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蘇祠建筑與景觀特色初探

2014-05-30 20:26王祎
中華民居·學術版 2014年9期
關鍵詞:紀念性建筑

摘 要:三蘇祠系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之故居該宅為祠,是四川地區不可多得的紀念性園林佳作。園林空間通過打造三蘇文脈、設置島居特色、安排空間序列、理水、植物配置、疊石置山、楹聯匾額等造園手法,營造出巴蜀地區特有的自然灑脫、古樸典雅的園林意境,凸顯出獨具地域代表性的水橋文化與竹文化,由三蘇文脈的所引申出的主題園林風貌。

關鍵詞:三蘇祠;四川園林;建筑;園林特色;紀念性

三蘇祠,原為眉山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的故居,后經各朝代歷史變遷,改宅為祠,逐漸成為川西地區一處經典的名人紀念性園林。三蘇祠位于眉山城西南隅紗彀巷內,總體園林以三蘇文化為脈絡形成各個構園要素,沉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主體紀念性建筑位于三面環水的半島上,較好的保留了原始風格,既有西蜀民居的古樸親切,又有古祠堂的莊嚴肅穆。園林內植被茂繁,水竹蕭蕭,池荷盛放。作為巴蜀地區名人紀念性園林的經典之作,它不僅呈現給世人一座韻味深藏的古樸園林,同時他帶給世人的場所精神也是一種文化的積淀與傳承。另一方面,其獨到的建筑藝術值得后世研究學習,其傳統的造園手法值得后世借鑒創新,也對現代園林的造園藝術有著深刻的影響力。

1 空間格局

三蘇祠從平面布局來講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是由原始紀念祠堂及引領的園林核心部分,布局呈現軸線規則對稱式;西部則是近現代陸續增建的附屬園林部分,現多用于休閑游覽等,呈自然式布局。據研究史料記載,園林中東西部所屬園林雖然從建筑年代、構園手法、形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卻同是通過繼承三蘇文脈對意境的營造,意在使貴在神似的文人畫理將兩部分園林脈理相通,形成自然的過渡,使整個園林的風格能夠融合統一。

東部祠堂部分由原有蘇氏故宅改建,坐北朝南。整體南北軸向建筑群經幾代變遷重修愈發規整嚴謹,布置精妙,由此軸線串起的建筑作為整個園林的景觀控制核心。進入南向正門后西側有一小道,經一古樸石橋可徑直到達瑞蓮亭。自二門進入第一重院落,游人在此佇立,通過門框可以將下一重院落的美景盡收眼底。穿過正殿來到啟賢堂院落,堂前東廂房和快雨亭構成不規則四合院,西出月洞門可到瑞蓮池。過啟賢堂到達第三重院落,堂前有一方池,池中有嶙峋山石,左右有抄手回廊,東西二池皆通過此方池貫通。后有木假山堂與來鳳軒。堂北有抱廈式落地門,前臨方池。

從整體來講,東區紀念性建筑群具有四川民居特色;建筑布局均衡而不完全對稱,有收有放,靈活多致,充分運用了漏景、透景、折景的空間處理。通過百坡亭、披風榭西側步道向西延伸空間,使規則式布局向自然式布局過渡。

中西部園林區為清后陸續開辟增修,續承東部三蘇文脈和造園意境的基礎上采用了自然式布局,廣栽茂竹,局部筑小山坡或起伏地形,引水筑橋,營造閑適自然式的田園風光?,F有建筑多為民國后增建,現西區園林主要用于游客游覽休閑之用,為的是整體融合三蘇文脈的精神風貌。

2 園林特色分析

2.1 三分水兩分竹的島居特色

2.1.1 水文化與橋文化

三蘇祠內水面甚多,園林以水為主要造景的元素,環水布局。園內理水因地制宜,水面分布既有集中,又有溪水環導貫通,看似平常卻有特點。反映出川西地區阡陌縱橫、溝渠網布、自流灌溉的田園自然風光。溝渠、水面多了,因此院內橋梁數目也很多,風格大多古樸簡潔,值得一提的是正殿西側的池中的百坡橋亭,獨具詩意,引人入勝,在空間上也是通過百坡橋亭作為東西園區過渡、延伸的一個重要紐帶。

