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愛交互性的教育意義

2014-05-30 14:21鎖紅
少兒科學周刊·教學版 2014年7期
關鍵詞:關愛家庭教育

鎖紅

[摘 要]重視父母施愛研究,子女恰當地對父母表達自己的感恩、關愛有利于家庭的幸福,是教育的重要一環。此外,研究子女對父母回應“愛”的過程有其理論可能性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關愛;回應;家庭教育

當前學術界對關愛問題的研究主要集聚在教育領域,特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子女的關愛以及教師對學生關懷兩大層面。家庭教育中,父母關愛的實施貫穿人成長的一生,對關愛回應性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且關注關愛的交互,對于家庭教育又起著新一輪的推動作用。

一、雙向關愛的內涵

諾丁斯提出,“關懷關系可以解釋為關注和動機換位的一方與做出回應、接受和認可的一方之間的聯系和遭遇,它是一種包含關懷者與被關懷者的雙向關系,而不是單向的動作和意愿指向?!迸c“關懷”相似,“關愛”也有類似不足。 “關愛”涉及心理學、教育學、德育、生物學和社會學等多個研究領域。在道德心理學層面,關愛被界定為情感、態度或者行動等一個或多個方面的結合,闡述了人際道德關系的本質,與“公平”、“寬恕”公共作為道德心理學的三大主題;魯潔指出,關愛是主體的人對客體對象的尊重、喜愛、關注、愛護以及無條件、不余遺力促進對方的成長和發展。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媒介,在教育學界,關愛不僅作為主體在心理層面對客體的關注愛護,更在行為、認知層面上被當作一種主體的教養形式,發揮著滿足客體的物質需求和規范客體行為的的獨特作用;德育領域中,關愛則涉及專業概念和日常體驗間的聯系。在生理學層面,關愛同樣承載著生物進化的意義。我國近年來興起的教育模式也充分考慮關愛的內涵,如“幸福教育觀”中就認為關愛是獲得幸福體驗的重要媒介,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需要了解和付出關愛;關愛的交互性是指關愛作為一種關愛者與被關愛者之間的關系,是持久穩定的交互過程。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在體驗父母給予的關愛的同時,以非固定的形式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和關心之意,從而實現情感的交互,使父母與子女雙方都能通過關愛過程得到自我完善和幸福感體驗。

二 雙向關愛的行為可能性

(一)可預見性的子女行為子女的行為是可預見的

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中,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該理論將需求按階梯形式排列為五種,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基于人本主義心理學,馬斯洛指出了人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種需要占主導地位,而其他需要處于從屬地位。他認為人的內在力量不同于動物的本能,人要求內在價值和內在潛能的實現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為是受意識支配的,人的行為是有目的性和創造性的。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符合人類需要發展的一般規律。

埃里克森的人生成長八階段論也指出,人的心理成長分為八個主要階段:建立信任的嬰兒期(從出生到一歲半)、自主獨立的幼兒期(一歲半至三歲左右)、主動性與愧疚共存的兒童期(三歲到六歲)、勤奮感與自卑感協調的學齡期(六歲至十二歲)、自我認同與角色混亂共存的青年期(12-18)、親密感和孤獨對立的成年早期(18-24)、繁殖感和停滯感相互依存的成年后期(25-65)以及自我完美、成就感與沮喪、失望情緒相對的老年期(65歲至死亡)。由此可見,子女的行為發展依據心理需求的成長規律,具有一定的可預見性。如,可以通過對子女生理需求的引導性滿足,使其產生關心父母生理需求的意愿。所以,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采用不同的關愛方式,使其了解關愛的付出與回報、權利與責任、被愛與愛護的共存具有可能性。

(二)關愛層次的漸進性與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性相似,關愛也具有不同層次

李敏對關愛進行了兩種層次的劃分。第一種將關愛劃分為由低到高的自我的關愛、自我中心的關愛、公正的關愛、非傷害性客體的關愛以及普遍的關愛;第二種則是認知水平的關愛、知情統一的關愛和知情行統一的關愛。誠然,這種劃分相當的主觀和不嚴謹。但由此可見,關愛確實存在不同層次。相互關愛中,父母對子女的關愛是最高級別的普遍全面的關愛和知情行統一的關愛,而子女對父母的關愛則很難做到普遍無私的全心付出。

(三)父母行為的指導性俗話說,養不教,父母之過

父母的指導在子女的人格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指導、指導的方式和內容等等這些都是父母所需要考慮的問題。這也構成了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家庭教育。李天燕指出,在家庭中,父母必須樹立互動的教育觀和指導觀。在交互中,子女對長輩的影響是隨意的、無目的的,往往雙方難以意識,需要更強的自我反省力量才能起到效果。

三 相互關愛的現實意義可以看出,相互關愛的關注也有其解決的理論可能和現實可能性,實現關愛的交互必將在多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促進兒童自我完善無論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標,還是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裴斯泰洛奇的完整人格的培養,或是馬克思所提倡的促進人全面素質的發展等等,對教育的目的仍未有一個確定答案。但是,無論哪一種教育目的論,培養兒童健全人格,促進兒童身心素質發展都必不可少。一方面,這種發展有一定的階段性和規律性。在父母的關愛下,通過對父母行為的觀察和模仿中,子女逐漸建構、完善自己獨特的個性品質“小公主、小王子”和“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兩種不同的現象充分反映了子女對父母關愛的不同回應。其次,兒童的觀念完善需要父母無意的榜樣作用和刻意的教育指導,從而營造出一個和諧友愛的家庭環境,培養其關愛意識。

促進家庭幸福幸福是個人對生活的美好感覺,也是每個家庭所追求的的目標。和諧的家庭中,成年人通過自我的學習以及對子女的教育、與子女的交互,不斷充實自我;子女則在環境中受到積極的影響,養成各種良好的習慣,健康成長。通過相互關心、相互愛護、相互體諒的相處模式,家庭的幸福也就如約而至。一般而言,促使家庭幸福的主要因素包括:經濟狀況、夫妻情感、夫妻素質、社交關系以及子女,子女因素包含著相互關愛的重要意義。在子女因素中,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關系以及子女個人的素質對家庭幸福與否有著決定性作用。子女與父母的關系和諧,子女取得值得父母驕傲自豪的成就,都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相互關愛要求,子女與父母應相互關心、相互愛護和相互體諒,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由于父母關愛的表達不當,致使家庭關系緊張。在這種情況下,子女如果能充分體諒父母的,正確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激,這種狀況將會改善。

參考文獻:

[1]李天燕.家庭教育學[ 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內爾.諾丁斯幸福與教育[ M] . 龍寶新,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3] 石中英,余清臣.關懷教育:超越與界限[ J] . 教育研究與實驗,2005( 4):28-31.

[4]馬克斯.范梅南.對關愛意義的探究[ J] . 中國德育, 2006( 1): 20-24.

[5] 李曉鳳,王桃林.關愛在我國教育科學中的理解及文獻述評研究[J].理論與實踐,2011(10).88-92 [6]竇文文.父母關愛的心理學探析[ J].教育教學研究,2009(8):156-157.

猜你喜歡
關愛家庭教育
寧波旦可韻服飾公司企業文化建設的研究
用真情打開心扉,讓笑容綻放光彩
心靈深處的手電光
讓關愛成為留守兒童心底的陽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見
論猶太人的金錢觀教育
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初中生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
幼兒教育改革進程中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