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現改革觀和改革思維的轉變

2014-06-16 00:24許華卿
前線 2014年6期
關鍵詞:現代化特色改革

許華卿

改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伴而生、相輔相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樹立改革本位主義,也就是要以改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要務。當前,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全面深化改革的當務之急是要在改革的戰略定位、改革的目標方向、改革的方法路徑、改革的歷史作用等方面著力實現改革觀和改革思維的轉變。

改革的戰略定位:

要實現從方法論到價值論的轉變

對改革的戰略定位直接決定著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認識深度和貫徹力度。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講:“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边@是我們對改革的戰略定位,也是我們的戰略構想??梢哉f,“革命”是改革戰略定位的價值論內涵。30多年來,我們之所以堅持不懈深化改革,首先是牢牢把握這一戰略定位的結果,也是我們的政治定力所在。但戰略構想必須要經過策略實施,這是一個基本規律,改革的戰略構想必須要轉化為現實的具體改革舉措。在這一過程中,改革的戰略定位實現著從“價值論”到“方法論”的轉變,這是落實改革戰略構想的必經階段,實現改革的戰略定位是一個“正反合”的過程。當前,改革作為一種方法論的局限逐步顯現,其價值論內涵越發重要,我們必須堅持價值論和方法論的統一,這是我們樹立正確的改革觀和改革思維的首要前提。

在落實改革戰略構想的過程中,“改革”在前30年特別是在改革初期首先是作為一種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方法引入我國政治經濟實踐的。30多年來,我們所采取的改革舉措往往是一個先在局部領域、行業和地區嘗試的實施過程。譬如,在經濟改革領域,從宏觀理論層面看,以解決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為主題,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直至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微觀層面,不管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股份合作制,還是興辦特區、綜合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及財政金融等具體領域的改革,其基本的指導思想就是把改革作為一種調整生產關系的方法和手段,這也是鄧小平同志所說的“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的題中應有之義。30多年來改革作為一種方法論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所走過的路實際上是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遇到的不同問題。事實證明,這一方法論對改革的破冰和順利推進發揮了重要作用,也避免了意識形態領域的無謂爭論,事實上貫徹了鄧小平同志“不爭論”的思想。但也由于改革的方法論思想過于強大,使我們對改革價值論的內涵認識不夠,由此導致實用主義、事務主義等庸俗哲學泛濫,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改革的認識、理解和把握,但這恰恰是關乎改革興衰成敗的根本思想認識問題。

經過30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們圍繞“改革”,在理論、制度和實踐層面形成了一整套相互配合的體制機制,改革從最初的方法探索,從一種戰略構想轉變成為活生生的實踐,其所召喚出來的巨大生產力和對生產關系的巨大變革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面貌。至此,我們再提改革,其方法論意義仍在,因為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用改革的辦法來加以解決,但我們對改革的認識和定位要重新賦予其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論涵義,重新審視其“革命”的戰略定位本意,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更加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方向、方法路徑和歷史作用。首先,要從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革命”視角重新認識和定位中國的改革。當今“一球兩制”,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之間的相互競爭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兩個絕不會”的歷史規律是當今社會主義國家必須要面對和回答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如何突破這一困境是判斷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正確與否的首要標準。中國改革的成功探索充分說明“改革”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價值”判斷,是否“改革”是判斷當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能否科學把握“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相互關系的重大理論問題。其次,對改革的“革命”定位關乎改革的性質和方向,改革絕不是“運動就是一切”的修正主義,而是指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和基本準則前提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革命性調整,既不是指以蘇聯為代表的計劃經濟道路,更不是要回到西方所期冀的資本主義道路。最后,判斷改革成功與否的首要標準還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于”,即“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還要看能否探索出一條實現社會主義的新路。我們對改革的戰略定位必須要實現從方法論到上述三個層面價值論的回歸和轉變。

改革的目標:要實現從突破論到發展論的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充分說明全面深化改革是目標和方向的統一,但這一目標方向的形成卻是一個從不自覺到逐步自覺的過程,就目標來看是分階段有步驟的實現過程,就方向來看是不斷探索逐步清晰的過程??v觀30多年的改革,其目標方向的實現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前提下,從突破傳統體制機制束縛,突破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束縛到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造性轉化過程。

30多年前的改革,我們面臨的一個首要任務就是突破封閉僵化的舊有體制機制的束縛,也就是突破以蘇聯為代表的以計劃經濟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束縛。30多年來,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正確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實現了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梢哉f,今天舊有的體制機制和思想觀念作為一種制度性障礙已不存在,改革突破傳統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任務已近完成。與此同時,伴隨著改革的進行還有一股試圖把改革引向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暗流,不從理論和現實層面突破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這一“預設”,就很難在堅持改革正確方向的前提下,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30多年來,我們對這一暗流高度警覺并不斷與之斗爭,從20世紀80年代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一直到現在反對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等西方錯誤思潮,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從理論層面突破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迷思”,把改革的目標方向與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區別開來。上述“兩大突破”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逐步實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準備了理論前提和現實基礎。

