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笨拙的意義

2014-06-11 14:05于洋
收藏參考 2014年9期
關鍵詞:塞尚藝術家藝術

于洋

近日與一位朋友聊天,談及關于“現代繪畫之父”塞尚及其晚年作品的理性與趣味。塞尚的畫筆觸塊壘粗獷,質地茸厚肉感,色彩沉暗殷實,如其人形象般方頭方腦的畫面形象,透射出塞尚獨有的粗拙而又耐人品咂的味道。關于這一點,歐洲藝術理論界竟然有一個研究命題,就叫做“塞尚的笨拙”。以世人的印象,藝術家雖有諸多異于常人之處,或瘋癲狂狷,或孤僻寂寞,或奇異跳脫,或躁動激越,但總還敏感靈動,心靈手巧,怎會是笨拙的呢?慣常形容一個人的笨拙,可以通過描述他的樣貌和行為,而品味一個藝術家的“笨拙”,就需要回到他的作品與性情。

晚年時期的塞尚,追求物體在畫布上的塊面感和厚重感,甚至干脆以圓柱體、球體和錐體來處理畫面形象,很長一段時間他的作品飽受報刊和公眾抨擊辱諷,直到后來受到認同和追捧,評論家稱他“理性”“有秩序”,克萊夫·貝爾所說那著名的“有意味的形式”,便多以塞尚為范例。當然,塞尚這種“笨拙”的表現樣式是有其時代語境的,而在其藝術造詣已臻爐火純青之境時,固執地堅持這種粗獷的處理,也是對于當時流行審美趣味的一種針鋒相對的抵抗。但問題還不在這里,關鍵是塞尚的“笨”遠不止于畫面,根據他的自畫像及留下來的老照片,這個普羅旺斯帽商的兒子遠不如19世紀下半葉巴黎沙龍里的那些精英同行們那樣的“文明”,那樣的衣著整潔得體、舉止清高脫俗,那樣的有教養、有“藝術家范兒”。在畫像和照片中,我們只能看到一個蝸屆在鄉村的孤獨的男人,有著一個與其畫作一般方楞的額頭(在其36歲時的自畫像中已經全部謝頂),微微發紅的眼圈,目光苦澀困惑,濃密而蓬松潦草的絡腮胡子,總是掩蓋著緊閉的嘴巴。他常常衣衫邋遢、滿身塵土地坐在地上,若有所思,他的所有頑同執著、木訥沉默都寫在臉上。就像藝術史家的描述那樣,對于藝術,他至死都既看不起別人又認為自己畫得不夠好,以至于經常用調色刀戳破自己的畫布,或是把不滿意的畫隨意丟棄在曠野里。

每每想到這個場景,一份崇敬便從心底泛起。因為我確定,塞尚的“笨拙”不是裝出來的,他是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笨、沒有達到自己想要做到的程度。我不禁慨嘆,在今天,這種“笨拙”是一種多么稀有和高尚的秉賦!

相形之下,如同眼下整個社會的節奏與速度,今天的很多藝術家都太聰明了。他們中一部分人在創作上不斷地追求翻新觀念,附和風潮;一部分人根據流行風格和市場喜好變換題材、樣式,投合藏家需要;一部分人在創作上工于制作,鉆研媒介跨界和視覺沖擊;還有一部分人精于運作營銷,忙于社會活動與頻繁展事。與“笨拙”的塞尚相比,他們的精力充沛,瞻前顧后,武功全能,或至少各善一節。至于藝術本身,能夠靜下來反省者已經少之又少;憤世嫉俗、看不上別人者多如牛毛,而敢于否定自我,發自內心以高標準要求自己、不惜因此陷入痛苦迷茫者,幾乎是一個瀕臨滅絕的奢侈物種。

感悟笨拙,為了突破自己的笨拙以致困惑迷茫,確是更為奢侈的余事了。似乎所有人都忙得不亦樂乎,停不下來,要時刻保持清醒精明,以防“跌倒”,同時還要保持優雅姿態,心照不宣。為了不淪為“笨拙”,不陷入“迷?!?,人們大可以有意識地繞開它們走。然而,豈術的純真,藝術家直面內心的那種真摯和勇敢,卻在這樣的麻木中漸漸湮滅。于是我可以愈加肯定地說,當下的藝術創作,需要回到那種珍貴的“笨拙”,去療救那些白以為是的“聰明”。

