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技術在建筑施工中應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

2014-05-30 23:48劉濤
中華民居·學術版 2014年9期
關鍵詞:建筑施工問題對策

劉濤

摘 要: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帶動了建筑行業的發展,同時也在不斷提升施工技術的水平。在現代施工技術中,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技術作為常見的施工技術之一,在實際應用時面臨著各類裂縫問題,影響了建筑施工的效果。為幫助提升現代建筑施工行業的發展,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本文對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技術在建筑施工中應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探討。

關鍵詞: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技術;建筑施工;問題;對策

隨著國家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現代化建筑施工技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進步,其中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技術也在進行持續的革新與完善。在現階段的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如何防止裂縫的出現是施工建造領域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同時也是關系到建筑物使用安全性的重要問題。在此背景下,對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技術在建筑施工中應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建筑施工中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技術的應用問題

1.1 內外溫差過大易產生溫差裂縫

溫差裂縫通常在大體積混凝土澆筑的第三日出現,混凝土的內外部溫差主要由水泥水熱化散發延遲造成。在大體積的混凝土結構建筑中,由于澆筑具有一次性及整體性特點,因此澆筑后水泥與水產生化合作用,引起混凝土內部水化熱凝聚,由于澆筑體積較大,內部水化熱不易散發,但外部水化熱散熱速度較快,內外部散熱速率的差異造成內部溫度持續升高,與外部形成溫差[1]。當溫差較大時,混凝土內部的壓應力也隨之增強,外部則表現為抗拉應力增強,當外部的抗拉應力強于建筑結構的抗拉上限時,混凝土建筑結構的表面即會產生裂縫。另外,在降溫階段混凝土開始硬化收縮,此時其內部出現膠質體的膠凝及拌合水蒸發等現象,增強了混凝土的收縮力度,在該情況下也會產生拉應力,造成裂縫的出現。

1.2 降溫與干燥收縮易產生收縮裂縫

混凝土的形成過程需要經歷散熱與硬化,過程中混凝土可能出現收縮。散熱階段:混凝土內部溫度上升至最大值后會出現水泥水化現象,該過程將消耗大量水分,使得混凝土出現溫度下降現象,同時凝膠孔液面降至彎月型,此時混凝土的體積相應縮小,產生降溫收縮;干燥收縮:大體積混凝土澆筑主要采取泵送方式,帶來較多的游離水分,當混凝土進入硬化階段時,游離水分蒸發,造成水分補充不足,從而形成干燥收縮[2]。兩種收縮方式疊加,產生拉應力,使得原本處在約束狀態下的混凝土結構建筑產生不規則裂縫。在裂縫出現的初期,拉應力多集中于一點,后期隨著力度不斷增強,裂縫也隨之變長、變寬。

1.3 混凝土性能較低易造成安定性裂縫

安定性裂縫是指由混凝土性能不夠造成的建筑裂縫,主要表現為龜裂,與所選用的混凝土強度有關[3]。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所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煤灰、石子、砂子及水泥,煤灰的使用可以幫助節省水泥用量,同時減少水化合時的熱量釋放;砂石同樣可用于節約水泥用量,另外還可降低混凝土形變的發生率,煤灰與砂石能夠提升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強度,由此可知混凝土的性能強弱與相關材料的使用情況相關,當煤灰、砂石使用量較大時,水泥用量相應減少,易造成混凝土發生水化熱與收縮變形,另外,水泥的型號也是影響水化熱及水泥用量的重要因素。綜上可知,在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存在著各種裂縫問題,由此下文對裂縫的解決對策進行探討。

