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誤解的臺灣

2014-05-30 10:48梁文道
家庭之友·佳人 2014年8期
關鍵詞:臺灣人大陸年輕人

梁文道

在我15歲之前,一直生活在臺北市郊,學校附近也是農田,那時候,對臺灣農村的印象也很好,民情很淳樸,保持著自己的做事規則和方法,每一個村子都有祭祀的廟宇,大家聚在那里聊村里的事。但那時候的臺灣農村還是有點臟。

以我經驗來看,現在的臺灣農村比較像日本的農村,干干凈凈,道路很清潔,村民都變成小企業家,用企業精神來經營自己的田地,使用與高科技結合的精密耕作方式,市場經營也非常用心,這樣的結果是農產品比較貴,但品質提高到一定程度會讓人覺得本地貨就是好貨 。

我看到現在臺北的一些超市就標明哪些是本地農產品,價格比美國進口貨貴。日本是這樣:國產貨一定是最好、最貴的,日本人愛用國貨,覺得日本出產的是最好的?,F在臺灣也有這種趨勢了,臺灣人為自己的農產品驕傲,反而美國來的牛肉可能更不放心,覺得會有狂牛病或基因改造。

臺灣農村的改變是經歷過很多階段的。其中很重要的變化是在國民黨遷臺之后。他們吸取了在大陸失敗的教訓,決心搞好農村。

最近十年,全世界由農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動的趨勢沒有變,但是在很多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這個趨勢減緩了,甚至倒流了。臺灣也出現了這樣的狀況。城市的生活壓力很大,年輕人開始發現,很難像父輩一樣在職場上一直往上走,機會不是那么多。他們開始思考,生活是不是有一個別的可能,比如去農村過一種很自在的生活,自耕自食。整個臺灣越來越價值多元化,年輕人會去開咖啡店,很多公平貿易產品出現。這就是郭臺銘罵的,臺灣年輕人沒出息,只想開咖啡店。他沒想到,下一輩的年輕人不像他那樣想發大財了,吃飽有個地方住就夠了,對各種價值觀開始有批判和反省的,不輕易接受主流價值觀。

相對客觀地說,臺灣沒有大陸人說的那么好,也沒有臺灣人說的那么壞。臺灣還是有很多社會問題,比如,經濟發展的停滯,過去十多年虛耗在政治斗爭上,臺灣人的視野往內縮,開始喪失一種國際觀,在文化上,開始渲染小清新的風格。不是說小清新不好,而是過去臺灣曾經出過很多厚重的東西,已經不是主流,慢慢被小清新取代,我會覺得比較可惜。

大陸對臺灣最大的誤解是:這個真是傳統中國。它的確保留著一些大陸已經失去的傳統,的確有一些民國遺風,表現在語言或者是說話的方式上。實質上,臺灣已經不是傳統中國可以概括了,尤其是之前所說的價值觀的多元化、文化上的輕盈等,都是臺灣人數十年努力的結果。我曾經親眼目睹過戒嚴前的臺灣,特別能夠看到今昔的對比。這個臺灣不是我小時候所知的臺灣。

現在很多人去臺灣,就覺得臺灣人溫文爾雅,和藹可親,充滿善意,我可以老實告訴大家,我小時候見到的臺灣人非常粗野、暴力,比較像《艋舺》那個電影。周末回家的路上必然堵車,一到十字路口,四個口的車堵死在那里,誰都不讓誰,然后就有人下車吵架,吵著吵著就打起來。很多人嚼檳榔,滿街亂吐,地上骯臟得不行。那時候,臺灣還有加工業,環境污染跟現在大陸差不多,我家附近有條小河,下午5點顏色就準時變紅,因為上游排污了。這種情況在如今的臺灣是看不到了。解嚴后,雖然政治斗爭激烈,但是社會風氣變好了。我認為是整個公民社會發達了,社會成員開始把自己的當成社會的主人,跟這個社會的關系就不一樣了。

兩岸的開放往來已經幾十年了,一直比較單向,臺灣人來大陸比較多,在大陸上看到的臺商,一副暴發戶嘴臉,炒房地產、剝削工人。過去的交往都讓對方看到最壞的方面?,F在,有更多的大陸人去到臺灣,會想,為什么大家都是中國人,隔了一個海峽就不太一樣了呢?有了這樣的相互了解之后,對大陸本身起碼都是多一個參考:原來有很多種做中國人的方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社會、政治運作的方法。

當然,兩岸之間還是有不同的文化情緒傾向。大陸是特別火熱,文化上比較急躁,很渴望成名,做大事,不斷要宣揚自己的大、威風、厲害。一般老百姓最喜歡說,自己的親戚是誰,認識誰,打車的司機都要說自己中南海有人。臺灣比較溫婉、陰柔、喜歡躲藏起來,含蓄地說話,臺灣人的友善背后有很多計較的心機在里面的。大陸人一看就認為他們格局小,但是這種格局小也不失他們的美妙,比較溫和,腳踏實地。

猜你喜歡
臺灣人大陸年輕人
為什么年輕人一團建就想離職?
當代年輕人有多惜命
IQ大陸
年輕人如何理財
北方大陸向
年輕人
冰之大陸
臺灣人在上海的公益活動
臺大教授一席話“罵醒”所有臺灣人
大陸的漂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