原僅有祠西面有一方池沼,老泉植蓮其中,曰瑞蓮池。后世人將瑞蓮池擴大,東西溝通,形成園池包圍祠宇的島居特色。

西東兩池與中部木假山中方池貫通,水源由瑞蓮堰引入,川流不息。

古祠堂三面環水,形成島居,為原本肅穆莊嚴的祠堂增添了些許自由與活潑,擴大了視覺面積,為立體舒展的畫卷創造了意境。

2.1.2 竹文化

蘇氏祖輩皆喜種竹,程氏夫人以竹教育蘇軾蘇轍兄弟二人。蘇東坡以竹同化,贊美如竹的高潔情操,以得“直”之靈性,故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比K祠內也多有楹聯贊美竹“五畝自栽池上竹,三人同作月中游”,“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等。

三蘇祠植物以竹為文脈,掘地栽竹寓意“吾欲自栽池上竹,愿以剛直示兒孫”的氣節。園內竹種繁多,有慈竹、大琴絲竹、苦竹、佛肚竹、楠竹、墨竹、人面竹、毛竹等,這些鄉土竹種充分體現地域風貌和人文特色,且具有良好的適生性,種植的技法也頗為講究,歷經數百年,仍挺拔蒼翠。

2.2 以三蘇文脈所引申出的主題園林風貌

三蘇父子之美名享譽中外,三蘇祠自改宅為祠幾百年間香火不斷,均成為名勝,受到后人祭拜。幾朝陸續變遷歷程中中,造園者也續承了“三蘇文脈”的造園意境,旨重現三蘇故居的原貌,園中的建筑、景觀要素,也無一不是圍繞三蘇文脈而構建的。

瑞蓮亭等景點的營造許多都是依據典故,或者在舊址重修,皆為紀念性質的場所,具有人文精神。建瑞蓮池以紀念蘇老泉“靈沼遺香”。來鳳軒為老泉勉勵兒子平步青云。木假山堂托物喻人,寄托感懷之舉。原披風榭因內有東坡遺像,后重建于三蘇祠內。民國以后,又增建式蘇軒、碴頌園、景蘇樓、洗硯池、八風亭等,皆以圍繞三蘇父子生活起居、擺弄文墨而設置。整個園區建筑的風格通過與紀念性的結合更為完整統一,緊密聯系三蘇文脈。

在園林某些地形需要處,堆一些體量較小的土山,一來起在景觀視野上起遮掩作用,二來與小徑、植被、建筑相結合,形成多變的起伏蜿蜒的地形,野趣盎然。園內有一座高聳屹立的假山,名“文峰”,中有三道飛瀑傾瀉直下,象征三蘇父子對后世文化影響深遠,源遠流長。西園區連鰲山,八風山,或可填補原紀念性園林區缺乏山地起伏變化的缺乏。景觀方面多有主題性的植物栽植。桂園、梅林、紫薇坪等皆因與蘇東坡詩詞典故有關而命名、栽種。通過托物懷故人,將植物景觀等聯系三蘇文脈,旨在再現三蘇故居風貌,營造整體統一的精神文貌。

參考文獻

[1]眉山縣志[A].藍勇.西南歷史文化地理[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趙長庚.西蜀歷史文化名人紀念園林[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3]賈玲利.四川園林發展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4]郭麗,陳其兵.三蘇祠的園林特色分析[J].中國園林,2006(5):60~65.

[5]何家治.三蘇祠何年改宅為祠.眉山日報.2007.3.11.

作者簡介:王祎(1993-),男,漢族,山東省青島市人,本科,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

猜你喜歡
紀念性建筑
從秩序感到紀念性:宗教建筑的空間構建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手法在現代紀念性園林中的應用
聽,建筑在訴說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紀念性景觀的隱喻性研究
紀念性景觀的地被植物及其景觀特色研究:以南京市雨花臺風景區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