就改革的目標來看,“現代化”本身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改革之初,鄧小平同志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我們黨建國初期提出的“現代化”思想,明確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構想,把目標性較強的“現代化”戰略,用一種近乎計劃的辦法規定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成為中國日后實現現代化的基本遵循和目標路徑。同時,把實現現代化同不斷深化改革緊密聯系起來,賦予“現代化”目標和路徑的雙重內涵。也就是說,現代化的“三步走”是目標,但現代化同時又是引領和推進改革的基本路徑。毋庸諱言,前兩步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是經濟基礎方面的,其實施主要是在經濟技術等生產力層面且發展目標已經實現,但第三步發展戰略就不僅僅是經濟現代化的意義,而是有著更為豐富的內容。因此,黨的十五大把第三步發展戰略又細化為“新三步走”,并賦予“現代化”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新內涵。至此,“現代化”的目標和路徑涵義更加明確,并且成為系統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改革的一種理念??梢哉f,“現代化”的內涵是隨著改革實踐的發展不斷豐富的。改革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現代化是改革的題中應有之意。改革的過程本身就是“現代化”目標逐步實施和不斷完善的過程。當前,我們正處于“新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從經濟指標和主要科學技術水平的總量看,中國在生產力層面的現代化有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但對生產關系以及建構在此基礎之上的社會關系和利益格局的調整,我們還遠沒有達到現代社會的水平,各種制度、法律、法規尚處于健全和完善之中,當代中國正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逐步過渡之中。經濟基礎現代化使社會的復雜性日益增大,要求上層建筑必須作出適應性調整,既要用深化改革的辦法解決現代化的問題,又要用現代化的思路來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管理好這一新舊雜陳“半截子現代化”的當代中國,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突出任務。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又是現代化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把全面深化改革同深入推進現代化有機聯系起來的階段性目標追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改革伊始,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懵懵懂懂,所以鄧小平同志講要“摸著石頭過河”,這是我們對所走道路不明確之時非常形象的說法。30多年來,我們“走一步、看一步,先走再看、邊走邊看”,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下的實踐優先戰略,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斷推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基礎上,通過總結成功經驗和失誤教訓,逐步探索出一條既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又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的根本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30多年的改革之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破殼而出、化蛹成蝶”的過程。當前,改革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歷史階段,這就是已經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軍事、國防、外交等全方位多領域展開,對改革的戰略性、整體性、系統性和協調性的要求成為當務之急,迫切需要一整套與之配合的制度體系。事實上,改革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也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這一階段的一個鮮明特征就是必須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身的發展來看,旗幟已然樹立,道路業已開辟,理論體系逐步形成,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既是水到渠成也需因勢而為,但這一切都離不開改革的實踐,只能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同時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來保障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全面深化改革的實現。當前,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任務,又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要求。

改革的方法路徑:

要實現從單項突破到頂層設計的轉變

改革的方法路徑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因時因地作出調整,正所謂“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變則通,通則久”。30多年的改革我們走過的是一條“先易后難、先個別領域后逐步推開”的改革之路,所以,“試點、試驗”是改革中經常出現的詞匯?!跋刃性圏c,逐步推開”是改革遵循的基本思路,不管是關乎國家長遠發展的大政方針和戰略決策,還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具體行業和領域,在改革過程中我們往往采取一種“從個別到一般”的基本思路。這一改革方法和路徑作為單項突破的思維模式在今天的改革中依然有效,但只能運用到個別改革領域和具體環節之中,而不能作為一種整體性全局性的改革方法來指導全面深化改革。

單項突破的思維模式對改革的平穩有序順利推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其局限性越發凸顯,主要表現在:一是多領域各方面的單項突破,總體來看卻是改革的“全面開花”和“同步掘進”,由此給人一種“改革范圍已經很廣,亟須改革的領域越來越少”的誤導,致使從認識上看改革的發展潛力、空間和后勁不足。二是從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來看,各項改革舉措進展不一、良莠不齊;有的改革舉措淺嘗輒止、半途而廢,掘井九軔而不及泉,難以解決深層次問題,單項突破后繼乏力;有的改革舉措在落實過程中與改革的初衷南轅北轍甚至背道而馳。三是在單項突破思維模式主導下,分布于各領域各行業的改革從總體上看其實是“并進而不齊頭”,各項獨立的改革舉措對改革全局和整體戰略的關照不夠,導致單項突破的改革舉措各自為戰,相互之間配合協調不夠,甚至很多改革舉措之間相互打架,改革的內耗效應開始顯現。四是伴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圍繞改革事實上形成了各種不同排他性的既得利益集團,他們往往打著改革的旗號事實上反對改革或誤導改革,由此導致各種利益矛盾和社會關系錯綜復雜,全面深化改革不管在改革實踐還是在利益格局調整中事實上面臨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現實困境。如果不擺脫單項突破的路徑依賴,恐怕將在這一怪圈中越陷越深。如此,改革則有偏離方向,功敗垂成的危險。