“笨拙”首先意味著一種姿態的選擇,不自作聰明,不爭利取寵,意味著對趨利與鉆營的鄙棄。這與藝術的非功利本質相關,主動地擯棄非藝術的目的性,是進入真正的藝術創作的前提,澄消懷抱,解衣般礴,方能進技于道;不在乎眼前名利,不跟從世俗趣味,潛心于一己之理想、判斷與思考,是謂大智若愚。近現代中國畫大家潘天壽有印章“寵為下”,引老子《道德經》語自勉,其印更有“不雕”“不入時”以自我策勵。甘在時尚潮流之外,既是一種策略的自覺,更是一種勇氣和自信。

其次,“笨拙”意味著自覺地反對繁復的技藝與機巧,返歸單純與赤城,靠著一股蠻力慢慢地靠近心中理想。畫家李可染不但喜畫牛,更以“犟?!薄氨颗!弊员?;作為一代山水畫大家,他推崇黃賓虹的成就,謙恭自稱“黃師門上笨弟子”。在教學中,他還曾多次告誡學生在處理積墨時要用最“笨”的方法去畫;在山水意象的表現處理上,他反對媒介技法的機巧,主張脫離機械地寫實,“不與照相機爭功”。同樣,回看宋元之際文人畫思潮的核心思想,也是對于技巧的生與熟的論辯,相對于行家之“巧”的戾家之“拙”,最終成為畫壇的主流審美標準。這種乖戾、生拙,正是對于過分熟巧的反撥,反對匠氣、俗氣、火氣這些藝術創作的“大敵”。

最后,“笨拙”還意味著固執和堅忍,有那種“一條路走到黑”的勁頭。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宗師徐悲鴻一生堅守“獨持己見,一意孤行”的著名箴言,正是那份藝術家的可貴的執拗、倔強,使我們即便在面對他指向現代主義繪畫的疾惡如仇的批判,和對中國畫筆墨傳統的激烈改造時,也不能不欽佩他那份堅守藝術信念的偉力。反過來,正是這種力量使一位藝術家的創作與思想得以永駐。更有五百年前,米開朗基羅將自己比作“倔強的大理石”,他在手記里寫道:“我渴望寧靜,向往寧靜,如果我要活下去,要創造,周圍就必須寧靜??墒?,現時代的生活總是沒完沒了地亂哄亂嗡,喧囂不已,我知道我過于敏感,所以我必須常常離群索居,把自己更嚴實地隱藏起來?!保ㄍ咚_里著、康維迪譯《倔強的石頭:米開朗基羅傳》)選擇了一種藝術信念,就等于選擇了一種人生。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都市白領圈開始流行起一個叫做“慢生活”的概念。作為一種生活態度與健康心態,它要求人們的日常節奏慢下來、沉著安靜下來,感受生活、找到幸福感。靜下來后,人們就可以清楚地面對自己,而不過于在乎他人的褒貶評價。這種“慢”不是愚鈍,而恰恰是一種智慧?;貧w本性,直指內心,以靜制動,以拙勝巧,這個道理實際上在百年以前的塞尚,千年以前的蘇軾、文同等文人畫思想中早就徹悟了。

回到當下的美術創作,簡單直接地說:某種程度上,不是比誰“聰明”,而是比誰“笨”——這條標準似乎更能夠判斷一位藝術家的前途與造詣。這里的“笨”是一種稟賦和自覺,就是比誰執著、“一根筋”、有定力,有耐心和毅力,做事情既不避重就輕,也不抄近道兒,踏踏實實、一往無前地奔著目標跬步前行。

難以想象,如果沒有了這樣的“笨拙”,我們的藝術還剩下些什么呢?

猜你喜歡
塞尚藝術家藝術
隱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進步 盡管百般艱辛
紙的藝術
小小藝術家
小小藝術家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左拉“貶低”塞尚
爆笑街頭藝術
左拉“貶低”塞尚
法國有個塞尚小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