2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技術應用問題的解決對策

2.1 溫度采集引入現代技術,準確掌握溫差變化

溫控技術是降低溫差裂縫出現率的重要技術手段,也是大體積混凝土建筑結構養護的重要工作之一。精準、實時的溫度監測系統能夠及時發現混凝土建筑結構內外部的溫度變化,并同時采取相應的溫度調控手段,降低混凝土內部的溫度,減緩混凝土外部的散熱速度,以盡量減少內外部溫差,避免拉應力的形成,減少因拉應力過大形成溫差裂縫,在此過程中,溫度采集方式的選擇具有重要影響。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不斷更新與發展,混凝土建筑結構的溫度采集可選擇人工測溫結合計算機測溫技術的方式[4]。計算機測溫主要采用電阻傳感器,具體測量方式如下:混凝土外部設置3處測溫點并對其進行編號,在測溫點中安裝電阻傳感器,計算機則自動對傳感器反饋的溫度進行記錄,并由人工進行數據保存,保證測溫系統的有效運行。另外,實際測溫過程中,還需以混凝土內外部溫差變化及外界氣溫為依據,調整測溫次數,提升測量的準確性。

2.2 澆筑方式按實際動態調整,提高方案合適性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通常采用木?;虼u模,以降低混凝土表面的散熱速率,在特定情況下,部分施工單位還會采用鋼模澆筑,由于鋼模散熱較快,可能造成混凝土內外部溫差擴大,增加干燥收縮產生的拉應力,因此需依據實際的混凝土情況,以施工設計的整體性要求為基礎,綜合考慮混凝土的用量、鋼模的疏密程度及大小,施行斜分層澆筑法,保證混凝土的厚度提升均勻,具體澆筑方式如下:斜面分層澆筑即是保證上一層澆筑完成后再進行下層的初凝才完成,由此防止上下澆筑層出現施工縫隙,從而提升混凝土建筑的密實性。同時還可配合進行人工振搗,振搗操作人員需在振搗前接受相關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培訓,在振搗時還需安排專人從旁監督,以保證振搗過程不會出現漏振或振搗不實,保障振搗質量。另外,在混凝土下澆筑層出現初凝前組織二次振搗,可以促進鋼筋下大粒徑骨料及空氣的排除,進一步強化混凝土的密實性。

2.3 材料選擇配比遵循設計規范,保障混凝土性能

混凝土材料的選擇與配比是混凝土性能的基本保證,材料的合理選擇主要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①在混凝土中摻入適量煤灰,利用其產生的滾球效應提升混凝土內部的粘聚性與流動性,同時降低水化熱。②選擇中低熱度的水泥對混凝土的升溫現象進行控制,例如降低混凝土內部的水化熱、調整混凝土外部的升溫情況等。③在材料中加入防滲增強劑,減少混凝土收縮,降低其水灰比,提升其早期的抗拉應強度。同時,提升混凝土材料的性能應按照相應的規范對選取的材料進行科學配比,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①配比前明確骨料級配,并確定合理的水泥與水的用量比,使得混凝土的含泥量符合施工設計的要求;②砂率、含水量等需保持在科學用量范圍內,具體可依照國家相關的配比要求,如在國家制定并提出的粉煤灰混凝土應用技術規范中,要求混凝土的碎石比為1060kg/m3(粒徑5~20mm),水泥配合比為400kg/m3(525號水泥),水170kg/m3。在大體積混凝土澆筑中,通常選擇泵送形式,因此應嚴格遵循設計規范,使得材料配比滿足澆筑需求。

3 結 語

目前的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技術主要面臨裂縫問題,可以通過采用現代測溫技術,動態調整澆筑方式以及科學選擇、配比材料,提升溫控的準確性、及時性,增加澆筑方案的合適性,同時提高混凝土性能,從而實現對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技術的完善與發展。通過不斷探索有效的澆筑策略,提升混凝土結構建筑的安全性與穩定性,提高國家建筑行業的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偉.試論建筑施工中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技術[J].中華民居,2013,43(10):145~146.

[2]劉尚喜.對建筑施工中的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技術探討[J].門窗,2013,45(10):129,133.

[3]許連春.建筑施工中的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技術應用[J].中華民居,2011,41(06):94~95.

[4]劉思遠,邵澤杰.建筑施工中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技術探析[J].科技與企業,2012,41(11):214.

猜你喜歡
建筑施工問題對策
建筑施工及加強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診錯因 知對策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術創新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討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術創新初探
對策
面對新高考的選擇、困惑及對策
防治“老慢支”有對策
演員出“問題”,電影怎么辦(聊天室)
韓媒稱中俄冷對朝鮮“問題”貨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