全面深化改革從改革方法上首先要全面、協調、可持續,要牢固樹立頂層設計的根本方法。在30多年改革實踐的基礎上,我們圍繞“為什么改革、怎樣改革”形成了一整套較為成熟的改革理念,包括一系列的理論、政策、方法等等。這些理念來自于單項突破的改革實踐,但卻超越了每一項具體的改革舉措,是對改革與時俱進的深刻理解和認識升華,但如何把這些改革理念貫徹落實到下一步的改革實踐中,就需要我們從改革的現狀出發找準改革的方法,這實際上是改革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問題。當前,改革的現狀千頭萬緒、紛繁復雜,為確保改革理念的落實,確保改革正確的方向,要求我們必須超越單項突破的思維局限,把頂層設計、系統推進作為改革的根本方法,更加注重改革的戰略性、整體性、系統性和協調性,更加注重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如此才能確保改革既不至于內耗,也不至于偏離航向。所以,在改革目標上,中央明確提出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力圖用制度規范性的辦法確保改革的整體推進和有序進行。在改革的路徑上,中央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抓住了“現代化”深入推進的關鍵環節,起到了綱舉目張的作用。在改革的方法上,中央一再強調,要有序、準確、協調推進改革,注重改革的關聯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力爭最大綜合效益。上述諸多做法表明,在改革的方法路徑上已經在實現著從單項突破到頂層設計的轉變,但要真正成為全黨的自覺行動還需進一步統一思想,形成共識。

改革的歷史作用:

要實現從動力論到本位論的轉變

貫穿改革30多年的一個重要理論觀點就是改革開放是動力,這為改革的順利推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0多年的改革實踐說明,改革思路每前進一步,改革舉措就推進一步,特別是在改革之初,在重大改革節點或者在重要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中,改革的動力推動作用更加明顯。改革的過程本身是破舊立新的過程,隨著改革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諸多層面的不斷深化,舊者愈少,新者愈多,改革的空間實際上是在逐步縮小,改革的動力推動作用事實上在逐步減弱。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伴隨著舊有體制機制的不斷破除,改革的實踐催生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由此可見,改革的空間和動力與舊有體制機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別是正負相關的矛盾統一體。改革越深入,舊有體制機制越破除,改革的空間和動力越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越好??梢哉f,伴隨著舊有體制機制的不斷破除,改革動力論已經逐步讓位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的本位論。改革“其始也簡,其畢也巨”。

反觀改革30多年的歷史,我們會更加清晰地發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的主題和主線,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名副其實的本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牢牢把握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特征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始終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既確保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又與時俱進不斷深化改革,使改革的深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同步推進,實現著改革實踐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造性轉化,先后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改革的深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是新時期相輔相成的兩條主線,改革實踐每推進一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前進一步,改革從經濟領域破冰并逐步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從經濟領域開始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同時在實踐層面逐步探索出一套制度??梢哉f,沒有改革,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之,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也會失去方向。改革發展到今天,改革空間逐步縮小,改革動力逐步減弱,在這樣一種歷史條件下,再僅僅用動力論認識定位改革必然會束縛改革的全面深化,而應該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位視角來進一步認識改革、深化改革,把改革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要務。

改革功在中國,利在世界社會主義事業。改革過程中,我們始終面對“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理論困境,中國的改革還承擔著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的歷史重任。對于這一點,鄧小平同志在20世紀80年代初講:“我們總結了幾十年搞社會主義的經驗。社會主義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是什么,過去我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彼诖苏f的沒有完全搞清楚,不是對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和大原則沒有搞清楚,而是對社會主義的實踐形態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的實踐形態和理論形態沒有搞清楚,但這恰恰說明,社會主義的完全勝利必須要經過一個由一國到多國的過程,一個從“民族化”到“世界化”的過程。民族國家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如何在實踐和理論中發展馬克思主義成為當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主題,這是一個社會主義發展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社會實踐“雙向會合”的必經階段,找準兩者的結合點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條新路。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與實踐的契合度越高,其發展的可能性和現實性就越大,就越有生命力。從這一點講,社會主義的發展也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國共產黨從世界社會主義運動500多年特別是從30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出發,逐步探索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之不易,其命維新,解決了一個如何把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民族國家的國情和歷史文化傳統相結合的問題,同時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探索出一條可資借鑒的新路。道路自覺,其意在此。由此可見,中國的“改革”是當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當之無愧的“本位”。沒有中國的“改革”,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將失去動力,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發展也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必須要從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本位視角認識改革、深化改革,把改革作為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的根本要務和自覺行動。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鄭 建

猜你喜歡
現代化特色改革
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現代化新篇章
基本實現現代化需要補足哪些短板?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特色睡床滿足孩子們的童年夢
改革創新
改革創新(二)
我的女巫朋友
“改革”就是漲價嗎?
2009年熱門特色風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創特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