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室降排水設計方案的思考與實踐

2014-05-30 21:18周麗玲
中華民居·學術版 2014年9期
關鍵詞:水文地質建筑設計

周麗玲

摘 要: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地質勘察與建筑設計的協調配合,對項目的經濟性和實施性起著關鍵的作用。我們在處理地下室底板的抗浮問題上,把水文地質與建筑設計有效地結合起來,采用降排水設計,讓方案做到貼合施工實際,節省建筑成本,減少施工難度,取得最佳效果。

關鍵詞:水文地質;建筑設計;降排水設計

1 地勘與建筑設計的關系

工程地質勘察工作作為工程建設中的重要組成,其通過對工程場地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研究,提出對地基的處理措施及方法去完成對工程設計的支撐作用,體現出其在城市建設中的不可或缺。工程地勘應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抓住機遇,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與建筑設計的溝通與交流,始終保持好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為工程設計提供基礎數據、技術支持和決策平臺。

地勘工作與建筑設計有著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關系,尤其在地質條件比較復雜的場地上更顯其重要性。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也多次遇到類似的情況,其中,地勘和結構等各專業的協作尤為關鍵。在各工程實例中,均根據實際場地的具體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盡可能地做到設計方案實用、經濟、合理。

2 結合具體情況制定合理方案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地下室底板的抗浮問題。此時,地勘部門會利用水文分析等技術手段對基礎資料進行分析,然后提供給設計相應的處理方案。一般情況下,設計單位會依據地勘部門提供的抗浮要求,對結構地下室底板及樁等進行抗浮計算,采用設置抗浮錨桿和增加底板厚度的抗浮設計方案來進行基礎及底板的設計;但有時設計單位也會要求地勘單位采用對場地進行降排水處理的方法,以滿足建筑工程按常規設計來制定設計方案。如關嶺縣人民醫院住院綜合樓設計項目和貴陽市南明區中壩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項目就屬于由設計單位配合地勘部門對場地先行進行降排水處理、且讓場地積水匯集而采用自然流排或機械抽排的方式排放,設計單位僅在底板設計時按常規抗浮水位(2.0m)進行抗浮計算的設計方案。

3 工程中的降排水設計

工程中的降排水設計,一般是結合場地等地下水的具體情況,以最貼合的方式使建設工程盡可能達到安全、經濟、適用。

3.1 抗排結合且能自然排放的方式

關嶺縣人民醫院建設項目在基坑開挖過程中,基坑中出現大量積水,底部出現冒水點且側面的護坡也有水體流出,經過地勘部門實地觀測并進行水文分析后,明確該水體來源主要是城市污水排水不暢而造成的積水。設計單位在地勘專家明確該地塊排水基準點后,共同協商確定采用:適當增加地下室底板等的抗浮計算值,沿建筑地下室周邊加設盲溝并設置豎向井道,使積水流向市政污水管網自流排放的處理方案。該方案是利用我們常見的U形管原理,均勻設置豎井且讓豎井下部與盲溝相連,并在其中1、2、3號豎井的高于城市市政污水排水最高位300的位置設300×500的暗溝與市政污水管相連,讓該積水能自然流入市政污水系統,并保證不讓市政污水回流,4、5、6、7號豎井起連通平衡、減壓的作用;盲溝靠建筑一側用水泥磚砌筑,盲溝采用無滲水管型盲溝;豎井用水泥磚砌筑(除5號井外直徑均為1200),4、5、6、7號井內隨砌隨鋪大渣;建筑物地下室防水鋼筋混凝土自防水及迎水面的建筑防水做法按原設計,但在鋼筋混凝土側壁內側再加做一道防水砂漿防水層,另外在建筑防水的保護墻外側也加做一道防水砂漿防水層,并且該保護墻的砌筑應采用高標號的水泥砂漿砌筑;沿護坡設高強濾水網,網眼應能阻止泥沙流入盲溝而又不阻水,濾網固定在護坡上;盲溝靠建筑一側及上部、建筑物周邊用粘土回填,盡量夯實使之有較好的隔水效果;豎井溝蓋板應能保證不使地表水由該位置流入豎井內。

3.2 抗排結合采用機械排放的方式

貴陽市南明區中壩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項目,由于該小區地下水資源極為豐富,大地形條件為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地勘部門經過地質勘探和水文分析確認D區及A區部分位置為地下水和巖溶裂隙水匯水區域,局部位置抗浮水頭為9.0m和7.0m。在實際施工過程中由于地質條件較為復雜,工期又很緊張,初期采用的底板加厚和裙房部分加抗浮錨桿的工程設計方案不能滿足建設工期的要求且投資較大。綜合上述各種因素,地勘、設計、監理、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等各方共聚現場確認,對現場的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地下水的真正來源,進一步結合實際優化擬定更加可行的地基處理方案。地勘專家經過場地綜合分析初步確認該場地處于一個較高分水嶺位置,周邊的花溪河即為排水基準面;而地層構造為層狀白云巖、陡傾角地形,在D2、D3位置有一個小斷層并有巖溶裂隙水和管道水流出,呈現東西向分布狀態;巖溶發育為中等發育且表面無大巖溶(溶洞)現象;場地區域內地下水基本上以雨水補給為主。經工程地質水文分析后確定分析工作合理,可進一步以此為依據,進行局部工程地質的降排水處理工作,為后續的基礎及地下室底板等工程設計提供了設計依據。在具體工程方案上采取抗排相結合的處理方式,即結構地下室底板均按滿足2.0m水頭的抗浮計算設計;除D2、D3位置底板外均沿建筑地下室周邊設置排水盲溝,分別為C、D標及A、B標相對獨立地環通,引入到低點設置的各兩個降水井中;地下室周邊盲溝結合建筑周邊綠化及小品設置減壓、平衡氣孔。D標D2、D3棟位置情況更加復雜,積水較多且維持在一個較為恒定的位置,地勘部門經過技術分析判定該位置日涌水量為700t。在該特殊位置的降排水處理上,參建各方精誠合作在地勘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集思廣益確定采取在該位置地下室地板下加做盲溝進行降排水處理的處理方案。在與建筑地下室周邊盲溝相接位置用盲溝疊水井進行交接后排入降水井,然后設備專業又根據降水井中的水量設置水泵在到達一定水位時進行不定期抽排。結合小區實際需要,該水量可用于小區景觀和綠化用水。經過小區基礎工作完工后一年多的觀察(尤其是豐水期)與實踐,該處理方案所取得的效果較為明顯、也比較理想。

4 結束語

經過這些處理措施在項目實際工作中的運用,讓我們從中也學習到了一些在學校中不能學到的知識。在實際項目建設過程中,參建各方及各專業特別是地勘與建筑設計的協調,在項目的經濟性和實施性上起著關鍵的作用。處理方式的選擇與建設成本的多少和施工難度有著很大的關系。在上述兩個項目地下室底板抗浮問題的處理上,由于采用了降排水處理的設計方案,大幅節省了建設成本和減少料了施工難度,設計方案取得了最佳效果。因此,我們在項目建設中一定要在方案確定的工作上多下功夫,集思廣益,認真做好方案比選,為建設單位提出更加可行、經濟合理的處理方案。

猜你喜歡
水文地質建筑設計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新形勢下的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
基于抽水試驗計算水文地質參數的分析與確定
基于GPRS實現自動化水文地質抽水試驗
基于轉移概率的三維水文地質結構劃分
工程地質勘察中的水文地質危害與相關方法
綠色建筑設計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思考
水文地質在工程地質勘察中的有效應用
水文地質災害預測與防治技術
建筑設計的困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