人力、資金、物資、信息等各種資源,及時培訓公益服務者,舉辦微公益活動。調查過程中,單列微公益和傳統公益目錄,有61.1%的學生表示更愿從事微公益,而在組織參與微公益活動一欄中,有40%的同學回答是由學校組織發起的。

2.3 公益性足,責任感重

微公益弘揚的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公益精神。大學生微公益活動是一項社會實踐服務活動,包含著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對于培養學生“服務他人、提升自我”的社會責任感起著重要作用。調查中,有69.5%的學生認為是在社會責任感的驅使下參與微公益活動的。他們說,通過校園微公益活動,可以培養自己的公益意識和道德觀念,對自己成長成才是有很大幫助的。

2.4 關注度高,創新力強

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視野開闊、知識面寬、富有創造熱情。對于他們而言,只要在能力承受的范圍之內,具有操作性和持續性的微公益活動都愿意參加。特別是具有強烈微公益活動意識和渴望引領社會風尚的“90后”表示,他們在從事公益活動時,除了傳統的捐物捐款形式外,特別喜歡通過關注、瀏覽相關網絡信息參與公益事業。

3 高校校園微公益現狀分析

高校微公益不僅使大學生在奉獻愛心、服務社會中實現自身的價值追求,而且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和諧社會建設發揮著巨大的能量和作用。但隨著近年來高校微公益活動的深入開展,也開始暴露出一些問題。為了全面了解當前高校校園微公益狀況,筆者在安徽農業大學開展相關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到有效問卷394份,有效率為98.5%。通過對問卷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3.1 參與動機不明確

從圖1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對微公益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入。正因為缺乏對內涵的深刻認識,雖然對參與微公益活動的熱情度非常高,但對于參與微公益的動機卻不太明確。在調查中,仍有22.3%的學生存在從眾心理,是看著別人參加微公益活動自己才參加的,而15.7%的學生認為有志愿者經歷的簡歷比較好看,所以才參加微公益活動的。

圖1 你對微公益的了解程度怎樣

3.2 信息獲取渠道單一

調查發現(圖2),對于參加過微公益活動的同學,有15.2%的表示是通過傳統媒體了解或參加過活動,有27.9%的通過網絡媒體了解或參加過活動,有25.3%的表示參加了志愿組織發起的微公益活動,有26.1%的表示參與過學校發起的活動。在了解學校是否組織微公益活動問題時,只有44.2%的同學回答學校舉辦過微公益活動。以上數據充分反映,大部分高校提供給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的信息渠道還不夠暢通,大學生獲取活動信息的渠道較少。

圖2 你看到或參與的微公益活動由誰發起的

3.3 活動形式相對單一

從圖3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學認為,高校微公益活動缺少應有的項目擴展與開發,不少活動目標僅僅停留在宣傳口號上,加上活動的人力、物力、宣傳等投入不足,一些活動目標定位過于簡單,沒有系統的活動內容,活動形式也比較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志愿者積極性下降,出現志愿者流失現象。在調查過程中,34.8%的學生認為應該豐富校園微公益活動形式,打造校園微公益特色品牌活動,讓微公益活動在校園內傳承下去,發揮更大的作用。

圖3 你認為微公益的發展存在什么問題

3.4 活動缺乏規范管理

校園微公益是個新興事物,尚處于發展完善階段。當前,國家并未出臺微公益事業的管理和規范的相關法規,沒有實行嚴格的監督機制,很多活動都只是公民自發行為,這就造成虛假信息盛傳、個人權利受到侵犯、活動效果不顯著等現象。通過圖3、圖4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大學生對于微公益持謹慎態度,而且普遍認為造成這種可信度底下的原因主要是缺少監管、透明度不高。

圖4 你認為微公益的可信度

4 高校校園微公益前景分析

高校校園微公益符合時代發展潮流,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努力構建大學生微公益愛心教育體系,建立健全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的運行機制,十分必要。同時,對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修養,引導他們學會用愛回報他人、回報社會,讓校園微公益事業真正融入常態化、規范化、多樣化的全民公益之中,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鍛煉平臺,都有重要意義。

4.1 加強高校微公益知識宣傳

首先,要利用校園媒體信息傳播快、傳播直接、影響廣泛等特點,搭建包括校園廣播、電視、報紙、刊物、校園網和學生BBS論壇等媒體在內的多層次、多渠道的微公益宣傳體系。其次,充分發揮學生組織、學生社團的凝聚作用,在校園倡導微公益精神,鼓勵學生黨員及學生干部帶頭參與微公益活動,形成良好的氛圍。再次,學校也可以定期邀請一些微公益或微公益組織的創始人來校開展講座,宣傳微公益的意義,激發在校大學生投入到微公益活動中的積極性,促進微公益事業在高校良性發展。

4.2 建立高校微公益活動平臺

當前,網絡上有很多微公益網站,但只是提供捐款或代換物品等,功能和作用有限。因此,高校要建立具有校園特色的微公益平臺,把最初的零散、隨意、無秩序的公益模式變為有系統、有組織的公益實踐[6],讓參與其中的大學生在這個平臺上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最終實現自我完善。許多高校組織學生利用微博參與社會實踐,進行愛心支教,開展科技下鄉等,這些活動為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公益意識搭建了良好平臺,值得推廣。

4.3 打造高校微公益品牌項目

微公益活動是一項事業,長期性、持續性是其內在的要求。高校開展的微公益活動項目,不僅要貼近學生的興趣和專業,還要考慮到微公益項目的傳承性。不能傳承的活動缺乏連續性,缺乏吸引力,長期下去會導致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下降。因此,很多高校意識到,除了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微公益活動外,也要打造有自己校園特色文化的微公益品牌項目。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與合肥亳州路水西門街道進行志愿共建,在社區開設“四點半學?!?,對社區小學生進行課后輔導,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4.4 建立高校微公益管理機制

科學公正的管理機制是推動高校微公益事業快速發展的保障。目前,高校微公益事業尚未形成系統化的管理體系,導致很多活動效果不顯著,甚至流于形式。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微公益管理機制勢在必行。要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微公益活動監管、激勵、評價和服務等管理機制,激發大學生乃至各個學生組織、社團參與微公益活動的積極性。在安徽農業大學,對于受資助學生就建立了公益活動服務的管理制度,關注受資助學生的后續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高校開展微公益活動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需要充分調動校內的各方力量,整合資源、規范管理,不斷提高活動的有效性和實效性,促進校園微公益事業健康有序的發展,創造性地推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動和諧校園建設。

[1]趙娜娜.微公益在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及其未來發展對策初探[J].神州,2012(26):256-257

[2]周中之.微公益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中的價值[J].思想政治研究,2010(4):20:22

[3]敖向姣.“微公益”成長中的政府引導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管理學院,2011:7-8

[4]曹文星.基于微博平臺的微公益傳播研究[EB/OL].[2013-12-20].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150608/150515/17213460.html,2012-02-24

[5]楊萍.自媒體時代微博公益傳播研究——以新浪微博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2012:11-12

[6]王建勇.建立高校第三方微公益平臺的初步分布[J].教育教學,2012(5):156-158 (責任編輯:劉小陽)

猜你喜歡
公益事業公益活動公益
公益活動證書
公益事業與趣味活動并舉,小黃狗以公益驅動環保
手拉手,獻愛心公益活動
公益
公益
公益
“溫暖寒冬”公益活動行(三)
“溫暖寒冬”公益活動行(三)
愛讓我們在一起——獻給社會公益事業的志愿者們
公益事業單位人事改革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